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引物反应条件优化与筛选 被引量:152
1
作者 余艳 海山 葛学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以豆科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的基因组DNA制备ISSR-PCR模板。通过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中模板DNA浓度、Mg2+浓度、dNTP的用量、Taq酶的含量以及退火温度梯度进行试验,探讨筛选出清晰、多态性高、可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的... 以豆科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的基因组DNA制备ISSR-PCR模板。通过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中模板DNA浓度、Mg2+浓度、dNTP的用量、Taq酶的含量以及退火温度梯度进行试验,探讨筛选出清晰、多态性高、可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的PCR反应条件。用100个ISSR引物进行了PCR扩增,筛选出效果较好的15个引物,得到121个位点,其中43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重复序列 基因组 豆科 ISSR 引物筛选 沙冬青
下载PDF
中国近50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的季节性差异 被引量:138
2
作者 海山 范苏丹 张新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4-751,共8页
利用中国419个测站1958—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集,分析了近50 a中国不同区域年和季节极端降水事件的基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并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长江以南地区是春、冬季极... 利用中国419个测站1958—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集,分析了近50 a中国不同区域年和季节极端降水事件的基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并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长江以南地区是春、冬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而年、夏季以及秋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在西南地区较高,在西北东部较低。年极端降水事件频次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夏季相似,华北和东北有增加趋势,其他地区为弱的减少趋势;其他季节的长期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年和季节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极端降水事件时间序列的多项式拟合曲线的变化情况与夏季基本一致;而其他季节的变化则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长期趋势 季节性差异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86
3
作者 李春 孙照渤 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5-462,共8页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夏季降水经历了 2 0世纪 3 0年代末之前和 40年代末到 70年代末两个多雨期阶段 ,2 0世纪 3 0年代末到 40年代末和 70年代末之后两个少雨期阶段。华北夏季少雨期 ,东亚夏季风偏弱 ,亚洲地区 50 0 h Pa高度场为正距平 ,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南 ,贝加尔湖附近常伴有阻塞高压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华北 降水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夏季
下载PDF
旱涝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73
4
作者 谭桂容 孙照渤 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3-158,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旱涝指数及其旱涝标准的划分方法。并运用该指数对近50 a(1 951— 2 0 0 0年 )来华北地区夏季旱涝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他旱涝指数的比较分析 ,发现该指数能较合适地反映区域旱涝的程度和范围 ,且划分旱涝的标准较客... 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旱涝指数及其旱涝标准的划分方法。并运用该指数对近50 a(1 951— 2 0 0 0年 )来华北地区夏季旱涝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他旱涝指数的比较分析 ,发现该指数能较合适地反映区域旱涝的程度和范围 ,且划分旱涝的标准较客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指标 华北地区 夏季 旱涝灾害 降水量
下载PDF
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5
作者 海山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7-288,共12页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陆面模式的发展现状 ,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 2 0多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和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陆面模式 ,分析了当前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研究中存在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陆面模式的发展现状 ,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 2 0多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和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陆面模式 ,分析了当前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研究中存在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陆面模式 研究进展 大气 地表反照率 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下载PDF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I.观测研究 被引量:51
6
作者 海山 孙照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4-316,共13页
