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7例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与转归分析 被引量:157
1
作者 刘晓燕 胡瑾华 +1 位作者 王慧芬 陈菊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方法回顾眭总结197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性别、转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LF的前三位病因是:HEV感染(33.96%)、HBV感染...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方法回顾眭总结197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性别、转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LF的前三位病因是:HEV感染(33.96%)、HBV感染(13.21%)与药物性肝病(9.43%);SALF为药物性肝病(31.53%)、HEV感染(16.22%)、HBV感染(9.91%);ACLF为HBV感染(90.29%)、酒精性肝病(2.65%)、HBV与HEV重叠感染(2.26%)。常见嗜肝病毒感染者占90.09%(1781例),其中单HBV感染占92.93%(1655例)。在HBV感染者中(1655例),26-55岁患者占77.10%(1276例)。20052007年酒精性肝衰竭患者39例,占酒精性病因患者的81.25%(48例);2006~2007年药物性肝衰竭共23例,占药物性病因的56.10%(41例)。除药物性肝损伤外,其他病因均男性多于女性。三类肝衰竭总治愈、好转率为35.56%,HEV感染性肝衰竭的治愈、好转率高于药物性肝衰竭(x2=4.42,P〈0.05),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类型肝衰竭主要病因不同;HBV感染居肝衰竭病因之首,酒精性、药物性肝衰竭呈上升趋势;HEV感染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病因学
原文传递
复方鳖甲软肝片抗肝纤维化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4
2
作者 赵景民 周光德 +8 位作者 李文淑 王松山 孙艳玲 杨建法 潘登 张玲霞 郭顺根 牛建昭 陈菊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60-562,共3页
目的 研究复方鳖甲软肝片 (FFBJRGP)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为FFBJRGP的临床应用及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Chevallier半定量计分系统、酶图法、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等技术方法 ,系统观测高、中、低剂... 目的 研究复方鳖甲软肝片 (FFBJRGP)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为FFBJRGP的临床应用及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Chevallier半定量计分系统、酶图法、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等技术方法 ,系统观测高、中、低剂量FFB JRGP治疗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后各时间段肝组织内关键性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包括主要细胞外基质 (ECM)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表达量及酶活性 ,肝星状细胞 (HSC)的活化与增殖状况 ,以及MMP和膜型MMP(MT MMP)mRNA的表达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不同剂量FFBJRGP治疗 3个月、6个月结束时及停药后 3个月和 6个月肝组织Chevallier纤维化评分均明显减少(P <0 0 1或P <0 0 5 )。各观察时间段肝组织内TIMP 1和TIMP 2表达量不同程度减少 ,其中高、中治疗剂量组于治疗 3个月结束时降至最低 ,而MMP 2、MMP 13酶降解活性达高峰 ,并维持较高水平至停药后 3个月 ,MMPs和MT MMPs酶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 ,肝组织内TGF β1及其mRNA表达、α SMA阳性HSC数量显著减少 ;Ⅰ、Ⅲ、Ⅳ型胶原降解幅度与MMPs及MT MMPs表达量及酶活性大致呈平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植物 药用 机制 实验
下载PDF
川芎嗪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质过氧化物等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0
3
作者 樊光辉 肖创青 +2 位作者 陈菊梅 彭方 叶金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6-27,共2页
本研究将59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每天静脉滴注川芎嗪160mg,疗程10天;测定治疗组川芎嗪静脉滴注前后血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巯基总量,与对照组... 本研究将59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每天静脉滴注川芎嗪160mg,疗程10天;测定治疗组川芎嗪静脉滴注前后血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巯基总量,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川芎嗪有降低血LPO(P<0.01)、提高血SOD活性(P<0.05)、增加血巯基总量(P<0.01)的作用;心绞痛症状和发作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川芎嗪降低血LPO含量、提高血SOD活性的机理可能与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冠心病 过氧化脂质
下载PDF
复方鳖甲软肝片抗肝纤维化机制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88
4
作者 周光德 李文淑 +6 位作者 赵景民 孙艳玲 潘登 杨建法 郭顺根 张玲霞 陈菊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63-564,共2页
