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被引量:549
1
作者 倪培 +4 位作者 范宏瑞 F Pirajno 赖勇 苏文超 张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085-2108,共24页
为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得到较好的解释,避免矿床地质描述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发生矛盾,本文试图以金矿床为例,建立科学而简便易行的矿床地质与包裹体特征之间的链接。为此,本文简单评述了现有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建议以主导成矿系统... 为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得到较好的解释,避免矿床地质描述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发生矛盾,本文试图以金矿床为例,建立科学而简便易行的矿床地质与包裹体特征之间的链接。为此,本文简单评述了现有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建议以主导成矿系统发育的地质作用特征划分5种类型:①浆控高温热液型,包括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铁氧化物型、夕卡岩型等岩浆热液型矿床;②造山型,即变质热液型;③浅成低温热液型——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改造热液型;④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或/类卡林型)——沉积岩容矿的改造热液型;⑤热水沉积型(VMS 型和 SEDEX 型)——水下喷出地表的改造热液型。然后,分别介绍了5类成矿系统的标志性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找出了它们之间具有成因标志意义的关键性差异;将成矿流体分为改造、变质和岩浆3个端元性成分,发现多数热液矿床具有多阶段多因复成的特点,晚阶段流体均为改造热液或有大量改造热液注入,因此指出,晚阶段的流体、蚀变和矿化特征不能用于判别矿床成因和类型,只有早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指示矿床成因和类型。改造热液以低温、低盐度、低 CO_2含量为特征,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或海水;变质热液以中温、低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而岩浆热液则以高温、高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岩浆热液矿床发育含多种子晶包裹体和高盐度富 CO_2的包襄体,变质热液矿床发育低盐度富 CO_2包裹体,改造热液矿床总体缺乏含子晶包裹体和富/含 CO_2包襄体,大量发育水溶液包裹体。最后,讨论了各类成矿系统发育的岩石圈构造背景,如造山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挤压造山-变质-隆升过程,热水沉积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拉张成盆过程,古生代或更早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只能保存在增生型造山带等,提出矿床及其包裹体是研究大陆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成矿系统 流体包裹体 矿床地质 探针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西秦岭地区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及其成矿时间、构造背景和模式 被引量:248
2
作者 张静 +2 位作者 张复新 Franco PIRAJNO 李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52,共19页
秦岭造山带是世界第二大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其地质背景与美国西部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明显不同,位于大陆内部的碰撞造山带,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盆岭省。秦岭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主要赋存于板块缝合带及其前陆冲断带的海西—印支构造层... 秦岭造山带是世界第二大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其地质背景与美国西部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明显不同,位于大陆内部的碰撞造山带,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盆岭省。秦岭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主要赋存于板块缝合带及其前陆冲断带的海西—印支构造层中,以泥盆系和三叠系为主,主要岩性为潟湖—浅海相的含碳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即碳硅泥岩系;成矿元素为 Au—As—Sb—Hg—Ag,缺乏 Tl,共生矿种为 Sb,Hg,Ag,U和重晶石等;成矿温度为160~300℃,流体盐度为4%~10%(NaCl_(eq)),压力为5~50 MPa,深度约0.5~5 km,属于中低温中浅成热液矿床,与内华达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一致。成矿流体具有建造水特点,C_2H_6 含量较高,显示了有机流体参与成矿。成矿同位素年龄介于 220~100 Ma之间,以170 Ma 为高峰,地球动力学背景属碰撞造山过程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增温体制,成矿构造模式为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陆陆碰撞过程中,沿龙门山、阿坝—黑水—平青、若尔盖—文县、玛曲—勉县—略阳、白龙江、双河—公馆、凤县—镇安、安康等大型断裂带的陆内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西秦岭地壳缩短增厚隆升,而且使俯冲板片变质脱水、熔融,派生成矿流体和相关熔体,流体和熔体的上升到仰冲板片次级构造带,形成了卡林—类卡林型和造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 西秦岭造山带 挤压向伸展转变期 成矿时代 成矿模式
下载PDF
