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戏剧在德国:作为政治的美学 被引量:7
1
作者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共13页
莱辛、席勒、瓦格纳、皮斯卡托、布莱希特、施林根西夫等关键人物的纲领性著作和戏剧美学显示,政治戏剧不断通过引入新的戏剧美学,亦即新的内容、新的构作和新的表演风格,来重新定义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引入新的戏剧美学并由此引入... 莱辛、席勒、瓦格纳、皮斯卡托、布莱希特、施林根西夫等关键人物的纲领性著作和戏剧美学显示,政治戏剧不断通过引入新的戏剧美学,亦即新的内容、新的构作和新的表演风格,来重新定义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引入新的戏剧美学并由此引入新的观演关系,被证明是政治戏剧在德国表演文化中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戏剧 戏剧美学 德国戏剧史
原文传递
舞台去物质化 被引量:7
2
作者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6年第2期6-10,共5页
对于布拉格四年展所陈列的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布景,我们不可避免地想从中探寻全球舞美的发展趋势。不过,如果2011年布拉格四年展透露了什么讯息,那么它更多关系到缺失了什么,而不是呈现了什么。如果将舞美设计理解为通过物质布景进行的舞... 对于布拉格四年展所陈列的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布景,我们不可避免地想从中探寻全球舞美的发展趋势。不过,如果2011年布拉格四年展透露了什么讯息,那么它更多关系到缺失了什么,而不是呈现了什么。如果将舞美设计理解为通过物质布景进行的舞台改造,如果将舞台理解为实际地或隐喻性地架构在某种剧场内的特定空间,那么设计──以及舞台──出人意料地缺席了。[2]问题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美设计 物质化 隐喻性 特定空间 超现实 真人表演 数字技术 四年 法斯宾德 演出过程
原文传递
杨·法布尔:悖论的巨人 被引量:4
3
作者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0年第5期6-20,共15页
如果考虑到他作为艺术家和剧场导演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果回顾一下他的全部作品所体现的美学和智识主张,以及数十年来他的作品的广泛接受,和对当代剧场艺术产生的冲击与影响,那就必须明确指出:杨·法布尔(Jan Fabre)是剧场领域和艺... 如果考虑到他作为艺术家和剧场导演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果回顾一下他的全部作品所体现的美学和智识主张,以及数十年来他的作品的广泛接受,和对当代剧场艺术产生的冲击与影响,那就必须明确指出:杨·法布尔(Jan Fabre)是剧场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巨人。其作品千变万化,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从未停止增长。法布尔精力极其旺盛。他有作家、导演和编舞的身份,在雕塑、素描、绘画领域创作,还是装置和表演艺术家。理论著作(包括深入的批评以及学术研究^([1]))证明,他的作品影响了我们对剧场艺术是什么和可能是什么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艺术 绘画领域 理论著作 学术研究 法布尔 冲击与影响 广度和深度
原文传递
里马斯·图米纳斯的诗意剧场 被引量:2
4
作者 德米特里·楚博什金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0年第4期21-37,共17页
立陶宛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Rimas Tuminas)的职业生涯与两个国家、两种文化相联系:立陶宛和俄罗斯。这种联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学生的图米纳斯跨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不得不经常乘火车长途旅行:在维尔纽斯和莫斯科之... 立陶宛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Rimas Tuminas)的职业生涯与两个国家、两种文化相联系:立陶宛和俄罗斯。这种联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学生的图米纳斯跨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不得不经常乘火车长途旅行:在维尔纽斯和莫斯科之间往返。这条道路联结起两个首都、两种文化,也塑造了他的戏剧世界观。并非偶然的是,在图米纳斯的大部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旅行的主题,剧中人拖着风霜侵蚀的巨大旅行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纳斯 长途旅行 旅行箱 职业生涯 立陶宛 俄罗斯
