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观测数据揭示中国春季沙尘活动的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1
作者 霍彦峰 张脉惠 +5 位作者 董自臻 戴晓慧 荀尚培 何彬方 吴文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55-1865,共11页
本文利用1980~2021年MERRA2(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沙尘资料,结合ERA5大气再分析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春季沙尘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沙尘主导了... 本文利用1980~2021年MERRA2(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沙尘资料,结合ERA5大气再分析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春季沙尘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沙尘主导了我国春季沙尘的长期变化,二者均具有显著的2~4年和8年以上的周期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利用EOF分析表明,EOF1主要体现我国春季沙尘,尤其是西北沙尘的年际变化,在正位相时表现出西北沙尘的显著增加。而EOF2则主要体现我国春季沙尘的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北与中国其他地区沙尘变化的偶极子特征,其正位相为西北沙尘负异常和其他区域的正异常;在时间上则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末由负转正的位相转变。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春季沙尘变化与气象要素场具有显著的联系:当春季沙尘为正异常时,多为强风控制;此外,较高的地表温度和干旱少雨的背景利于土壤解冻和抑制沙尘沉降,最终造成沙尘天气的发生。此外,影响我国春季沙尘变化的下垫面海温异常表现出类拉尼娜型海温,且海温异常能够从前冬一直持续到同期春季,因此对提前预报春季沙尘变化提供一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沙尘 中国西北 大气环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下载PDF
对影响配电网带电作业安全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2
作者 《建筑·建材·装饰》 2015年第20期180-180,178,共2页
在配网带电作业中,如何保障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电力企业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对其进行落实,提高配电网... 在配网带电作业中,如何保障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配网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电力企业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对其进行落实,提高配电网带电作业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带电作业 安全因素 对策
原文传递
裸岩对南极帝企鹅栖息地遥感信息提取的影响
3
作者 张淼 李香兰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年第5期434-445,共12页
南极企鹅被誉为南极气候变化的“生物指示剂”,基于遥感手段监测企鹅数量及其栖息地变迁不仅能够反映南极气候变化状况,而且可以为企鹅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受卫星资料分辨率的影响,企鹅栖息地的遥感识别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裸岩... 南极企鹅被誉为南极气候变化的“生物指示剂”,基于遥感手段监测企鹅数量及其栖息地变迁不仅能够反映南极气候变化状况,而且可以为企鹅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受卫星资料分辨率的影响,企鹅栖息地的遥感识别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裸岩与积雪混合像元因相似的光谱特征可能影响企鹅栖息地提取精度。本文采用2018年Landsat-8影像结合目视解译识别了南极帝企鹅(Aptenodytes forsteri)栖息地,并评估了裸岩与积雪混合像元对环南极帝企鹅栖息地识别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裸岩与积雪混合形成的混合像元与帝企鹅粪便谱曲线特征高度相似,二者在绿色波段有一个波谷、近红外波段存在一个波峰以及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趋势相近。以裸岩分布较为密集的罗斯海区域为统计对象,裸岩与帝企鹅粪便的光谱相关系数高达0.96,同时波段差值较小。结合帝企鹅栖息地历史分布资料,环南极42个帝企鹅栖息地中存在6个受裸岩干扰严重区域。裸岩与冰雪混合像元与企鹅粪便光谱特征的相似性是影响帝企鹅栖息地遥感信息提取精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帝企鹅 Landsat-8 栖息地 指数阈值 裸岩
下载PDF
中国北方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5
4
作者 徐天乐 +3 位作者 李雪静 赵爱花 冯海艳 保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3-1140,共8页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活跃的组分,其较小幅度的变动,可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研究以中国北方荒漠、草地、灌丛和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气候、土壤和植被群落特征等因素,探究区域尺...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活跃的组分,其较小幅度的变动,可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研究以中国北方荒漠、草地、灌丛和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气候、土壤和植被群落特征等因素,探究区域尺度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系统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为灌丛和草地,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平均温度、土壤pH和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平均降水量、黏粒含量、粉粒含量、NDVI指数和植物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区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到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植被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自然生态系统 环境因子 区域尺度
