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研究
1
作者 王梦宇 陈静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25,共14页
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是由以特定符号和表达方式反映、解释与传播人民警察开展执法活动的立场、价值、形象、语言、行动、制度等构成的思想体系与表达体系。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根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在顶层谋划先行的建构式实践脉... 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是由以特定符号和表达方式反映、解释与传播人民警察开展执法活动的立场、价值、形象、语言、行动、制度等构成的思想体系与表达体系。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根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在顶层谋划先行的建构式实践脉络下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从“有法可依”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再到“良法善治”的叙事过程。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的话语立场集中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及“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实践认同中。在话语主体建设方面,尤其注重民警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枫桥式派出所的创建以及公安机关职能体系的持续优化。话语表达的制度化、传播场景的剧场化、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智能化是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中极具个性的传播特征。执法话语体系中的话语反馈指向对警察执法质量的监督评价,主要通过执法公开、过程监控与结果考评等环节实现。建构中国警察执法话语体系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法治公安建设的理论阐释,凝聚警察执法的理念共识,明确公安工作现代化背景下法治公安建设的路径方向,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执法 话语体系 中国警察
原文传递
刑事证据审查体系的层阶化再造——以规范要素的系统性整合为基点 被引量:4
2
作者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166,共21页
精密化司法下,趋于理想的认知目标不仅使得认知重心长期在前,同时还阻绝了全新认知场域形成的必要环境,由此便增加了错案发生的几率。在"以审判为中心"的顶层设计理念提出后,开辟新的认知场域成为可能,但对现有规范加以审视... 精密化司法下,趋于理想的认知目标不仅使得认知重心长期在前,同时还阻绝了全新认知场域形成的必要环境,由此便增加了错案发生的几率。在"以审判为中心"的顶层设计理念提出后,开辟新的认知场域成为可能,但对现有规范加以审视后发现,其非但未能以一种合理的理论编排使之串联成一套以实践为面向的证据审查体系,反而存在"误导"倾向。在经由实践至规范再到理论的反思与检审后,能够清楚地察知,实践在对规范的演绎中发生了某些根本性的背离,并因其间所产生的不当联结而加剧了要素自身的"负外部性"。究其根本,是构成证据审查基本理论框架的内容、对象及手段项下均未被嵌入适格的规范要素。因此,科学、有序且以实践为面向的证据审查规范体系便须在要素理论予以悉数廓清的前提下实施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化司法 认知 规范 证据审查体系 再造
原文传递
论诉讼格局更迭背景下的刑辩律师 被引量:2
3
作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45,共15页
在基本人权获得保障的前提下提高认知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是审判中心诉讼格局相较于侦查中心诉讼格局的优势所在,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向该诉讼格局转型的关键性目的所在。在审判中心诉讼格局下,刑事诉讼整体程序呈现出对错案发生的... 在基本人权获得保障的前提下提高认知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是审判中心诉讼格局相较于侦查中心诉讼格局的优势所在,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向该诉讼格局转型的关键性目的所在。在审判中心诉讼格局下,刑事诉讼整体程序呈现出对错案发生的严防死守以及对人权价值的极度重视,对该二重价值的强调实质上亦是对某种社会需求的有力回应,而该诉讼格局下所独有的二次认知过程恰恰能够作为实现机制以兼容该二重价值。然而,认知障碍的存在则对该二重价值的实现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为促成该二次认知(尤其是第二次认知)实现的主体力量且为了克服认知障碍并有效实现该二次认知,律师无论是在第一次认知还是第二次认知形成过程中均扮演了——"封闭打破者"与"故事解构者"——一种能够企及甚或比肩法院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 错案 二次认知 律师
下载PDF
从平衡到兼容:以错案为视角看刑事诉讼运行模式的更迭
4
作者 《时代法学》 2017年第6期66-76,共11页
当前,错案的频发逐步成为损害司法公信力并继而影响社会治理成效的一项关键性问题,且伴随着快速增长的认知需求与缓慢提升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失衡性矛盾而日显突出。面对以错案发生为可能的直观结果,以诉讼认知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体... 当前,错案的频发逐步成为损害司法公信力并继而影响社会治理成效的一项关键性问题,且伴随着快速增长的认知需求与缓慢提升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失衡性矛盾而日显突出。面对以错案发生为可能的直观结果,以诉讼认知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体权利保障之间的对立冲突为突出表现形式的刑事诉讼程序,仅以价值平衡作为缓解矛盾的手段似不具有可行性,而通过对其常态化运行图式的剖析后发现,行政权、司法权与个体权利三者之间的不当配比与作用方式所产生的畸态平衡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实质原因。因而,刑事诉讼全新图式的探索性描绘须以认知与权利保障之间的价值兼容为理念,以三权之间的适当配置与恰当作用为目标,以期通过实现新平衡作为遏制错案发生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案 认知 个体权利 平衡 兼容
