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 被引量:237
1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29 位作者 黄德嘉 曹克将 明龙 董建增 华伟 黄鹤 江洪 蒋晨阳 李莉 刘少稳 刘兴鹏 刘旭 刘育 马长生 马坚 孟旭 商丽华 苏晞 唐其柱 王祖禄 吴立群 吴书林 夏云龙 杨杰孚 杨新春 杨延宗 杨艳敏 姚焰 郑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5期321-384,共64页
前言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3年间,有关心房颤动(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 前言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3年间,有关心房颤动(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转子(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点,完善了以前的治疗策略,如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应用、左心耳干预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观 循证医学证据 调节学说 中华医学会 口服抗凝药 心电生理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 被引量:208
2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27 位作者 马长生 杨延宗 黄德嘉 曹克将 江洪 杨新春 吴书林 商丽华 华伟 张奎俊 李莉 丁燕生 马坚 王祖禄 刘少稳 刘旭 董建增 姚焰 明龙 吴立群 廖德宁 黄鹤 李述峰 吴钢 蒋晨阳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4期246-289,共44页
前言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制订并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以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of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协... 前言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制订并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以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of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HA),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CardiovascularSociety,C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 欧洲心脏病学会 中华医学会 美国心脏协会 心电生理 心血管病 加拿大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 被引量:198
3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28 位作者 黄德嘉 曹克将 明龙 董建增 华伟 黄鹤 江洪 李莉 刘少稳 刘旭 刘兴鹏 刘育 马长生 马坚 孟旭 商丽华 苏晞 唐其柱 王祖禄 吴立群 吴书林 夏云龙 杨杰孚 杨新春 杨延宗 杨艳敏 姚焰 郑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5期377-434,共58页
自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Soci—etyofPacingand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三年间,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 自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Soci—etyofPacingand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三年间,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及/或完善了以前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观 循证医学证据 调节学说 中华医学会 心电生理 临床研究 发生机制
原文传递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 被引量:140
4
作者 曹克将 +18 位作者 明龙 洪葵 华伟 黄从新 黄德嘉 江洪 李学斌 李毅刚 汤宝鹏 王祖禄 吴立群 吴书林 薛玉梅 杨新春 杨艳敏 姚焰 张凤祥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3期189-253,共65页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指南 综述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药物治疗 心律转复除颤器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 被引量:122
5
作者 曹克将 +17 位作者 黄德嘉 张澍 黄从新 明龙 华伟 江洪 李学斌 李毅刚 汤宝鹏 王祖禄 吴立群 吴书林 薛玉梅 杨新春 杨艳敏 姚焰 张凤祥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88-258,共71页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药物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 被引量:93
6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20 位作者 马长生 杨延宗 黄德嘉 曹克将 江洪 杨新春 吴书林 商丽华 张奎俊 李莉 丁燕生 马坚 王祖禄 刘少稳 刘旭 董建增 姚焰 明龙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28-369,共42页
前言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据Framingham研究提示[1],人群患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可达6%;而8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8.8%[2];国内研究提示[3],我国房... 前言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据Framingham研究提示[1],人群患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可达6%;而8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8.8%[2];国内研究提示[3],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室上性心动过速 治疗 人类健康 人群 患病率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72
7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12 位作者 黄伟剑 黄德嘉 张澍 学颖 戴研 侯小锋 华伟 梁延春 刘兴斌 苏蓝 宿燕岗 邹建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0-36,共27页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尤其是国内...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尤其是国内原创的LBBP,因参数更理想、操作更简单,弥补了HBP的不足,引起广泛关注且发展迅速。但作为新技术,希浦系统起搏仍处在起步阶段,其定义、操作、适应证及程控设置尚无统一标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专家撰写了此共识,旨在指导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技术,更加安全、有序地促进希浦系统起搏在国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识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标准 适应证
原文传递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郭诗东 华伟 +4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吴国玫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中1 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右室间隔部固定,未发生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量(SV)均显著降低( 0 . 56±0. 1 4vs 0 . 6 2±0 .1 4 ,6 7 .72±2 2 . 35mLvs 80 .94±2 2 . 0 4mL ,P <0 . 0 5) ;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间隔部(RVS)起搏时LVEF和SV未显示显著差异;术中RVS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起搏(LVEF 0 6 0±0 . 1 3vs 0 . 56±0 . 1 4 ,P <0 .0 5;SV 76 . 97±1 7. 2 3mLvs 6 7 .72±2 2 . 35mL ,P <0. 0 5)。结论 与术前相比,RVA起搏恶化血流动力学,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S起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实现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研究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植入永久起搏器 超声心动图检查 右室心尖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参数 血流动力学状态 慢性心房颤动 自身对照研究 左室射血分数 心室激动顺序 缓慢心室率 起搏模式 螺旋电极