目的 探讨复方鳖甲软肝片 (FFBJRGP)抗人体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6 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FFBJRGP治疗前、后(治疗 6个月 )肝穿组织 ,采用Ishak评分系统进行组织学疗效评价。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POD法和α SMA单抗免疫... 目的 探讨复方鳖甲软肝片 (FFBJRGP)抗人体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6 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FFBJRGP治疗前、后(治疗 6个月 )肝穿组织 ,采用Ishak评分系统进行组织学疗效评价。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POD法和α SMA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双标记显示肝组织内活化肝星状细胞(HSC)的凋亡状况。结果 与治疗前穿刺肝组织比较 ,FFBJRGP治疗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均有明显改善 (均P <0 0 1) ,肝组织内活化HSC数量明显减少 ,而凋亡的活化HSC数量则显著增加 (均P <0 0 1)。结论 抑制HSC活化、促进活化HSC凋亡可能为FFBJRGP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植物 药用 机制
下载PDF
1例地方非典型肺炎病例病理及病原学发现 被引量:77
5
作者 赵景民 周光德 +12 位作者 孙艳玲 王松山 杨建法 毛远丽 潘登 貌盼勇 程云 王业东 辛绍杰 周先志 陆江阳 李铃 陈菊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9-382,F004,共5页
目的 研究非典型肺炎 /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病理学特点 ,并探讨其病原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法 ,对 1例地方SARS死亡病例 (属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死亡病例之一 )进行... 目的 研究非典型肺炎 /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病理学特点 ,并探讨其病原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法 ,对 1例地方SARS死亡病例 (属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死亡病例之一 )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该例SARS的肺部病变为严重的急性间质性渗漏出性炎 ,肺泡间隔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伴 2 0 %~ 30 %肺泡腔内透明膜形成 ;弥漫性肺泡上皮损伤 ,呈凋亡及脱失改变 ;光镜下偶见肺泡上皮内病毒包涵体样结构 ;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超过 30 %的肺泡上皮细胞病毒包涵体染色阳性 ,而衣原体包涵体染色阳性细胞不足 5 %。肺外器官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脾脏等免疫器官较广泛的出血坏死性炎 ,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及噬红细胞现象 ,双侧肾上腺局灶性出血坏死性炎。电镜观察 ,肺组织内I、II型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部分心肌细胞及淋巴结内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均查见较多病毒样颗粒 ,大小为 10 0~ 15 0nm ,有光晕或花环状包膜 ,病毒样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胞质内 ,少部分见于扩张的内质网内 ;肺外肝等组织内较易查见衣原体样颗粒 ,但肺泡组织内鲜见。死者本人及源自广东省的SARS患者恢复期血清IgM和 (或 )IgG与其肺组织呈阳性反应。结论 肺部明显的急性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肺炎 病理 病原学 急性呼吸综合征 治疗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克隆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1 被引量:66
6
作者 李克 王琳 +12 位作者 成军 张玲霞 段惠娟 陆荫英 杨继珍 刘妍 洪源 夏小兵 王刚 董菁 李莉 钟彦伟 陈菊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12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克隆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结合的肝细胞中的未知蛋白基因。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HCV核心蛋白诱饵质粒,转化酵母AH10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筛选出30个阳性克隆,对既... 目的克隆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结合的肝细胞中的未知蛋白基因。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HCV核心蛋白诱饵质粒,转化酵母AH10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筛选出30个阳性克隆,对既能在4缺营养缺陷培养基上生长(SD/-Trp-Leu-Ade-His)又能在涂有X-α-半乳糖(X-α-gal)的四缺培养平皿上长出蓝色菌落,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进行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HCV核心蛋白基因分为大、中、小三段,与所克隆的未知功能基因回交,以证实其相互作用的部位。结果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中1号克隆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1个未知功能序列有99%的同源性,初步证明了此基因与HCV核心蛋白有结合活性(GenBank号:AY032593).HCV核心蛋白的全长、2/3,1/3三段,回交显示三段均能在酵母中与此未知基因具有结合作用。结论 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肝细胞基因克隆成功,核心蛋白与此未知基因的作用部位应是氨基端.此项研究结果,为以后研究此基因在HCV致病机制以及在肝细胞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肝炎样病毒属 遗传学 病毒蛋白质类 遗传学 病毒基因 分子克隆 遗传学技术
下载PDF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单因素研究——附5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8
7
