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
作者 韦积华 唐乾利 +8 位作者 罗群强 唐毓金 莫雄革 周传晓 阮文武 班华登 马爱国 覃洲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39-245,共7页
目的 探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修复的疗效及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例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入院时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lizarov组(实验组,n=9)、贝复新... 目的 探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修复的疗效及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例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入院时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lizarov组(实验组,n=9)、贝复新组(对照组,n=11),按照Wagner分级法进行糖尿病足分级,其中3级3例,4级17例。实验组给予创面清创换药并在患足侧实施胫骨横搬术,对照组创面清创后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用。结果 实验组9例患者行胫骨横搬术后2周创面开始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4周后可以看到创面明显缩小,第4周及第8周时,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实验组所有足部溃疡均得到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0±1.9)周,较对照组(13±3.7)周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愈合后瘢痕组织较少。术后8周血管造影显示小腿及足部侧支动脉及局部微小动脉明显增加,术后12周测量踝肱指数显示,实验组治疗后踝肱指数较治疗前好转(P<0.05)。实验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外周血血清VEGF、bFGF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外周血VEGF、bFGF较术前有所升高,其余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①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能够刺激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肢体远端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②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可能通过增强VEGF、bFGF的表达,发挥其增进血管新生、重建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溃疡 ILIZAROV 胫骨横搬术 微循环重建
下载PDF
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的研制及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韦积华 唐乾利 +4 位作者 罗群强 唐毓金 莫雄革 周传晓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为了顺利实施胫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促进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的发展,降低实验成本,自行研究设计并开发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并探讨其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自行研究设计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安放于4只新西兰兔左胫骨上段内... 目的为了顺利实施胫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促进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的发展,降低实验成本,自行研究设计并开发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并探讨其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自行研究设计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安放于4只新西兰兔左胫骨上段内侧,并实施胫骨上段横向搬移,观察其骨横搬效果。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贝复新组和Ilizarov组,每组6只。模型组、贝复新组和Ilizarov组建立糖尿病足溃疡模型,空白对照组建立急性创面模型。Ilizarov组进行胫骨横向搬移,贝复新组给予贝复新外用治疗,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换药治疗,干预后7d进行血管化程度定量分析。造模后分别拍摄0d、7d、14d和21d的照片,计算每个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结果该系统成功安放于新西兰兔胫骨上段内侧,通过调节牵张器可对胫骨上段进行有效横向搬移,稳定性良好,性能优良。进行胫骨横搬后7d,取创面肉芽组织进行血管化定量分析,结果显示Ilizarov组阳性血管数量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d愈合率比较,Ilizarov组、空白对照组明显快于贝复新组及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此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具有制作简单、轻便易操作,价格低廉的特点,可有效实施胫骨上段横向骨搬移实验,能促进创面血管再生,加快创面的愈合,适合科研人员在胫骨上段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 胫骨横向骨搬移 牵张器
下载PDF
皮肤牵张器结合克氏针在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韦积华 唐乾利 +7 位作者 莫雄革 罗群强 周传晓 阮文武 班华登 马爱国 覃洲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皮肤牵张器结合克氏针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38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大小:4cm×3cm^25cm×8cm,合并骨或肌腱外露27例,关节周围损伤21例。先在创面纵轴的皮缘... 目的探讨使用皮肤牵张器结合克氏针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38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大小:4cm×3cm^25cm×8cm,合并骨或肌腱外露27例,关节周围损伤21例。先在创面纵轴的皮缘2~3cm处置入直径1.2mm的克氏针,再将皮肤闭合器的卡钩扣于皮内的克氏针上,每日持续牵张闭合创面。结果所有创口均获得闭合。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有5例发生钉道处皮肤感染,3例钉道周围皮肤坏死。末次随访时创面闭合良好,无明显瘢痕挛缩,外形美观,无臃肿,弹性良好,触痛觉正常,关节部位功能得到较好保留。结论应用皮肤牵张闭合器结合克氏针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创面 皮肤牵张 皮肤牵张闭合器 修复
