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创造中的对立强化规律——刘熙载的审美方法论之二 被引量:4
1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1983年第4期119-125,共7页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用阴阳相间、强弱相成、刚柔相形、两物相对待的矛盾法则来解剖艺术,从一百多个对应范畴出发来评定作家作品,用对立面“相磨相盪”的矛盾运动来分析艺术的创造过程,说明他是把艺术美视为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和谐统...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用阴阳相间、强弱相成、刚柔相形、两物相对待的矛盾法则来解剖艺术,从一百多个对应范畴出发来评定作家作品,用对立面“相磨相盪”的矛盾运动来分析艺术的创造过程,说明他是把艺术美视为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和谐统一体的。这是刘氏审美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但是,这个结论尚未触及到艺术美的特殊本质,因为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共同规律,并非艺术所独有。应当把对立统一法则当作研究艺术内部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应当把它视为可以照搬到艺术中来的现成结论。刘氏审美方法的精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造 艺术美 审美方法论 创造过程 构成艺术 艺术审美 生活素材 非艺术 审美创造 艺术作品
下载PDF
“物一无文”和“物无一则无文”——《艺概》的审美方法论之一 被引量:2
2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3期105-112,共8页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把先秦哲学中关于事物内部相形相对、矛盾变化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到艺术审美范畴,从艺术内部诸因素的矛盾关系中,揭示艺术美的构成和创造规律,提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性哲理意义的见解,初步形成了一个辩证的审美...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把先秦哲学中关于事物内部相形相对、矛盾变化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到艺术审美范畴,从艺术内部诸因素的矛盾关系中,揭示艺术美的构成和创造规律,提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性哲理意义的见解,初步形成了一个辩证的审美方法体系。其中,关于“物一无文”和“物无一则无文”的观点,就是刘氏这一审美方法体系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美 审美范畴 章法美 创造规律 庄子 审美方法论 构成规律 表现形式 艺术品 艺术作品
下载PDF
在两极分化中求得完美统一——典型化谈片之一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德林 《文学评论》 1981年第6期32-38,共7页
典型化过程中,包涵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因素,也包涵有从一般到个别的因素,但从整体上说,它既不是从个别到一般,也不是从一般到个别。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这是人们认识生活的过程。典型化则是作家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方式。认识生活是... 典型化过程中,包涵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因素,也包涵有从一般到个别的因素,但从整体上说,它既不是从个别到一般,也不是从一般到个别。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这是人们认识生活的过程。典型化则是作家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方式。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前提,表现生活离不开认识生活,但表现生活不等于认识生活。艺术的表现生活,不等于理论的表现生活。如果说理论的表现生活,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那么艺术的表现生活,则是从个别到个别的过程。生活原型是个别,艺术典型也是个别。典型化的起点是个别,整个过程中始终不离开个别,最后的归宿也是个别。艺术要表现一般,表现普遍,表现必然,但一般在个别中,普遍在特殊中,必然在偶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化 两极分化 体现个性 艺术典型 本质特征 个性与共性 认识生活 生活原型 艺术美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审美心理三境界 被引量:1
4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1期23-30,共8页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文心雕龙·神思》)“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心理控制论。在这个学说中,有三种极富理想色彩的心理境界,颇能显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的理论深度。下面试作简要剖析。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虚静,作...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文心雕龙·神思》)“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心理控制论。在这个学说中,有三种极富理想色彩的心理境界,颇能显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的理论深度。下面试作简要剖析。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虚静,作为一种创作心理准备,首先指的是要排除种种世俗观念和个人利害的干扰。具体说来,就是要置社会功名、利禄、富贵、权势于度外,弃个人祸福、穷通、得失、成败于不顾。刘禹锡说:“能离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功利 心理境界 审美静观 审美心理学 自由境界 审美观照 有我之境 心理准备 心物交融 无我之境
下载PDF
意象的意蕴场——兼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被引量:1
5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41,共9页
关键词 意象 虚幻 意蕴 喻意 诗人 诗性 诗词 应当 必然 现实存在
下载PDF
“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一 被引量:1
6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3-191,共9页
