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的基线特征 被引量:154
1
作者 李立明 吕筠 +7 位作者 郭彧 Rory Collins 君石 Richard Peto 吴凡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9-255,共7页
目的探讨环境、个体生活方式、体格和生化指标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对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为一项建立有生物样本库的超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开展基线调... 目的探讨环境、个体生活方式、体格和生化指标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对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为一项建立有生物样本库的超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开展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2008年对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第一次重复调查。通过常规和定向监测对队列成员进行长期全死因监测和四类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监测,并从全民医疗保险数据库获取个体全病种入院诊疗信息。结果基线调查共人选30~79(平均51.5)岁512891名对象。其中男性占41.0%,农村人群占55.9%。队列人群男女性现在吸烟率分别为61.3%和2.4%;男性过去一年中每周至少一次饮酒率为33.4%,女性为2.1%;超重肥胖(BMI≥24.0kg/m2)率,男性为41.8%,女性为45.3%;调查时SBP≥140mmHg或DBP≥90mmHg(1mmHg=1.33kPa)的比例男性为32.2%,女性为30.2%。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各主要调查指标均有差异。结论中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及出生年代人群具有不同的慢性病暴露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队列研究 生物样本库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情况分析 被引量:101
2
作者 郭杰 余灿清 +9 位作者 吕筠 郭彧 周汇燕 谭云龙 裴培 君石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9-474,共6页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其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10个项目地区募集512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利用CKB项目的基线信息,比...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其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10个项目地区募集512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利用CKB项目的基线信息,比较对年龄和/或性别进行调整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其控制情况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项目地区中,高血压患者共180621人(35.2%),其中浙江项目地区患病率最高(44.4%),海口项目地区患病率最低(22.0%)。农村地区人群患病率(35.1%)高于城市(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高血压人群中,知晓率为33.1%(59703/180621),治疗率为36.1%(65172/180621),控制率为12.4%(22329/180621),服用降压药物的人群中控制率为30.5%(19884/65172),其中苏州项目地区的男性控制率(17.4%)和服药控制率(39.1%)高于其他地区,柳州项目地区的女性控制率(23.5%)和服药控制率(42.6%)高于其他地区。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偏低,研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分析 被引量:56
3
作者 祝楠波 周密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谭云龙 裴培 君石 吕筠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三间分布。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全国10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了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调查当...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三间分布。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全国10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了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调查当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分别纳入参加基线和重复调查的487 198名和22 604名研究对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定义为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体力活动、BMI 18.5~23.9 kg/m^2、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每符合一项计1分,合计即为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分值范围为0~6分。结果基线调查时,上述健康生活方式因素(除积极体力活动外)的比例依次为70.6%、92.6%、8.7%、52.6%和59.0%。全部研究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值为(3.1±1.2)分,81.4%的研究对象同时具有2~4项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6种生活方式因素均健康的比例为0.7%。女性、较年轻者、农村人群和高文化程度者的生活方式相对更健康;相比于城乡差异,项目地区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利用重复调查数据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总体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略有下降。结论成年人群中多种慢性病相关生活方式均健康的比例极低,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生活方式 慢性病 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吸烟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56
4
