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5
1
作者 包庆洋 张冰 +2 位作者 王晓敏 陈旭 赵灵芝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45-146,149,共3页
[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我院儿科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组,每组各74例。乳酸脱氢酶(LDH)、... [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我院儿科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组,每组各74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酶谱指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腹泻、退热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68±0.61)d、(1.96±0.44)d和(4.08±0.92)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4±0.76)d、(2.87±0.58)d和(5.71±1.25)d(P〈0.05)。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3.8%,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6.0%(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LDH、CK和CK-MB心肌酶谱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LDH、CK和CK-MB均减低(P〈0.05、P〈0.01),但治疗后治疗组LDH、CK和CK-MB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8.1%,治疗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显著,使用安全,并且有利于患儿心肌损伤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 醒脾养儿颗粒 消旋卡多曲 心肌损伤
原文传递
2011-2015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布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包庆洋 李昌崇 +3 位作者 张冰 王兵勇 陈旭 赵灵芝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16期3282-3285,共4页
目的研究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布构成以及对药物敏感度的情况分析,为临床合理利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5年诊断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2 0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儿留取痰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做细菌检测... 目的研究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布构成以及对药物敏感度的情况分析,为临床合理利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5年诊断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2 0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儿留取痰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做细菌检测和药物过敏试验分析及呼吸道病毒免疫荧光检测,同时对患儿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2 000例患儿中有796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滴度>1∶40),所占比例为39.80%。有264例患儿呼吸道病毒免疫荧光试验阳性,所占比例为13.20%,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211株,占79.92%,腺病毒13株,占4.92%,流感病毒A型10株,占3.79%,流感病毒B型9株,占3.41%,副流感病毒1型6株,占2.27%,副流感病毒2型5株,占1.89%,副流感病毒3型15株,占5.68%,2种病毒同时感染3株,占1.14%,3种病毒同时感染1株,占0.38%。有543例患儿痰培养阳性,占27.15%;检测到细菌株数587例,占29.35%,其中细菌合并支原体感染78例,占3.90%;细菌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35例,占1.75%,肺炎支原体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47例,占2.35%,细菌、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同时感染7例,占0.35%;最为主要的病原性细菌有以下5种:肺炎链球菌205株,占34.92%、金黄色葡萄球菌170株,占28.96%、流感嗜血杆菌70株,占11.93%、肺炎克雷伯菌32株,占5.45%、大肠埃希菌19株,占3.24%,共占细菌总数的84.50%;其中对革兰氏阳性病原菌比较敏感的抗生素主要有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对革兰氏阴性病原菌比较敏感的抗生素主要有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等。而在肺炎克雷伯杆菌中,检测到产酶菌株有13株,占40.63%;在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到产酶菌株有9株,占47.37%。在产酶和非产酶的革兰氏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性都很高。结论小儿下呼吸道病菌感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病原学分布 药敏性分析
原文传递
匹多莫德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Th亚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阮旦青 王晓敏 陈旭 《海峡药学》 2010年第9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对RRTI患儿Th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将70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匹多莫德组和对照组,观察RRTI患儿治疗前后Th1、Th2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Th1/Th2比值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Th1/Th2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匹多...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对RRTI患儿Th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将70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匹多莫德组和对照组,观察RRTI患儿治疗前后Th1、Th2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Th1/Th2比值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Th1/Th2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匹多莫德组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差别明显(P<0.01)。治疗组显效率71.4%、总有效率9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1%、65.7%(均P<0.01)。结论匹多莫德通过调节RRTI患儿的Th1/Th2细胞平衡,改善了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使患儿机体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治疗小儿RRTI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呼吸道感染 匹多莫德 免疫功能 TH细胞
下载PDF