胶东矿集区大规模成矿时间和构造环境 被引量:191
3
作者 Franco PIRAJNO +1 位作者 赖勇 李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07-922,共16页
本文全面收集了胶东矿集区矿床和相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讨论了该区金矿床大规模成矿的时间和构造背景.数据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中生代,以110~130Ma为高峰;成矿事件同步或略滞后于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铷锶和锆石SHRIMP年龄表明中生代花... 本文全面收集了胶东矿集区矿床和相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讨论了该区金矿床大规模成矿的时间和构造背景.数据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中生代,以110~130Ma为高峰;成矿事件同步或略滞后于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铷锶和锆石SHRIMP年龄表明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于多次热事件,大量继承锆石的存在和较高的ISr值(>0.709)指示花岗岩浆主要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或重熔.矿石和成矿流体的Isr值普遍高于0.709,并略高于中生代花岗岩类,指示成矿流体和物质主要来自地壳内部.讨论显示,中生代华北与华南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是导致胶东矿集区形成的主导因素;花岗岩类侵入和大规模成矿作用耦合于碰撞造山带的3阶段地球动力学演化,即早阶段挤压-地壳缩短-隆升,中阶段岩石圈拆沉并转向伸展构造体制,晚阶段伸展;最强烈的成矿作用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挤压向伸展转变期;已建立的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可以较好解释胶东矿集区的矿床、花岗岩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矿集区 金矿床 花岗岩 同位素年龄 ISR 陆陆碰撞
下载PDF
东秦岭斑岩钼矿带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构造背景 被引量:190
4
作者 李诺 +4 位作者 张辉 赵太平 邓小华 王运 倪智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6-198,共13页
东秦岭钼矿带包涵5个世界级超大型(>5×105tMo)、5个大型((5~10)×104tMo)和一些中小型(<5×104tMo)钼矿床,探明钼金属储量超过5×106t,是世界最大的钼矿带。钼矿带的北、南边界分别是三宝断裂和商丹断裂,两条... 东秦岭钼矿带包涵5个世界级超大型(>5×105tMo)、5个大型((5~10)×104tMo)和一些中小型(<5×104tMo)钼矿床,探明钼金属储量超过5×106t,是世界最大的钼矿带。钼矿带的北、南边界分别是三宝断裂和商丹断裂,两条断裂分别为秦岭造山带的反向边界逆冲断裂(RBT)和主中央滑脱断裂(MCT)。矿床类型有斑岩型、斑岩-夕卡岩型、夕卡岩型和碳酸岩脉型,以前两者为主。含钼岩浆岩主要是富硅、钾而贫铁、镁、钙的花岗斑岩,只有黄龙铺和黄水庵矿床为碳酸岩脉。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黄龙铺形成于220Ma左右,而其余的与花岗斑岩有关的钼矿床形成于160~110Ma。结合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分析,认为黄龙铺矿床形成于弧后伸展背景,而其他矿床及其成矿斑岩形成于陆-陆碰撞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钼矿床 大陆碰撞 弧后伸展 构造背景
下载PDF
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 被引量:139
5
作者 祁进平 Franco Pirajno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9,共13页
 通过中国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综合特征研究,将矿床的分布划分为德尔布干、呼玛、小兴安岭和吉东4个矿集区,根据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确定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部分混有岩浆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和成矿岩浆...  通过中国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综合特征研究,将矿床的分布划分为德尔布干、呼玛、小兴安岭和吉东4个矿集区,根据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确定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部分混有岩浆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和成矿岩浆-流体系统;多数矿床形成于中低温、中浅成环境,个别矿床成矿温度高、深度大,显示了斑岩型或造山型与浅成低温溶液型成矿系统之间的连续性;厘定大规模成岩成矿时间为130Ma左右,构造环境是古亚洲洋闭合后陆陆碰撞过程的挤压-伸展转变体制,并以矿集区尺度的CMF模式解释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岩浆-流体系统的发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中国东北
下载PDF
CMF模式的排他性依据和造山型银矿实例:东秦岭铁炉坪银矿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31
6
作者 隋颖慧 Franco PIRAJNO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1-568,共18页