作者 申倩 祝楠波 +8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谭云龙 裴培 君石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吸烟与不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的个体,最终纳入487 373名研究对象...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吸烟与不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的个体,最终纳入487 373名研究对象。随访人年数的计算从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时开始,至最早出现以下任一事件的时间为止:心血管疾病(CVD)发病、死亡、失访或2015年12月31日。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特征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8.9年。随访期间新发缺血性心脏病33 947人,急性冠心病事件6 048人,脑内出血7 794人,脑梗死31 722人。男性吸烟率(67.9%)远高于女性(2.7%)。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能增加各类CVD结局的发病风险,风险效应值HR值 (95%CI)由大到小依次为急性冠心病事件1.54 (1.43~1.66)、缺血性心脏病1.28 (1.24~1.32)、脑梗死1.18 (1.14~1.22)、脑内出血1.07 (1.00~1.15)。当前吸烟者中,每天吸烟量和开始吸烟年龄与急性冠心病事件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性别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06、0.011),主要表现为女性吸烟者风险高于男性。每天吸烟量和开始吸烟年龄与缺血性心脏病、脑内出血和脑梗死之间的关联均未见性别差异(性别交互作用P〉0.05)。结论 吸烟能够增加各类CVD的发病风险,而女性吸烟者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的风险远高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心血管疾病 性别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O个项目地区成人体力活动和休闲静坐时间特征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55
5
作者 樊萌语 吕筠 +8 位作者 郭彧 余灿清 杜怀东 周汇燕 谭云龙 君石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9-785,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i03)10个项目点健康人群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卒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个体后,研究分析10个项目地区中486514名30~79岁队列成员体力活动和每周休闲静坐时间的...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i03)10个项目点健康人群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卒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个体后,研究分析10个项目地区中486514名30~79岁队列成员体力活动和每周休闲静坐时间的基线信息,重点描述地区差异。结果男性总体力活动水平(22.9MET-h/d)高于女性(20.6MET-h/d),休闲静坐时间(3.1h/d)多于女性(2.9h/d)。浙江项目点个体每天总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男31.3MET-h/d,女30.2MET-h/d)且静坐时间最少(男2.0h/d,女1.6h/d)。工作相关活动所占比例,男性以浙江(86.5%)和河南(85.2%)项目点最高,海口(69.4%)最低;女性以浙江(74.8%)最高,河南(40.9%)最低。甘肃项目点(男17.8%,女18.1%)交通活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家务活动所占比例,男性以湖南项目点(18.0%)最高,女性以河南(54.O%)和湖南(39.1%)最高。城市项目点的休闲相关活动所占比例高于农村,其中柳州(男9.5%,女10.4%)最高。甘肃(男36.8%,女29.8%)、四川(男34.1%,女33.8%)和浙江(男20.0%,女19.2%)3个农村项目点的高强度活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点。结论CKB10个项目地区的研究人群在总体力活动水平、活动类型、活动强度和休闲静坐时间等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 静坐行为 活动类型 活动强度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人群饮酒行为特征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吕筠 郭彧 +7 位作者 余灿清 周汇燕 谭云龙 君石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75-881,共7页
目的 描述参加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饮酒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募集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研究分析10个项目地区中512 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饮酒状况的基线信... 目的 描述参加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饮酒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募集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研究分析10个项目地区中512 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饮酒状况的基线信息,重点描述每周饮酒者饮酒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结果 全部队列成员中,男性每周饮酒率(33.1%)高于女性(2.2%).哈尔滨(52.0%)和四川(50.2%)项目地区的男性每周饮酒率最高;甘肃(8.1%)和海口(18.8%)项目地区最低.四川项目地区男性每周饮酒者通常情况下的每周摄入酒精量(414.6 g)最高;甘肃(195.2 g)和河南(239.6 g)项目地区虽然日常饮酒量较低,但特殊情况下单日饮酒量列居前位(河南项目地区202.3 g;甘肃项目地区171.2 g).每周饮酒者中,82.6%的男性和56.6%的女性在特殊情况下的饮酒量达到狂饮状态(男>60 g,女>40 g).结论 CKB 10个项目地区的研究人群在饮酒率、饮酒量、饮酒方式、饮酒品种等饮酒行为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频率 方式 品种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李嘉琛 吕筠 +8 位作者 高萌 余灿清 郭彧 裴培 杜怀东 君石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41-1547,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分析中剔除基线现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COPD和糖尿病者,纳入428113名研究对象。使...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分析中剔除基线现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COPD和糖尿病者,纳入428113名研究对象。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COPD、2型糖尿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的关联。结果在平均10年随访期间,共有131454人发生≥1种上述慢性病,26892人死亡。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随BMI增加而升高,与正常体重(18.5≤BMI<24.0 kg/m^2)者相比,超重(24.0≤BMI<28.0 kg/m^2)和肥胖(BMI>28.0 kg/m^2)者的风险比分别为1.26(95%CI:1.24~1.27)和1.59(95%CI:1.57~1.62)。BMI过低或过高均与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呈正向关联。按照中国人群体重标准,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减少约12%主要慢性病发病。结论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腰围 慢性病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共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孙至佳 樊俊宁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裴培 杜怀东 君石 吕筠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5-762,共8页