下载PDF
117例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4 位作者 朱丽 张澍 牛红霞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分析了 117例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117例 ,其中男性 86例 ,女性 31例 ,平均年龄 (5 3 0 0±8 2 5 )岁。患者在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 (主要为心脏后静脉和侧后静脉 )进行左心室起搏。然后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结果  117例患者中 111例成功植入双心室起搏系统 ,成功率为 95 %。主要植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包括 :冠状静脉窦夹层 4例(3 4 % % ) ,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植入 2例 (1 7% ) ;电极导线脱位 2例 (1 7% ) ,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withbiventricularpacing)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术中并发症和一定的风险 ,术前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必须规范操作 ,严密观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术 双心室起搏 冠状静脉窦 左心室 患者 同步治疗 电极导线 双心室同步起搏 并发症发生率
原文传递
心血管急症救治(6)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续5) 被引量:34
10
作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心率过于缓慢,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心率过于缓慢,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必要时可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植入型循环心电监测仪。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处理首先需寻找诱因,进行病因治疗及纠正可逆性因素。药物治疗作用有限,必要时需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或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 症状性心动过缓 起搏器
下载PDF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目前认识和建议(2011年修订版)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方正 马坚 +11 位作者 黄德嘉 黄从新 曹克将 华伟 沈法荣 吴立群 宿燕岗 杨杰孚 王景峰 泗林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98-204,共7页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发展简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心内植入型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量日益增加,相关...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发展简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心内植入型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量日益增加,相关的临床问题也随之增多,例如CIED的感染、导线故障、静脉血栓形成等。特别是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拔除 心内膜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导线 修订 静脉血栓形成 电子技术 电子装置
原文传递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2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3 位作者 张澍 牛红霞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慢性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澍 +13 位作者 黄德嘉 宿燕岗 华伟 吴立群 周胜华 沈法荣 王景峰 泗林 杨杰孚 汤宝鹏 郭涛 程晓曙 黄从新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5期325-329,共5页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起搏器等。主要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血管 术后随访 器械 电子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起搏器 专家
原文传递
无导线起搏器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应用:3年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李玉秋 +3 位作者 戴研 郑晓琳 郭晓刚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了解无导线起搏器在国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自2015年2月至3月在阜外医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电学参数(阻... 目的了解无导线起搏器在国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自2015年2月至3月在阜外医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电学参数(阻抗、阈值、感知)和不良事件,评估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性能。结果共5例患者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所有患者均符合单腔起搏器的适应证。患者平均年龄(70.4±7.2)岁,男3例,女2例。平均手术时间(82.2±17.1)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8.4±3.4)min。植入时电学参数:阻抗(692±213)Ω、感知(8.2±3.2)mV、阈值(0.60±0.19)V/0.24 ms;围术期内1例患者发生胸痛,考虑与植入时器械对心脏的机械刺激有关。其余患者无植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6.6±0.5)个月,随访期间电学参数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操作简单便捷,微创、美观,在国内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为符合单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心脏再同步治疗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15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3 位作者 张澍 牛红霞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6期405-408,共4页
目的报道142例心脏再同步治疗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临床应用。方法 142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男性91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59.8岁,左心室内径平均72.32mm,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29。患者均伴有... 目的报道142例心脏再同步治疗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临床应用。方法 142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男性91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59.8岁,左心室内径平均72.32mm,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29。患者均伴有室内阻滞,平均QRS波时限为(146.7±21.4)ms。142例患者中,扩张性心肌病98例,缺血性心肌病44例。分别观察双心室起搏前后LVEF变化。结果双心室同步起搏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明确改善,142例患者平均LVEF从术前的0.29±0.08增加至0.36±0.07,LVEF值平均提高0.07(P<0.05)。左心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反流量减少。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平均LVEF从术前的0.28提高到术后的0.37。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平均LVEF从术前的0.30提高到术后的0.36。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无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还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肌病 缺血性 非缺血性