河南熊耳山区的铁炉坪银矿定位于高级变质基底中的NE向断裂带中,是熊耳山脉状造山型金、银、铅锌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作用包括了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脉3类矿物组合。早阶段成 矿温度大约为... 河南熊耳山区的铁炉坪银矿定位于高级变质基底中的NE向断裂带中,是熊耳山脉状造山型金、银、铅锌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作用包括了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脉3类矿物组合。早阶段成 矿温度大约为373℃左右,成矿流体δD=-90‰,δ^(13)C_(co_2)=2.0‰,δ^(18)O=9‰,来源较深;晚阶段流体温度<203℃,δD=70‰,δ^(13)C_(co_2)=-1.3‰,δ^(18)O=-2‰,属于浅源大气降水热液;中阶段流体均一温度210~249℃,δD=-109‰,δ^(13)C_(co_2)=0.1‰,δ^(18)O=2‰,是深源与浅源流体的混合。对比讨论表明,熊耳山区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熊耳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的三者之一或它们的混合物,均无法提供具有早阶段流体D-O-c同位素组成(高δ^(18)O和δ^(13)C,低δD)的成矿流体,表明早阶段流体来自栾川群和管道口群的碳酸盐-页岩-硅质岩建造的变质脱水作用。矿石硫同位素组成较低,铅同位素比值较高,同样不可能来自熊耳山的主要地质体,更不可能来自其下伏的地幔和下地壳,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应主要来自栾川群和管道口群。尽管栾川群和管道口群地层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尚待补充,铁炉坪银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似乎只能借助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才能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炉坪造山型银矿 稳定同位素 秦岭造山带 CMF模式 排他性依据
下载PDF
中国东北钼矿床地质 被引量:131
7
作者 张成 +2 位作者 李诺 杨永飞 邓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23-1268,共46页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亚造山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的区域,成矿作用复杂而强烈。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的钼矿床勘查和研究进展,形成如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已发现3个超大型、18个大型等70余处钼矿床,探明资源量仅次于东秦岭钼矿带;2)矿床成因...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亚造山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的区域,成矿作用复杂而强烈。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的钼矿床勘查和研究进展,形成如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已发现3个超大型、18个大型等70余处钼矿床,探明资源量仅次于东秦岭钼矿带;2)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含爆破角砾岩型)、矽卡岩型,次为热液脉型;3)成矿岩浆岩多为高硅富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岩浆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性;4)钼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南大兴安岭、北大兴安岭和吉黑褶皱带等4个地区;5)与岩浆活动的多期多阶段性相一致,钼矿化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但中生代最为重要,并集中在250~210、190~160和150~110 Ma等3个高峰期;6)钼矿床的辉钼矿Re含量变化较大,总体较低,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但以壳源为主;7)成矿时代越老,辉钼矿Re含量越高,Cu/Mo储量比越大;8)钼矿床主要形成于增生造山和大陆碰撞造山(含后碰撞)两种构造背景,单钼矿床始现于三叠纪,只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钼矿床 成矿时间 矿床地质 构造背景
下载PDF
中国北方石墨矿床及赋矿孔达岩系碳同位素特征及有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119
8
作者 刘丛强 +2 位作者 华勇 张增杰 李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本文综合了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和石墨矿床的碳同位素数据 10 2件 ,发现片麻岩石墨 透辉岩石墨 <大理岩石墨 <石墨大理岩方解石 <大理岩方解石 ;混合岩化岩石中石墨δ1 3C总介于有机碳和无机碳之间 ;不同地体片麻岩石墨δ1 3C极... 本文综合了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和石墨矿床的碳同位素数据 10 2件 ,发现片麻岩石墨 透辉岩石墨 <大理岩石墨 <石墨大理岩方解石 <大理岩方解石 ;混合岩化岩石中石墨δ1 3C总介于有机碳和无机碳之间 ;不同地体片麻岩石墨δ1 3C极为一致 ,变化于 - 2 2 .8‰~ - 2 1.48‰ ,略低于世界有机质平均值 - 2 6± 7‰ ;大理岩的原岩碳酸盐δ1 3C高于 2‰ ,与2 330~ 2 0 6 0 Ma期间全球性δ1 3Ccarb正向漂移事件一致。地质流体是碳同位素分馏、均一化的重要因素 ,是石墨矿床的 3种主要碳源之一 ,是碳的 5种存在形式之一 ,也是碳循环的重要媒介和方式 ;导致热液矿床δ1 3C=- 5‰左右的因素较多 ,依据δ1 3Ccalcite - 5‰得出成矿物质和流体来自地幔的结论值得怀疑 ;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 ,可能为 2 30 0~ 2 0 5 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达岩系 石墨矿床 碳同位素 流体作用 赋矿
下载PDF
甘肃阳山金矿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类型 被引量:103
9
作者 李晶 +3 位作者 李强之 赖勇 杨荣生 毛世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44-2154,共11页