目的:描述中国成年人的共病流行情况及其长期变化,以及常见的共病模式。方法:本研究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5033人,利用研究对象参加2004-2008年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第二次重复调查时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根... 目的:描述中国成年人的共病流行情况及其长期变化,以及常见的共病模式。方法:本研究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5033人,利用研究对象参加2004-2008年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第二次重复调查时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自报疾病史、现场体格检查及血液样本检测等信息定义了13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将共病定义为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描述共病模式。结果: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时的年龄为(51.5±10.1)岁,第二次重复调查时为(59.5±10.2)岁。2次调查平均间隔时间(8.0±0.8)年,共病率由33.5%上升至58.1%,人均患病数由1.15个增加至1.82个,平均每5年增长0.42个患病数。年长者、城市人群、文化程度低者的共病率较高,且患病数量随年龄的增速更快。吸烟及过量饮酒者的患病数量随年龄增速也更快。该人群中最常见的共病组合为: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和冠心病。结论:我国成年人群共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共病情况在不同地区、文化程度水平和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病 患病率 人群分布 聚类分析 成年人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代谢异常相关的体质指数和腰围切点研究 被引量:40
9
作者 高萌 魏玉虾 +9 位作者 吕筠 余灿清 郭彧 裴培 杜怀东 君石 黄涛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33-1540,共8页
目的研究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各项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确定超重肥胖的适宜BMI和腰围切点。方法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于2004-2008年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了5%的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体格指标... 目的研究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各项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确定超重肥胖的适宜BMI和腰围切点。方法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于2004-2008年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了5%的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体格指标或代谢危险因素变量缺失或极端值、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基线纳入501201人,第2次重复调查纳入19201人。比较不同BMI和腰围下代谢危险因素异常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预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的适宜BMI和腰围切点。结果随BMI或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依据正确指数最大的原则选取BMI超重切点和腰围切点,男性和女性BMI超重切点均接近24.0 kg/m^2,男性腰围切点接近85 cm,女性腰围切点约为80~85 cm。男性和女性中,检出各项代谢危险因素特异度达到90%的BMI切点范围为27.0~28.9 kg/m^2,多数接近28.0 kg/m^2,以28.0 kg/m^2作为肥胖切点。结论本研究在更新开展的大样本调查中进一步验证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年推荐的超重和肥胖标准,超重和肥胖的BMI切点分别为24.0和28.0 kg/m^2;中心性肥胖的腰围适宜切点男性为85 cm,女性为80~8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体质指数 腰围 切点
原文传递
中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烟草危害(一):100万死亡人群的回顾性比例死亡率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刘伯齐 RichardPeto +6 位作者 JillianBoreham 吴燕萍 黎均耀 TCollinCampbell 君石 乌正赉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1999年第1期18-27,共10页
目的 :评估在中国由烟草所致的死亡增长早期阶段的危害状况。设计 :对死于肿瘤、呼吸道疾病和 (或 )血管疾病的 70万成年人和死于其他疾病的 2 0万参照人群的 80年代前的吸烟习惯进行分析比较。地区 :中国的 2 4个大城市和 74个农村县... 目的 :评估在中国由烟草所致的死亡增长早期阶段的危害状况。设计 :对死于肿瘤、呼吸道疾病和 (或 )血管疾病的 70万成年人和死于其他疾病的 2 0万参照人群的 80年代前的吸烟习惯进行分析比较。地区 :中国的 2 4个大城市和 74个农村县。对象 :对 1986~ 1988年间死亡的 10 0万例死者家属进行家访调查。主要结果测定 :中老年期因烟草所致的肿瘤、呼吸道疾病和血管疾病死亡率。结果 :在 3 5~ 69岁的男性吸烟者中 ,肿瘤超额死亡为 5 1% (标准误为 2 ) ,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 3 1% ( 2 ) ,血管疾病超额死亡 15 % ( 2 )。这三者的超额死亡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0 1)。在 70岁及以上的吸烟男性 ,肿瘤超额死亡为 5 4 % ( 2 ) ,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 15 % ( 2 ) ,血管疾病超额死亡 6% ( 2 )。虽然女性吸烟者较少 ,但吸烟女性肺癌和呼吸道疾病的归因危险性与男性相似。虽然 ,3 5~ 69岁吸烟男女的肺癌死亡率均约为不吸烟者的 3倍 ,但由于不同地区非吸烟者中的肺癌死亡率差异较大 ,因此 ,中国各地区吸烟所致肺癌的超额死亡绝对数差异很大 ,由烟草所致的死亡中 ,慢性阻塞性肺病占 4 5 % ,肺癌占 15 % ,食管癌、胃癌、肝癌、结核、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各占 5 %~ 8%。 1990年在中国烟草造成约 60万人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吸烟者 呼吸道疾病 危险度 比例死亡率 吸烟率 血管疾病 烟草危害 肺癌死亡率 缺血性心脏病 超额死亡