原文传递
接种AM真菌和施加铁可协同降低水稻砷累积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景龙 孙玉青 +3 位作者 冯海艳 保冬 张莘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37-1047,共11页
采用外源添加砷(As)的土培模拟试验探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和外源添加铁(Fe)对水稻Oryza sativa根表铁膜形成以及水稻累积砷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表铁膜能够吸附大量的磷和砷。添加砷促进了根... 采用外源添加砷(As)的土培模拟试验探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和外源添加铁(Fe)对水稻Oryza sativa根表铁膜形成以及水稻累积砷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表铁膜能够吸附大量的磷和砷。添加砷促进了根表铁膜的形成,而接种AMF后铁膜厚度显著降低。接种AMF改善了植物的磷营养状况,显著提高了水稻根系砷浓度,但降低了地上部砷浓度;砷污染情况下施加铁显著降低了接种处理水稻地上部的砷浓度。接种AMF+施加铁处理降低水稻地上部砷浓度的效果最大。这表明AMF+施加铁可协同抑制水稻地上部砷积累。该研究结果为在高砷背景值土壤中种植粮食作物并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铁膜 砷污染 水稻
原文传递
升金湖湿地水鸟越冬期季节性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彬方 +3 位作者 霍彦峰 张宏群 刘惠敏 荀尚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53-1663,共11页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作为浅水通江湖泊其景观格局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并影响越冬水鸟栖息。基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共9期Landsat和GF6号卫星影像以及升金湖水位和气象数据,探究升金湖水鸟越冬期季节...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作为浅水通江湖泊其景观格局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并影响越冬水鸟栖息。基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共9期Landsat和GF6号卫星影像以及升金湖水位和气象数据,探究升金湖水鸟越冬期季节性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位是影响湿地季节性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越冬前期,升金湖水位低于11 m,湖区草滩、泥滩出露面积较大,最大值分别为51.6和14.4 km^(2),为水鸟提供充足的觅食地;越冬中期,随水位升高,水域面积扩大,草滩和泥滩出露面积迅速减少,最小值分别为5.6和8.5 km^(2);越冬末期,水位高于13 m,湖区被水域覆盖,草滩和泥滩斑块零碎分布在湖岸边缘,总面积均小于5 km^(2)。黄湓闸泄水引发的水位变化是导致3月初草滩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景观尺度下,水位与最大斑块指数和蔓延度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与斑块密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气象因素中累计降水量是影响升金湖水位的主要因素(p<0.05),越冬中期和后期,降水通过影响升金湖水位进而影响湿地景观格局。保护区可依据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合水鸟习性,合理调控升金湖水位,满足水鸟越冬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越冬水鸟 景观格局 水位 气象因素
原文传递
南极冰架月崩解数据集(2010-2019) 被引量:1
7
作者 戚梦真 刘岩 +18 位作者 程晓 冯启阳 林依静 韦屹 杨宸 惠凤鸣 卓奇 李新情 张媛媛 章影 刘奥博 雅婷 关真富 叶玥 尚鑫怡 田佳慧 段美惠 张卓宇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3期207-216,207-216,共20页
冰架崩解是南极冰盖-冰架系统物质损失的主要方式,也是精细评估冰架物质平衡的重要物理量。作者运用2010年8月至2019年8月间每月月初的多源遥感数据,包括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ENVISAT ASAR传感器WSM模式影像,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极... 冰架崩解是南极冰盖-冰架系统物质损失的主要方式,也是精细评估冰架物质平衡的重要物理量。作者运用2010年8月至2019年8月间每月月初的多源遥感数据,包括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ENVISAT ASAR传感器WSM模式影像,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极夜除外)Terra/AquaMODIS传感器7-2-1波段合成影像,2013年9月至2019年8月(极夜除外)Landsat-8OLI传感器2-3-4波段合成影像,2014年10月至2019年8月Sentinel-1SAR传感器EW模式影像,经过预处理、镶嵌得到月分辨率的环南极海岸线影像镶嵌图;结合南极冰架年崩解数据集(2005-2019),应用空间矢量编辑和分割功能逐月提取了2010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发生的月崩解事件,应用空间计算功能更新了单个崩解区的面积、尺度、崩解量,得到南极冰架月崩解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3个月份区间(12个月份区间和一个2012-2014年度极夜区间)的南极冰架崩解分布数据,同时含有冰架崩解的年份、月份、崩解区长度、面积、平均厚度、崩解量、崩解周期、崩解类型等信息。该数据集以.shp格式存储,由104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总量为4.3 MB(压缩为1个文件,1.6 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架 崩解 遥感 月度 2010–2019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