利用ECMWF 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海平面气压、 5 0 0hPa高度场和NCEP再分析资料 ,探讨了欧亚冬季积雪异常对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欧亚中高纬冬季积雪面... 利用ECMWF 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海平面气压、 5 0 0hPa高度场和NCEP再分析资料 ,探讨了欧亚冬季积雪异常对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欧亚中高纬冬季积雪面积与同期大气环流具有密切的联系 :积雪面积为正 (负 )异常时 ,冬季 5 0 0hPa高度场对应正 (负 )欧亚—太平洋 (简称EUP)遥相关型 ,东亚冬季风活动偏强 (弱 )。 ( 2 )诊断结果表明 ,积雪异常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可能对大气EUP遥相关型和东亚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 ( 3)SVD分析得到的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与同期大气环流的耦合模态 ,证实了前面所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异常分布 大气环流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2008年1月中国低温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平流层异常活动的联系 被引量:49
7
作者 谭桂容 海山 +1 位作者 孙照渤 邓伟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83,共9页
运用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结合近30年中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国大范围气温异常偏低,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及其相联... 运用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结合近30年中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国大范围气温异常偏低,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及其相联系的北大西洋涛动遥相关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北大西洋急流加强东扩,北大西洋涛动正异常,从北大西洋经欧亚中高纬到中国北方出现波状环流异常,贝加尔湖南侧气压偏高,冷空气活动偏强,是中国1月气温偏低的主要环流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2008年1月中国低温还受到了平流层的影响。平流层环流异常开始于2007年9月,对流层从2007年12月开始,两者都在2008年1月达到最强。从平流层环流显著异常的波源区有异常的波作用量向西向下传播,在北大西洋东部到西欧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波向量耦合,导致对流层该地区上空高压脊扰动加强,扰动向北的经向热输送异常偏强,锋区向北扩展,相应急流异常偏北东扩;通过波流相互作用,扰动能量向下游频散,引起相应遥相关环流异常,导致2008年1月中国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地面气温 冷事件 平流层和对流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CLM3.0对中国区域陆面过程的模拟试验及评估Ⅰ:土壤温度 被引量:42
8
作者 海山 熊明明 沙文钰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1-630,共10页
利用NCAR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3.0,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1948—2001年1°×1°、3 h一次的全球大气近地面强迫资料,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温度进行了off-line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和全国台站观测... 利用NCAR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3.0,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1948—2001年1°×1°、3 h一次的全球大气近地面强迫资料,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温度进行了off-line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和全国台站观测土壤温度资料的对比,评估了CLM3.0对中国区域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型,除部分地区模拟比观测偏高外,模式模拟的土壤温度普遍偏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对4月的模拟稍好于7月。对于划分的8个子区域,东部区域模拟好于其它各区,除高原一带外,表层的模拟均好于深层;模式基本能抓住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而且模拟出了7月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土壤温度显著降低这一趋势,但模拟的趋势比观测有所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土壤温度 数值模拟 评估
下载PDF
春季华南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38
9
作者 梁乐宁 海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6-546,共11页
基于ERA40(ECMWF)1958—2001年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41站降水资料,通过观测分析揭示了华南春季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春季华南土壤湿度与夏季华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降水呈正(负)相关... 基于ERA40(ECMWF)1958—2001年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41站降水资料,通过观测分析揭示了华南春季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春季华南土壤湿度与夏季华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降水呈正(负)相关;春季华南土壤湿度负(正)异常,夏季华南降水异常偏少(多),而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则偏多(少)。通过对春季华南土壤湿度异常年份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的诊断分析发现:土壤湿度负异常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明显偏西,华南地区对应异常的下沉运动和水汽辐散,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应异常的上升运动和水汽通量的辐合,降水偏多;土壤湿度正异常年的情况大致相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春季华南土壤湿度与同期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土壤湿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春季华南土壤湿度负(正)异常年的同期华北到长江中下游区域土壤湿度为正(负)异常,将导致南部区域的地表温度异常升高(降低),北部地表温度异常偏低(偏高),并通过改变地表对大气的加热,引起夏季大气环流的异常,最终造成夏季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夏季降水 陆面过程 陆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31