原文传递
海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王小焕 胡锡敏 +6 位作者 郭彧 李立明 李惠梅 李贻磊 符智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86-991,共6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05年6月-2008年7月对在海南省美兰区整群抽取的30 000名30~79岁成年居民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开展长期随访... 目的了解海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05年6月-2008年7月对在海南省美兰区整群抽取的30 000名30~79岁成年居民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开展长期随访,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海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结果截至2013年12月31日,研究对象中有309人死亡,3人失访,失访率为0.01%;随访时间为0~9年,平均随访(6.7±1.4)年,累积随访175 667人年。随访结束时研究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2 824例,累计发病率为10.8%;缺血性心脏病发病669例,累计发病率为2.6%;脑血管疾病发病2 059例,累计发病率为7.8%;出血性脑卒中发病91例,累计发病率为0.4%;缺血性脑卒中发病1 716例,累计发病率为6.5%。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吸烟、是否饮酒、体力活动水平、新鲜蔬菜摄入、新鲜水果摄入、红肉摄入、脑卒中家族史、急性心梗家族史、糖尿病患病情况和体质指数(BMI)等14个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人群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均有所增加,HR值(95%CI)由大到小依次为出血性脑卒中[2.76(1.77~4.29)]、缺血性心脏病[1.25(1.06~1.49)]、心血管疾病[1.19(1.10~1.30)]、脑血管疾病[1.15(1.04~1.27)]和缺血性脑卒中[1.11(1.00~1.23)],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人群依次为出血性脑卒中[1.79(1.07~3.00)]、缺血性心脏病[1.23(1.01~1.50)]和心血管疾病[1.15(1.04~1.27)],收缩舒张期高血压人群依次为出血性脑卒中[3.84(2.14~6.88)]、缺血性心脏病[1.45(1.10~1.91)]、心血管疾病[1.32(1.14~1.51)]、缺血性脑卒中[1.30(1.09~1.54)]和脑血管疾病[1.29(1.10~1.52)](均P <0.05)。结论高血压人群能增加不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收缩舒张期高血压增加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 发病 关系 前瞻性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和梗死后2级预防治疗状况调查 被引量:30
12
作者 蒋立新 +3 位作者 谢晋湘 Rory Collin Richard Peto 刘力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17-420,共4页
目的 :了解我国各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诊治以及出院后长期 2级预防治疗的基本模式。方法 :在全国选择较有代表性的 2 5 0 0余家医院 ,采用统一问卷的方式对各院心血管病主管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 1919... 目的 :了解我国各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诊治以及出院后长期 2级预防治疗的基本模式。方法 :在全国选择较有代表性的 2 5 0 0余家医院 ,采用统一问卷的方式对各院心血管病主管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 1919份 ,应答率为 77%。调查显示 ,具有降低死亡等积极疗效的抗血小板、静脉溶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等药物已成为我国AMI治疗的常规手段。 90 %左右的被调查医生对这些药物的疗效均有明确认识。 82 %的医生认为 β 受体阻滞剂对AMI有积极疗效 ,但有 5 0 %左右医生以选择性使用为主 ,且用药剂量很小 (约为国外常用剂量的 1/4) ,开始使用的时间也相对较迟。一些对改善患者预后并无积极疗效的药物 (如硫酸镁、钙通道阻滞剂 )或疗效尚不明确的药物 (如中药制剂 ,蛇毒等 )常规使用的情况仍较为普遍 ,尤其是硫酸镁 (47% )和中药制剂 (45 % )。在AMI后的 2级预防中 ,除阿司匹林外 ,对其余几类有效的治疗药物常规使用比例均较低 ,包括ACEI(5 0 % ) ,β 受体阻滞剂 (35 % )和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 (2 5 % )。 结论 :目前我国AMI和梗死后 2级预防药物治疗模式与欧美等国家基本相似 ,但仍有不够规范之处。尤其是一些已被证明并无积极疗效的药物使用过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急性心肌梗死 流行病学 2级预防治疗
原文传递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国30~79岁成年人抑郁发作的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 被引量:31
13
作者 余灿清 吕筠 +9 位作者 怡平 郭彧 Paul Sherliker 周汇燕 谭云龙 君石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 描述我国30 ~ 79岁成年人群过去1年内抑郁发作(MDE)的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了解MD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在基线问卷中收集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通过WHO短版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 目的 描述我国30 ~ 79岁成年人群过去1年内抑郁发作(MDE)的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了解MD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在基线问卷中收集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通过WHO短版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CIDI-SF)诊断1年内MDE情况.采用x2检验和非参数方法比较不同人群MDE表现和治疗情况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与MDE的关联.结果 共有3281人(6.40‰)在过去1年内有MDE.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和家庭收入等与MDE有关.在3 281名MDE患者中,躯体化症状明显,以体重改变、睡眠紊乱和精力丧失为主(分别为99.91%、83.60%和81.59%).女性患者各症状出现的比例和数目均高于男性(P<0.05).发作后仍有约1/3的患者没有寻求过社会支持和心理治疗,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率仅为8.99%.结论 我国30 ~ 79岁成年MDE在不同特征人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65.19%的患者寻求社会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人口社会学特征 成年人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心力衰竭流行情况及其吸烟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杨若彤 韩雨廷 +10 位作者 吕筠 余灿清 郭彧 裴培 杜怀东 君石 黄涛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7-793,共7页
