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 被引量:8
1
作者 A.迈克莱什 《世界哲学》 2005年第5期17-24,共8页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建基于马克思的审美理论,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中包含一个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这一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同时又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的审美批判。作者主张,马克思对商品的审美批判遵循着康德的...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建基于马克思的审美理论,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中包含一个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这一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同时又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的审美批判。作者主张,马克思对商品的审美批判遵循着康德的美学传统。而马克思对于审美的这种康德式的看法虽然有助于他对粗糙的工具主义的批判,并有助于把审美塑造成人与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那种真实而有价值的联系,但也正是这种康德式的观点使得马克思没能为其共产主义的设想提供充分论证。面对在共产主义中仍然存在的悲惨境遇(无神的世界),艺术将成为缓解痛苦、抵抗虚无的中心,而马克思的乐观主义则使他忽略了尼采所思考的这一严肃问题:为什么艺术会成为人类的本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主义 审美批判 艺术文化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 被引量:7
2
作者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5年第10期66-70,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课程性质是政治性。然而,今天自由主义政治观的普遍传播和广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秉持的政治意识,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面临诸多难题。只有通过全面剖析自由主义政治观的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课程性质是政治性。然而,今天自由主义政治观的普遍传播和广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秉持的政治意识,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面临诸多难题。只有通过全面剖析自由主义政治观的本质以及它所引发的实践危机,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更好地实现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政治性 自由主义政治观 德性培养 政治意识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及其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解读谈起 被引量:2
3
作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41,共8页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人道主义解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来瓦解长久以来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遮蔽。在对人道主义的解读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将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问...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人道主义解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来瓦解长久以来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遮蔽。在对人道主义的解读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将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问题的讨论是如何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视域而进行的,以至于任何企图将马克思哲学置于形而上学之内来理解的努力都必然会被形而上学自身的逻辑粉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 劳动 人的本质 主体性 感性 自由
下载PDF
“感性活动”的发现及其对历史本质的通达 被引量:1
4
作者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39,65,共15页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主题和逻辑起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挽救了被自我意识异化为“物性”的对象之真实性,感性原则被内在充实为感性一对象性原则。感性一对象性按其本质要求,不会仅仅是作为对象的感性,它...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主题和逻辑起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挽救了被自我意识异化为“物性”的对象之真实性,感性原则被内在充实为感性一对象性原则。感性一对象性按其本质要求,不会仅仅是作为对象的感性,它同时必定是作为活动的感性。在对感性的活动性本质的开显中,马克思首次在理论原则上完成了对历史本质的通达。为了进一步揭示现实历史本身的自我批判运动,马克思将感性活动的原则推进到物质生产领域,开启了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历史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物质生产活动,作为感性活动之现实历史的表达,与感性活动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马克思通达历史本质的现实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对象性 活动 历史 物质生产
下载PDF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及其存在论基础 被引量:3
5
作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25,共4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性流派与代表性人物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视域尚缺乏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诸多论域中,这一问题无疑具有前提性与基础性的意义。为此,我们推出...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性流派与代表性人物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视域尚缺乏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诸多论域中,这一问题无疑具有前提性与基础性的意义。为此,我们推出一组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论视域的反思与批判的专题讨论,希望引起学术界同人的关注,从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产生新的实质性的推进,并有益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建构以及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基础 启蒙精神 霍克海默 阿多诺 批判 反启蒙 注意 倒退
下载PDF
中世纪自然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6
作者 孙大鹏 《兰州学刊》 2003年第5期30-32,共3页
本文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尤其是自然哲学所进行的分析 ,揭示其产生的两方面的思想来源 ,阐明了古代思想和基督教《圣经》对中世纪自然哲学的共同塑造作用 ;同时 ,通过对中世纪自然哲学给后世的自然科学带来的影响所做的分析 ,... 本文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尤其是自然哲学所进行的分析 ,揭示其产生的两方面的思想来源 ,阐明了古代思想和基督教《圣经》对中世纪自然哲学的共同塑造作用 ;同时 ,通过对中世纪自然哲学给后世的自然科学带来的影响所做的分析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由于以往对中世纪历史的轻视而造成的对后来的历史进程的理解上的困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自然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 基督教哲学 劳动 技艺 《圣经》 自然观 希腊
下载PDF
海德格尔与大乘中观思想:在“无”之思中相遇 被引量:2
7
作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94,96,共8页
海德格尔思想与大乘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引起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对关注无之问题的根本追问中,海德格尔与大乘中观思想达到了某种内在精神的契合。海德格尔通过追问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却不在的问题,试图超出形而上学而开显非自我同一性... 海德格尔思想与大乘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引起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对关注无之问题的根本追问中,海德格尔与大乘中观思想达到了某种内在精神的契合。海德格尔通过追问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却不在的问题,试图超出形而上学而开显非自我同一性的存在之真理。大乘中观哲学则依缘起法而批驳一切外道理论并彰显空有不二的中观法门。无对海德格尔而言是自身遮蔽的澄明,对大乘中观思想而言则是有无双遣的中道观照。据此而言,海德格尔与中观思想走在同一条道路上。虽然路径不同,言语不同,但是在对无之问题的澄清中,在显示出"思"的任务与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同一性 缘起 形而上学