作者 邹正升 陈菊梅 +5 位作者 辛绍杰 邢汉前 李保森 李建宇 沈宏辉 刘艳萍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 分析影响慢性重型肝炎 (慢重肝 )预后的单因素。方法 使用SPASS及STATA软件 ,对 5 2 0例慢重肝预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①≥ 4 0岁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男、女患者及不同变重的基础... 目的 分析影响慢性重型肝炎 (慢重肝 )预后的单因素。方法 使用SPASS及STATA软件 ,对 5 2 0例慢重肝预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①≥ 4 0岁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男、女患者及不同变重的基础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白细胞(WBC)≥ 10 .0× 10 9 L或血小板 <10 0× 10 9/L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 ;③随着AST ALT的比值与血清总胆红素 (TBil)不断升高、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清总胆固醇 (Tc)、血清胆碱酯酶活力及白蛋白 (Alb)不断降低 ,病死率逐渐上升 ;④随着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增多 ,病死率升高 ,以上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 4 0岁、WBC≥ 10 .0× 10 9/L、血小板 <10 0× 10 9/L、AST ALT的比值、TBil、酶胆分离现象、PTA、Tc、血清胆碱酯酶活力、Alb及并发症等是影响慢重肝预后的重要因素 ,动态监测TBil、PTA、Tc和胆碱酯酶等实验室指标 ,积极防治各类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预后 单因素 研究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应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丙型肝炎病毒NS5A抗原模拟表位 被引量:50
8
作者 钟彦伟 成军 +6 位作者 陈新华 王刚 洪源 王琳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筛选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5A(HCVNS5A)特异性噬菌体模拟表位,为抗HCV的疫苗研究探索新途径.方法:应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抗-HCVNS5A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人工合成的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5轮“吸附-洗脱-扩... 目的:筛选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5A(HCVNS5A)特异性噬菌体模拟表位,为抗HCV的疫苗研究探索新途径.方法:应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抗-HCVNS5A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人工合成的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5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过程,随机挑取30个克隆,经噬菌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鉴定并进行交叉反应实验以及竞争抑制性结合实验,最后对所选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以确定HCVNS5A抗原的模拟表位.结果:经噬菌体富集后,从随机筛选的30个克隆中得到12个阳性克隆,确定氨基酸序列XXXPXXXLLRXX为HCVNS5A的模拟表位.结论:用噬菌体12肽库成功筛选得到HCVNS5A的模拟表位,为开展用HCV模拟表位探索HCV的防治研究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表面展示技术 丙型肝炎 NS5A蛋白 模拟表位
下载PDF
CIK细胞体内外抗肝癌细胞作用 被引量:47
9
作者 杜清友 刘明旭 +4 位作者 王福生 雷周云 孙文兵 陈菊梅 吴祖泽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25-327,330,共4页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CIK(cytokine inducedkiller)细胞的体外杀伤自体肝癌原代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以及正常人CIK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分别分离获得肝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加入细胞因子 ,体外诱导成CIK...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CIK(cytokine inducedkiller)细胞的体外杀伤自体肝癌原代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以及正常人CIK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分别分离获得肝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加入细胞因子 ,体外诱导成CIK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作动态表型分析 ,并与正常人的CIK细胞作对比。用51Cr释放法 ,测定肝癌患者的CIK细胞体外杀伤自体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在Balb/c裸鼠皮下接种肝癌细胞BEL 740 2 ,观察CIK细胞对荷瘤鼠的抑瘤作用 ,并与LAK、PBMC细胞相对比。结果 :肝癌患者的CIK细胞体外增殖力强 ,至培养 2 8天时达到最大增殖倍数 30 0多 ,表型分析结果表明 ,CD3+ CD5 6 + 双阳性细胞得到了大量的扩增 ,其含量由原来的 0 2 3%上升到第 2 1天的 17 8%。体外实验表明 ,肝癌患者的CIK细胞杀伤自体原代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高于自体的PBMC细胞。裸鼠体内实验表明 ,CIK细胞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 ,其抑瘤率可达84 7% ,高于LAK细胞的 5 2 8%及PBMC的 37 1% (P <0 0 5和P <0 0 1)。结论 :CIK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肝癌细胞活性 ,有可能应用于临床上肝癌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肝癌细胞 免疫活性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白蛋白与肝组织病理损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邹正升 辛绍杰 +8 位作者 李保森 赵景民 刘志国 毛远丽 邢汉前 沈宏辉 齐心 陈德永 陈菊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 研究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与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速率法 ,测定 13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力及白蛋白 ,同时采用比浊法测定他们的血... 