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无牵引床侧卧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7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目的探讨无牵引床侧卧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7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不同的体位术式分为两组。无牵引床侧卧位组106例,男42例,女64例;年龄65~98岁,中位年龄为78岁;术中采用侧卧位手法牵引复位后PFNA内固定术。牵引床仰卧位组67例,男32例,女35例;年龄66-101岁,中位年龄为76岁;术中采用牵引床仰卧位复位后PFNA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髋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显性出血量、使用骨钩辅助复位率、住院时间、骨折复位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无牵引床侧卧位组麻醉时间为(59.3±8.7)min、手术操作时间为(46.6±6.5)min、髋部手术切口长度为(2.9±0.9)cm、术中显性出血量为(76.4±15.6)ml、使用骨钩辅助复位14例(13.2%,14/106);牵引床仰卧位组麻醉时间为(62.6±7.4)min,手术操作时间为(51.4±9.7)min,髋部手术切口长度为(4.2±1.1)cm,术中显性出血量为(105.3±17.4)ml,使用骨钩辅助复位17例(25.4%,17/67)。无牵引床侧卧位组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显性出血量、骨钩辅助复位病例数均少于牵引床仰卧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牵引床侧卧位组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24.53%(26/106)、大转子顶点外侧皮质破坏伴入钉点外移率3.77%(4/106)、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72%(5/106)和医源性皮肤挫伤发生率0.94%(1/106);牵引床仰卧位组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56.71%(38/67)、大转子顶点外侧皮质破坏伴�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不同椎间孔镜下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28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椎间孔镜镜下分型,共分为4种:压迫型、瘢痕型、钙化型、侧隐窝狭窄型;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不同椎间孔镜下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28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椎间孔镜镜下分型,共分为4种:压迫型、瘢痕型、钙化型、侧隐窝狭窄型;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经过平均(10.5±3.7)个月的随访,各分型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95.31%,VAS、ODI、JO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不同椎间孔镜下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显著疗效,合理利用该分型可以使该手术最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有效提高手术疗效,显著减少术后复发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无牵引床侧卧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7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不同的体位术式分为两组。无牵引床侧卧位组106例,男42例,女64例;年龄65~98岁,中位年龄为78岁;术中采用侧卧位手法牵引复位后PFNA内固定术。牵引床仰卧位组67例,男32例,女35例;年龄66-101岁,中位年龄为76岁;术中采用牵引床仰卧位复位后PFNA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髋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显性出血量、使用骨钩辅助复位率、住院时间、骨折复位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无牵引床侧卧位组麻醉时间为(59.3±8.7)min、手术操作时间为(46.6±6.5)min、髋部手术切口长度为(2.9±0.9)cm、术中显性出血量为(76.4±15.6)ml、使用骨钩辅助复位14例(13.2%,14/106);牵引床仰卧位组麻醉时间为(62.6±7.4)min,手术操作时间为(51.4±9.7)min,髋部手术切口长度为(4.2±1.1)cm,术中显性出血量为(105.3±17.4)ml,使用骨钩辅助复位17例(25.4%,17/67)。无牵引床侧卧位组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显性出血量、骨钩辅助复位病例数均少于牵引床仰卧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牵引床侧卧位组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24.53%(26/106)、大转子顶点外侧皮质破坏伴入钉点外移率3.77%(4/106)、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72%(5/106)和医源性皮肤挫伤发生率0.94%(1/106);牵引床仰卧位组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56.71%(38/67)、大转子顶点外侧皮质破坏伴�
文摘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不同椎间孔镜下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28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椎间孔镜镜下分型,共分为4种:压迫型、瘢痕型、钙化型、侧隐窝狭窄型;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经过平均(10.5±3.7)个月的随访,各分型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95.31%,VAS、ODI、JO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不同椎间孔镜下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显著疗效,合理利用该分型可以使该手术最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有效提高手术疗效,显著减少术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