下载PDF
微骨折技术联合骨碎补总黄酮对实验性兔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韦积华 罗群强 +4 位作者 莫雄革 刘芳印 黄春兰 唐乾利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4-1125,共2页
目的探讨微骨折、骨碎补总黄酮(GSB)对兔膝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48只,分为3组,每组16只。建立兔膝关节软骨损伤模型,实验组在软骨损伤面进行微骨折处理并GSB口服;对照组仅微骨折处理;空白对照不处理。术后8、12周进行光... 目的探讨微骨折、骨碎补总黄酮(GSB)对兔膝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48只,分为3组,每组16只。建立兔膝关节软骨损伤模型,实验组在软骨损伤面进行微骨折处理并GSB口服;对照组仅微骨折处理;空白对照不处理。术后8、12周进行光镜、、电镜扫描观察及评价。结果 12周后实验组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边界模糊,连接紧密,表面平整光滑;实验对照组由纤维组织填充;空白对照组仅现少量纤维组织。结论微骨折联合GSB对关节软骨损伤的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GSB对软骨再生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损伤 修复 微骨折 骨碎补总黄酮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儿童髁间棘骨折12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韦积华 罗群强 《右江医学》 2016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复位,使用带线锚钉固定,观察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临床表现。结果 术中关节镜下...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复位,使用带线锚钉固定,观察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临床表现。结果 术中关节镜下骨折均满意复位;术后行X线复查,12例患儿骨折端达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无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6~36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均示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进行膝关节检查,所有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呈阴性。Lysholm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儿童髁间棘骨折,骨折端复位简单、固定牢靠、损伤小且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髁间棘骨折 带线锚钉 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镜下儿童髁间棘骨折治疗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韦积华 罗群强 《右江医学》 2016年第3期344-347,共4页
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临床上一种比较特殊的膝关节内骨折[1],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于8~14岁的儿童[2]。有学者认为其原因是儿童骨骺发育未成熟,前交叉韧带与关节软骨紧密结合所致[3];而成人骨骺发育成熟,... 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临床上一种比较特殊的膝关节内骨折[1],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于8~14岁的儿童[2]。有学者认为其原因是儿童骨骺发育未成熟,前交叉韧带与关节软骨紧密结合所致[3];而成人骨骺发育成熟,前交叉韧带与软骨下骨紧密结合。所以在外力作用下,儿童容易发生髁间棘撕脱骨折,多因运动扭伤和交通事故所致。当膝关节活动时,上移的髁间棘骨折块会顶在髁间窝,引起髁间窝撞击,膝关节的伸直将受到影响甚至发生创伤性关节炎[4]。对于成人髁间棘骨折固定方式有很多,如:缝线、钢丝、螺钉、锚钉等等,然而对于儿童髁间棘骨折,由于骨骺尚未发育成熟,治疗时应予以考虑。本文就关节镜下儿童髁间棘骨折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髁间棘 骨折 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镜下后内侧双入路关节囊单向活瓣切除术治疗儿童腘窝囊肿
7
作者 韦积华 罗群强 +1 位作者 班华登 《右江医学》 2017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后内侧双入路治疗儿童腘窝囊肿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采用关节镜下经后内侧双入路治疗儿童腘窝囊肿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6~11岁,平均8.5岁。腘窝囊肿均为单侧且均不伴关节内损伤的单纯性...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后内侧双入路治疗儿童腘窝囊肿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采用关节镜下经后内侧双入路治疗儿童腘窝囊肿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6~11岁,平均8.5岁。腘窝囊肿均为单侧且均不伴关节内损伤的单纯性腘窝囊肿,其中左膝14例,右膝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了解有无关节内损伤及腘窝囊肿是否与膝关节腔相通。术中多数患者仅行膝关节后内侧双入路,单纯切除关节后方关节通向腘窝囊肿的单向活瓣结构,并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评价方法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中未出现重要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现隐神经、大隐静脉或假性囊肿形成等并发症。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5个月,Rauschning和Lindgren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15<0.05)。术后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单纯关节镜下经后内侧双入路关节囊活瓣切除术治疗儿童腘窝囊肿,具有微创、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膝关节 腘窝囊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