目的 研究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与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速率法 ,测定 13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力及白蛋白 ,同时采用比浊法测定他们的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结果 在慢性肝炎轻度至中度 ,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较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的百分率更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随着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 ,各项指标均逐渐下降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0 1;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 ,各项指标均逐渐下降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0 1;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彼此间相关系数为 0 72 0~ 0 778(P均 <0 0 0 1)。结论 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较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和储备功能 ,能更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酯酶类 白蛋白类 病理学 病毒性肝炎
原文传递
熵测不准关系与光场的熵压缩 被引量:39
11
作者 方卯发 陈菊梅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2,共5页
用熵作为光场量子涨落的量度 ,根据熵测不准关系 ,建立了熵压缩的概念 ,具体研究了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时的熵压缩。结果显示 ,熵压缩实现了对光场压缩效应的高灵敏量度。
关键词 熵测不准关系 熵压缩 场压缩 光场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克隆化的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刘妍 成军 +5 位作者 陆荫英 王刚 牟劲松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克隆HBX反式激活相关基因。 方法以HBX表达质粒pcDNA3.1(-)-X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转染的HepG2细胞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克隆HBX反式激活相关基因。 方法以HBX表达质粒pcDNA3.1(-)-X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转染的HepG2细胞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 I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聚合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结果 成功构建人HBX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85个白色克降,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bp插入片段。挑取含有插入片段的65个克隆进行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9种已知基因序列,和15个未知基因。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HBX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该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阐明HBX反式调节的靶基因及致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反式激活 基因克隆化 研究
原文传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肺外器官的病理学观察研究 被引量:37
13
作者 赵景民 周光德 +11 位作者 孙艳玲 王松山 杨建法 孟二红 潘登 陆江阳 李玲 李进 辛绍杰 赵敏 陈菊梅 张玲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80-481,F004,共3页
目的 进一步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部分肺外器官的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及特殊染色方法 ,对 1例SARS的部分肺外器官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患者除发生肺部变化之外 ,进一步观察发现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 目的 进一步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部分肺外器官的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及特殊染色方法 ,对 1例SARS的部分肺外器官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患者除发生肺部变化之外 ,进一步观察发现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小脑、丘脑、桥脑及延髓 )呈现脑膜血管扩张、充血 ,脑实质内血管周围间隙增宽 ,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 ,但神经细胞无明显变性、坏死 ;消化系统表现为消化道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血管扩张、充血 ,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少部分粘膜上皮及腺上皮细胞核呈空泡状 ,偶见细胞凋亡 ,胰腺间质水肿 ,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睾丸曲细精管内偶见淋巴细胞浸润。本例死亡病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史。电镜下血管腔内血液中查见SARS冠状病毒颗粒 ,但脑、睾丸等组织内均未发现SARS冠状病毒颗粒。结论 SARS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可呈轻度缺氧反应性改变 ,未见冠状病毒感染 ;SARS发病期血液内存在冠状病毒 ;该死亡病例存在冠状动脉硬化基础病变 ,推测慢性心血管疾病等可能为SARS患者的死亡促发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RAS 病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血液
下载PDF
重型肝炎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孙艳玲 赵景民 +8 位作者 周光德 王松山 李文淑 孟二红 张泰和 张玲霞 陈菊梅 朱传琳 皇甫玉珊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0-273,T004,共5页