IL-17、IL-5、IL-4、IL-33等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旭 张冰 胡莉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4期98-101,106,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82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82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组(45例)、缓解期组(3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缓解期组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第1秒用力呼气量佣力肺活量(FEV,FVc)、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均显著高于急性发作组(P〈0.01)。急性发作组IL-17、IL-5、IL-4、IL-6、IL-8、IFN-y、IgE值均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IL-2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IL-17、IL-5、IL-4、IL-8、IFN—Y、IgE值显著高于对照组,IL-2显著低于对照组(JP〈0.05)。三组CD3+.CD4+,CD4+/CD8+定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组CD3+、CD4+、CD47CD8值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患者的CD3+、CD4+,CD47CD8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哮喘患者的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急性发作期患者与缓解期患者的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肺功能指标差异显著,提示免疫功能紊乱、炎症介质分泌增加与哮喘发作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33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5 哮喘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冰 王晓 +1 位作者 张微 陈旭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250-252,255,I0001,共5页
目的了解小儿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10年住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吸取物4种7型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出情况以及季节和年龄分布特点。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结果4355例患儿中有1093例病毒检... 目的了解小儿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10年住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吸取物4种7型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出情况以及季节和年龄分布特点。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结果4355例患儿中有1093例病毒检测阳性,总阳性率25.1%,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阳性率17.6%,副流感病毒(PIV)-3为2.7%,腺病毒(ADV)为2.0%,流感病毒(IV)-A1.3%,PIV-1为0-7%,PIV-2为0.3%,IV—B为0.2%,混合感染0.3%。病毒感染患儿年龄中位数RSV为4个月,PIV-3为9个月,ADV为13个月,PIV-1为11个月,IV为1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46.186,P〈0.01)。RSV感染率在婴幼儿最高,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PIV-3在婴幼儿感染率较高,仅次于RSV。RSV通常在冬春季流行。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急性发作息儿病毒阳性率分别为64.5%、15.6%、17.6%、3117%。结论病毒依然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发病年龄主要在婴幼儿,其中以RSV和PIV-3最常见。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病原仍是R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病毒 儿童
下载PDF
IL-17、IL-33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旭 张冰 胡莉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6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3(IL-33)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乐清市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哮喘患儿82例,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组(45例)和缓解期组(3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儿童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3(IL-33)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乐清市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哮喘患儿82例,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组(45例)和缓解期组(3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健康组)。比较三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血清细胞因子及炎症细胞水平,并分析细胞因子水平与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关系。结果缓解期组患儿的呼气高峰流量实测值/预计值(PEF%)、第1秒用力肺活量实测值/预计值(FEV1%)、50%的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实测值/预计值(V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实测值/预计值(V25%)均明显优于急性发作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健康组的IL-17、白介素-5(IL-5)、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健康组低于缓解期组,缓解期组低于急性发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IL-33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健康组儿童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患儿的IL-17、IL-5、IL-4、IFN-γ与患儿的FEV1%、PEF%呈负相关(r=-0.612^-0.197,P<0.05),与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259~0.351,P<0.05)。结论 IL-17、IL-4及IL-5等细胞因子在儿童哮喘发作中水平升高,具有重要作用,IL-33在患儿哮喘发作中水平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33 哮喘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情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金定好 王晓 +3 位作者 陈旭 包庆洋 赵灵芝 陈文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5期18-21,共4页
目的 研究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消化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收入的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是否并发消化系统损害分为消化系统损害组(37例)和无消化系统损害组(63例)。采用胶体金法检... 目的 研究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消化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收入的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是否并发消化系统损害分为消化系统损害组(37例)和无消化系统损害组(63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中支原体特异性Ig M抗体,被动凝集法检测特异性Ig G抗体。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发热情况、发热持续时间、病程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起始时间等情况,检测患儿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情况。结果 100例肺炎支原体患儿中,共有37例发生消化系统损害,发生率为37.00%,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大多数发生在病程早期,持续时间1~5 d。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发热程度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感染起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住院时间、CRP和ES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程度、发热持续时间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起始时间是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应注意发热情况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持续发热是引发肺外消化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早期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有效减少对患儿肺外消化系统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消化系统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埃可30型肠道病毒感染有关的流行性脑炎347例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晓 赵益伟 +1 位作者 金定好 陈旭 《浙江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1321-1322,共2页
