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近20年来植被覆盖度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58
1
作者 晓光 李剑萍 +2 位作者 韩颖娟 李志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75-1383,共9页
利用1981—2004年的植被指数(NDVI)资料,结合实地植被调查资料,将宁夏植被类型划分4个区域,确定了各地植被指数与覆盖度的关系,分析了宁夏各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 利用1981—2004年的植被指数(NDVI)资料,结合实地植被调查资料,将宁夏植被类型划分4个区域,确定了各地植被指数与覆盖度的关系,分析了宁夏各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4年来宁夏贺兰山与贺兰山东麓的年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中部干旱带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近4年来,贺兰山植被状况整体变好;贺兰山东麓植被状况整体变差;中部干旱带的植被状况夏季变差,秋季变好;南部山区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变好。宁夏春夏季降水量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关键性因子,气温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植被变化 宁夏
下载PDF
城市化对极端高温事件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2
作者 杨续超 胡可嘉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19-1228,共10页
目前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于极端高温—热岛效应相互作用、城市化对高温热胁迫及其健康后果的影响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进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时也很少考虑城市的影响。在气候变化、... 目前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于极端高温—热岛效应相互作用、城市化对高温热胁迫及其健康后果的影响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进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时也很少考虑城市的影响。在气候变化、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这将严重低估城市未来的变暖幅度以及城市极端高温的健康风险。随着近年来气候变暖所导致的高温热浪事件频发,城市化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外陆续开展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极端高温及其长期趋势的观测事实、城市极端高温数值模拟、城市高温期间超额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评述。大部分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都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极端高温发生的范围和强度,增加了城市居民的高温健康风险,对城市极端高温的长期上升趋势也有重要贡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化引起的热岛效应对极端高温期间的死亡率有着重要影响。最后,对城市化影响极端高温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气候变化 极端高温 超额死亡率
原文传递
快速更新同化预报的关键技术综述 被引量:58
3
作者 王晓峰 +1 位作者 李泓 张蕾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2期29-35,共7页
快速更新同化预报技术(简称RUC或RR)是近来针对短时临近预报应用发展的数值预报技术。回顾了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介绍了关键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1)绝热与非绝热数字初始化;(2)冷、暖和热启动技术与循环同化;(3)云分析技术;(4)近... 快速更新同化预报技术(简称RUC或RR)是近来针对短时临近预报应用发展的数值预报技术。回顾了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介绍了关键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1)绝热与非绝热数字初始化;(2)冷、暖和热启动技术与循环同化;(3)云分析技术;(4)近地面资料同化等,并阐述了快速更新同化预报技术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更新同化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 资料同化
下载PDF
青海湖地区植被覆盖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39
4
作者 晓光 李剑萍 +2 位作者 李志军 韩颖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7-804,共8页
使用1981年到2003年月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计算了青海湖地区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历史演变,发现其值在增大,尤其是从1996到2003年,青海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都为正距平,NDVI年平均增长率为1.07×10-3。四季的植... 使用1981年到2003年月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计算了青海湖地区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历史演变,发现其值在增大,尤其是从1996到2003年,青海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都为正距平,NDVI年平均增长率为1.07×10-3。四季的植被覆盖度均为增加趋势,夏季增加最多。月平均温度与月植被覆盖度、春夏季降水与夏秋季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因此,热量条件和春夏季降水是影响青海湖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植被覆盖度 温度 降水 变化
下载PDF
上海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局地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38
5
作者 侯依玲 +1 位作者 伯民 郑庆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131-137,共7页
