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 被引量:245
1
作者 陈思和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8-80,共13页
本文试图说明的“民间”概念,与当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民间社会”(civli society)和“公众空间”(public Sphere)并非同一个概念。本方学者在讨论这些概念时,是以西欧十七、十八世纪出现的市民社会为参照,指介于国家权威与市民社会之... 本文试图说明的“民间”概念,与当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民间社会”(civli society)和“公众空间”(public Sphere)并非同一个概念。本方学者在讨论这些概念时,是以西欧十七、十八世纪出现的市民社会为参照,指介于国家权威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公众的社会生活领域,人们以自主自律来治理政治生活,并与国家权威相抗衡。这些概念在东欧前政体时代和东方某些地区(譬如台湾)的知识分子中曾引起较强烈的兴趣,其内涵也根据接受者不同的环境而改变。本文提出的“民间”仅仅是指当代文学史上已经出现,并且就其本身的方式得以生存、发展,以及孕育了某种文学史前景的现实文化空间。当我们讨论它的定义时,只有在下列一点上,部分地吸取了东西方“民间社会”讨论者的观点:即民间是与国家相对的一个概念,民间文化形态是指在国家权力中心控制范围的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政治意识形态 民间文化形态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创作 文化性格 赵树理小说 政治话语 市民社会 小说形式
原文传递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 被引量:162
2
作者 陈思和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在当下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细读文本对于以追寻知识分子人文精神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此,有必要澄清文本细读对文学史教学的当下意义,反思细读文本与作为心灵审... 在当下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细读文本对于以追寻知识分子人文精神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此,有必要澄清文本细读对文学史教学的当下意义,反思细读文本与作为心灵审美的文学性因素的关系,追寻实现文本细读精神享受的“完美”境界,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种新的文学批评范式的重视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细读 文学性 文学史教学
下载PDF
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 被引量:112
3
作者 陈思和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1期53-61,共9页
一、文革后文学的两个源头 被文学史家称为“新时期文学”的文革后文学,真正的勃起是在1978年夏天《伤痕》的发表。在这之前,从1976年底到1978年初的一年多时间里,文学界忙于队伍的调整和更新,这期间在文艺领域的上空中,在那铅一样沉重... 一、文革后文学的两个源头 被文学史家称为“新时期文学”的文革后文学,真正的勃起是在1978年夏天《伤痕》的发表。在这之前,从1976年底到1978年初的一年多时间里,文学界忙于队伍的调整和更新,这期间在文艺领域的上空中,在那铅一样沉重的云层里出现过三只携带着春意的燕子:白桦会《曙光》,发出了控诉极左路线的第一声,这不仅在文艺创作中扭转了作为政治附庸的所谓批判“四人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学史 新时期文学 价值取向 文学创作 文革后 精英意识 寻根文学 知识分子话语 自然主义
原文传递
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85
4
作者 陈思和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1-61,共11页
90年代初,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出现重要转机,《叔叔的故事》、《歌星日本来》和《乌托邦诗篇》等篇什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她小说创作的“新诗学”。她所追求的叙事风格,既不同于80年代,也不同于90年代的个人化叙事话语,而是力图用... 90年代初,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出现重要转机,《叔叔的故事》、《歌星日本来》和《乌托邦诗篇》等篇什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她小说创作的“新诗学”。她所追求的叙事风格,既不同于80年代,也不同于90年代的个人化叙事话语,而是力图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见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叙事人 《叔叔的故事》 知识分子群体 乌托邦诗篇 小说创作 陈映真 客体世界 作家 理想主义
原文传递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被引量:74
5
作者 陈思和 何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9,共9页
本文着重讨论八九十年代来自民间的理想主义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民间立场的理想主义与五六十年代的理想主义不同 :首先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 ,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 本文着重讨论八九十年代来自民间的理想主义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民间立场的理想主义与五六十年代的理想主义不同 :首先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 ,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的。是普通人在寻求自由、争取自由过程中所表现开朗、健康、热烈 ,并富于强烈的生命力冲动。其次 ,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其三 ,民间文学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理想的多元化 ,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景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但由于他们自觉把个人立场与民间立场很好地结合起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理想主义 国家意志 多元 语言
下载PDF
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69
6
作者 陈思和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1年第1期8-39,共32页
本文从方法论和观念论两个层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世界性因素”的看法。它对传统的以实证为基础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大胆质疑,提出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外文学交流。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文学 世界性因素 中外文学关系
原文传递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被引量:53
7
作者 陈思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 ,海派文学的定名大约是在 2 0世纪的 30年代。但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 ,其自身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形象在文学创作上获得艺术再现并不是 30年代才出现的要求 ,而是开埠以来的洋场生活逐渐对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长期结果。自《... 在中国文学史上 ,海派文学的定名大约是在 2 0世纪的 30年代。但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 ,其自身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形象在文学创作上获得艺术再现并不是 30年代才出现的要求 ,而是开埠以来的洋场生活逐渐对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长期结果。自《海上花列传》以来 ,海派文学出现了两种传统 :一种是以繁华与糜烂同体的文化模式描述出极为复杂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图像 ,即突出现代性的传统 ;一种是以左翼文化立场揭示出都市文化的阶级分野及其人道主义的批判 ,即突出批判性的传统。 30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这两个传统推向顶峰。到 4 0年代 ,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文学 文字传统 现代性 批判性 现代文学 新感觉派 左翼文化 韩邦庆 《海上花列传》 审美范畴 郁达夫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被引量:68
8
作者 陈思和 《文学评论》 1986年第6期24-33,共10页
一从1926年“北京人”的发现以来,中华文明的起源已经不再是神话了。但是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尚为有限,还不足以为科学结论提供更多的新证据。然而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是无可置疑的。
