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 被引量:35
1
作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7-162,共6页
文化记忆从社会记忆中提炼而成,既具有社会记忆的普遍特征,也具有作为人类文明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是一种具有社会群体特征的对于逝去的文化现象"乡愁"式的追怀心理。文化乡愁在文化记忆的找回、认同、储存... 文化记忆从社会记忆中提炼而成,既具有社会记忆的普遍特征,也具有作为人类文明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是一种具有社会群体特征的对于逝去的文化现象"乡愁"式的追怀心理。文化乡愁在文化记忆的找回、认同、储存、沟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文化记忆提供重要的情感催化,既是文化记忆的情感引导模式,也是文化记忆的情感沟通方式。文化乡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构建文化记忆,唤起文化价值,引领文化思潮。文化乡愁代表了现代化之后本民族的历史性格和文化心态,是文化记忆从生成到发育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记忆的内在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乡愁 社会记忆 文化记忆 情感维度
下载PDF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哀”是什么?
2
作者 《文史知识》 2024年第4期28-33,共6页
《诗经·小雅·采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诗时空和情景交织交融,感人至深、千古传诵。具体而言,一个从成边前线返回的士兵,回忆了出征时春日的美景,又特别抒发了返乡时的漫天飞雪... 《诗经·小雅·采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诗时空和情景交织交融,感人至深、千古传诵。具体而言,一个从成边前线返回的士兵,回忆了出征时春日的美景,又特别抒发了返乡时的漫天飞雪的哀伤。在后来南朝陈改制来自北朝的胡乐时,就将其中一支曲子命名为《雨雪》,陈后主、张正见、江总等人均有拟作。可见这个诗歌意象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正见 诗歌意象 胡乐 陈后主 杨柳依依 千古传诵 昔我往矣 雨雪霏霏
原文传递
论《世说新语》的“语料体小说”性质
3
作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相比于其他“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玄学文化特征。自东晋中期开始,世族阶层纯粹的思辨性的谈玄活动逐渐被其他形式的玄学活动取代,这个短暂的文化变迁时期和后来的文化追怀时...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相比于其他“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玄学文化特征。自东晋中期开始,世族阶层纯粹的思辨性的谈玄活动逐渐被其他形式的玄学活动取代,这个短暂的文化变迁时期和后来的文化追怀时期合称为“后玄学时代”。在“后玄学时代”,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新的内容,而比谢灵运稍早,一种在世族中风靡的具有语料传播功能的作品应需而生,《语林》《郭子》正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些“语料”迅速成为世族子弟领会玄学精神、学习名士风范的指南。《世说新语》正是对这种文化风尚的总结。结合现代文学意义的“小说”定义,《世说新语》可称为“语料体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 语料体 文化生成
下载PDF
扬雄四赋作年新论 被引量:4
4
作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27,共8页
目前学界对扬雄四赋写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汉书·扬雄传》《汉书·成帝纪》等相关记载,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持《汉书》论"。此论主要特征是将《汉书》作为判定扬雄四赋作年的最可信的证据。由于《汉书·成帝纪... 目前学界对扬雄四赋写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汉书·扬雄传》《汉书·成帝纪》等相关记载,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持《汉书》论"。此论主要特征是将《汉书》作为判定扬雄四赋作年的最可信的证据。由于《汉书·成帝纪》和《汉书·扬雄传》的相关记载并不同时,"持《汉书》论"内部也存在分歧和争议。通过分析《汉书·扬雄传》中颜师古一则注释的错误,指出《汉书·扬雄传》并非是录自扬雄《自序》的第一手材料。"持《汉书》论"之外,《文选》李善注所引《七略》中记载的扬雄辞赋作年,与《汉书》的纪和传均有明显不同。目前学界对于《七略》的有关记载采取相对忽视或简单否定的态度。本文结合汉成帝时郊祀制度变迁的舆论背景、"预先献赋"的文学传统以及扬雄本人"归蜀葬子"的活动,论证《七略》的记载更为合理。扬雄四赋的作年,应该为永始三年(前14)完成《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绥和元年(前8)完成《长杨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四赋作年 《甘泉赋》 《长杨赋》 《七略》