选用上海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06年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水汽压、气压及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气温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热岛效应的年代际演变及与之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显著且范... 选用上海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06年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水汽压、气压及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气温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热岛效应的年代际演变及与之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显著且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年平均热岛中心有向南转移的趋势;受城市影响,中心城区高温热浪事件频发;上海地区空气水汽含量呈下降趋势,非热岛区中空气含水量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在历年热浪事件中,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不大,但露点温度明显下降,局地气候有"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化 高温热浪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宁夏盐池近年来植被与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晓光 李剑萍 +2 位作者 李志军 韩颖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6-1522,共7页
使用1981年到2004年的植被指数(NDVI)资料,分析了盐池县植被指数的历史演变情况,发现从1981年以来植被覆盖的状况在变好,尤其是近4a的春季最明显,植被指数在0.2~0.3级别的年平均面积较前20a增大了1.9倍(887km^2).统计分析发现年平... 使用1981年到2004年的植被指数(NDVI)资料,分析了盐池县植被指数的历史演变情况,发现从1981年以来植被覆盖的状况在变好,尤其是近4a的春季最明显,植被指数在0.2~0.3级别的年平均面积较前20a增大了1.9倍(887km^2).统计分析发现年平均NDVI与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并且植被覆盖增加对能见度改善的影响非常显著.从季节平均来看,春季的降水与夏季的NDVI、夏季降水与秋季的NDVI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夏季降水是决定夏季和秋季以及全年植被覆盖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NDVI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与低涡群发性的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孙国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本文指出,夏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具有群发性,即低涡集中在某些时段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在另一些时段又不发生的特征。高原低涡的群发时段与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位相转换和垂直结构以及高原大气高频扰动的强弱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高原大... 本文指出,夏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具有群发性,即低涡集中在某些时段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在另一些时段又不发生的特征。高原低涡的群发时段与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位相转换和垂直结构以及高原大气高频扰动的强弱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高原大气扰动──高频部分与低频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群 大气 低频振荡
下载PDF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被引量:32
8
作者 汤绪 +1 位作者 梁萍 钱维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9,共7页
采用欧洲中心(ECMWF)44年再分析(ERA40)日总可降水量(TPW)资料,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NPWI)定义了夏季风北边缘,并进一步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北边缘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 采用欧洲中心(ECMWF)44年再分析(ERA40)日总可降水量(TPW)资料,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NPWI)定义了夏季风北边缘,并进一步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北边缘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在亚洲可以确定出印度夏季风系统和东亚夏季风系统;就夏季风北边缘的平均位置而言,其在100°E以西沿青藏高原南侧呈东—西走向,年际变化极小;在100°E以东呈东北—西南走向,从青藏高原东侧北上经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北部、东北地区西部延伸到东北亚地区,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水量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边缘定义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胁迫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杨绚 汤绪 +2 位作者 田展 钟洪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71-1779,共9页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生殖阶段对高温较敏感,尤其在开花期前后如遇短暂的高温天气,产量会显著下降。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在IPCC SRES A1B情景下2001-2090年气候预估数据,运用CERES-Wheat模型,对中国6个代表站点的小麦产量受高温的影...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生殖阶段对高温较敏感,尤其在开花期前后如遇短暂的高温天气,产量会显著下降。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在IPCC SRES A1B情景下2001-2090年气候预估数据,运用CERES-Wheat模型,对中国6个代表站点的小麦产量受高温的影响设计了敏感性试验,计算高温胁迫强度指数,预估了中国未来小麦产量易受高温胁迫威胁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开花前期和后期小麦产量对高温的响应不同。开花前期为小麦产量受高温影响最重要的敏感时期,在开花前期遭遇短暂的高温天气(单日最高气温大于32℃)就会导致产量的剧烈下降,并且当单日高温发生的越接近开花期,产量的损失越严重。灌浆期小麦遇到极端高温或者连续性的极端高温产量会有下降,并且灌浆期前期比后期对高温更敏感。CERES-Wheat模型在模拟小麦灌浆期对高温反应的敏感性较弱。中国小麦生产受高温胁迫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高纬地区,即新疆、河套和东北地区,并且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温敏感期高温胁迫的强度和范围均会进一步扩大。气候变暖导致高温胁迫强度增强,必然提高未来小麦减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胁迫 气候变化 小麦产量 高温敏感期 中国