西秦岭造山带内的甘肃阳山金矿是我国最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矿床受 EW 韧脆性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碳质碳酸盐-千枚岩-板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脉。流体成矿过程包括:形成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组合的早阶段,形成石英-黄铁... 西秦岭造山带内的甘肃阳山金矿是我国最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矿床受 EW 韧脆性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碳质碳酸盐-千枚岩-板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脉。流体成矿过程包括:形成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组合的早阶段,形成石英-黄铁矿-毒砂和石英-毒砂-黄铁矿以及石英-碳酸盐-辉锑矿-自然金组合的主成矿阶段,形成碳酸盐-石英网脉的晚阶段。早阶段流体包裹体以含 CO_2包裹体为主,CO_2含量为7.3%~21.5mol%,均一温度集中于270℃~300℃,盐度<3wt.%NaCl eqv;主阶段发育纯 CO_2包襄体、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 CO_2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10℃~270℃,盐度集中在<2 wt.%NaCl eqv 和3~5 wt.%NaCl eqv 两个范围;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60℃~210℃,盐度<3 wt.%NaCl eqv。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多样性、相似的均一温度和流体盐度的双峰特征均指示流体沸腾现象的存在,其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为210℃~375℃,压力为85~222MPa;赋矿断层的阀门式活动导致主阶段流体系统交替于静岩和静水压力之间,成矿深度为8.5km 左右,成矿流体系统发育在早侏罗世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矿床地质特征类似于卡林型金矿。但赋存于蚀变花岗斑岩中矿体既非造山型,也不同于卡林型,成矿流体具造山型矿床特征。因此,阳山金矿可能代表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建议称为"阳山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山金矿 阳山型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花岗绿岩地体中中生代金矿床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84
10
作者 郭光军 李欣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1期35-40,共6页
编绘了华北克拉通地区花岗绿岩地体中的 6 5个大中型金矿分布图 .发现它们主要分布在阴山 燕山 辽吉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活动带 ,秦岭 (北麓 )和胶东中生代碰撞造山带 ,以及太行山和郯庐两个断裂岩浆带 ;成矿时代为侏罗纪 白垩纪 ,即... 编绘了华北克拉通地区花岗绿岩地体中的 6 5个大中型金矿分布图 .发现它们主要分布在阴山 燕山 辽吉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活动带 ,秦岭 (北麓 )和胶东中生代碰撞造山带 ,以及太行山和郯庐两个断裂岩浆带 ;成矿时代为侏罗纪 白垩纪 ,即燕山期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是碰撞造山过程的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金矿床 花岗绿岩地体 成矿 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陆内碰撞体制的流体作用模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理论推导和东秦岭金矿床的研究结果 被引量:79
11
作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82-289,共8页
陆内碰撞和流体作用都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以及有关成矿作用的研究仍很薄弱。文章以陆内碰撞成岩成矿模式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的模式,即在陆内俯冲体制中,随板片俯冲深度... 陆内碰撞和流体作用都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以及有关成矿作用的研究仍很薄弱。文章以陆内碰撞成岩成矿模式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的模式,即在陆内俯冲体制中,随板片俯冲深度的增加,依次产生改造流体、变质流体和岩浆流体,所产生的流体在空间上具有分带性,并造成岩石、元素、矿化蚀变的成带规律分布;陆内俯冲的早期挤压阶段的流体作用以深部物质分泌的上升流体(改造、变质和部分熔融)为主,晚期伸展阶段以浅层下渗流体(来自大气降水)循环为主,中期由挤压向伸展的转变阶段为深分泌上升流体与浅层下渗流体的混合作用。为检验模式的科学性,选择典型的陆内碰撞带——东秦岭作为实例解剖,发现该区的陆内碰撞作用与金矿床等的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都十分吻合,且与理论推导的陆内俯冲体制的流体作用规律一致。对若干典型矿床成矿流体的氢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和演变特征等与理论推导的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规律完全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碰撞 流体作用 成矿作用 金矿床
下载PDF
中国陆区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以夕卡岩型金矿为例 被引量:61
12
作者 华勇 +2 位作者 K.ZAW F.PIRAJNO 张增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7-83,共27页