原文传递
我在这里!——德国导演皮纳尔·卡拉布鲁特画像
5
作者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2年第4期30-43,共14页
弗兰──齐斯卡!弗兰齐斯卡!弗朗茨……伊斯卡!这个女人的名字在黑暗的舞台上响亮地回荡着,有时是呼喊,有时是吟唱,有时破碎,有时延展。仿佛有人把这个名字反复揉捏,试了试,却又马上拒绝它,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在德国,弗兰齐斯卡(F... 弗兰──齐斯卡!弗兰齐斯卡!弗朗茨……伊斯卡!这个女人的名字在黑暗的舞台上响亮地回荡着,有时是呼喊,有时是吟唱,有时破碎,有时延展。仿佛有人把这个名字反复揉捏,试了试,却又马上拒绝它,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在德国,弗兰齐斯卡(Franziska)是一个很常见的女性名字,但它有一重有趣的语义转折:如果把中间的字母分开,就会得到一个男性名字──弗朗茨(Franz)。因此,弗朗茨-伊斯卡(Franz-iska)中隐藏着一个“男人”,就像一个叫弗朗茨的男人,只要加上四个字母,就可以变成一个女人:弗兰齐斯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特 弗朗茨 Franz 德国 字母
原文传递
成为公民:古希腊戏剧的当代意义,兼谈雅典/埃皮达鲁斯戏剧节 被引量:1
6
作者 乔治娜·卡柯达奇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8年第6期22-33,共12页
引言本文将回顾对古希腊戏剧产生关注的历史背景(19世纪),这一关注为古希腊戏剧的复兴——包括理论研究和舞台实践两方面——铺平了道路,其影响持续到今天。
关键词 古希腊戏剧 戏剧节 意义 当代 公民 鲁斯 雅典 19世纪
原文传递
声音与灵魂的剧场——波兰山羊之歌剧团对于不可能的追求 被引量:1
7
作者 卡琳娜·斯蒂芬诺娃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9年第2期25-38,共14页
这个标题不仅是引用山羊之歌(Song of the Goat)剧团的箴言──'我们一起以不可能为目标。唯有不可能值得实现',而且我还想说:在山羊之歌的剧场中,观众不只是观看、聆听并满足于它的美,观众是在呼吸戏剧。并非偶然的是,它经常... 这个标题不仅是引用山羊之歌(Song of the Goat)剧团的箴言──'我们一起以不可能为目标。唯有不可能值得实现',而且我还想说:在山羊之歌的剧场中,观众不只是观看、聆听并满足于它的美,观众是在呼吸戏剧。并非偶然的是,它经常使人联想到'空气'一词,比如说,最新作品之一的《岛》(Island,改编自《暴风雨》),被比作演员创造的'空气装置'[1]和'震动空气的雕塑'[2]。并非偶然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演员 波兰 剧场 空气 歌剧团 观众
原文传递
全球性城市与全球性剧场:柏林邵宾纳剧院绘图[1]
8
作者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0年第6期6-21,共16页
我对自己说,体系给你一些自由,你可以在这里建造一座宜居的小岛,一点虚假之中的真实那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托马斯.奥斯特玛雅《后台》2018年春.柏林邵宾纳剧院的舞台上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剧院的演员班底吞噬莎士比亚的身体。他... 我对自己说,体系给你一些自由,你可以在这里建造一座宜居的小岛,一点虚假之中的真实那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托马斯.奥斯特玛雅《后台》2018年春.柏林邵宾纳剧院的舞台上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剧院的演员班底吞噬莎士比亚的身体。他们将诗人的四肢和身体逐一撕裂并吞吃,同时讨论演出经典作品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特 剧院 托马斯 经典作品 柏林
原文传递