原文传递
利用CMIP5多模式集合模拟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杨绚 汤绪 +2 位作者 田展 赵思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3009-3024,共16页
【目的】利用最新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30个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AOGCMs)在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的气候预估结果,基于集合模拟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 【目的】利用最新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30个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AOGCMs)在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的气候预估结果,基于集合模拟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通常基于未来逐日的气象资料,然而AOGCMs模拟的逐日数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利用"虚拟气候变暖"(PGW)的方法,将CMIP5模式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的信号与当前气候的逐日站点观测资料相结合,得到未来气候预估的逐日数据集合。结合作物过程模型CERES-Wheat,利用集合模拟的方法,以概率的形式量化表述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不确定性。【结果】未来中国冬春小麦代表站在其小麦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均有升高。预估21世纪末期,冬小麦代表站平均增温2.7—2.9℃,春小麦代表站平均增温3.0—3.3℃。RCP8.5情景比RCP2.6情景增温显著。预估未来冬、春小麦在其生育期内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并随着排放量的增长,降水量表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在仅改变未来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冬、春小麦的灌溉小麦单产相对于1996—2005年普遍减产,并且随着气候变化,灌溉小麦的减产概率上升。春小麦代表站在灌溉条件下小麦减产的程度比冬小麦代表站更显著。预估到21世纪末期,冬小麦代表站在RCP2.6情景下减产2%左右,在RCP4.5情景下减产6%左右,在RCP8.5情景下减产9%左右,减产概率超过85%。预估春小麦代表站在RCP2.6情景下减产5%,在RCP4.5情景下减产8%以上,在RCP8.5情景下减产15%以上,减产概率超过90%。在雨养条件下,冬小麦代表站的小麦单产相较于1996—2005年显著增产。预估到21世纪末期,冬小麦代表站在RCP2.6情景下增产21%以上,在RCP4.5情景下增产22%以上,在RCP8.5情景下增产25%以上,增产概率超过90%。【结论】利用PGW方法获得未来气候预估的逐日数据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小麦产量 集合模拟 概率评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海自动站气温资料的空间质量控制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傅娜 +1 位作者 谭燕 周伟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7,共9页
运用Barnes插值方法和2011年7月1日00时至2012年6月30日23时(北京时间)逐时自动站气温资料,对Barnes插值方法的空间一致性质量控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方法在上海及华东地区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分析了代表性区域的资料特征。结果表明:... 运用Barnes插值方法和2011年7月1日00时至2012年6月30日23时(北京时间)逐时自动站气温资料,对Barnes插值方法的空间一致性质量控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方法在上海及华东地区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分析了代表性区域的资料特征。结果表明:非降水日情况下,陆地站点和海边站点的气温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09时与18时左右两者之间差异最小;白天(夜晚),陆地(海边)站点气温高于海边(陆地)站点,最高(最低)气温差异约为0.74℃(0.79℃),多数时刻海陆差异显著,同时海陆气温日变化曲线不同的原因与日照、风向风速相关。此外,自动站资料能够充分反映出有天气过程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并能体现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站 空间质量控制 气温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卫星资料的青藏高原云系发生频率及其结构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建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2-642,共11页
应用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7年的Cloud Sat卫星观测资料,针对青藏高原上空不同高度、不同季节8类云(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积云、雨层云、浓积云)的发生频率,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成因,... 应用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7年的Cloud Sat卫星观测资料,针对青藏高原上空不同高度、不同季节8类云(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积云、雨层云、浓积云)的发生频率,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成因,为数值预报模式对云系模拟能力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验证信息。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云的发生频率为35%,其中:低云的频率最大,接近21%;中云次之,频率14%;高云的频率最小。垂直分布上,低云最大频率的高度为5~6 km,中云为7~8 km,高云为11~12 km。水平分布上,高原东南部、西北部云发生频率较高,是高原的两个相对多云中心。低云与总的云频率水平分布基本一致;中云是高原北部、中部频率高,南部低,与低云明显不同;高云主要是夏季在高原南部频率高。从不同季节来看,冬季高原西部的低云频率高;春季高原中北部的中云频率高,西部和东南部的低云频率高;夏季南部的低云和高云频率高;秋季云发生频率都很低。在物理成因上,低云的形成主要是地形抬升作用,中云的形成与高原热力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loudSat卫星资料 云类型 水平分布 垂直结构
