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状结肠肠壁囊样积气症合并肠梗阻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乐美兆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12期2739-2742,共4页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1例通过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乙状结肠肠壁囊样积气症(pneumatosis c ystoides intestinalis,PCI)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病理学特征,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总结其病因、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诊...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1例通过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乙状结肠肠壁囊样积气症(pneumatosis c ystoides intestinalis,PCI)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病理学特征,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总结其病因、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PCI是一种罕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发生在肠壁黏膜下和/或浆膜下及肌层的多发性充气囊肿,常无症状或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易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检查技术的提升及临床对PCI的进一步认识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壁囊样积气症 合并肠梗阻 病理诊断
下载PDF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部分区域交界性)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沈波 赵春霞 +2 位作者 吕丽丽 范钦和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2期936-938,共3页
目的探讨附睾乳头状囊腺瘤(部分区域交界性)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观察1例附睾乳头状囊腺瘤(部分区域交界性)的组织学,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0岁。左侧阴囊内(附睾处)无痛性肿块3个月。无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附睾乳头状... 目的探讨附睾乳头状囊腺瘤(部分区域交界性)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观察1例附睾乳头状囊腺瘤(部分区域交界性)的组织学,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0岁。左侧阴囊内(附睾处)无痛性肿块3个月。无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附睾乳头状囊腺瘤(部分区域交界性)有3种基本结构:1排列呈乳头状结构,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两种类型细胞,乳头外层是胞质透明正常核的柱状上皮细胞,乳头内层是胞质嗜酸性核异常的立方上皮细胞。2扩张的导管和微囊有类似乳头的上皮细胞被覆。3纤维性间质有炎细胞浸润。术后随访5年内复发。结论附睾乳头状囊腺瘤(部分区域交界性)罕见,单纯切除可复发,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睾 交界性 乳头状囊腺瘤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miR-183、miR-675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春霞 印洪林 +1 位作者 李杏娟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488-1491,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miR-183、miR-675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6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边缘>3cm)标本,采用qRT-PCR法检测miR-183、miR-675的相对表达量;分析miR-183、miR-...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miR-183、miR-675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6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边缘>3cm)标本,采用qRT-PCR法检测miR-183、miR-675的相对表达量;分析miR-183、miR-675相对表达量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比较miR-183、miR-675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差异。结果:胃癌组织miR-183、miR-67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7±0.32)、(3.69±0.27),相比正常癌旁组织呈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miR-183、miR-675表达与TNM分期、是否有远处转移、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分化分级等无相关性(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miR-183高表达、miR-675高表达胃癌患者OS、DFS分别短于miR-183低表达、miR-675低表达胃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83、miR-675高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及生存期相关,有助于病情和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预后 生存期 微小RNA miR-183 miR-675
下载PDF
原发性宫颈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
4
作者 沈波 +4 位作者 赵春霞 姜朋飞 郭万华 徐佩 印洪林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6期519-521,53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宫颈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6岁,发现宫颈病变4天伴发热1个月,PET-CT检查:宫颈近段局部增大,代谢增高;骨盆诸骨及...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宫颈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6岁,发现宫颈病变4天伴发热1个月,PET-CT检查:宫颈近段局部增大,代谢增高;骨盆诸骨及左侧股骨大转子多发代谢增高灶;考虑宫颈癌伴多发骨转移。行宫颈锥切术。病理组织学表现:肿瘤细胞主要位于宫颈黏膜下及肌层内小血管腔内,肿瘤细胞呈大B细胞形态,巢团状生长,并见血管内纤维素性血栓。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示血管内大细胞表达大B细胞的表型特征,而上皮性、血管源性和黑色素性标记均不表达。结论发生于宫颈的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极其少见,肿瘤细胞生长于血管腔内,高度侵袭性,诊断时需要与转移性低分化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毛玻璃样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确诊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肾原发性形成脂肪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5
作者 沈波 +2 位作者 吕丽丽 赵春霞 范钦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761-764,共4页
目的探讨肾原发性形成脂肪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FFSF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原发性FFSFT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和MDM2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9岁。腹部增强CT及彩超... 目的探讨肾原发性形成脂肪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FFSF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原发性FFSFT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和MDM2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9岁。腹部增强CT及彩超示右侧肾内巨大占位性病变。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巨检见肿瘤界限清楚,切面灰白、灰黄色,质韧,大小12.5cm×9cm×6.5cm。镜下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和血管外周细胞瘤样结构组成。镜下,血管外周细胞瘤样结构区域的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界限不清,胞质淡红染,细胞核呈梭形,偶见核仁;细胞形态温和,无细胞异型性和坏死,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梭形肿瘤细胞STAT6弥漫强(+),CD34局灶弱(+),而CKpan、S-100、SMA、calponin、HMB45和melan-A均(-),Ki-67增殖指数<3%;MDM2基因未见扩增。术后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原发性FFSFT极其罕见,具有低度恶性潜能,需要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梭形细胞脂肪瘤和高分化脂肪肉瘤等鉴别。梭形肿瘤细胞STAT6阳性对于FFSF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完整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脂肪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血管外周细胞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