关键词 寻根意识 当代文学 文化寻根 民族文化 文化起源 张承志 作家 寻根文学 新文学 小说
原文传递
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被引量:57
9
作者 陈思和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4-113,共10页
“潜在写作”是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些作家的作品在写作其时得不到公开发表,“文革”结束后才公开出版发行。将这些属于过去时代的文本放在其酝酿和形成的背景下考察,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严肃的思考... “潜在写作”是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些作家的作品在写作其时得不到公开发表,“文革”结束后才公开出版发行。将这些属于过去时代的文本放在其酝酿和形成的背景下考察,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严肃的思考,是当时精神现象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展示出时代精神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这一命题的提出有助于对当代文学艺术生命力和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整体把握,以及当代文学史学学科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写作 当代文学史 知识分子 文学创作 时代精神 公开发表 地下文学 作家 文学作品 精神现象
原文传递
我对《兄弟》的解读 被引量:50
10
作者 陈思和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64,共10页
一、巴赫金的启示:民间传统与怪诞现实主义 《兄弟》发表后,引起了评论界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自发而起的,没有来自外部的非学术压力,其见解的对立,主要是来自审美观念,而不是思想意识,尽管其背后仍然牵涉一系列对当下社会的... 一、巴赫金的启示:民间传统与怪诞现实主义 《兄弟》发表后,引起了评论界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自发而起的,没有来自外部的非学术压力,其见解的对立,主要是来自审美观念,而不是思想意识,尽管其背后仍然牵涉一系列对当下社会的价值评判,但更为主要的,则表现为文学审美领域的自我审视与自我清理。所以,围绕着这部小说而发生的是一场美学上的讨论。美学的讨论为了解决美学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解读 怪诞现实主义 民间传统 审美观念 思想意识 价值评判 自我审视
原文传递
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 被引量:42
11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44,共14页
关键词 耶稣 路加福音 阎连科 陀思妥耶夫斯基 引用
下载PDF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被引量:48
12
作者 陈思和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6-55,共10页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阐明 ,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 ,使萧红的创作非常贴近中国民间的存在现实。她在坚持启蒙立场 ,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和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这证明萧红应列于中国现...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阐明 ,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 ,使萧红的创作非常贴近中国民间的存在现实。她在坚持启蒙立场 ,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和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这证明萧红应列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作家之林。同时 ,她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和回旋的情感 ,同样证明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立场 民间生命力 文体风格
下载PDF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被引量:50
13
作者 陈思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7,共17页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变”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派文学 “五四”新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欲望:时代与人性的另一面——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 被引量:37
14
作者 陈思和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71,共10页
恶魔性是指人性中有一种阴暗的因素 ,以创造性与毁灭性同时俱在的狂暴形态出现 ,常常被正常道德观念理解为“邪恶” ,但在社会发展中又是不能忽视的人性因素。本文主要以张炜的三部小说《蘑菇七种》、《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为例 ,... 恶魔性是指人性中有一种阴暗的因素 ,以创造性与毁灭性同时俱在的狂暴形态出现 ,常常被正常道德观念理解为“邪恶” ,但在社会发展中又是不能忽视的人性因素。本文主要以张炜的三部小说《蘑菇七种》、《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为例 ,讨论中国当代社会的三个历史阶段中人的普遍欲望与人物性格中的恶魔性之间的关系 ,并对这三部作品在人物创造中的艺术探索作了充分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小说 恶魔性 欲望 《蘑菇七种》 《外省书》 《能不忆蜀葵》 权欲 生存欲望 物欲
原文传递
《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被引量:44
15
作者 陈思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6,共12页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显形层面上多层次地解读虎妞形象、祥子与阮明的关系,从民间形态和人性真实的意义上凸现了虎妞作为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和不朽魅力。《骆驼祥子》后半部分在结构上留下了遗憾:老舍本身作为市民阶层的一员,在描述祥子对政治之网的冲击时超出了他的能力,尽管他对市民有着尖锐的批判,却不可能在精神上给以更高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骆驼祥子》 市民文学 民间视角 启蒙悲剧
下载PDF
余华: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之后 被引量:29
16
作者 陈思和 张新颖 王光东 《文艺争鸣》 CSSCI 2000年第1期68-70,共3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小说 余华 <<活着>> 叙事空间
全文增补中
读阎连科的小说札记之一 被引量:27
17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4-47,共4页
关键词 阎连科 悲剧 天命 《日光流年》 《年月日》 故事 民间文学 三姓村 小说
下载PDF
《马桥词典》: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 被引量:35
18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0-38,共9页
关键词 《马桥词典》 中国当代文学 世界性因素 小说叙事 叙事形式 韩少功 比较文学 词条 作家 米兰·昆德拉
下载PDF
试论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被引量:33
19
作者 陈思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4-49,共6页
对知识分子实现自己文化精神的途径作一番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出版乃是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安身立命之地,出版改革应该有利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同出版事业之间的沟通。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张元济 商务印书馆 陈独秀 二十世纪 人文精神 士大夫 政治活动 蔡元培 严复
下载PDF
文学教育窥探两题 被引量:31
20
作者 陈思和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42,80,共6页
文学教育不是一种临时应急的拯救行为,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所以不必把新世纪出现的文学边缘化现象与文学教育联系在一起。文学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适应社会变化和需要的同时,更加普遍地扩大教育的审美内... 文学教育不是一种临时应急的拯救行为,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所以不必把新世纪出现的文学边缘化现象与文学教育联系在一起。文学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适应社会变化和需要的同时,更加普遍地扩大教育的审美内涵,立足于营造整个民族的审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育 审美精神 通识课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