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地面爆源参数的贝叶斯声震联合反演方法
1
作者 张亮永 卢强 +5 位作者 王同东 胡晓临 郭志昀 白武东 肖卫国 《现代应用物理》 2024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提出了一种近地面爆源参数的贝叶斯声震联合反演方法,推导了多类型数据的贝叶斯声震联合定位理论,建立了爆源多参数的综合反演方法,探讨了声单传感器测点到时、声阵列方位角和到时及地震波到时等多类型数据的联合定位精度和特点,分析了... 提出了一种近地面爆源参数的贝叶斯声震联合反演方法,推导了多类型数据的贝叶斯声震联合定位理论,建立了爆源多参数的综合反演方法,探讨了声单传感器测点到时、声阵列方位角和到时及地震波到时等多类型数据的联合定位精度和特点,分析了格点搜索法和MCMC方法求解起爆时间、爆源位置等源参数的定位精度和求解效率,讨论了爆源多参数综合反演方法的性能。研究表明,贝叶斯声震联合反演方法得到的爆源参数分布范围集中、离散度小、相对声或地震等单一反演方法的源参数估计更稳定、估计偏差始终位于较小水平。贝叶斯MCMC方法在有限步长情况下可以快速搜索到真实解附近,相对格点搜索法定位精度和求解效率更高。起爆时间、爆源位置和爆炸当量等源参数综合反演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其中爆源位置和当量真实值位于可信区间,95%可信区间可以有效估计爆源位置,90%可信区间可以有效估计爆炸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爆源参数 爆炸当量 声震联合定位 声震分析 贝叶斯MCMC 格点搜索
下载PDF
水下爆炸冲击波和气泡行为自由面效应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方厚林 卢强 +4 位作者 郭权势 李国亮 刘存旭 张德志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158,共12页
为研究自由面对水下爆炸冲击波、气泡行为和由气泡与自由面强耦合作用形成水幕的影响,设计了小当量PETN球形装药近水面水下爆炸实验系统,开展了5种典型工况水下爆炸实验,采用高速相机和压力传感器分别获取了气泡和水幕形态演变过程、水... 为研究自由面对水下爆炸冲击波、气泡行为和由气泡与自由面强耦合作用形成水幕的影响,设计了小当量PETN球形装药近水面水下爆炸实验系统,开展了5种典型工况水下爆炸实验,采用高速相机和压力传感器分别获取了气泡和水幕形态演变过程、水中测点压力时间历程。根据冲击波、气泡时序特征分别分析了其自由面效应,冲击波主要变现为截断效应,气泡与自由面相互作用表现为复杂的气泡形态演化和水幕生成及演化,通过高速图像结合压力时间历程分析,进一步从气泡水平半径、中心偏移位移和水幕最大高度定量分析气泡自由面效应。结果表明:随着爆深的减小,水面反射波程差减小,自由面对冲击波的截断效应增强,即冲击波正压作用时间减小,实测截断时间差与计算时间差的最大偏差为6.81%;随着比例爆深减小,自由面效应加剧,气泡和水幕形态趋于复杂化;气泡由球形演变为卵形以及更加复杂的形态,水幕由单一的水冢,逐渐转变为水冢-顶端飞溅水柱、水冢-垂直喷射水柱-水射流等复杂形态;气泡水平半径从第2个脉动周期不再保持脉动特征过渡到第1个脉动周期,甚至到第1次气泡膨胀阶段;气泡水平半径中心偏移位移呈现出两段式变化规律,在前期偏移位移快速增加阶段(偏移位移范围0~20 mm),4种比例爆深偏移位移呈现出近似线性变化规律,线性系数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炸 冲击波 气泡行为 自由面效应
下载PDF
冲积土中封闭填实爆炸自由场应力波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卢强 丁洋 +4 位作者 李进 方厚林 唐仕英 刘赟哲 《现代应用物理》 2023年第4期9-17,共9页
为研究冲积土中地下爆炸自由场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利用中心起爆的10 kg TNT和30 kg TNT炸药球,开展了3发不同埋深的地下封闭填实爆炸试验,获得了该场地自由场加速度、速度及位移等冲击参数。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不同当量的地下封... 为研究冲积土中地下爆炸自由场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利用中心起爆的10 kg TNT和30 kg TNT炸药球,开展了3发不同埋深的地下封闭填实爆炸试验,获得了该场地自由场加速度、速度及位移等冲击参数。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不同当量的地下封闭填实爆炸激发的粒子比加速度、粒子速度及粒子比位移符合爆炸相似率,实测加速度、速度及位移参数的峰值约为经验拟合公式的0.4~1.6倍;不同当量爆炸实验获得的粒子速度上升时间不符合爆炸相似率,上升时间与粒子速度峰值和当量均有一定相关性,上升时间和速度峰值之间的关系不能视为材料自身属性;当爆炸当量为基准实验当量的0.3~3.4倍时,可用基准实验测定的上升时间和速度峰值之间的关系来预测评估其他当量爆炸的实验结果,超出上述范围时,预测的结果可能会造成较大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爆炸 球面波 地冲击 冲积土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霍夫变换的地震道自动编辑新方法
4
作者 沈杨 胡晓临 +6 位作者 王同东 崔甲甲 李翱 卢强 张德志 肖卫国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252-261,348,共11页