目的 进一步探讨我国重型肝炎的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 196例临床资料完整、有肝穿刺活检和 (或 )尸检材料的重型肝炎 (SH)病例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ASH) 14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SSH) 2 1例 ,慢性重型肝炎 (CSH) 16 1例 ... 目的 进一步探讨我国重型肝炎的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 196例临床资料完整、有肝穿刺活检和 (或 )尸检材料的重型肝炎 (SH)病例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ASH) 14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SSH) 2 1例 ,慢性重型肝炎 (CSH) 16 1例 ,采用临床与病理观察相结合 ,辅以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标志物 (ALB、CK18和CK19)及Ⅰ、Ⅲ型胶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研究各型SH的临床 病理发病时相及组织学特点。结果 ASH、SSH和CSH的病理发病时相均值分别为 (13 4± 7 2 )d、(77 4± 6 9 3)d和 (80 5± 6 3 2 )d ,其中仅 1例HBV性ASH病理发病时相为 2 7d ,1例病原未明 ,SSH病理发病时相为 12d ,小儿ASH和SSH病理发病时相较成人相对偏短。SH病理改变为 :ASH呈一次性打击的大块性或亚大块性肝细胞坏死 ,窦壁网架不塌陷或少量非完全性塌陷 ,可出现胆管样或腺泡样肝细胞增生 ;SSH为多次打击引发的亚大块或杂以大块性肝细胞坏死 ,伴较大量小胆管及胆管样肝细胞增生 ,肝窦早期充血 ,中期塌陷 ,晚期闭塞 ,以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增生 ;CSH则在慢性肝病背景下呈现ASH或SSH病变 ,病理上无特殊性。结论 本组资料中ASH与SSH病理发病时相与中国2 0 0 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临床发病时相的划分基本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病理特征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 肝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转基因小鼠引起肝脏脂肪变 被引量:37
15
作者 成军 任进余 +8 位作者 李莉 陆志檬 李克 洪源 陆荫英 王刚 刘妍 张玲霞 陈菊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1022-1026,共5页
目的:建立持续表达和诱导表达型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基因(包括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E1、E2编码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探讨HCV结构基因表达导致肝脏脂肪变的病理改变.方法:以含有近全长HCVcDNA的质粒为模板,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 目的:建立持续表达和诱导表达型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基因(包括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E1、E2编码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探讨HCV结构基因表达导致肝脏脂肪变的病理改变.方法:以含有近全长HCVcDNA的质粒为模板,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CV结构基因的DNA片段(约2.2kb),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4HisMas和pMT/BiP/V5-HisA中,分别构建成持续表达型表达载体pcDNA4HisMas-HCVCore-E2和诱导表达型表达载体pMT/BiP/V5-HisA-HCVCore-E2.以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目的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构建HCV结构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正确无误.以脂质体体外转染COS-7细胞系,利用抗-HCVE2的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blot杂交分析,证实转染细胞中有HCVE2蛋白的表达.利用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微注射方法,导入线性化表达载体的DNA,利用假孕小鼠的受精卵植入方法,建立了表达HCV结构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对于持续表达型转基因小鼠的死胎、6月龄以及硫酸铜诱导表达型的转基因小鼠模型的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和病理学特征的分析.结果:构建了持续性表达和可诱导性表达型的HCV结构基因表达载体pcDNA4HisMas-HCVCore-E2和pMT/BiP/V5-HisA-HCVCore-E2,体外转染COS-7细胞证实转染细胞中有HCVE2抗原的表达.对于持续表达型转基因小鼠死胎肝脏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肝组织尚未分化发育完成,肝内有大量造血细胞,肝细胞空泡变性,单个核细胞聚集现象.对于持续表达HCV结构基因的6月龄转基因小鼠的肝脏进行病理学分析,发现中央静脉区肝细胞小泡型脂肪变性,中央静脉周围细胞溶解坏死,中央静脉明显扩大,少数组织中亦见大泡型脂肪变性.对于可诱导型转基因小鼠的肝脏进行病理学分析,发现肝小叶内中央静脉周围坏死区累及5-10个小叶,周围无淋巴细胞浸润,交界区可见多数肝细胞核异常,或固化,或呈花环状,或溶解为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丙型肝炎病毒 结构基因 转基因 肝脏脂肪变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健 李冰 +7 位作者 李梵 纪冬 韩萍 邵清 李永纲 陈国凤 王慧芬 陈菊梅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中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从而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的方法,对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阿德福韦酯(10mg/d...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中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从而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的方法,对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B组予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直至治疗结束。以上两组的疗程均为48周,分别在治疗的12、24、36和48周抽血,检测各组血清ALT、HBeAg、HBV DNA及child分级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为87.1%及78.8%,有效率分别为96.8%及87.9%;HBeAg阴转率分别为83.9%及57.6%;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1.9%及24.2%;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96.8%及97.0%。结论联合用药可减少耐药的发生,并可增加抗病毒效果,且其安全性良好,但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型 失代偿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下载PDF