目的: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 目的: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结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吸烟行为 戒烟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祝楠波 周密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谭云龙 裴培 君石 吕筠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37-1543,共7页
目的分析主要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间的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的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的第2次重复调查,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个体,最终分别纳人461213名和20583名... 目的分析主要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间的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的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的第2次重复调查,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个体,最终分别纳人461213名和20583名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报告一级亲属(生父、生母、亲兄弟姐妹)中≥1人患有急性心梗、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中任意一种疾病即为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每日摄入蔬菜水果、积极的体力活动、BMI(18.5~23.9)kg/m2、腰臀比男性<0.90/女性<0.85。结果基线调查时,人群中具有上述任一家族史的比例为36.5%;具有上述各类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依次为70.5%、93.0%、18.0%、25.O%、53.4%和43.5%。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体脂的比例更低,而每日摄入蔬菜水果和积极体力活动的比例更高。但是总的来说,无论就家族史病种类型或数量、涉及的家庭成员类别、或是患病人次数而言,不同家族史状态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比例差异甚微。家族史与个体生活方式间的关联状态在10年后的第2次重复调查中没有很大的改变。结论自知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的个体在健康相关的主要生活方式上并未表现得更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史 慢性病 健康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疾病家族史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司佳卉 孟若谷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谭云龙 裴培 君石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分析疾病家族史对急性冠心病事件(MCE)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陛研究,剔除基线时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及脑卒中的个体,纳入485784人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 目的分析疾病家族史对急性冠心病事件(MCE)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陛研究,剔除基线时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及脑卒中的个体,纳入485784人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研究人群随访M=7.2年,随访期间新发MCE3934例,IHD24537例。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发生MCE及IHD的风险均较高,HR值(95%CI)分别为1.41(1.19~1.65)和1.25(1.18-1.33)。与双亲型家族史相比,同胞型家族史与早发MCE的关联更强(HR=2.97,95%CI:1.80-4.88);超重/肥胖者中家族史与MCE、IHD的关联更强;吸烟者中家族史与MCE的关联更强。结论有家族史者发生MCE及IHD的风险较高。结果提示应鼓励个体根据疾病家族史信息,及早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相关基础疾病的治疗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史 冠心病 急性冠心病事件 缺血性心脏病
原文传递
中国103个地区吸烟与食管癌风险研究:死因调查中的病例对照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刘伯齐 姜晶梅 +8 位作者 君石 张孔来 曾宪嘉 赵平 Jillian Boreham 武燕平 黎均耀 Richard Peto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0-385,共6页
目的探讨吸烟与食管癌死亡危险的关系,验证在死因调查中同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方法分别采用非随机和随机方式在中国选择24个大中城市以及79个农村县进行死因调查,并同时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方法学研究。病... 目的探讨吸烟与食管癌死亡危险的关系,验证在死因调查中同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方法分别采用非随机和随机方式在中国选择24个大中城市以及79个农村县进行死因调查,并同时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方法学研究。病例为1986至1988年调查地区内的死于食管癌、年龄≥35岁的男性患者,同时设置两组对照,对照组Ⅰ为同期死于其他消化道疾病、年龄≥35岁的男性患者;对照组Ⅱ为同期死亡的女性患者(全死因)的存活配偶,并且他们在其妻死亡时的年龄≥35岁。主要测定指标为按地区分别计算吸烟与不吸烟人群中食管癌绝对死亡率以及吸烟与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1)在病例与对照组Ⅰ中:非吸烟者/吸烟者食管癌绝对死亡率(1/千人)城市为0.39/0.63,内陆农村为1.06/1.24,沿海农村为1.18/1.55。