下载PDF
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其存在论基础 被引量:1
8
作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30-34,共5页
霍克海默抓住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本质所进行的批判是切中要害并富有成效的,他力图通过具有革命意义的“人类活动”来彻底实现对实证主义以及作为实证主义之本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但由于对关乎到问题本质的“人类活动”之内涵进行... 霍克海默抓住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本质所进行的批判是切中要害并富有成效的,他力图通过具有革命意义的“人类活动”来彻底实现对实证主义以及作为实证主义之本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但由于对关乎到问题本质的“人类活动”之内涵进行存在论的阐明没有进行到底,故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再次落入形而上学的巨大阴影中便成为霍克海默无法摆脱的历史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经验 纯粹主体 纯粹表象 人类活动 异化
下载PDF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发展病症的诊断
9
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7,共8页
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社会之发展病症的批判方面做了艰苦而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对现代社会发展病症及其根据的诊断延续了黑格尔对“自我意识”或“主观精神”的论断。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们放弃了黑格尔为达到“和解”所采取的概念的立场,... 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社会之发展病症的批判方面做了艰苦而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对现代社会发展病症及其根据的诊断延续了黑格尔对“自我意识”或“主观精神”的论断。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们放弃了黑格尔为达到“和解”所采取的概念的立场,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走出现代社会发展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必须首先识破“意识本身的异化”,即必须真正从原则上和基础上摆脱黑格尔理性主义的立场。但是,由于他们未曾深入地检审和澄清批判由此立足的存在论基础,因而无法从根本上破除那个“最终最彻底的异化——意识本身的异化”,因此,他们对时代发展病症的批判始终是不够彻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病症 自我意识 主体性 黑格尔 存在论
原文传递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10
作者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374-393,共20页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各成员在大众文化批判的问题上有过争议和偏离,但这些争议和偏离都是暂时的;而且就这些争议本身的性质而言,绝不意味着对"批判理论"之基本宗旨的反叛,因此与当下对待大众文化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态度是有本质...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各成员在大众文化批判的问题上有过争议和偏离,但这些争议和偏离都是暂时的;而且就这些争议本身的性质而言,绝不意味着对"批判理论"之基本宗旨的反叛,因此与当下对待大众文化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态度是有本质区别的。同时,法兰克福学派从未基于精英主义的立场对大众文化进行过批判。大众文化唯一需要批判的理由在于,以资本为统治原则的社会机制通过对大众文化的生产,不断遮蔽着大众文化的真理性本质,导致大众文化本身的异化。这种异化了的大众文化的异化本质,被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等人称作"文化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精英主义 文化工业
下载PDF
语用学视角下语境对句子理解的影响
11
作者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3期230-231,共2页
一般说来,句子意义分为语义学方面的意义和语用意义两种。掌握语义学方面的意义仅是理解句子意义的第一步。应把句子与语境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其语用意义,这才是理解句意的终点。语境对句子意义理解的影响是决定性、多方面的。句... 一般说来,句子意义分为语义学方面的意义和语用意义两种。掌握语义学方面的意义仅是理解句子意义的第一步。应把句子与语境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其语用意义,这才是理解句意的终点。语境对句子意义理解的影响是决定性、多方面的。句子仅从语言自身是无法完整理解的,要基于语言,通过语境去准确理解其深刻意义。该文从语用学的角度,通过对语境与意义关系的描写,举例阐述语境的部分功能,分析语境对句子理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子 意义 语境
下载PDF
形而上学二分法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理论
12
作者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38-242,共5页
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理论常常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当人们提到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的时候,"审美乌托邦"几乎已经成为它的代名词。然而,通过对隐藏在"审美乌托邦"这一评价背后的那种普遍信念的存在论基础进行批判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理论常常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当人们提到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的时候,"审美乌托邦"几乎已经成为它的代名词。然而,通过对隐藏在"审美乌托邦"这一评价背后的那种普遍信念的存在论基础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表明,这一公认的评价是值得商榷的。这一评价的得出与形而上学之基本建制对日常生活的统治紧密相连。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为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之基本性质的进一步认定和研究澄清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乌托邦 艺术 现代性批判 形而上学二分法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无与在: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非同一性
13
作者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5,共5页
海德格尔"无"的思想对于其基础存在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并非直接是对某存在者的否定,而是对存在者整体的否定;但同时作为这一否定的无,其自身却不是一个存在者,它并不作为否定者而自为地出现,也不出现在存在者之旁。... 海德格尔"无"的思想对于其基础存在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并非直接是对某存在者的否定,而是对存在者整体的否定;但同时作为这一否定的无,其自身却不是一个存在者,它并不作为否定者而自为地出现,也不出现在存在者之旁。这一所有现存语言都无法言其是的无是任何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都无法通达的,因为将一切都作为存在者固定下来正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贯原则。因此,无的否定意义便在这样的向度上被提示出来:否定在者自身的同一性,在者既是其所是,同时也不是其所是。无也由此彰显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非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者 存在论
下载PDF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
14
作者 天林 +8 位作者 赵晓芳 孙斌 张艳芬 张亚军 万莉 梁正 曹利群 蔡宁 周怡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7-99,共3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学观 本体论 当代意义
原文传递
信息技术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15
作者 《甘肃教育》 2021年第4期88-89,共2页
基于分析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践,笔者首先分析出需要遵循实用性、趣味性和主体性的运用原则,其次分析出通过创设适宜的听说情境、加强英语听说训练、组织合作完成听说任务、适当拓展英语听力素材四种实践途径,打造出... 基于分析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践,笔者首先分析出需要遵循实用性、趣味性和主体性的运用原则,其次分析出通过创设适宜的听说情境、加强英语听说训练、组织合作完成听说任务、适当拓展英语听力素材四种实践途径,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英语课堂,从根本上增强英语听说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听说水平和英语素养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农村中学 听说教学 英语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