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6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被引量:972
1
作者 陈明 陆大道 张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7-398,共12页
从城市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1981-2006年的中国城市化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以经济增长和地域景观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是人... 从城市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1981-2006年的中国城市化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以经济增长和地域景观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是人口城市化,最后是社会城市化中的医疗水平,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的演变特点。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城市化动力因子呈现多元化特征,市场力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后面依次是内源力、行政力和外向力。从城市化发展阶段上看,市场力、外向力和行政力对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呈上升趋势,而内源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化主要是内生过程,应强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综合测度 动力因子 熵值法 中国
下载PDF
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349
2
作者 陆大道 陈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5,共7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核心是强调了人的城镇化,总体要求是"稳中求进"。本文着重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方面阐述了对这个规划产生背景的初步认识。城镇化发展水平应当与...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核心是强调了人的城镇化,总体要求是"稳中求进"。本文着重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方面阐述了对这个规划产生背景的初步认识。城镇化发展水平应当与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增就业岗位、城镇实际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以及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保持一致。中国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付出的环境污染代价巨大,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自然资源的支撑力面临严重的困难。城镇化是具有明显交叉学科特性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性质在城镇化研究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和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面向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大现实需求,还非常需要对这一重大领域进行深入的跟踪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规划编制 背景 认识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 被引量:182
3
作者 陈明 叶超 +2 位作者 陆大道 隋昱文 郭莎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3-647,共1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视野下,围绕城镇化问题的争论和持续研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方向的重大调整。但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视野下,围绕城镇化问题的争论和持续研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方向的重大调整。但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归纳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指出半城镇化、特殊国情、复杂因素及治理体系交织的中国城镇化特征,阐明了中国城镇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论述作为最显著的人文空间过程的城镇化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意义,并解读了新型城镇化认知与建构的4个方面理论内涵:人本性、协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伴随结构主义向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应逐步实现从"人口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其中有6个关键议题: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城乡综合过程与协同研究、资源环境承载与气候变化适应下的城镇化、多样化区域模式、城镇化人文社会空间效应及机制、大数据与技术方法创新。本文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框架,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中国特色 理论内涵 人的城镇化 可持续城镇化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 被引量:174
4
作者 陈明 陆大道 刘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43-1453,共11页
认识中国省际尺度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世界上120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31个省区的经验数据,采用改进的象限图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全国31个省级... 认识中国省际尺度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世界上120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31个省区的经验数据,采用改进的象限图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全国31个省级单元划分为6种类型。城市化严重超前型3个,城市化中度超前型2个,城市化轻微超前型8个,基本协调型4个,城市化中度滞后型5个,城市化轻微滞后9个。②省际尺度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呈明显的东西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以城市化超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以城市化滞后经济发展为主。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类似马太效应。得出2个重要的启示,一是当前中国不少发达省区中的城市化超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二是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区的城市化进程仍然需要适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发展水平 关系 省际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 被引量:148
5
作者 陈明 陆大道 查良松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4-474,共11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判断存在严重分歧。本文采用118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基于象限图法,分析世界城市化格局的一般规律,发现世界城市...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判断存在严重分歧。本文采用118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基于象限图法,分析世界城市化格局的一般规律,发现世界城市化进程与单位GDP对城市化的带动效应均呈减速态势;进一步探索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过程,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双低状态,类型上属于低级协调型,这种双低之间是基本协调的,并不存在城市化严重滞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的根源取决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发展水平 国际比较 中国
原文传递
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 被引量:144
6