地震道编辑是数据预处理中一个繁琐的过程。这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特别是对于大型三维数据集。目前的地震道编辑方法通常耗时较长,如果粗略地去除噪声道,可能会遗漏一些潜在的重要信息。在本章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机... 地震道编辑是数据预处理中一个繁琐的过程。这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特别是对于大型三维数据集。目前的地震道编辑方法通常耗时较长,如果粗略地去除噪声道,可能会遗漏一些潜在的重要信息。在本章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编辑地震道的方法。此外,我们还将霍夫变换技术与卷积神经网络(CNN)相结合,以提高方法的可行性。霍夫变换是一种帮助识别图像中异常直线的特征提取方法,我们将其用来预先检测可能存在的噪声道和坏道的位置。然后,利用设计好的带通滤波器和训练好的CNN模型来识别霍夫变换标记的目标区域内真正的噪声道和坏道。在识别之后,应用自动的处理方式来确定经过处理的地震道是否有用或是仍然应该丢弃。整个方案包括四个主要步骤:数据预处理、霍夫变换检测、CNN网络训练和CNN网络预测。在实际数据应用中,准确率达到了98%,表明所提出的自动道编辑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是有前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编辑 卷积神经网络 霍夫变换 机器学习
下载PDF
集装箱用夹芯板抗爆性能仿真研究
5
作者 王涛 +2 位作者 王文欣 戚春保 秦铭澳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8-133,145,共7页
针对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近场爆炸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集装箱外观的新型抗爆结构,建立了由瓦楞钢板加“三明治”夹芯结构的抗爆结构模型,其瓦楞钢板采用国标集装箱面板,“三明治”夹芯结构由上面板、填充泡沫铝的等边三角形波... 针对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近场爆炸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集装箱外观的新型抗爆结构,建立了由瓦楞钢板加“三明治”夹芯结构的抗爆结构模型,其瓦楞钢板采用国标集装箱面板,“三明治”夹芯结构由上面板、填充泡沫铝的等边三角形波纹钢板芯体和下面板组成。对内部波纹钢板夹角分别为30°、45°和60°等3种抗爆结构在5种爆炸载荷作用下的抗爆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分别获得了3种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能量吸收值和底面中心点最大挠度,提出了针对不同材料形状组合的无量纲冲量计算评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爆炸载荷下,底角为30°的钢板-泡沫铝夹芯结构的能量吸收值最大;底角为45°的钢板-泡沫铝夹芯结构在不同爆炸载荷下具有最小的无量纲挠度,其抗爆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泡沫铝夹芯结构 抗爆性能 冲击波 能量吸收 冲量 无量纲化
下载PDF
CO_(2)在δ-Pu(100)表面吸附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6
作者 戚春保 王涛 +2 位作者 王金涛 秦铭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28-2737,共10页
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框架内的周期性平板模型,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O_(2)在δ-Pu(100)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O_(2)分子以C端向下和C-Pu、O-Pu多键结合的方式吸附在δ-Pu(100)表面。吸附类型属于强化学吸附,最稳定的吸附构型... 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框架内的周期性平板模型,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O_(2)在δ-Pu(100)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O_(2)分子以C端向下和C-Pu、O-Pu多键结合的方式吸附在δ-Pu(100)表面。吸附类型属于强化学吸附,最稳定的吸附构型是H_(1)-C_(4)O_(4),此时吸附能为-6.430 e V,吸附稳定性顺序为穴位>桥位>顶位。CO_(2)分子主要和表面Pu原子反应,而与其它3层Pu原子的反应较弱。更多的电子向CO_(2)2πu轨道转移有利于C-O键的弯曲和活化。此外,CO_(2)分子和Pu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主要是离子态,反应机理是CO_(2)的C 2s、C 2p、O 2s和O 2p轨道与Pu 6p、Pu 6d、Pu 5f轨道发生了重叠杂化作用,产生了新的键结构。H_(1)-C_(4)O_(4)构型的功函数变化最小,表明其它电子容易从该构型表面逃逸,且需要的能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钚表面 CO_(2) 密度泛函 电子密度 吸附行为 作用机理
原文传递
钚及其化合物表面腐蚀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戚春保 王涛 +1 位作者 秦铭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08-2016,共9页