下载PDF
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协商性基因”激活之路
5
作者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3-51,共9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质上是"协商性司法"的本土化表现,在两者机理存在交叠的条件下,探索该制度中内含的协商性要素便极具必要性,而探索的方向则是挖掘"协商性司法"与"对抗性司法"该两类模式间的联系。鉴...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质上是"协商性司法"的本土化表现,在两者机理存在交叠的条件下,探索该制度中内含的协商性要素便极具必要性,而探索的方向则是挖掘"协商性司法"与"对抗性司法"该两类模式间的联系。鉴于我国语境下的"协商"必然从"对抗"中萌芽,且对抗性司法又须以"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理念的落地为前提,因而,欲使该项制度就其附着的多元价值得到合理演绎,不仅需要与诉讼程序多样化的需求相适应,还应依照不同价值的特性适配以恰当的衔接机制。显然,审判中心诉讼格局的形成有可能为"重罪琐案"中控辩关系的重构加注推力,从而激活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长期隐匿的"协商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协商性司法 对抗性司法 控辩关系
下载PDF
论省域法治建设的历史沿革及其当代使命——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浙江的发展为线索
6
作者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63-72,共10页
“法治浙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直接渊源,党的十八大以后,“法治中国”建设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孕育成型。虽然“法治中国”与“法治浙江”在形式上已发生分离,但在内核上却对后者具有相当的承继性。得益于两者之间的根... “法治浙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直接渊源,党的十八大以后,“法治中国”建设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孕育成型。虽然“法治中国”与“法治浙江”在形式上已发生分离,但在内核上却对后者具有相当的承继性。得益于两者之间的根脉相连,使得“法治中国”建设在吸收了“法治浙江”建设的有益经验后,能够在国家治理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此过程中,“法治浙江”亦得到了大幅扩容。而当国家治理为实现更高目标逐步将效度提升的重心转向省域治理时,利用央地联动这一天然纽带,促成“法治中国”建设对“法治浙江”建设的全面反哺,将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可行方案。在此背景下,通过精心策划该方案以助力其落实,无疑成为以浙江为代表的省域法治建设的当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浙江 法治中国 历史沿革 当代使命
原文传递
转型的微视角:审判中心与非法证据排除
7
作者 莫皓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4-49,共6页
"侦查中心主义的自然惯性"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现实遇冷"是当前刑事诉讼程序所面临的两大困局,二者交互影响进而产生一种难解难分的局面。作为两类困局共同成因的从侦查视角加以解读的认知犯罪之目标,使两者间出现了... "侦查中心主义的自然惯性"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现实遇冷"是当前刑事诉讼程序所面临的两大困局,二者交互影响进而产生一种难解难分的局面。作为两类困局共同成因的从侦查视角加以解读的认知犯罪之目标,使两者间出现了同源交叉,错案的频发继而又引发对当前困局加以破解的急切期望。而对认知犯罪这一目标加以理性解读后发现,无论是审判中心诉讼格局的形成,还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作,作为两项层级明晰且能相互促进的制度架构完全能够通过提升认知准确性的方式来降低错案率,转型的号角也将由此而吹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主义 非法证据排除 错案 认知 转型
下载PDF
在反思中革新:论事实认定型错案研究的“门”与“路”
8
作者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2-131,共10页
在刑事错案的研究中,方法的局限业已成为制约既有研究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故而亟待反思。而从研究的本质目的看,从逆向出发对错案进行防治并非是降低错案率的唯一途径,自正向提升认知水平同样是达成此一目的的合理路径。为使该“正向介入... 在刑事错案的研究中,方法的局限业已成为制约既有研究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故而亟待反思。而从研究的本质目的看,从逆向出发对错案进行防治并非是降低错案率的唯一途径,自正向提升认知水平同样是达成此一目的的合理路径。为使该“正向介入式”的研究理念能够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当的进路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此项理念的内核,“正确把握认知需求”虽应作为进路设计的中轴,但“认知需求”的流变性则迫使进路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采用两维相交的方式,分别确定“实践考察的对象”与“理论剖掘的重心”。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探索也将着力于对“供给侧”的深耕,并最终通过对供给方式的有序优化来促成方法的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错案 方法 认知需求 供给侧 供给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