作者 陈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4-630,共17页
2014年国家印发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入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型期,并将新型城市化作为国家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为城市化领域研究提供了重大机遇。国际上,城市化... 2014年国家印发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入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型期,并将新型城市化作为国家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为城市化领域研究提供了重大机遇。国际上,城市化的基础理论和内容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不断丰富,研究阶段持续深化,领域持续扩展,研究方法手段持续改善和进步。国内城市化研究起步晚、进展快,在中国特色城市化合理进程的科学认知与思辨等诸多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展望未来,提出了城市化领域的5个科学问题及其子问题:城市化的跨学科特性与成立城市化学科,城市化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城市化的区域特性以及与城乡统筹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格局研究,大数据支持下城市化和智慧城市的系统集成与模拟平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研究进展 科学问题 新型城镇化 国家战略
原文传递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142
7
作者 李佳洺 陆大道 +2 位作者 徐成东 李扬 陈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尝试解释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胡焕庸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口分界线仍基本保持稳定,但从空间统计学分异特征来看该分界线仍可进一步优化调整;2胡焕庸线两侧内部人口集聚模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东南半壁人口分布由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的相对均衡状态,转变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区域为中心的集聚模式;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则趋于下降;3从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看,尽管总体上,经济发展类因素对于人口空间分布影响不断增强,但三大阶梯等自然地理本底条件依然对中国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空间分异性 集聚 扩散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城市化速度曲线及其政策启示——对诺瑟姆曲线的讨论与发展 被引量:134
8
作者 陈明 叶超 周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99-1507,共9页
诺瑟姆提出的城市化S形曲线是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理论成果,对它在中国的应用却存在曲解。根据诺瑟姆原文,不是所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能达到100%,城市化水平在30%到70%之间也不是一直处于加速状态;进而推导出城市化速度变化的四阶段倒&quo... 诺瑟姆提出的城市化S形曲线是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理论成果,对它在中国的应用却存在曲解。根据诺瑟姆原文,不是所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能达到100%,城市化水平在30%到70%之间也不是一直处于加速状态;进而推导出城市化速度变化的四阶段倒"U"形曲线:孕育阶段、加速阶段、减速阶段、趋零阶段。其政策含义和启示在于:城市化速度变化有其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中国已经迈过城市化速度的拐点,加速城市化不应是长期的主旋律;城市化依然是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中国城市化理念与重点均需转型;城市化与包容性增长、城乡统筹和农民工市民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诺瑟姆曲线 倒“U”形速度曲线 政策启示
原文传递
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 被引量:113
9
作者 陈明 李扬 +2 位作者 龚颖华 陆大道 张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9-193,共15页
2014年11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向社会和科学界提出了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很多媒体称之为"总理之问","胡焕庸线"也因此成为时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个热词,就此开展了热烈讨... 2014年11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向社会和科学界提出了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很多媒体称之为"总理之问","胡焕庸线"也因此成为时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个热词,就此开展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针对这样的认识困境,本文首先梳理了胡焕庸线的由来,是由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提出的背景是当时对国内人口是否过剩的大讨论。基于"一普"、"五普"和"六普"等人口数据和Arc GIS平台,分析了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人口规模、比重和密度变化,数据显示人口城镇化和人口迁移并没有改变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据此提出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东密西疏格局在较长时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群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格局在较长时期也不会发生变化,胡焕庸线不可破的原因是由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同时,本文认为总理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有解"的,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合理的空间组织,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和更好质量的城镇化,中部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总理之问 人口分布 城镇化 格局 趋势
原文传递
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析——以北京市城市公园为例 被引量:102
10
作者 陶晓丽 陈明 +1 位作者 张文忠 白永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64-1976,共13页
城市公园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现行城市公园分类标准的回顾与探讨,提出城市公园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文化遗址公园、游乐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生态公园。北京市六环以内城市公园共计... 城市公园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现行城市公园分类标准的回顾与探讨,提出城市公园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文化遗址公园、游乐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生态公园。北京市六环以内城市公园共计148处,总面积7293.9 hm2,平均面积49.28 hm2,各个类型公园有着不同的分布特征。城市公园至少具有四种重要功能:旅游休闲、生态价值、防灾减灾和教育科普。城市公园类型与功能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公园复合了多种功能,但是各个类型城市公园有不同的主导功能。文化遗址公园以旅游休闲和教育科普为主导功能,游乐公园相对单一的旅游休闲功能,综合性公园的功能比较全面,社区公园除科普功能较弱外,具有其它几项功能的中等水平,生态公园则以生态价值为主。对城市公园进行细化分类,识别主导功能,有助于科学指导城市公园建设,实现城市公园的合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类型 功能 北京
原文传递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被引量:90
11