李名觉与美国剧场布景之变革
9
作者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1年第1期6-18,共13页
李名觉,美国现代戏剧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于2020年10月逝世,享年九十岁。他在20世纪后半叶对舞台布景的革新,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李名觉几乎是单枪匹马地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布景设计方法,特别是通过他... 李名觉,美国现代戏剧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于2020年10月逝世,享年九十岁。他在20世纪后半叶对舞台布景的革新,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李名觉几乎是单枪匹马地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布景设计方法,特别是通过他在纽约莎士比亚戏剧节、纽约市歌剧院和华盛顿特区圆形舞台(Arena Stage)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节 舞台布景 华盛顿特区 布景设计 九十岁 歌剧院 现代戏剧史 纽约市
原文传递
剧场何为?——评2021年柏林戏剧节
10
作者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1年第4期6-18,共13页
2020年10月30日,当舞台灯光亮起,由安妮·伦克(Anne Lenk)执导的席勒名剧《玛丽·斯图亚特》(Maria Stuart)首演时,柏林德意志剧院的观众一定感到脊背发凉。在漆黑的舞台空间中,一个亮粉色的、仅有一人高的箱子突然出现在聚光灯... 2020年10月30日,当舞台灯光亮起,由安妮·伦克(Anne Lenk)执导的席勒名剧《玛丽·斯图亚特》(Maria Stuart)首演时,柏林德意志剧院的观众一定感到脊背发凉。在漆黑的舞台空间中,一个亮粉色的、仅有一人高的箱子突然出现在聚光灯下,里面有一个人,是保罗·格里尔(Paul Grill)扮演的艾米亚斯·波利特,他只能勉强站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节 舞台空间 舞台灯光 波利特 聚光灯 格里尔 德意志
原文传递
亚历山大·莫尔夫:变革的导演及其集体剧场
11
作者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0-93,共14页
本文介绍了当今最杰出的保加利亚导演亚历山大·莫尔夫(Alexander Morfov)的作品和导演方法。从莫尔夫学习戏剧导演、木偶表演、电影导演的求学生涯,到两次担任保加利亚国家剧院艺术总监,以及圣彼得堡科米萨泽夫斯卡娅剧院首席导演... 本文介绍了当今最杰出的保加利亚导演亚历山大·莫尔夫(Alexander Morfov)的作品和导演方法。从莫尔夫学习戏剧导演、木偶表演、电影导演的求学生涯,到两次担任保加利亚国家剧院艺术总监,以及圣彼得堡科米萨泽夫斯卡娅剧院首席导演,本文概述了他的艺术历程和代表性风格,重点讨论莫尔夫如何将木偶和戏剧的美学融合而成一种新戏剧现实。此外讨论了莫尔夫剧场中景观与哲学之间的平衡,以及他重温同一部经典剧作的倾向,这一倾向产生了视觉相似但实际差异很大的作品,这归功于他倚赖演员的集体创作方法。本文也涉及俄罗斯或更准确地说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保加利亚剧场的血脉/联系,而莫尔夫作为导演则继续并发展了这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莫尔夫 新戏剧现实 集体剧场 《在边缘》 《唐璜》 《美丽人生》
原文传递
命运不可承受之重:论瓦赫坦戈夫剧院版《美狄亚》
12
作者 ()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9年第3期6-21,共16页
在这部作品中,布景和服装设计极少指向古代:演出开始,地板上铺着一块巨大圆毯,形状类似古代的乐池;演出最后,我们看到祭司们身穿仪式服装,头戴仪式面具。除此之外,演员的服装和道具都是现代的。然而,这部作品显然具有某种特质,它延展了... 在这部作品中,布景和服装设计极少指向古代:演出开始,地板上铺着一块巨大圆毯,形状类似古代的乐池;演出最后,我们看到祭司们身穿仪式服装,头戴仪式面具。除此之外,演员的服装和道具都是现代的。然而,这部作品显然具有某种特质,它延展了观众的感知,使戏剧摆脱狭窄的现代,而进入深邃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狄亚 阿努伊 伊阿宋 《美狄亚》 克瑞翁 女主角 瓦赫坦戈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