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切口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磊 邝磊 +2 位作者 吕国华 王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278-1284,共7页
目的评价小切口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open 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ALLIF)应用于腰椎翻修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单中心17例应用MO-ALLIF进行腰椎翻修手术患者的病... 目的评价小切口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open 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ALLIF)应用于腰椎翻修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单中心17例应用MO-ALLIF进行腰椎翻修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41-65岁,平均(53.9±7.2)岁。L4,5 11例,L3,4 4例,L5S1 5例;单节段14例,双节段3例。翻修原因:内植入物(cage)移位2例,假关节形成3例,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再发6例,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6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和腿痛。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参数评估采用融合率、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沉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56-114min,平均(74.0±15.5)min;术中出血量为83-180ml,平均(122.4±28.8)ml。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7±8.6)个月。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牢固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术中1例患者发生腹膜撕裂,经修补后无不适。结论MO-ALLIF具有手术创伤小、入路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能恢复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近期临床效果满意,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部分患者的腰椎翻修手术,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治疗失败 再手术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脊索瘤中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及其RNA编辑 被引量:2
2
作者 邝磊 吕国华 +3 位作者 王冰 李磊 戴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3-1019,共7页
目的 :检测脊索瘤组织中micro RNA(mi RNA)的差异性表达情况,探讨其RNA编辑。方法 :使用RTq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检测骶骨脊索瘤组织11种候选mi RNA的表达水平,将其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比... 目的 :检测脊索瘤组织中micro RNA(mi RNA)的差异性表达情况,探讨其RNA编辑。方法 :使用RTq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检测骶骨脊索瘤组织11种候选mi RNA的表达水平,将其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对表达异常的mi RNA前体(pri-mi RNAs)的DNA和c DNA序列进行对比,检测是否存在RNA编辑。使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索瘤组织中RNA编辑的关键酶RNA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ADARs)的表达。构建ADAR的表达载体,同时构建ERBB2和HOXA1的3′-非翻译区报告载体并转染mi RNA模拟物和抑制物,将其和ADAR的表达载体共转染至人胚肾细胞293T(HEK293T细胞),用q RT-PCR检测mi 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法对已测得异常表达的mi RNA的靶基因ERBB2和HOXA1进行活性分析,检测ADAR与测得异常表达的mi RNA的靶基因的关系。结果:与髓核组织相比,脊索瘤组织中mi R-10a和mi R-125a的相对表达程度明显下调(P<0.05)。脊索瘤组织中mi R-10a和mi R-125a的前体c DNA序列中出现了腺苷酸向鸟苷酸(A-G)突变,而在髓核组织中mi R-10a和mi R-125a前体的c DNA序列中无此改变,mi R-10a和mi R-125a在成熟过程中出现了A-I RNA编辑。4组脊索瘤组织中有3组存在ADAR1过度表达,2组存在ADAR2过度表达。转染了mi RNA抑制物的HEK293T细胞中ADAR1表达出现上调,而mi R-10a和mi R-125a的表达出现下调,mi R-10a的靶基因ERBB2和mi R-125a的靶基因HOXA1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增高;相反,转染了mi RNA模拟物的HEK293T细胞中ADAR1表达出现下调,而mi R-10a和mi R-125a的表达出现上调,ERBB2和HOXA1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ADAR1的过度表达可能通过介导A-I RNA编辑影响mi R-10a和mi R-125a的成熟和表达,参与脊索瘤发生中的细胞异常增殖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MICRO RNA RNA编辑 RNA腺苷脱氨酶
下载PDF
南极冰川地震学研究进展
3
作者 俞慧婷 +1 位作者 杨元德 李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75-1884,共10页
冰川地震学是冰川学与地震学的交叉学科,其核心内容是运用地震学方法开展冰震、冰川结构及变化等研究.南极冰川类型丰富,拥有大量快速冰流以及大型冰架,其冰盖内部及边缘地区拥有丰富的冰震来源,各类冰震发震频繁,冰震信号频带宽、震级... 冰川地震学是冰川学与地震学的交叉学科,其核心内容是运用地震学方法开展冰震、冰川结构及变化等研究.南极冰川类型丰富,拥有大量快速冰流以及大型冰架,其冰盖内部及边缘地区拥有丰富的冰震来源,各类冰震发震频繁,冰震信号频带宽、震级跨度大,在全球冰冻圈中具有代表性.南极冰川结构变化与物质平衡密切相关,冰川地震学研究可以通过监测各类冰川结构变化事件,为南极内部结构变化带来新的认识.本文首先介绍了南极地区冰川地震学研究开展情况,总结出5类具有代表性的南极冰震,并结合南极部分冰流、溢出冰川、冰架以及冰山详细描述其类型及特征.其次,对Rutford冰流、Whillans冰流、Ross冰架以及Thwaites冰川4个典型区域的冰川地震学研究情况进行介绍.最后,针对在南极开展冰川地震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震 冰川地震学 南极冰川
原文传递
刍议刘野绘画中的戏剧性元素应用与实践
4
作者 吴艺丁 《明日风尚(下旬)》 2021年第6期59-61,共3页
当代画家刘野的作品富含丰富的戏剧性元素,基于视觉艺术表现视角进行剖析研究。 从人物的稚相化特征、含蓄的演绎定格、符号化肢体语言三个方面归纳与剖析,进一步分析其图像的并置、光线的渲染、留白的空间、特殊的肌理的技法运用,以期... 当代画家刘野的作品富含丰富的戏剧性元素,基于视觉艺术表现视角进行剖析研究。 从人物的稚相化特征、含蓄的演绎定格、符号化肢体语言三个方面归纳与剖析,进一步分析其图像的并置、光线的渲染、留白的空间、特殊的肌理的技法运用,以期理解刘野绘画中戏剧性元素的表达方法,并且加以应用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野 戏剧性 绘画
下载PDF
大陆型山谷冰川冰震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老虎沟12号冰川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56,共7页
2015年10月,利用便携式宽频带地震仪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上进行了9d的冰震观测,在台站的震动信号中识别出大量与冰川动态特性相关的冰震。根据信号的频率等特征,可将其分为短周期冰震和长周期冰震。短周期冰震的持续时间大多在0.1s以... 2015年10月,利用便携式宽频带地震仪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上进行了9d的冰震观测,在台站的震动信号中识别出大量与冰川动态特性相关的冰震。根据信号的频率等特征,可将其分为短周期冰震和长周期冰震。短周期冰震的持续时间大多在0.1s以下,频谱集中在20~100Hz之间,其数量可达每天6 600个,占所检测到冰震的绝大部分。长周期冰震持续时间可达几十秒至数小时,其地震波形频率集中在0.1~10Hz,观测期间检测到296次长周期冰震。对比冰震发震时间和当地气温发现:气温下降,短周期冰震事件数量快速增加;气温升高,短周期冰震数量逐渐减少。短周期冰震的发震时间分布呈现出以1d为周期变化的特征。利用麦克斯韦模型模拟的冰川在气温影响下的应力变化可以解释观测到的冰震日变性:当气温下降,冰川温度下降,冰体积收缩并产生应变,相应的拉张应力使得冰裂隙破裂而产生短周期冰震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冰震 日变周期 冰裂隙 麦克斯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