下载PDF
唐代的音乐环境与乐府边塞诗的繁荣——兼论唐代边塞诗“亲历边塞”之外的“想象边塞” 被引量:3
5
作者 《杜甫研究学刊》 2018年第3期81-89,共9页
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学者多关注唐代军事、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诗人游边出塞的现实经历在文学中的反映。对于唐代边塞和异域风情音乐在内地持续流行的艺术背景却失之考察。具有边塞和异域风情的音乐环境对于乐府边塞诗的繁荣所产... 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学者多关注唐代军事、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诗人游边出塞的现实经历在文学中的反映。对于唐代边塞和异域风情音乐在内地持续流行的艺术背景却失之考察。具有边塞和异域风情的音乐环境对于乐府边塞诗的繁荣所产生的作用是直接和明显的。"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琴、琵琶等异域乐器以及边疆和异域进献的《凉州》《伊州》《石州》《柘枝》等大曲,加之中原的乐器如琴、本土音乐如《水调》也都沾染了边塞和异域音乐的风气,为唐代乐府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持续的生成性文艺土壤。唐代以具有边塞和异域音乐风情的乐曲来配合演奏诗人的边塞诗作品,促使了唐代边塞诗在乐府环境中的持续繁荣。大量诗人虽无亲临边塞的经历,但是他们借助音乐想象,也创作了大量乐府边塞诗。"亲历边塞"之外的"想象边塞",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半壁江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音乐 边塞诗
下载PDF
作为仪仗乐队性质的黄门鼓吹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7,86,共9页
鼓吹乐在西汉时期地位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鼓吹乐当时属于宫廷俗乐(黄门倡乐),隶属于少府,只是武宣时期皇帝出行偶尔用之,未能进入国家音乐机构(太常寺乐府)之中。自东汉开始,"黄门鼓吹"作为仪仗乐队开始广泛使用于皇族、王... 鼓吹乐在西汉时期地位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鼓吹乐当时属于宫廷俗乐(黄门倡乐),隶属于少府,只是武宣时期皇帝出行偶尔用之,未能进入国家音乐机构(太常寺乐府)之中。自东汉开始,"黄门鼓吹"作为仪仗乐队开始广泛使用于皇族、王公、将相的道路出行仪仗及赏赐、丧葬仪仗中,大大提高了鼓吹乐曲的实际地位,促使了鼓吹乐曲走向雅正化,并最终使鼓吹乐曲在西晋时期正式进入国家雅乐系统。因此,黄门鼓吹的仪仗乐队应用对鼓吹乐曲的雅正化产生了最直接的推动作用。鼓吹乐曲雅正化完成之后,才会产生自曹魏至隋唐歌颂开国皇帝武功圣德的鼓吹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 仪仗乐队 黄门鼓吹
下载PDF
游仙诗与音乐关系探析——以乐府游仙诗的生成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60,共7页
学界对于游仙诗的考察多关注其与社会思潮的关系,而忽略游仙诗与音乐的关系。游仙诗中,乐府游仙诗最先繁荣,且乐府游仙诗与魏晋相和大曲中具有游仙风格的"引曲"和"送声"关系密切。而笙、箫、琴、瑟等乐器所演奏出... 学界对于游仙诗的考察多关注其与社会思潮的关系,而忽略游仙诗与音乐的关系。游仙诗中,乐府游仙诗最先繁荣,且乐府游仙诗与魏晋相和大曲中具有游仙风格的"引曲"和"送声"关系密切。而笙、箫、琴、瑟等乐器所演奏出的舒缓柔和的音乐风格对游仙诗的文字风格以及文学想象均有直接影响,尤其以笙、箫的影响最为显著。游仙诗中笙、箫意象的频繁出现以及"音乐游仙诗"这一特色鲜明的分支的存在,都体现了游仙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仙诗 音乐 笙箫意象
下载PDF
从器物复古到精神复古:柳宗元的乐府雅诗述作历程的再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16-19,共4页
柳宗元先后两次上朝廷进献乐府雅诗,第一次是贬官永州之后,柳宗元模仿"汉魏旧制"中歌颂国家创业艰辛的"仪仗"礼乐精神,创作了《唐鼓吹铙歌十二篇》,但是由于鼓吹乐曲在唐代当时的礼乐环境中已经处于冷落地位,故而... 柳宗元先后两次上朝廷进献乐府雅诗,第一次是贬官永州之后,柳宗元模仿"汉魏旧制"中歌颂国家创业艰辛的"仪仗"礼乐精神,创作了《唐鼓吹铙歌十二篇》,但是由于鼓吹乐曲在唐代当时的礼乐环境中已经处于冷落地位,故而无法得以在国家礼乐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第二次柳宗元继承了《诗经·大雅》中"宣王中兴"的历史话语和《江汉》《常武》二篇的"凯乐"精神,创作了《平淮夷雅》,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两次的乐府雅诗述作的背后,是柳宗元在国家礼乐性歌颂文体的写作中,完成了从器物复古到精神复古的境界提升,从而与儒家礼乐精神完成了最终契合,也重新获得了礼乐文化话语权的述作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乐府诗 礼乐制度 乐府制度
下载PDF
论唐人“以汉喻唐”诗歌书写的乐府传统
9
作者 《乐府学》 2022年第1期212-233,共22页