系统总结了中国不同构造单元 70个夕卡岩型金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 ,其中 1个为超大型、1 9个大型和 2 4个中型矿床 ,总储量超过 1 0 0 0t,占全国探明储量的约 2 0 % ,表明夕卡岩型金矿是我国最重要金矿类型之一 ,值得今后地质研究和勘探... 系统总结了中国不同构造单元 70个夕卡岩型金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 ,其中 1个为超大型、1 9个大型和 2 4个中型矿床 ,总储量超过 1 0 0 0t,占全国探明储量的约 2 0 % ,表明夕卡岩型金矿是我国最重要金矿类型之一 ,值得今后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重视。通过编制中国夕卡岩型金矿分布图 ,发现它们产于碰撞造山带、断裂岩浆带和活化克拉通边缘等 3类地区 ,所有夕卡岩型金矿集中区均受到显生宙陆陆碰撞的影响。通过对各成矿省夕卡岩型金矿和相关热液矿床及花岗岩类的同位素年龄统计 ,结合地质分析 ,发现中国夕卡岩型金矿的形成时间总晚于各成矿省最晚一次的洋盆闭合或陆陆碰撞的开始时间 ,约滞后 5 0Ma ,因此排除了它们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所致的岩浆弧背景的可能性 ;通过联系各成矿省地质构造演化与碰撞造山带 p T t轨迹 ,确定各成矿省成矿作用和花岗岩浆作用均爆发于陆陆碰撞过程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升温体制 ,而不是碰撞后。基于碰撞造山带构造几何和造山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夕卡岩型金矿 大规模成矿作用 碰撞造山作用 挤压-伸展转变期 CMF模式
下载PDF
甘肃阳山金矿独居石Th-U-Pb化学年龄及其地质和成矿意义 被引量:71
13
作者 杨荣生 +4 位作者 张复新 李志宏 毛世东 刘红杰 赵成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603-2610,共8页
阳山金矿是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脉的独居石 Y-Th-U-Pb含量,采用 ChemAge 软件计算了各测点的表面年龄,各测点表面年龄落入3个组。第一组包括9个数据,来自独居石的核心部位,表面年龄变化于2... 阳山金矿是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脉的独居石 Y-Th-U-Pb含量,采用 ChemAge 软件计算了各测点的表面年龄,各测点表面年龄落入3个组。第一组包括9个数据,来自独居石的核心部位,表面年龄变化于297-251 Ma,等时线年龄为268±4Ma(MWSD=0.24),记录了勉略洋俯冲引发的晚古生代弧岩浆活动。第二组包括12个数据,表面年龄变化于237~207Ma,等时线年龄为220±3Ma(MWSD=0.20),属花岗斑岩侵入结晶年龄,与西秦岭碰撞型花岗岩开始大规模发育的时间一致。第三组包括7件位于独居石边缘的测点,表面年龄变化于200~179Ma,等时线年龄为190±3Ma(MSWD=0.15),属阳山金矿的成矿时间。因此,阳山金矿成矿时间与西秦岭中生代陆陆碰撞体制的大规模流体成矿事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山金矿 独居石Th—U—Pb化学年龄 电子探针 成矿时间 晚古生代岩浆弧 碰撞体制流体成矿作用
下载PDF
准噶尔造山带碰撞体制的成矿作用及金等矿床分布规律 被引量:65
14
作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3-261,共9页
准噶尔造山带是乌拉尔—蒙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的碰撞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并经历了先挤压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区内的金等矿床主要就位于晚石炭世—二叠纪,集中分布在碰撞造山作用较强烈的地带,矿床形成于碰撞作... 准噶尔造山带是乌拉尔—蒙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的碰撞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并经历了先挤压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区内的金等矿床主要就位于晚石炭世—二叠纪,集中分布在碰撞造山作用较强烈的地带,矿床形成于碰撞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因此该区金等矿床的成矿时间、空间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与碰撞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空间及动力学背景完全吻合,表明适于用碰撞造山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和研究。而该区矿床的实际分布也确与碰撞造山成矿模式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金矿床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68
15
作者 李诺 +1 位作者 赖勇 李文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77-2188,共12页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简称乌山)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深断裂北侧的额尔古纳地体。作为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额尔古纳地体经历了古生代俯冲增生、早中生代碰撞造山和晚中生代—新生代期间的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碰撞后构造演化。乌山...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简称乌山)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深断裂北侧的额尔古纳地体。作为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额尔古纳地体经历了古生代俯冲增生、早中生代碰撞造山和晚中生代—新生代期间的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碰撞后构造演化。乌山矿床形成于侏罗纪,是陆-陆碰撞体制斑岩矿床的典型实例,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助于理解碰撞环境的斑岩矿床的成因,因此本文报道该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研究结果。乌山矿床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多金属硫化物化和伊利石-石英-碳酸盐化为特征。