10
作者 海山 孙照渤 闵锦忠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609-615,共7页
采用相关及合成分析方法,对ECMWF1979~1993 年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冬季海平面气压场、500 hPa 高度场及中国冬季气温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 采用相关及合成分析方法,对ECMWF1979~1993 年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冬季海平面气压场、500 hPa 高度场及中国冬季气温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和中国冬季气温存在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积雪异常 东亚冬季风 中国冬季气温
下载PDF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周晓兰 高庆九 +1 位作者 邓自旺 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6-202,共7页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气温 趋势 年代际变化 空间差异
下载PDF
CLM3.0对中国区域陆面过程的模拟试验及评估Ⅱ:土壤湿度 被引量:35
12
作者 熊明明 海山 俞淼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全球大气外强迫场资料,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湿度进行了off-line模拟,进一步评估了CLM3.0对中国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基本能揭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型,即华北干、东北和东南湿"... 利用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全球大气外强迫场资料,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湿度进行了off-line模拟,进一步评估了CLM3.0对中国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基本能揭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型,即华北干、东北和东南湿"二湿一干"的分布特征,但模拟值较观测值普遍偏高;就年际变化而言,在5个分区中,云贵地区模拟的年际变化与观测的相关性最好,东北区域次之,模拟的东部中纬度区域的年际变化较差,全区范围内7月的模拟好于4月;模式对于土壤湿度倾向有一定程度的模拟能力,基本能模拟出4月东北东部区域的干化趋势,但模式模拟的变化幅度较观测值偏小很多,其中以黄淮江淮地区模拟的趋势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评估
下载PDF
卫星云图资料反演的质量控制及变分同化数值试验 被引量:21
13
作者 闵锦忠 沈桐立 +1 位作者 海山 孙麟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0-418,共9页
该文针对数值化的 GMS红外卫星云图资料的特点 ,利用改进的统计反演方法分别求出温度和湿度估计场 ,设计了几种订正方案对反演出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质量控制 ;控制后的反演场再与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变分同化 ,最后用 MM4模式进行了模拟对比... 该文针对数值化的 GMS红外卫星云图资料的特点 ,利用改进的统计反演方法分别求出温度和湿度估计场 ,设计了几种订正方案对反演出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质量控制 ;控制后的反演场再与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变分同化 ,最后用 MM4模式进行了模拟对比试验 .结果显示 ,在合理的泛函设计的基础上 ,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预报结果 .用分析场格点值进行订正效果优于用测站值直接订正 ,加上对云图反演的值进行系统误差订正后 ,有效提高了降水预报准确率 .值得指出的是 ,加进云图资料后 ,明显改善了模式降水预报的强度和区域 ,与仅用常规探空资料相比更接近于实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质量控制 变分同化 MM4模式
下载PDF
植被覆盖异常变化影响陆面状况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3
14
作者 海山 倪东鸿 +1 位作者 李忠贤 曾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5-734,共10页
利用NCAR最新的公用陆面模式CLM3.0,通过数值模拟初步研究了植被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异常变化对陆面状况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植被LAI的异常变化能够引起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循环等陆面状况的异常。(1)植被LAI的异常变化... 利用NCAR最新的公用陆面模式CLM3.0,通过数值模拟初步研究了植被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异常变化对陆面状况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植被LAI的异常变化能够引起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循环等陆面状况的异常。(1)植被LAI的异常变化主要影响太阳辐射在植被与地表之间的分配,以及地表的感热、潜热通量。植被LAI增大,能够引起植被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而到达土壤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并导致植被的蒸发、蒸腾潜热通量增加,造成地表的蒸发潜热和感热通量不同程度的减小。(2)植被LAI增大时,植被对降水的拦截和植被叶面的蒸发增大,植被的蒸腾作用也明显增强;植被LAI增加会使得热带地区各个季节的土壤表面蒸发、地表径流减小,而土壤湿度有所增加;LAI增加造成中高纬度地区土壤蒸发的减少主要出现在夏季;LAI增加还能够引起中高纬地区冬、春积雪深度不同程度的增加,造成春末、夏初地表径流的增加。(3)植被LAI增加能够使得叶面和土壤温度有所下降,但植被LAI的变化对叶面、土壤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异常变化 陆面状况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II.数值模拟 被引量:31
15
作者 海山 孙照渤 朱伟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47-860,共14页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地表的热状况以及地表对大气加热的异常 ,引起大气温度、位势高度场的调整 ,激发冬季大气EUP遥相关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大气环流 积雪异常分布 数值模拟 NCAR CCM2模式 辐射冷却效应 位势高度场
下载PDF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2
16
作者 王会军 唐国利 +48 位作者 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 吴通华 刘慧 谭显春 尹云鹤 于仁成 黄海军 许艳 刘娜 战云键 任玉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预估 灾害 风险