为了解掌握钚(Pu)及其化合物表面氧化腐蚀机理和探索能够有效缓解钚材料氧化腐蚀的环境体系,对国内外开展钚及其化合物表面化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加深了对钚及其化合物在空气中的腐蚀行为的认识;对H_(2)、O_(2)、CO、CO_(2)等活性气体... 为了解掌握钚(Pu)及其化合物表面氧化腐蚀机理和探索能够有效缓解钚材料氧化腐蚀的环境体系,对国内外开展钚及其化合物表面化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加深了对钚及其化合物在空气中的腐蚀行为的认识;对H_(2)、O_(2)、CO、CO_(2)等活性气体和Xe等稀有气体在钚及其化合物不同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研究表明,Pu与各种活性气体和稀有气体的相互作用中伴随着电荷的转移,作用机理主要是气体原子分子的不同杂化轨道和Pu7s、Pu6p、Pu6d、Pu5f等杂化轨道相互作用生成了新的化学键,从而导致了相关反应和现象的产生。本研究还从改善研究方法、开展不同相的钚原子的不同表面吸附行为研究和探索防护钚材料氧化腐蚀新体系3个方面对钚及其化合物表面腐蚀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钚表面 活性气体 密度泛函 电子密度 吸附行为 作用机理
原文传递
基于光学法的水下爆炸冲击波流场压强测量与分析
8
作者 郭权势 卢强 +4 位作者 方厚林 丁洋 李凯凯 白武东 《现代应用物理》 202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针对水下爆炸流场多参数测量,发展了基于OpenCV图像处理技术的光学法,对水下爆炸实验中冲击波超压进行测量并与理论和数值结果作对比。发现基于OpenCV图像处理技术的光学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冲击波阵面的捕获与超压测量并实现冲击波传播过... 针对水下爆炸流场多参数测量,发展了基于OpenCV图像处理技术的光学法,对水下爆炸实验中冲击波超压进行测量并与理论和数值结果作对比。发现基于OpenCV图像处理技术的光学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冲击波阵面的捕获与超压测量并实现冲击波传播过程、爆轰产物发展等流场信息的获取,可为光学法在水下爆炸实验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炸 冲击波超压 OPENFOAM OPENCV 毁伤测量 光学法
下载PDF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co-adsorption behavior of O_(2)and CO_(2)molecules onδ-Pu(100)surface 被引量:1
9
作者 Chun-Bao Qi Tao Wang +3 位作者 Ru-Song Li Jin-Tao Wang Ming-Ao Qin Si-Hao Tao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431-441,共11页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 i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co-adsorption behaviors of O_(2)and CO_(2)onδ-Pu(100)surface by using a slab model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The results demonstrate...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 i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co-adsorption behaviors of O_(2)and CO_(2)onδ-Pu(100)surface by using a slab model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st favorable co-adsorption configurations are T_(v)-C_(4)O_(7)and T_(p1)-C_(2)O_(8),with adsorption energy of-17.296 e V and-23.131 e V for CO_(2)-based and O_(2)-based system,respectively.The C and O atoms mainly interact with the Pu surface atoms.Furthermore,the chemical bonding between C/O and Pu atom is mainly of ionic state,an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is that C 2 s,C 2 p,O 2s,and O 2p orbitals overlap and hybridize with Pu 6 p,Pu 6 d,and Pu 5 f orbital,resulting in the occurrence of new band structure.The adsorption and dissociation of CO_(2)molecule are obviously promoted by preferentially occupying adsorbed O atoms,therefore,a potential CO_(2)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plutonium-based materials is that in CO_(2)molecule there occurs complete dissociation of CO_(2)→C+O+O,then the dissociated C atom combines with O atom from O_(2)dissociation and produces CO,which will inhibit the O_(2)from further oxidizing Pu surface,and slow down the corrosion rate of plutoniumbased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energ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electron density reac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