下载PDF
基于快速更新同化的滞后短时集合预报试验及检验 被引量:18
13
作者 傅娜 +1 位作者 谭燕 周伟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47-1256,共10页
本文基于华东区域中尺度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模式系统(Shanghai Meteorological Bureau-WRFADAS Rapid Refresh System,SMB-WARR),应用时间滞后法进行集合预报试验,试验由7个集合预报成员组成,进行逐小时预报,预报时效为6 h。本文通过... 本文基于华东区域中尺度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模式系统(Shanghai Meteorological Bureau-WRFADAS Rapid Refresh System,SMB-WARR),应用时间滞后法进行集合预报试验,试验由7个集合预报成员组成,进行逐小时预报,预报时效为6 h。本文通过对2011年6月17日至9月30日期间降水过程进行集合预报试验,引入面雨量对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小-大雨量级,集合平均优于集合成员预报,但暴雨量级集合平均不及部分集合成员预报。(2)不同的降水量级,并非都是最接近预报时刻,技巧最高,小-大两量级的降水可以提前6 h预报。(3)降水概率预报优于集合平均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可关注最接近预报时刻,小-中雨以上的降水,预报概率较大时,其可用性较大,而大-暴雨以上的降水,预报概率较小时,可用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滞后 集合预报 面雨量 短时临近预报
下载PDF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冻雨过程的热力异常及其形成原因 被引量:18
14
作者 高洋 吴统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26-1533,共8页
利用中国604个地面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2.5°×2.5°再分析各等压面温度和环流场资料,从地面和大气垂直热力结构配置及其气候异常的角度出发,诊断分析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雨雪冰冻过程的形成。结果表明,冻雨受灾的核... 利用中国604个地面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2.5°×2.5°再分析各等压面温度和环流场资料,从地面和大气垂直热力结构配置及其气候异常的角度出发,诊断分析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雨雪冰冻过程的形成。结果表明,冻雨受灾的核心区域约为108°~113°E和25°~28°N范围,在该区域内2008年1月平均地面气温<0℃,相对于常年明显偏低4~6℃,有利于冻雨的形成。同时,冻雨的形成还与大气垂直热力结构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在850~400hPa之间南方暖湿气流的不断输送,使得850~600hPa之间的平均大气温度明显偏暖,平均气温>0℃,有利于形成降雨;另一方面,在1 000~850hPa之间受北风气流控制,大量的冷空气有利于地面维持持续的低温,导致雨水到达地面后形成冻雨。从年际气候异常的角度来看,2008年1月高层表现出异常强劲的南风,温度较常年明显偏高,低层的北风也强于往年,温度较常年偏低,导致了2008年出现近几十年来少有的雨雪冰冻灾害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南方 雨雪冰冻天气 热力结构 气候异常
下载PDF
亚洲大陆2000~2002年春季大气沙尘时空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5
作者 广善 刘晓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将矿物沙尘释放与沉降模式和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相耦合,建立了一个能够完整描述沙尘的扬起、输送和沉降动态过程的模式系统,并利用实时气象资料强迫该模式,对2000、2001和2002年春季(3~5月)亚洲大气沙尘时空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 将矿物沙尘释放与沉降模式和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相耦合,建立了一个能够完整描述沙尘的扬起、输送和沉降动态过程的模式系统,并利用实时气象资料强迫该模式,对2000、2001和2002年春季(3~5月)亚洲大气沙尘时空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的3年春季平均大气柱沙尘浓度分布与地面观测的3年春季平均沙尘暴频率分布范围基本吻合,模拟的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卫星观测的气溶胶指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验证了该模式对亚洲沙尘的扬起、传输和沉降过程及大气沙尘载荷时空特征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并基于模拟的沙尘释放通量与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相关分析,探讨了亚洲沙尘可能的传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沙尘 气溶胶指数 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近50年影响中国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应明 杨玉华 +1 位作者 张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52-1364,共13页
本文用CMA-S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和大风、降水观测资料,用分位数回归拟合法分析了过去50年热带气旋对我国及四个区域(华南、华东、东北和内陆地区)的风雨影响趋势.分析表明,在过去50年间,影响我国及各区域的热带气旋频数基本不变,... 本文用CMA-S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和大风、降水观测资料,用分位数回归拟合法分析了过去50年热带气旋对我国及四个区域(华南、华东、东北和内陆地区)的风雨影响趋势.分析表明,在过去50年间,影响我国及各区域的热带气旋频数基本不变,但对全国及东北地区而言高频年份有显著减少.影响的热带气旋在南海西北部及广东和山东半岛一带的活动有显著减少.过去50年热带气旋影响季节特征最主要的变化是内陆地区的影响日数在分布的主峰区有明显变化,影响日数少的年份显著减少.过去50年间,热带气旋所致的大风在全国及各区的平均风速的大值一致减少,但阵风风速的趋势出现分化,且各区也不相同.而热带气旋的降水影响,最大过程降水量和最大1小时降水量虽有变化但趋势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风雨 气候变化 中国