刘熙载"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的理念,切中了审美创造的基本性能。他的《艺概》,从宏观与微观的无尽性、书不尽言和言不尽意、在有限中见出无限三个方面,阐发了文艺作品"意不可尽"的原理;又从"对面旁面落墨&qu... 刘熙载"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的理念,切中了审美创造的基本性能。他的《艺概》,从宏观与微观的无尽性、书不尽言和言不尽意、在有限中见出无限三个方面,阐发了文艺作品"意不可尽"的原理;又从"对面旁面落墨"、"借端托寓"、"比兴寄托"等方面,诠释了"以不尽尽之"的主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刘熙载关于审美创造的三个重要思想:其一,审美表现是通过具有原生态和全息性的表象显现,给人们提供真体验、深感受,向人的生命律动本真进军;其二,审美思维是通过异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连类生发,打破科学同质归类的局限,可以直接通达理性观念;其三,审美辩证法是在相反相成普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反面、对面、旁面,来收到愈相反愈相成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 审美表现 审美思维 审美辩证法
下载PDF
“元分”品格——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二
7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刘熙载重视人品与艺品的紧密关系,从整体上以人品喻指艺品,把人物的三品简括为艺术的三品,并区分了高下:元分品格最上,英杰品格次之,卑猥品格则不入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析了刘氏元分品格论的特质:其一,元分品格论植根于思孟心性说,体... 刘熙载重视人品与艺品的紧密关系,从整体上以人品喻指艺品,把人物的三品简括为艺术的三品,并区分了高下:元分品格最上,英杰品格次之,卑猥品格则不入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析了刘氏元分品格论的特质:其一,元分品格论植根于思孟心性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由人复天"、"天人合一"理念;其二,元分品格体现为既平凡又伟大的"常道",饱含着中华文明以中道理性制约极端思维的精神;其三,元分品格在艺术上标举和而不同的"兼美",体现着中和之美的精髓;其四,元分品格是"品居极上"的本色美,是"无思无为"理想化审美心境的自然流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分品格 由人复天 中道理性 中和之美 无思无为审美心境
下载PDF
“文之道,时为大”——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四
8
作者 《文学与文化》 2014年第1期49-59,共11页
刘熙载《艺概》提出了"文之道,时为大"的观点,这是一种强调合于时宜、因时制变的文艺美学观。"文之道,时为大"的思想体系,首先表现为对"时"的重视,反对复古,而提倡将"学古"与"观时"... 刘熙载《艺概》提出了"文之道,时为大"的观点,这是一种强调合于时宜、因时制变的文艺美学观。"文之道,时为大"的思想体系,首先表现为对"时"的重视,反对复古,而提倡将"学古"与"观时"结合起来;同时,它又关注"时"与"道"的关系,要求在变化中把握规律,将"因时"与"用中"结合起来。在方法论上,这一文艺美学观主张以融会贯通的整体思维模式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来完成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审美,经由"通变"而实现因时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审美思维 审美表现 艺概 庄子
下载PDF
超越词语 走向无限——意象意蕴的本体空间场透视
9
作者 《现代中文学刊》 1997年第4期8-13,共6页
意象是诗词的生命细胞。意象的意蕴是一个活性"场",这个场的内涵远远超越词语的本体意义,而且在阅读中时时以其多角度多层面的生发性为其灵魂所在。诗词"境生象外"、"意在言外"、"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意象是诗词的生命细胞。意象的意蕴是一个活性"场",这个场的内涵远远超越词语的本体意义,而且在阅读中时时以其多角度多层面的生发性为其灵魂所在。诗词"境生象外"、"意在言外"、"在有限中见出无限"的基本特征,就生气勃勃地体现在意象对词语意义的层层超越和对情志意理的无限生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表现 词语意义 诗词 空间场 多角度 基本特征 本体意义 异质同构 指称意义 超越
下载PDF
诗性意象语言刍议(续完)
10
作者 《现代中文学刊》 1997年第6期11-14,共4页
并置的着眼点是事物的表现性普通语言成分的组合机杼是语法逻辑,意象并置语言的组合既然解除了语法逻辑的束缚,那么,它就必定有一种不同于语法逻辑的组合机杼。否则,诗词就不能成为有机统一体。这个组合机杼就是事物的表现性。可以说。
关键词 非表现性 意象并置 关系意义 意象意义 意象语言 并置关系 诗性 诗词 对等 并置意象
下载PDF
走出诗学理论两大误区(续完)——兼论意象表现是诗性本体
11
作者 《中文自学指导》 2000年第2期2-6,共5页
二把诗词的思想情感内容当作诗性本体,这是一个普遍观念。既然创作主体是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而创作,那么,鉴赏主体则是为了得到这个思想情感内容而鉴赏,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于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容就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关键词 诗学理论 意象表现 诗性本体 误区
下载PDF
课堂讨论纪要:解读《登高》
12
作者 《现代中文学刊》 1995年第1期1-3,共3页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先泼点冷水不用讨论:前四句写景物,后四句写人事。大概是"借景抒情"
关键词 杜甫 解读 登台 艰难 关系意义 借景抒情 晚年 长江 课堂讨论 八角形
下载PDF
诗性意象语言刍议
13
作者 《现代中文学刊》 1997年第5期10-13,共4页
不是所有诗词用语都是诗性语言。诗词用语中夹杂着许多非诗性的普通语言,正像日常用语中夹杂着许多诗性语言一样。也不是所有的诗性语言都是意象语言。例如,诗性推理语言、诗性陈述语言并非全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观照诗性语言,有两大方... 不是所有诗词用语都是诗性语言。诗词用语中夹杂着许多非诗性的普通语言,正像日常用语中夹杂着许多诗性语言一样。也不是所有的诗性语言都是意象语言。例如,诗性推理语言、诗性陈述语言并非全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观照诗性语言,有两大方面均不可偏废:一是韵律,二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语言 诗性语言 中心意象 诗词 普通语言 意象并置 意象群 语法关系 逻辑关系 关系意义
下载PDF
走出诗学理论两大误区——兼论意象表现是诗性本体
14
作者 《中文自学指导》 2000年第1期6-10,共5页
诗词理论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建树,直接原因在于人们始终未能认准诗词的诗性本体,因而诸多探索都'短路'于论理着眼点的偏差。一般说来,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文学艺术则是人类对自身内在生命律动的表现。表现,是人的内... 诗词理论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建树,直接原因在于人们始终未能认准诗词的诗性本体,因而诸多探索都'短路'于论理着眼点的偏差。一般说来,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文学艺术则是人类对自身内在生命律动的表现。表现,是人的内在生命律动的外在可感知性表征和显现。广义而言,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表现,只不过有的侧重于再现性表现,有的侧重于渲泄性表现。再现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理论 诗性本体 误区 语言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