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回流技术在逆行股前外侧斜支皮瓣修复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驰 游兴 +6 位作者 吕美娟 陶科 李书俊 张天华 王达利 魏在荣 孙广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回流技术在逆行股前外侧斜支皮瓣修复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法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6~59岁,平均4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重物砸伤3例,机器绞伤1例;缺损范围为10cm&... 目的探讨超回流技术在逆行股前外侧斜支皮瓣修复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法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6~59岁,平均4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重物砸伤3例,机器绞伤1例;缺损范围为10cm×5cm^13cm×10cm,伴有骨折或钢板外露.根据缺损创面大小设计逆行股前外侧斜支皮瓣,皮瓣大小为14cm×6cm^16cm×8cm,均采用穿支伴行静脉与大隐静脉端端吻合进行超回流技术处理,供区直接缝合.通过微信随访3例,门诊复诊8例.结果11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均来源于斜支,术后皮瓣均未发生动、静脉危象,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皮瓣尖端血运障碍.术后6~12个月随访,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未见溃疡和骨外露,大腿供区无严重并发症,呈线形瘢痕.结论逆行股前外侧斜支皮瓣血管蒂长,超回流技术可以有效避免静脉危象,提高皮瓣成活质量以及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斜支 旋股外侧动脉 小腿 超回流技术
原文传递
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驰 孙广峰 +4 位作者 游兴 陶科 刘野 肖静 段领燕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9期1007-1012,共6页
目的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的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术中根据缺... 目的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的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术中根据缺损创面大小设计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骨间后动脉穿支与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修复效果、手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21例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3~6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7例,机器绞伤11例,烧烫伤3例;缺损部位:掌侧共8例,背侧共13例,缺损范围为1.5 cm×2.0 cm~3.0 cm×9.0 cm,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皮瓣大小为2.0 cm×2.0 cm~3.5 cm×9.0 cm,其中携带肌腱重建手指伸指功能1例,携带神经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2例,分叶皮瓣游离移植4例,余14例均为单叶游离皮瓣。术后皮瓣均未发生动静脉危象,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未出现血运障碍。随访6~12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手部功能活动无受限,携带神经移植者皮瓣两点辨距觉10~12 mm,前臂供区无严重并发症,遗留线状瘢痕。结论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应用灵活,可以游离分叶移植同时修复邻近2个小创面,可以携带皮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该皮瓣是修复手部小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穿支皮瓣 骨间后动脉
原文传递
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王浩男 张明月 +2 位作者 陶科 游兴 孙广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目的探讨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19年3月—2022年8月收治9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17~53岁,平均29.4岁。病程1~36个月,中位病程6个月。伴有肥胖和毛发浓密者7例,感染3例... 目的探讨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19年3月—2022年8月收治9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17~53岁,平均29.4岁。病程1~36个月,中位病程6个月。伴有肥胖和毛发浓密者7例,感染3例,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2例。病灶切除后创面范围3 cm×3 cm~8 cm×4 cm,深度3~5 cm、达肛周或尾骨;伴有肛周脓肿形成2例,尾骨炎性水肿1例。术中扩大切除,设计并切取臀部左、右两侧筋膜组织瓣及皮瓣,范围均为3.0 cm×1.5 cm~8.0 cm×2.0 cm。创面底部放置“十”字引流管,筋膜组织瓣及皮瓣推进分3层缝合,即筋膜层“8”字缝合、真皮层内倒刺线减张缝合、皮肤间断缝合。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裂开、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均无窦道复发,臀沟外形满意,臀部两侧对称,局部切口瘢痕隐蔽,外形破坏最小。结论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可有效填塞腔隙,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 藏毛窦 皮瓣 筋膜组织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横向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赵亮 魏在荣 +4 位作者 金文虎 李海 张文夺 陶科 肖云星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横向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10例,患肢11条。所有患者均采用横向骨搬移联合VSD治疗。术前及术后1... 目的探讨横向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10例,患肢11条。所有患者均采用横向骨搬移联合VSD治疗。术前及术后1、7、14、28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患肢静息痛程度,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患肢足背中段经皮氧分压和温控血流灌注百分比。术后半年随访,观察患肢远端缺血情况和创面愈合情况。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9例患者术后病情明显好转;1例单侧患肢患者术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行截肢术。9例好转患者术后患肢静息痛明显减轻,术前及术后1、7、14、28 d的VAS评分均值分别为7.5、5.5、2.4、1.5、0.8分,术后VAS评分较术前降低;经皮氧分压分别为(14±11)、(24±12)、(34±8)、(39±8)、(57±2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7、14、28 d较术前明显升高(t=-5.220、-6.530、-7.682、-6.703,P〈0.05);温控血流灌注百分比分别为(141±74)%、(174±86)%、(324±142)%、(425±124)%、(671±309)%,术后1、7、14、28 d较术前明显升高(t=-4.472、-5.183、-8.479、-5.395,P〈0.05)。9例好转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患肢缺血性溃疡或坏疽创面明显缩小或愈合,无新形成创面,皮温基本达正常水平,患肢感觉及运动功能正常。结论横向骨搬移联合VSD治疗TAO可有效改善患肢缺血情况,缓解患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缺血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横向骨搬移