作者 陆大道 王铮 +14 位作者 封志明 曾刚 方创琳 董晓峰 刘盛和 贾绍凤 方一平 孟广文 邓祥征 叶超 曹广忠 杜宏茹 张华 马海涛 陈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5-824,共20页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简称"胡焕庸线"),被广泛认可和引用,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高度关注胡焕庸线,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问...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简称"胡焕庸线"),被广泛认可和引用,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高度关注胡焕庸线,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问题。胡焕庸线因而再度引起争论和热议。据此,组织了一些地理学者围绕该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力图从不同层面展现学者们对胡焕庸线的理解与反思,从而深化胡焕庸线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而指导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区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学术争鸣 新型城镇化 地理学
原文传递
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地理学思考 被引量:86
12
作者 陈明 梁龙武 +3 位作者 王振波 张文忠 余建辉 梁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67-2481,共15页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愿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统筹涉及空间各类规划的重大部署。美丽中国是国家第二个一百年发展新的引领目标,其内涵不仅是"生态美丽",也是...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愿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统筹涉及空间各类规划的重大部署。美丽中国是国家第二个一百年发展新的引领目标,其内涵不仅是"生态美丽",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综合的大美丽,美丽中国建设要因地制宜构建差异化的评估指标体系。美丽中国和国土空间规划有着密切联系,美丽中国为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了重要方向,国土空间规划则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空间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加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点-轴系统、主体功能区划、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新型城镇化、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等深入探讨。本文提出了地理学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路框架,科学分析国土空间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国土空间相互联系,结合美丽中国目标,谋划国土空间的目标、愿景与路径,鼓励公众参与与开展动态评估,构建智能系统平台等,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文明 空间治理现代化 地理科学
原文传递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83
13
作者 陈明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9-155,共7页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过渡的战略选择,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但仍面临短期效应与长期目标内在冲突、减贫行为与贫困治理尚不匹配、乡村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并...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过渡的战略选择,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但仍面临短期效应与长期目标内在冲突、减贫行为与贫困治理尚不匹配、乡村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并存等多重现实困境。要顺利推动工作理念、工作重点、方式方法等因应形势和战略的演进而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和衔接,需要在把握减贫、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内在关联的基础上,着力推动理念衔接、目标衔接、成果衔接、作风衔接和政策衔接,在城乡融合、产业振兴、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谋划、统筹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机衔接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 被引量:79
14
作者 蒋艳灵 刘春腊 +1 位作者 周长青 陈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2-2237,共16页
回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缘起,利用历史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分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主要领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城市化率、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等对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效果,在系统梳理1989年... 回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缘起,利用历史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分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主要领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城市化率、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等对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效果,在系统梳理1989年以来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份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力量分布的核心地区,研究者以高级职称者居多;2从论文成果看,中国生态城市研究获得资助的类型以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为主,研究成果以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指导(社科)为主;实践中,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项目也对生态城市给予了很大关注;3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生态环境等是研究热点领域中的重点;4对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具有极大引导与促进作用的主要有城市化率、生态城市发展、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宏观管理政策导向等因素;5认识水平的深化、注重环境要素建设、住居与生产功能的综合、城市与区域协调、从定性到定量评估等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五大基本特征;6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定位、区域环境影响、主体功能区划、规划与管理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研究领域 基本特征 实践问题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交通网络特征研究——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被引量:78
15
作者 陈明 沈非 +1 位作者 查良松 金宝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2,共4页
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迫切要求加强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而定量研究交通网络一直是城市研究中的难点,传统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交通网络研究中也显不足。该文引入空间句法理论,提出通达能力CCi与集成程度CAi两个新的变量,以安徽省芜湖市为... 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迫切要求加强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建设,而定量研究交通网络一直是城市研究中的难点,传统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交通网络研究中也显不足。该文引入空间句法理论,提出通达能力CCi与集成程度CAi两个新的变量,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将空间句法模型用于城市交通网络的定量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芜湖市交通网络通达能力空间分布呈环状特征,与该市经济发展、交通需求基本吻合,空间句法理论可以有效地定量研究城市交通网络以及空间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网络 空间句法 芜湖市 安徽省 特征研究 空间分析功能 定量研究 城市化进程 城市研究 实证研究 空间分布 经济发展 交通需求 空间形态 GIS 定量化 法理 能力