唐诗中的“以汉喻唐”现象往往被认为是唐代诗人的艺术开创,反映了唐人在社会现实、对外战争、政治诉求上比附汉代的文化情结。唐诗中“以汉唐”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打通时空的诗歌意境,体现了唐人在文化心理上对大汉的向往和对唐代... 唐诗中的“以汉喻唐”现象往往被认为是唐代诗人的艺术开创,反映了唐人在社会现实、对外战争、政治诉求上比附汉代的文化情结。唐诗中“以汉唐”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打通时空的诗歌意境,体现了唐人在文化心理上对大汉的向往和对唐代直追汉代的自信。在诗歌中褒扬或者讽喻现实时,“以汉喻唐”的诗歌书写增强了诗意的委婉含蓄和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见可以归纳为“以汉喻唐”诗歌书写的文化渊源。除此之外,“以汉喻唐”诗歌书写还承载着自身重要的艺术渊源,这体现在从南朝到唐代的乐府诗歌中的汉代意象的连续使用。唐代诗人继承了南朝乐府诗中“想象汉代”的文学传统,学习了南朝乐府诗中营造“汉代意象”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身“以汉喻唐”的诗歌书写模型。而南朝乐府诗中“想象汉代”的诗歌创作共性主要来自“梁鼓角横吹曲”的流行。齐梁时代,对于传入江南的胡乐,南朝乐府机构进行了附会“汉横吹曲”的改造,而“汉横吹曲”本身应是魏晋之际对于传入中原的胡乐进行的附会汉朝的命名。经过齐梁乐府改造的北朝胡乐接续了被认为是“汉乐”的音乐文化基因,因此刺激了齐梁乐府诗人集中的对于汉代音乐文学的想象。在“梁鼓角横吹曲”流行的音乐环境中,催生了南朝乐府诗“想象汉代”的文学传统。本文认为,南朝乐府诗“想象汉代”的文学传统,是唐代诗人“以汉喻唐”诗歌书写的艺术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汉喻唐 汉横吹曲 想象汉代 梁鼓角横吹曲
原文传递
白居易“送春”的生命体验与“春尽日”的诗意营造 被引量:1
10
作者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第4期11-15,21,共6页
白居易在"三月晦日"的基础上,营造出"送春"的诗意纪念日———"春尽日"。白居易强烈的"送春"生命体验赋予了"三月晦日"和"春尽日"浓郁的生命崇拜情结、纪念日意义和仪式... 白居易在"三月晦日"的基础上,营造出"送春"的诗意纪念日———"春尽日"。白居易强烈的"送春"生命体验赋予了"三月晦日"和"春尽日"浓郁的生命崇拜情结、纪念日意义和仪式内涵。"春尽日"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最早产生,与白居易强烈的"送春"生命体验是分不开的。虽然将"三月晦日"作为春天的消逝的终点,是中晚唐人普遍的认识,但是白居易首先将这种认识营造成了一个诗意的节日。这种诗意的营造凝结了诗人晚年对三月晦日"送春"生命体验的审美记忆。"春尽日"自白居易发明之后,经韩偓、徐铉、寇准、苏轼、戴复古等人的承袭,最终成为"送春"诗歌中普遍吟咏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送春 春尽日
下载PDF
严羽的“第一义”与“悟”新论
11
作者 《三明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1-64,共4页
《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指导学诗者选择最优秀的诗歌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悟"的过程。严羽的"第一义"应指优秀诗歌的客观标准,"悟"是艺术思维的领悟能力,"悟"的对象是"第一义"... 《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指导学诗者选择最优秀的诗歌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悟"的过程。严羽的"第一义"应指优秀诗歌的客观标准,"悟"是艺术思维的领悟能力,"悟"的对象是"第一义"的诗歌。郭绍虞先生将严羽的"悟"分为"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并不符合严羽的本意。严羽将"悟"划分为"透彻之悟"和"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这是与其认定的诗歌的艺术水准的高下相对应的。严羽的"妙悟"一词应该解读为"巧妙地悟",属于"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第一义 妙悟 兴趣
下载PDF
网络媒体写作文化意义论——以“标题党”文化现象为例
12
作者 张瑞玥 《写作》 2020年第5期89-97,共9页
网络媒体写作在文化上代表了互联网媒介决定论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传统写作在文化立场上属于精英文化。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对于人的不同程度"延伸"导致了人类文化呈现出代表阶层不同、文化习性不同的明显差异,文学艺术也随之... 网络媒体写作在文化上代表了互联网媒介决定论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传统写作在文化立场上属于精英文化。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对于人的不同程度"延伸"导致了人类文化呈现出代表阶层不同、文化习性不同的明显差异,文学艺术也随之呈现出不同风貌。在互联网媒介中代表了大众文化立场的写作方式对传统的写作崇高性有明确的消解意义,同时,新的写作意义被重新建构——感官阅读的主体存在所折射的文化立场实际上已经隐形存在。一系列具备了通俗语体、大众娱乐、耸人耳目、蹭热度、荤俗适应性的文学新写作大量涌现于网络,而"标题党"恰恰可以作为一个我们从文化立场上正视其新变价值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写作 媒介文化 标题党