下载PDF
Nino C区秋季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29
17
作者 海山 孙照渤 倪东鸿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8-156,共9页
研究了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 C区:0~10°S,180~90°W)的SST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在揭示二者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海温异常所引起的500hPa高度、经向风及纬向风的异常特征,探讨了秋季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 研究了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 C区:0~10°S,180~90°W)的SST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在揭示二者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海温异常所引起的500hPa高度、经向风及纬向风的异常特征,探讨了秋季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Nino C区秋季SST异常,能够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及风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活动:秋季SST正(负)异常,引起西太平洋地区出现类似负(正)WP遥相关型的环流异常,中纬度纬向西风加强(减弱),东亚及沿海地区出现异常南(北)风分量,经向风减弱(加强),最终导致偏弱(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这是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一种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冬季大气环流 WP遥相关型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福建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31
18
作者 赖绍钧 何芬 +3 位作者 海山 沈桐立 吴伟杰 吴毅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7-175,共9页
利用FY-2E卫星云顶亮温资料、全国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19~20日华南前汛期福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整个过程有4个... 利用FY-2E卫星云顶亮温资料、全国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19~20日华南前汛期福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发生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整个过程有4个主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沿着低层切变线东移和发生、发展,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促进了强降水区中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的水汽在强上升过程中释放凝结潜热,进一步促进了水汽的上升运动和低涡的发展,是强降水发生的动力特征;地面不稳定能量和西南暖湿气流在强上升运动作用下,与中高层沿等θse线向低层侵入的干冷空气在对流层中层相遇并形成锋区,是特大暴雨过程的热力特征;湿位涡的诊断分析表明,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发展促使强降水区附近的涡旋发展,上升运动的加强,对强降水的发生和持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湿位涡
下载PDF
冷空气对台风“海葵”(1211)倒槽特大暴雨作用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吴海英 海山 +2 位作者 曾明剑 刘安宁 王伟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1-880,共10页
针对2012年8月10日发生在台风"海葵"(1211)减弱低压倒槽顶部的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这次特大暴雨期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针对2012年8月10日发生在台风"海葵"(1211)减弱低压倒槽顶部的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这次特大暴雨期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后部南下的冷空气为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动力条件,促进了降水的发展。冷空气主体偏北,仅从对流层中层侵入低压倒槽北部,而对流层低层并无明显冷空气影响,使暴雨区上空形成冷平流叠置于暖平流之上的温度平流垂直分布结构,促进这一地区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和发展。冷空气与低压倒槽内辐合上升的暖湿空气对峙于对流层中层,引起中层锋生,锋生效应使风场辐合加强,进一步促进锋生。两者相互作用促进暴雨区及附近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在暴雨区上空强迫出一支对流尺度的强上升气流,加强低层水汽向上输送,使暴雨区上空水汽辐合层迅速增厚,从而引发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冷空气 锋生作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长生命史超级单体结构特征与形成维持机制 被引量:31
20
作者 吴海英 海山 +1 位作者 刘梅 沈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此次过程中导致苏南区域性冰雹的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结构特征及形成维持机制。结果表...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此次过程中导致苏南区域性冰雹的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结构特征及形成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冷涡后部偏北急流的建立及其携至南下的冷平流,促进了条件性不稳定层结和深层垂直风切变的发展,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地面中尺度低压及与之伴随的辐合线是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之一。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起源于对流层中层,成熟阶段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动力结构,风暴内伴有显著旋转特征,中层旋转最为明显,风暴内中层及以下对应较深厚的辐合区,风暴顶则表现出明显的辐散特征,有利于风暴内上升气流和风暴低层暖湿入流的增强,促进了低层较丰富的水汽向风暴内输送,导致对流风暴的垂直增长和强烈发展。冰雹出现前后,风暴顶高、质心高度呈现波动特征,冰雹出现在对流风暴顶高及质心高度迅速下降阶段,质心高度下降趋势更显著。超级单体风暴较长时间维持与对流层中层持续南下的冷平流、强垂直风切变的维持及风暴内旋转特征持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风暴 条件性不稳定 垂直风切变 旋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