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韩军 苏淑慧 +4 位作者 王春平 周霖 陆荫英 贾红军 陈菊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66-267,共2页
目的:通过临床前瞻性研究验证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口服六味五灵片,对照组75例,口服双环醇片。观察药物对患者肝损伤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患者在降低ALT中位数方... 目的:通过临床前瞻性研究验证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口服六味五灵片,对照组75例,口服双环醇片。观察药物对患者肝损伤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患者在降低ALT中位数方面优于对照组,在用药达8周时六味五灵片表现出明显的治疗肝损伤作用,疗效达80%。结论:六味五灵片具有较好的治疗肝损伤作用,其有效疗程为8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五灵片 治疗应用 肝损伤 肝损伤指数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转位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李克 王琳 +9 位作者 成军 陆荫英 张玲霞 牟劲松 洪源 刘妍 段惠娟 王刚 李莉 陈菊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73-677,共5页
目的 本文为了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核心蛋白 (core)在肝肿瘤中起作用的分子机制 ,研究核心蛋白是否与肿瘤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HCV核心蛋白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AH10 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 目的 本文为了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核心蛋白 (core)在肝肿瘤中起作用的分子机制 ,研究核心蛋白是否与肿瘤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HCV核心蛋白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AH10 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 ,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筛选出 30个克隆 ,对既能在四缺营养缺陷培养基上生长 (SD/ Trp Leu His Ade) ,又能在涂有x α gal的四缺培养平皿上长出蓝色菌落 ,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测序 ,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一个可以引起染色体转位的基因即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转位蛋白基因 (Translin)同源。为了进一步证实转位蛋白基因所表达蛋白能与HCV核心蛋白相互作用 ,网织红细胞裂解物进行体外翻译、蛋白之间的免疫共沉淀。结果 结果显示 ,转位蛋白不但在酵母双杂交中能与HCV核心蛋白相互作用 ,而且在体外翻译后也能相互作用。结论 HCV核心蛋白可以和转位蛋白相互作用 ,推测此蛋白可能在HCV致癌中起一定作用 ,部分解释了HCV引起肿瘤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转位蛋白 相互作用 研究
原文传递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28
19
作者 成军 钟彦伟 +3 位作者 刘妍 董菁 杨继珍 陈菊梅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克隆 4株利什曼原虫表面无鞭毛体蛋白 (amastin)的编码基因 ,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锥虫 (T .cruzi)与利什曼原虫亲缘关系相近的原则 ,首先以锥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为参考 ,对GenBank中的dbEST数据库检索 ,获得硕大利什曼原... 目的 克隆 4株利什曼原虫表面无鞭毛体蛋白 (amastin)的编码基因 ,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锥虫 (T .cruzi)与利什曼原虫亲缘关系相近的原则 ,首先以锥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为参考 ,对GenBank中的dbEST数据库检索 ,获得硕大利什曼原虫 (L .major)一段 30 9核苷酸片段 ,根据其序列合成探针 ,对硕大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文库筛选 ,首先获得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 ,再以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为依据 ,合成特异性引物 ,以多聚酶链反应 (PCR)扩增获得亚马逊利什曼原虫 (L .ama .)、巴西利什曼原虫 (L .bra .)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 .mex .)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结果 克隆了 4株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的基因。均为国际上首次克隆化基因 ,已被美国GenBank收录。结论 实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锥虫 基因克隆化 无鞭毛体蛋白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脂类代谢的相关性 被引量:28
20
作者 成军 李莉 +1 位作者 张玲霞 陈菊梅 《肝脏》 2002年第1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脂类代谢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