下载PDF
论文化话语的文学生成路径
13
作者 张妍妍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1-137,共7页
文化话语的叙述能力和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强弱。文化话语的生成母体是相应的文化资源,文化话语在文化产业或文艺作品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过程中生成。文化话语的最佳生成路径是借助文学媒介来实现。从文学... 文化话语的叙述能力和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强弱。文化话语的生成母体是相应的文化资源,文化话语在文化产业或文艺作品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过程中生成。文化话语的最佳生成路径是借助文学媒介来实现。从文学内容到文化认同,是文化话语生成的母体性、再生性元路径。"文化话语场"是文化话语形成后的存在方式,一系列形态各异、内核趋同的"文化话语场"最终构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话语 文学内容 文化认同 文化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唐德宗曲江赐宴及君臣唱和诗系年考
14
作者 《唐都学刊》 2015年第2期26-30,共5页
曲江赐宴是唐代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动。德宗是赐宴曲江最多的唐代皇帝,据史书记录共计13次,可用诗歌证实史书缺载1次。唐德宗开创了长安曲江园林第二个繁荣时代。伴随赐宴活动有较多君臣唱和诗,今保存下来的有20余首,其中德宗皇帝诗9首,其... 曲江赐宴是唐代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动。德宗是赐宴曲江最多的唐代皇帝,据史书记录共计13次,可用诗歌证实史书缺载1次。唐德宗开创了长安曲江园林第二个繁荣时代。伴随赐宴活动有较多君臣唱和诗,今保存下来的有20余首,其中德宗皇帝诗9首,其中8首可准确系年,德宗与崔元翰重出诗1首可推测系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江赐宴 唐德宗 崔元翰 权德舆 曲江诗
下载PDF
论清商乐与相和歌的合与分——以相和歌、清商乐的历史演进为考察视角
15
作者 《乐府学》 2015年第2期127-154,共28页
相和歌是以演奏方式命名的古代乐种,清商乐是以乐理属性命名的古代乐种。二者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也长期共存并相互交融。汉魏之际,民间的清商徒歌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使得弦乐化的相和大曲演奏程式衰落,从而新生出以"××... 相和歌是以演奏方式命名的古代乐种,清商乐是以乐理属性命名的古代乐种。二者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也长期共存并相互交融。汉魏之际,民间的清商徒歌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使得弦乐化的相和大曲演奏程式衰落,从而新生出以"××行"为典型代表的入乐歌辞,为中国文学史开辟了拟乐府诗这一新领域。汉魏清商徒歌和汉魏相和大曲融合后,在荀勖等人的改制下分为"三调曲",并产生了新型匹配演奏的歌唱方式——"解",对南朝绝句的繁荣有重要影响。"三调曲"中的"瑟调曲"在晋宋之际形成了"前艳后趋"的新型大曲模式。而江南的吴歌西曲由于在音乐特性上具有和瑟调曲一致的属性,很快受其影响雅化为清商新声。唐代燕乐中的"西凉伎"虽有羌胡之声,但依然保留了"三调曲"的音乐风貌,而"清商伎"就是南朝清商新声的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和歌 清商乐 三调曲
原文传递
重估《长杨赋》的创新意义及其赋史地位
16
作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0-44,共5页
《长杨赋》是扬雄后期辞赋的代表作,不同于早期《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对司马相如等人的因循模拟,《长杨赋》体现出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即摆脱了"曲终奏雅""夸饰讽谏"的大赋传统模式,创造了"主旨先行&qu... 《长杨赋》是扬雄后期辞赋的代表作,不同于早期《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对司马相如等人的因循模拟,《长杨赋》体现出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即摆脱了"曲终奏雅""夸饰讽谏"的大赋传统模式,创造了"主旨先行"和"祖述道德"的全新大赋书写方式,使"颂圣赋德"成为汉大赋新的铺陈对象和表现手法。传统赋史观将扬雄归入西汉后期因循模拟类的赋家,并没有揭示出其创作《长杨赋》的创新意义。扬雄在对汉赋"曲终奏雅"模式产生"不免于劝""壮夫不为"的失望的同时,在创作中也积极改进,以自己超凡的才华为汉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主旨先行"和"祖述道德"模式对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整个辞赋发展史来看,赋体从"通讽喻"的主流写法最终过渡到"宣上德"的主流格局,扬雄的《长杨赋》无疑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长杨赋 赋德