原文传递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被引量:23
16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8 位作者 华伟 张澍 黄德嘉 样新 何浪 牛红霞 沈法荣 王景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6期465-478,共14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更新了CRT适应证,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共识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命名、分类和非药物治疗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5期312-314,共3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命名 分类 非药物治疗 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近期观察 被引量:15
18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7 位作者 张澍 张奎俊 牛国栋 马坚 姚焰 楚建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的临床效果。方法 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 56例 ,男性 43例 ,女性 1 3例 ,平均年龄 52 9岁。心功能均在Ⅲ~Ⅳ级 (NYHA) ,体表心电图QRS波平均为 (1 4 3 1± 1 9 4)ms。... 目的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的临床效果。方法 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 56例 ,男性 43例 ,女性 1 3例 ,平均年龄 52 9岁。心功能均在Ⅲ~Ⅳ级 (NYHA) ,体表心电图QRS波平均为 (1 4 3 1± 1 9 4)ms。其中 5例为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 ,其余为窦性心律患者 ,患者均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慢性房颤患者先行房室结消融术。术前先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分布 ,然后将起搏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右心房、右心室及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起搏左心室 ,慢性房颤患者仅进行左、右心室起搏。观察双心室起搏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体表心电图QRS波变化。结果 双心室同步起搏后 ,患者心功能得到明确改善 ,左心室射血分数从 (2 6 1± 7 6) % ,提高至 (34 2± 8 9) % (P <0 0 5) ,左心室充盈时间延长 ,二尖瓣反流量减少。心功能平均改善Ⅰ级。QRS波时限由术前的 (1 4 3 1± 1 9 4)ms缩短至 (1 2 4 8± 1 6 7)ms(P <0 0 5)。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 ,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近期心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 临床观察 人工 临床效果 心室再同步起搏 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室内传导延迟
原文传递
高敏C反应蛋白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1
19
作者 冯天捷 +3 位作者 任晓庆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对于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具备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作和未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我院植入ICD和CR... 目的:对于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具备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作和未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我院植入ICD和CRT-D的122例患者,入选前1个月内无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在起搏器植入前测定hsCRP,根据术后程控随访分为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n=48)和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n=74)。比较hsCRP结果与术后6个月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有无相关性。结果:入选122例患者中,男性99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8例,发作室性心律失常189次;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基线hsCRP水平高于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6.97±3.57)mg/L vs(2.13±1.8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的心房颤动病史患者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有晕厥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族史以及其他炎症指标如血沉和白细胞计数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器械治疗前病情稳定,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患者,hsCRP升高与ICD或CRT-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有相关性,但不是唯一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2期93-95,共3页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起搏沿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是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生理性起搏的发展方向。希氏束起搏是比较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存在植入困难、感知问题...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起搏沿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是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生理性起搏的发展方向。希氏束起搏是比较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存在植入困难、感知问题、慢性阈值增高、脱位等局限性。近期出现的左束支起搏,其激动沿心室内的传导系统下传,较为生理。对于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可通过融合自身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相较于希氏束起搏而言,左束支起搏电学参数好,不容易发生脱位。此外,左束支起搏可以越过阻滞部位起搏,也为房室结消融患者提供了足够的消融靶点,保证安全。但左束支起搏是一项新的技术,同样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①左束支起搏的定义及标准尚未统一;②远期疗效及患者获益如何,还有待验证;③左束支起搏存在潜在的风险,包括室间隔内血肿、穿孔等;④部分导线位于室间隔内,室间隔收缩对导线的机械损伤以及导线拔除困难。临床实践中,需加强对希浦系统解剖及电生理特性的认识,也需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 希氏-浦肯野系统 起搏 左束支起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