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与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嘉璐 亢晓丽 +4 位作者 董凌燕 岑洁 韦严 张柳蕙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902-907,共6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LR)与外直肌后徙术(LR)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CIX(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斜视矫正术的CIX(T)患者101例,根据术式... 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LR)与外直肌后徙术(LR)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CIX(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斜视矫正术的CIX(T)患者101例,根据术式分为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组44例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组57例,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行不同术式的患者术后视近斜视角、视远斜视角及远近斜视角度差(NDD)。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NDD较术前的改善量在S-BLR组和BLR组分别为(8.0±3.3)棱镜度(PD)和(6.1±4.0)PD,S-BLR组较BLR组对NDD的改善更明显(Z=-1.995,P=0.046)。术后3个月,视近斜视角S-BLR组为(-5.1±5.5)PD,较BLR组的(-8.3±5.8)PD明显减小(Z=-2.882,P=0.004)。视远斜视角在S-BLR组与BLR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正位率在S-BLR组为82%,高于BLR组的53%(χ^2=9.34,P=0.002)。S-LR前后,S-BLR组患者上视及下视斜视角度差及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R对CIX(T)的视近斜视角及NDD疗效优于L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远近斜视角度差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原文传递
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采用不同矫正方式的视功能及眼部并发症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平 +1 位作者 韦严 亢晓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分析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佩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RGPCL)及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IOL)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单眼先天性白... 目的·分析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佩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RGPCL)及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IOL)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佩戴RGPCL及一期植入IOL患儿的视力、眼位、眼球震颤、遮盖依从性和角膜接触镜相关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结果·共60例患者入组。组1为单眼无晶状体眼患儿佩戴RGPCL 20例,组2为单眼先天性白内障一期植入IOL患者40例。组1患者的视力、眼位均显著改善(均P<0.05),组1及组2患者终末视力和终末眼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的眼球震颤缓解率高于组2。遮盖健眼依从性好的患者较依从性差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好(P<0.05)。组1患者未出现影响视力的眼部病理改变,组2患者较组1患者出现更多的眼部并发症。结论·佩戴RGPCL是一种对于单眼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安全、有效的光学矫正方式,尤其对2岁以下不适宜植入IOL的患者,可与一期植入IOL达到相似的矫正效果,且较少出现眼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先天性白内障 单眼 无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
下载PDF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亢晓丽 《国际眼科纵览》 2016年第6期414-419,共6页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fantilenystagmussyndrome,INS)是一种在生后早期出现的病理性眼球震颤,以双眼非自主性共轭眼球运动为临床特征,会破坏双眼视力及视功能,同时是引起弱视、斜视以及斜颈的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治愈INS的方法,...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fantilenystagmussyndrome,INS)是一种在生后早期出现的病理性眼球震颤,以双眼非自主性共轭眼球运动为临床特征,会破坏双眼视力及视功能,同时是引起弱视、斜视以及斜颈的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治愈INS的方法,但治疗方法有许多进展,如视光学治疗采用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三棱镜、低视力助视器及激光,药物治疗采用碳酸酐酶抑制剂、肉毒素眼外肌注射等,生物反馈治疗采用听觉反馈等,以及新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震颤/治疗 婴儿
原文传递
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婴儿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特征研究
4
作者 田琳璐 +1 位作者 韦严 亢晓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研究1个中国汉族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婴儿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就诊的1个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婴儿眼球震颤家系,采集所有家系成员外周血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对家系内5... 目的·研究1个中国汉族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婴儿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就诊的1个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婴儿眼球震颤家系,采集所有家系成员外周血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对家系内5位患者进行视力、代偿头位扭转角、立体视觉、双眼视功能、视觉电生理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动仪检查和散瞳验光。结果·该家系突变位点为酵母功能域包含蛋白7(FERM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7,FRMD7)基因第9外显子上c.823-829delACCCTAC(p.Thr275fs)移码突变。该家系患者视力多为中度受损,屈光不正为轻度散光性屈光不正,立体视觉下降,双眼可同时视但无法融合,眼球震颤波形为双向冲动型波形,视网膜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视觉诱发电位表现多为峰时延迟、振幅降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未见视网膜黄斑部异常表现,代偿头位表现较为多样。结论·FRMD7蛋白Thr275fs是导致该家系致病的主要原因。该家系患者临床特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眼球震颤 酵母功能域包含蛋白7 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 基因突变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