原文传递
发卡状切口掀盖式皮瓣在项背部巨大脂肪垫整形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张明月 陈王浩男 +5 位作者 舒飞鸿 刘野 陶科 张驰 游兴 孙广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发卡状切口掀盖式皮瓣行项背部巨大脂肪垫整形术的疗效。方法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10例项背部巨大脂肪垫患者。男1例,女9例;年龄39~57岁,平均52岁。患者项背部软组织隆起,MRI提示皮下脂肪增厚,项背部脂肪垫纵轴长度10.... 目的探讨采用发卡状切口掀盖式皮瓣行项背部巨大脂肪垫整形术的疗效。方法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10例项背部巨大脂肪垫患者。男1例,女9例;年龄39~57岁,平均52岁。患者项背部软组织隆起,MRI提示皮下脂肪增厚,项背部脂肪垫纵轴长度10.0~25.0 cm,平均14.1 cm;横轴长度6.0~15.0 cm,平均10.8 cm;脂肪厚度2.5~5.1 cm,平均3.9 cm。全身麻醉下患者取俯卧位,作发卡状切口,掀起皮瓣切除病灶行后项背部整形术。术后每2天换药。结果手术时间35~11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35~80 mL,平均49.5 mL。术后2~5 d拔除引流管,平均3.4 d。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裂开、感染、皮下淤血、血肿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项背部术区形态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术后2个月根据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标准,切口瘢痕评分为3~5分,平均3.7分;颈部活动良好。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采用发卡状切口掀盖式皮瓣行项背部巨大脂肪垫整形术具有充分显露脂肪垫、切口隐蔽、操作简便以及术后项背部形态自然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脂肪垫 项背部 发卡状切口 掀盖式皮瓣 整形术
原文传递
Ⅲ期掌腱膜挛缩手术治疗皮瓣设计方法的改良 被引量:4
6
作者 陶科 唐修俊 +3 位作者 王波 韩文杰 曾雪琴 吴必华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Ⅲ期掌腱膜挛缩手术治疗皮瓣设计方法的改良,减少手指损伤及避免植皮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3月至2015年3月以来,我科共治疗18例Ⅲ期掌腱膜挛缩症的患者,因挛缩严重不利于皮瓣的设计,故在设计皮瓣之前先经挛缩严重的关节横纹处... 目的探讨Ⅲ期掌腱膜挛缩手术治疗皮瓣设计方法的改良,减少手指损伤及避免植皮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3月至2015年3月以来,我科共治疗18例Ⅲ期掌腱膜挛缩症的患者,因挛缩严重不利于皮瓣的设计,故在设计皮瓣之前先经挛缩严重的关节横纹处顺皮纹小切口切断挛缩的腱膜,使挛缩手指尽可能伸直,手指伸直后设计连续"Z"型皮瓣,通过切除挛缩的掌腱膜,保留神经血管束,皮瓣交叉转移后修复创面,避免植皮。结果术后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48月,平均24月,挛缩指能完全伸直,皮肤无挛缩,手指屈伸活动基本正常,无直线瘢痕,手指感觉及运动正常。结论Ⅲ期掌腱膜挛缩手术治疗时首先经皮小切口切断受累手指的挛缩腱膜,使皮瓣设计简化,提高修复效果,能尽可能的有效利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避免植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腱膜挛缩 外科手术 皮瓣设计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在小腿足踝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驰 刘野 +5 位作者 游兴 陶科 罗昭和 段领燕 刘倩男 孙广峰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在小腿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足踝创面29例,其中车祸伤19例,机器绞伤7例,皮肤肿瘤3例。术前采用便携式超声多普勒探测仪定位...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在小腿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足踝创面29例,其中车祸伤19例,机器绞伤7例,皮肤肿瘤3例。术前采用便携式超声多普勒探测仪定位穿支位置,根据创面设计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皮瓣切取面积8 cm×4 cm^20 cm×8 cm,转移修复创面。随访观察受区及供区的外形及足踝功能,评价临床应用的美学效果。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小腿供瓣区无凹陷、破溃,小腿外形无改变,留有线状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皮瓣质地良好、色泽正常,皮瓣与周围皮肤无明显色差。结论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不需取皮植皮,是修复小腿足踝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螺旋桨皮瓣
原文传递
携带趾固有动脉斧头状皮瓣修复第五趾近节胫侧创面
8
作者 游兴 张驰 +4 位作者 陶科 刘野 罗昭和 杨海燕 孙广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6-657,共2页
目的总结携带趾固有动脉斧头状皮瓣修复第5趾近节胫侧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20年5月,采用携带趾固有动脉斧头状皮瓣修复9例第5趾近节胫侧创面。男3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8岁。单足7例,双足2例。外伤创面3例,瘢痕松解术后... 目的总结携带趾固有动脉斧头状皮瓣修复第5趾近节胫侧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20年5月,采用携带趾固有动脉斧头状皮瓣修复9例第5趾近节胫侧创面。男3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8岁。单足7例,双足2例。外伤创面3例,瘢痕松解术后创面2例,慢性溃疡4例。创面范围为1.5 cm×1.0 cm~2.0 cm×1.0 cm,均合并骨或关节外露。皮瓣切取范围为2.0 cm×1.0 cm~2.5 cm×1.5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皮瓣外观不臃肿,慢性溃疡患者无溃烂复发。足趾外形满意,不影响穿鞋及走路。供区无明显瘢痕及功能障碍。结论携带趾固有动脉斧头状皮瓣位置隐蔽、血供可靠、切取方便,对供区损伤小,是修复第5趾近节胫侧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趾 趾固有动脉 斧头状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