原文传递
IPCC-AR4全球气候模式在华东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能力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顾问 +1 位作者 杨玉华 董广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18-826,共9页
本文分析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的全球气候模式在华东区域的气候预估能力与不确定性。以均方根误差作为衡量预估能力的标准,比较了IPCC-AR4中21个气候模式在中等排放情景下的预估能力,结果表明气候模式对华东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差... 本文分析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的全球气候模式在华东区域的气候预估能力与不确定性。以均方根误差作为衡量预估能力的标准,比较了IPCC-AR4中21个气候模式在中等排放情景下的预估能力,结果表明气候模式对华东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差异较大,模式NCAR-CCSM3和MRI_CGCM2_3.2在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2个要素的均方根误差均较小,说明它们对华东区域的气候预估能力比其他模式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气候模式能够模拟出接近观测实况的年平均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是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模式不能模拟出局部细致的结构;多模式集合平均对华东区域气温预估存在明显系统偏差,比观测实况偏低1.6℃以上,偏低幅度超过了不确定性(一倍的模式间标准偏差)能涵盖的范围;华东区域年降水模式间标准偏差占模式集合平均百分比为26.7%,表明直接用AR4多模式集合平均的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华东区域该要素的未来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华东区域 情景预估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近46年来华东及周围地区最高与最低气温时空演变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5
18
作者 侯依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78-1484,共7页
选用华东及周围地区15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5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利用分段线性突变检验、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华东地区最高、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夏季气温... 选用华东及周围地区15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5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利用分段线性突变检验、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华东地区最高、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夏季气温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最高气温分布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主要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最低气温更多表现出局地变化特征;华东夏季最高、最低气温分布形态较为类似,有"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两种,1980年是夏季气温的一个突变点。1980年以前,最高、最低气温都呈下降趋势;1980年以后则呈升温趋势;最高气温的演变以"高温—低温—高温"的年代际振荡为主,极端高温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第一次在1960—1965年之间;第二次在2000年以后,而极端最低气温以升温趋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时空演变特征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与热带西太平洋下垫面热源异常对中国短期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晓东 惠小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本文利用一个两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进行了控制试验、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增加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升高等三个数值试验,以研究夏季这两个地区下垫面热源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面热源减弱将造成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 本文利用一个两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进行了控制试验、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增加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升高等三个数值试验,以研究夏季这两个地区下垫面热源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面热源减弱将造成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大陆低压减弱;高原及其以西地区500 hPa高度下降,黄河以北地区高度升高;同时高原地区、江淮流域以及黑龙江流域降水减少,但从北疆、内蒙到辽河流域以及我国西南局部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增加。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带来的变化与此不同.文中还就下垫面热源异常在短期气候预测方面的可能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影响 热源 太平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梁萍 李跃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年第1期66-71,共6页
本文主要针对青藏高原云系的气候学特征、物理学特征及其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给出了有关青藏高原云系(尤其是高云)的最新统计结果,最后还提出了青藏高原云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特征 物理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