2004年5月至10月浙南地区发生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暴发流行,范围较广,上千例小儿受到感染,现将此期间我院收治的34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肠道病毒感染 流行性脑炎 小儿病毒性脑炎 0型 流行病学特征 暴发流行 浙南地区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克拉霉素对CVA儿童诱导痰炎症指标和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阮旦青 陈旭 王晓敏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期39-40,共2页
近年研究发现,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通过类似激素样的抗炎机制,而减轻哮喘的症状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气道黏液分泌等非抗菌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哮喘的发作,但其机制不甚清楚。作者... 近年研究发现,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通过类似激素样的抗炎机制,而减轻哮喘的症状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气道黏液分泌等非抗菌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哮喘的发作,但其机制不甚清楚。作者通过观察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llt asthma,CVA)患儿克拉霉素治疗前后诱导痰炎症指标嗜酸性粒细胞、IL-5、IL-13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克拉霉素治疗CV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霉素 炎症指标 CVA 诱导痰 咳嗽变异性哮喘 低气道高反应性 肺功能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下载PDF
不完全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旭 王晓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76-77,共2页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3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儿除发热外均有2~3项主要指标。其发生率依次为:唇红、...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3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儿除发热外均有2~3项主要指标。其发生率依次为:唇红、皲裂、杨梅舌(占69.4%),球结膜充血(占63.9%),肛周脱皮、指趾端脱皮(占55.6%),皮疹(占44.4%),颈部淋巴结肿大(占38.9%)。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发病时大多缺少主要症状易被忽视造成误诊,当出现唇红干裂、结膜充血,尤其伴有肛周脱皮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应做出诊断尽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不完全 肛周脱皮 诊断
下载PDF
紫草素通过促进巨噬细胞Ⅰ型干扰素的产生抑制病毒感染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莉蔓 陈旭 阮旦青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病毒感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后,不同浓度紫草素通过腹腔注射处理小鼠,观察小鼠的生存率以及肝、脾和肺组织中的VSV病毒滴度和VSV-G病毒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H&E组化...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病毒感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后,不同浓度紫草素通过腹腔注射处理小鼠,观察小鼠的生存率以及肝、脾和肺组织中的VSV病毒滴度和VSV-G病毒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H&E组化实验检测肺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细胞的浸润。RT-PCR检测小鼠肝脏、脾脏及肺中IFN-β和IL-6的mRNA表达。在细胞实验中,用VSV病毒感染经不同浓度紫草素预处理的原代巨噬细胞,利用RT-PCR及ELISA实验方法检测IFN-α和IFN-β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38、ERK、JNK、p65、TBK1、IRF3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紫草素处理能够显著提高VSV病毒感染小鼠的生存率;H&E组化实验结果表明,VSV病毒感染小鼠在紫草素处理后其肺组织结构的损伤和炎症细胞的浸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VSV病毒感染小鼠在紫草素处理后其肝、脾和肺组织中的VSV滴度和VSV-G mRNA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而IFN-β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在细胞实验中,紫草素能够显著提高巨噬细胞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抑制病毒基因VSV-G mRNA的表达。紫草素能够促进病毒感染的巨噬细胞诱导IFN-α和IFN-β的产生,然而TNF-α没有明显差异。此外,利用Ⅰ型干扰素受体的阻断抗体(IFNAR1 Ab)来阻断Ⅰ型干扰素的信号通路,发现紫草素并不能抑制VSV病毒的扩增和复制。Western blot实验发现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紫草素能够显著促进巨噬细胞IRF3的磷酸化。结论:紫草素通过促进IRF3激活来上调Ⅰ型干扰素的产生从而抑制病毒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病毒感染 Ⅰ型干扰素 巨噬细胞
下载PDF
不同剂量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定好 陈旭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523-525,共3页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IS),好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最大危害在于损害冠状动脉,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变,甚至突然死亡,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
关键词 人血丙种球蛋白 川崎病 静脉注射用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疗效 治疗 剂量 全身小血管炎
原文传递
血清Bcl-w和Bid蛋白在哮喘急性重度发作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微 张冰 +2 位作者 陈旭 胡莉蔓 施冰玲 《浙江实用医学》 2016年第6期444-445,共2页
目的探讨凋亡因子Bcl-w和Bid蛋白在哮喘急性重度发作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50例哮喘患儿分别在哮喘急性重度发作期、缓解期采集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Bcl-w和Bid蛋白的水平。结果哮喘组急性期血清Bcl-w和Bid的水平分别... 目的探讨凋亡因子Bcl-w和Bid蛋白在哮喘急性重度发作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50例哮喘患儿分别在哮喘急性重度发作期、缓解期采集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Bcl-w和Bid蛋白的水平。结果哮喘组急性期血清Bcl-w和Bid的水平分别为(57.14±2.23)ng/m L和(78.00±2.13)ng/m L,显著高于缓解期(40.48±1.66)ng/m L和(57.42±2.01)ng/m L(均P<0.01);两指标呈直线正相关(r=0.32,P<0.01)。结论哮喘儿童急性期血清Bcl-w和Bid的水平升高,缓解期下降,共同起着保持凋亡动态平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凋亡 发病机制 BCL-W BI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