石英中可见水溶液包裹体、含子晶和含 CO_2三相流体包裹体,但晚阶段石英中缺乏后两类包裹体。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510℃,盐度最高达75.8 wt%Nacl eqv,包裹体的子晶矿物有石盐、黄铜矿以及指示氧化条件的赤铁矿,气相成分富含 CO_2,液相成分以水为主,且多含 CO_3^(2-)。矿化主要发生在中阶段,可分为早期的钼矿化阶段和晚期的铜矿化阶段,其成矿温度分别为340℃~510℃和240℃~340℃。该阶段流体盐度介于6.3~52.0 wt%NaCl eqv。中阶段包裹体含石盐和黄铜矿子矿物,富气相、富液相与含子晶包裹体共存,且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而盐度相差悬殊,指示流体发生沸腾,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晚阶段流体温度降低至100℃~240℃,盐度则低于12.4 wt%NaCl eqv。总之,早阶段成矿流体来自岩浆,以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富 CO_2为特征;中阶段流体发生沸腾,导致 CO_2逸失、氧逸度降低、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晚阶段流体以低温、低盐度、无子晶、贫 CO_2为特征,可能属大气降水热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钼矿床 流体包裹体 碰撞造山作用 乌努格吐山 兴蒙造山带
下载PDF
河南内乡县银洞沟银矿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被引量:66
16
作者 张静 +2 位作者 李国平 李忠烈 王志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5-64,共10页
 河南内乡县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东秦岭北部的二郎坪地体,属于断控脉状矿床。矿石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为主,主要银矿物为银黝铜矿、辉银矿、自然银等。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早、中、...  河南内乡县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东秦岭北部的二郎坪地体,属于断控脉状矿床。矿石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为主,主要银矿物为银黝铜矿、辉银矿、自然银等。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含黄铁矿和/或毒砂的石英脉、多金属硫化物网脉和石英-碳酸盐细脉。脉石矿物石英、碳酸盐等含大量流体包裹体,包括富/纯CO2、含CO2水溶液和水溶液3种组分类型的包裹体。矿床形成于中温(270℃~370℃)、低盐度(<11.4%)、低密度流体系统。成矿早阶段以深源富碳流体为主,中阶段流体发生沸腾,晚阶段为盐水溶液。从早到晚,包裹体捕获压力由280MPa~320MPa降为90MPa~92MPa,成矿深度略有变浅,流体系统静岩压力变为静水压力体系,趋于开放,指示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变。银洞沟银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系统与造山型金矿一致,应属造山型银矿;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银洞沟银矿形成于陆陆碰撞体制,并可以借助CMF模式解释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矿 流体包裹体 秦岭造山带 河南
下载PDF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65
17
作者 祁进平 +4 位作者 倪培 赖勇 丁俊英 宋要武 唐国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19-2130,共12页
河南栾川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界栾川断裂北侧。矿床赋存于中-晚元古代浅变质碎屑岩建造中,受断裂控制,矿体呈脉状;矿石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少量石英和碳酸盐组成;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分为4个阶段,以石英- 黄铁矿组合(Ⅰ阶段... 河南栾川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界栾川断裂北侧。矿床赋存于中-晚元古代浅变质碎屑岩建造中,受断裂控制,矿体呈脉状;矿石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少量石英和碳酸盐组成;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分为4个阶段,以石英- 黄铁矿组合(Ⅰ阶段)、黄铁矿-闪锌矿组合(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Ⅲ阶段)和碳酸盐(Ⅳ阶段)为标志。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含 CH_4的碳水体系,盐度为0.22~13.8 wt% NaCl eqv.。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20℃~340℃(Ⅰ)、370℃~280℃(Ⅱ)、320℃~260℃(Ⅲ)和<260℃(Ⅳ)。Ⅰ、Ⅱ阶段的流体盐度低于8 wt% NaCl eqv.,Ⅲ阶段增高至13.8 wt%NaCl eqv.,甚至偶见子晶。Ⅰ、Ⅱ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压力分为两组,即180~200MPa 和70~80MPa,代表着深约8km 的静水与静岩压力系统的共存或交替;Ⅲ阶段只有70~80MPa 一组压力,指示开放环境注入的静水压力体系。Ⅰ、Ⅱ阶段静岩与静水压力系统的交替现象完全吻合于断层阀模式,含 CH_4的 CO_2-H_O 流体的脉动沸腾消耗了流体成矿系统热能,并使盐度不断增高、成矿。该认识可被Ⅱ阶段广泛存在的沸腾流体包裹体组合证明,也与流体包裹体成分类型、矿物共生组合特征、矿石组构的规律演化相一致。以上表明,冷水北沟是一个典型的形成于碰撞造山挤压向伸展转变期的造山型 Pb-Zn-Ag 矿床实例,成矿机理可由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型(即 CMF 模式)所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造山型铅锌银矿床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影响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因素及其机制 被引量:58