下载PDF
“杜甫与长安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杜甫读书会学术论坛综述
17
作者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第2期97-100,共4页
2017年6月3日至4日,“杜甫与长安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杜甫读书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举行。会议由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汉唐文学研究院、杜甫读书会联合主办。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 2017年6月3日至4日,“杜甫与长安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杜甫读书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举行。会议由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汉唐文学研究院、杜甫读书会联合主办。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长安文化 读书会 杜甫 学术论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综述
下载PDF
《滕大尹鬼断家私》故事渊源综论
18
作者 何研 《天中学刊》 2014年第1期71-73,共3页
《滕大尹鬼断家私》故事的文献渊源是《廉明公案》中的《滕同知断庶子金》,而并非《三言两拍资料》所引的《龙图公案·扯画轴》。该故事的人物原型在最初的《廉明公案》中就是"滕公",后来在流传中一度被改成"包公&qu... 《滕大尹鬼断家私》故事的文献渊源是《廉明公案》中的《滕同知断庶子金》,而并非《三言两拍资料》所引的《龙图公案·扯画轴》。该故事的人物原型在最初的《廉明公案》中就是"滕公",后来在流传中一度被改成"包公"和"海公"。该故事在类型上属于"巧析家产型故事"以及"遗嘱"系列故事。故事中从"埋金"到"掘金"的情节设置受到了《晋书·隗炤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滕大尹鬼断家私 文献渊源 故事类型 情节设置
下载PDF
论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杨伦对杜集编年的贡献
19
作者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第3期17-24,共8页
清代诸家在吸收前人成果和继续考订杜诗编年的基础上,对杜集的编次形成了一个框架稳定的编年系统。从阅读和研究的角度讲,以编年为指导思想的杜集,有助于我们对杜诗"诗史"价值和各个时期艺术旨趣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本文试讨... 清代诸家在吸收前人成果和继续考订杜诗编年的基础上,对杜集的编次形成了一个框架稳定的编年系统。从阅读和研究的角度讲,以编年为指导思想的杜集,有助于我们对杜诗"诗史"价值和各个时期艺术旨趣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本文试讨论朱鹤龄《辑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四家杜集编年次序的承变与异同,分别指出四家编年编次的特点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编年 编年系统
下载PDF
杜甫弃官奔秦州原因再探析
20
作者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8-53,共6页
杜甫乾元二年(759)七月从华州弃官,举家奔秦州,这是杜甫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自两《唐书》杜甫本传的记载和宋代学者的讨论开始,学界有关杜甫弃官奔秦州的原因的探讨形成了五种说法,分别是"关辅大饥说""政治失望说"&q... 杜甫乾元二年(759)七月从华州弃官,举家奔秦州,这是杜甫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自两《唐书》杜甫本传的记载和宋代学者的讨论开始,学界有关杜甫弃官奔秦州的原因的探讨形成了五种说法,分别是"关辅大饥说""政治失望说""因人远游说""与上司不合说""罢官说"。其中"关辅大饥说"和"政治失望说"是最通达的说法,政治失望是杜甫弃官的内因,关辅大饥是杜甫弃官的外因。然而在这些探讨中,"关辅大饥"这个外因稍显薄弱,关辅大饥可以直接导致百姓奔逃,但是并不能直接导致官员奔逃。杜甫弃官华州奔秦陇的原因与乾元二年三月之后史思明叛军再次蹂躏中原,兵烽再度逼近潼关有直接关联。由于此时正值唐朝平叛的低谷时期,杜甫担心叛军再次攻入潼关,担心华州再次沦陷,故而提前弃官西逃。这从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一首诗中的"不关轻绂冕,但是避风尘"一句可以得到印证。对于安史之乱战争形势的忧惧是杜甫选择离开华州的直接外因,"避战争风尘"说则是杜甫弃官的另一个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弃官 华州 秦州 避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