对照组Ⅱ与对照组Ⅰ的趋势相同;每日吸烟支数与食管癌的死亡风险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每日吸烟<10、10~、20~支的相对危险度值在对照组Ⅰ中为1.42、1.82、2.22,在对照组Ⅱ中为1.57、1.95、3.18。吸烟年限与食管癌的死亡风险同样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2)采用不同的对照,所得出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吸烟是食管癌重要的致病因素,在死因调查中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创新的、科学而易行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食管肿瘤 病例对照研究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睡眠时长、午睡与失眠症状的分布及关联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郑棒 林丽玲 +9 位作者 余灿清 吕筠 郭彧 谭云龙 裴培 君石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2-456,共5页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睡眠时长、午睡习惯与失眠症状的人群分布,并分析睡眠因素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基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剔除患有冠心...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睡眠时长、午睡习惯与失眠症状的人群分布,并分析睡眠因素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基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剔除患有冠心病、脑卒中、COPD或恶性肿瘤的个体后,共有452 829名30~79岁的研究对象纳入分析。描述不同人群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后的睡眠因素的分布特征;并分性别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因素间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为7.41 h;20.3%的研究对象一年四季均有午睡习惯,40.1%仅在夏季午睡,39.6%没有午睡习惯;研究对象自报“入睡困难”、“早醒”、“日间功能障碍”频率分别为11.0%、10.0%和2.1%。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和婚姻状况人群的睡眠因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睡眠时长的增加,失眠症状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 0.001);没有午睡习惯者其入睡困难、早醒的风险更高(P〈 0.05);睡眠时间越长的人群中,有午睡习惯者所占比例越大(P〈 0.05)。结论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人群的睡眠时长、午睡习惯与失眠症状分布存在差异,睡眠因素之间也存在关联,故应在睡眠干预或临床诊疗中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策略,并将睡眠因素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时长 午睡 失眠 成年人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田园 杨淞淳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谭云龙 裴培 君石 吕筠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72-1178,共7页
目的分析中心性肥胖评价指标腰围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以及死于IHD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 目的分析中心性肥胖评价指标腰围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以及死于IHD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糖尿病的个体,共纳入428595人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研究人群平均随访9.1年,累积随访3803637人年,期间新发IHD26900例,MCE4320例,IHD死亡2787例。调整了多种混杂因素和BMI后,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男性〈85.0cm,女性〈80.0cm)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者(男性85.0~89.9cm,女性80.0~84.9tin)发生1HD、MCE和死于IHD的风险HR值(95%CI)分别为1.13(1.09~1.17)、1.15(1.05~1.26)、1.11(0.98~1.24),中心性肥胖者(男性≥90.0cm,女性≥85.0cm)对应的风险效应值更高,HR值(95%C1)分别为1.29(1.24。1.34)、1.30(1.17~1.44)、1.32(1.16-1~5)。按BMl分层,即使在BMI正常的人群中,与非中心性肥胖者相比,中心性肥胖前期和中心性肥胖人群发生IHD、MCE或死于IHD的风险也会增加。结论中心性肥胖是IHD风险独立的危险因素,IHD风险随中心性肥胖测量指标腰围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肥胖 腰围 缺血性心脏病 前瞻性队列
原文传递
苏州市成年人饮酒行为与高血压患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陶然 苏健 +9 位作者 周金意 杨婕 胡一河 周仁仙 杨玲 杜怀东 李立明 郭彧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4-769,共6页
目的探讨每周饮酒行为状况与高血压患病关系。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项目”苏州市吴中区基线调查数据,描述当地居民饮酒情况和高血压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每周饮酒频率、饮酒量、开始饮酒年龄和饮酒相关不良状况与高血... 目的探讨每周饮酒行为状况与高血压患病关系。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项目”苏州市吴中区基线调查数据,描述当地居民饮酒情况和高血压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每周饮酒频率、饮酒量、开始饮酒年龄和饮酒相关不良状况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男、女性每周饮酒率分别为40.7%和0.6%,男、女性每周酒精平均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250.8g和47.2g,每周饮酒率和饮酒量性别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9.7%和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调整后显示,男性每周饮酒频率≥3d,每周酒精摄入量≥100g者患高血压风险较不饮酒者显著增加(P〈0.01),开始每周饮酒年龄〈20岁和饮酒相关不良状况出现2种及以上者患高血压风险分别是不饮酒者的1.50倍和3.27倍,但在女性中未发现此现象。结论男、女性每周饮酒率、饮酒量不同,男性随每周饮酒频率增高,饮酒量增多,开始每周饮酒年龄提前以及饮酒相关不良状况出现种类增多,其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女性饮酒与高血压患病关系则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高血压 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