18
作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109-118,共10页
基于分析陆内俯冲过程物质的活化迁移规律建立了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认为仰冲板片上依次出现热液矿床带、花岗岩基带和斑岩带。探讨了陆内俯冲的角度、速度、俯冲板片物质成分、地热梯度等因素对陆内俯冲成岩成矿模式空间分带模型的... 基于分析陆内俯冲过程物质的活化迁移规律建立了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认为仰冲板片上依次出现热液矿床带、花岗岩基带和斑岩带。探讨了陆内俯冲的角度、速度、俯冲板片物质成分、地热梯度等因素对陆内俯冲成岩成矿模式空间分带模型的影响,推导了有关的变异形式,在充分显示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之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为在碰撞造山带或陆内俯冲区进行实际找矿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成岩 成矿模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碰撞造山过程内生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被引量:45
19
作者 华勇 +14 位作者 刘玉琳 郭光军 赖勇 秦善 黄宝玲 张增杰 隋颖慧 李超 李震 李萍 李欣 王海华 朱梅湘 高秀丽 魏倚英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6期1681-1689,共9页
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研究是发展与完善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矿床学的必须 ,必然日益受到注意 .列举了板块理论兴起以来与该问题有关的主要研究和讨论 ,将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研究历史划分为 2个阶段 ,即 1971~ 1990年间的初级研究阶段 ,1990年... 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研究是发展与完善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矿床学的必须 ,必然日益受到注意 .列举了板块理论兴起以来与该问题有关的主要研究和讨论 ,将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研究历史划分为 2个阶段 ,即 1971~ 1990年间的初级研究阶段 ,1990年以后的高级研究阶段 .初级研究阶段以Guild( 1971)提出碰撞过程不可能发生成矿作用为开始 ,主要是讨论碰撞造山过程中是否有成矿作用发生 ;高级阶段则以提出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为标志 ,开始研究碰撞造山成矿动力学、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流体作用、成矿与成岩的关系等问题 .中国具备无比优越的开展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研究的自然条件 ,已经获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和积累 ,因此呼吁职能部门和学者重视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板块理论 内生矿床 进展
原文传递
滇西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被引量:54
20
作者 王守旭 张兴春 +3 位作者 秦朝建 石少华 冷成彪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7-478,共12页
普朗斑岩铜矿位于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是在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向西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大型-超大型矿床。通过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谱学研究,发现普朗斑岩铜矿含矿石英脉中广泛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含CO2三相/两相包裹体、... 普朗斑岩铜矿位于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是在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向西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大型-超大型矿床。通过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谱学研究,发现普朗斑岩铜矿含矿石英脉中广泛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含CO2三相/两相包裹体、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子晶种类复杂,盐类矿物主要有石盐、钾盐、方解石、石膏,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赤铁矿。流体包裹体中发现有4种流体,即高盐度岩浆流体、含CO2低盐度流体、中等盐度流体以及少量低盐度水溶液。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均一温度范围457~245℃,均一压力范围(259.33~25.43)×105Pa,盐度为34%~54%NaCl,密度为1.12~1.07g/cm3,富含Na、K、Ca、Cu、Fe、CO2、Cl、S等成分。原始岩浆流体可能是由中酸性岩浆上升至中间岩浆房后直接出溶而成,并汇聚在岩浆房的顶部。在甘孜-理塘洋盆的俯冲过程中,岩浆流体在流体内压和洋盆俯冲所产生的主压应力场的共同作用下,可以间歇性地从岩浆房上涌,为早期岩浆活动(226±3)~(228±3)Ma所形成的岩浆-热液系统提供了持续的矿质和热源。含CO2低盐度流体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相分离作用是导致普朗斑岩铜矿主成矿期网脉状-浸染状矿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普朗斑岩铜矿 中甸 滇西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