下载PDF
中国新型城镇化在“十九大”后发展的新态势 被引量:77
16
作者 陈明 隋昱文 郭莎莎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到城镇化质量提升,关系到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关系到新时代"两阶段目标"的实现。"十九大"后,中国新型城镇化表现出4个方面新态势:一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广泛共识,从城镇化严重滞... 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到城镇化质量提升,关系到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关系到新时代"两阶段目标"的实现。"十九大"后,中国新型城镇化表现出4个方面新态势:一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广泛共识,从城镇化严重滞后转向新型城镇化,从盲目赶超发达国家转向符合中国实际,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二是新型城镇化是破解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加强协同推进;三是新型城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细化和深化,重点是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城镇化、社会治理与制度创新、空间治理与空间规划;四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群以及国家级新区等空间载体在新型城镇化中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加强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研究,提升地理学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大 新型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 乡村振兴 “一带一路” 新态势
原文传递
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被引量:62
17
作者 叶超 陈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1期34-39,共6页
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合—分—合的过程:经典理论强调城乡之间的紧密联系,二元结构等理论存在城乡分割和城乡有所偏重的倾向,近年来的研究在思想上逐渐回归传统,城乡关联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在实践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合—分—合的过程:经典理论强调城乡之间的紧密联系,二元结构等理论存在城乡分割和城乡有所偏重的倾向,近年来的研究在思想上逐渐回归传统,城乡关联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在实践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流"和网络结构等理论,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国家和区域发展阶段予以借鉴。中国城乡关系的研究还应该注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演进的双重背景这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关联发展 城市化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居民福祉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对 被引量:54
18
作者 陈明 周园 +1 位作者 汤青 刘晔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3-1287,共15页
我国城镇化已经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建构。国土空间规划正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的关键。本文提出增进居民福祉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梳理了居民福祉内涵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城镇化已经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建构。国土空间规划正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的关键。本文提出增进居民福祉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梳理了居民福祉内涵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居民福祉的主客观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归纳了影响居民福祉和幸福感的综合影响因素。借鉴国外空间规划经验,建议把增进城乡居民福祉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之一,并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注重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研究、灾害风险评估与韧性城市建设、三生空间优化、社区生活圈规划与精细化管理和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系统等。城镇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城乡居民福祉提升,需要关注和加强城市合理等级体系、城市人口流动格局网络、半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模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与均等化、气候变化、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快速城镇化下人地关系演变等新型城镇化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中后期 居民福祉 幸福感 国土空间规划 美丽中国
原文传递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 被引量:48
19
作者 金凤君 陈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59-1265,共7页
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 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两类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政策制定和执行后,包括政策的项目和国企指向等。未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的重点应强调四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企改革,省际区增长极与产业空间布局,社会和谐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政策 评价 区域发展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特征与格局 被引量:47
20
作者 陈明 郭莎莎 陆大道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实现"人的城镇化",摸清流动人口的特征与格局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实现"人的城镇化",摸清流动人口的特征与格局是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就业、收支情况等流动特征,以及流动人口的"源"(来源地)、"汇"(流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出受教育水平偏低,户口类型以农业为主,并以跨省流动为主等特征;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收入水平以低、中收入为主,恩格尔系数高于常住人口平均水平,行业分布多样化,但以中低端商业服务业为绝对主体,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以及住宿餐饮业所占比合计达70.7%。从流动人口的"源"、"汇"格局来看,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与其地理位置邻近省份和劳动力输出大省,如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安徽等省份,占总流动人口的70.75%;京津两市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分别占京津冀城市群的37.76%和29.11%。建议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完善和职业培训教育,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提高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流动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流动人口 特征格局 包容性 开放性 京津冀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