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ta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7
1
作者 欧阳志云 +1 位作者 徐卫华 肖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3-335,共13页
Beta多样性度量时空尺度上物种组成的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许多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问题密切相关,并且其信息可用于保护区选址和布局规划,因此在最近10年间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多年来,学者们利用各种度量... Beta多样性度量时空尺度上物种组成的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许多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问题密切相关,并且其信息可用于保护区选址和布局规划,因此在最近10年间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多年来,学者们利用各种度量方式和分析方法,在不同地理区域,对许多生物类群beta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从beta多样性的度量方法、时空格局、形成机制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最近10多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Whittaker(1960)最初提出beta多样性概念时就缺乏严格的定义,随着概念的不断演化,度量方法也同样呈现出多样化,而度量手段的多样化非常不利于不同研究之间的比较。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度量方法是采用相似性指数,如Jaccard和SΦrensen指数。最近几年,新的度量方法还在不断出现,其中一些方法非常值得注意。Beta多样性具有时空尺度和分类尺度依赖性,一般随分析粒度(grain)的增加而降低。虽然有些研究表明beta多样性随纬度增加而降低,但学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山区和生物地理区的交界处beta多样性都比较高,因而需要在这些地区增加保护区的面积或者数量以囊括物种变化梯度。对时间尺度上beta多样性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确实导致了物种组成在时间上的变化,并且物种在不同大陆和地区间的迁移导致了生物同质化。扩散过程和生态位过程共同决定了beta多样性,只是这两个过程的相对重要性依尺度、地理区域和物种类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来beta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是:(1)不同生物类群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学特征对beta多样性的影响;(2)不同的时空尺度对beta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beta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a多样性 扩散限制 生态位限制 时空格局
原文传递
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00
2
作者 宋爱琴 李振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5-370,共6页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不同响应的生态学意义,并对今后该方面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幼苗更新 光环境异质性 森林演替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被引量:88
3
作者 苏本营 +1 位作者 李永庚 杨文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505-4514,共10页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论述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从物质产出、土壤肥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病虫草害和有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论述了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间套作种植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农田 生态系统服务 物质生产 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有害物控制 土壤肥力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4
作者 蒋高明 +2 位作者 高吉喜 李永庚 苏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123-5132,共10页
生物多样性监测是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视,目前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则是一些简化的生物或环境特征参数,说明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 生物多样性监测是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视,目前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则是一些简化的生物或环境特征参数,说明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人类活动压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促进科学界、政府和公众间的沟通,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近10年来,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各国学者对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很多进展,其中有些指标已经应用于实际监测项目。本文综述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筛选的一般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理论,梳理目前已提出或应用的主要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以期为我国构建国家或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泛化、指标含义模糊以及知识和数据的缺乏是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的主要困难。我国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紧密联系实际,构建适应性的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区域的监测;(2)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监测 指标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公众科学:整合科学研究、生态保护和公众参与 被引量:56
5
作者 张健 +4 位作者 杜彦君 黄晓磊 潘绪斌 张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8-749,共12页
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即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指包含了非职业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其范围涵盖科学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随着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公众科学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 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即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指包含了非职业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其范围涵盖科学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随着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公众科学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依据公众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贡献和参与程度,公众科学项目可分为契约型、辅助型、合作型、共创型和学院型等不同类型与模式。在大量公众科学项目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多个公众科学平台,提供此类项目的基本信息、方法和技术等。公众科学的成果已经在科学研究,特别是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国的公众科学在鸟类和植物监测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依然存在起步晚、参与度不高、数据质量控制薄弱、项目管理和信息整合能力差等不足。为发展中国公众科学,需要多渠道争取经费支持,进行广泛宣传,发展相关组织、发展平台和技术,积极寻找公众科学成果出口,并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充分利用每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公民的力量,积极推动中国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等科学研究领域的良性发展。为此我们建立了中国公众科学网站平台(http://www.gongzhongkexue.org),希望能作为一个连接公众、科学家、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等的桥梁和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科学 环境保护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 环境监测 鸟类监测 植物监测
原文传递
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 被引量:55
6
作者 方瑜 欧阳志云 +4 位作者 郑华 肖燚 牛俊峰 逯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488-3495,共8页
中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明晰人口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增进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口密度为指标,采用洛伦兹曲线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 中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明晰人口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增进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口密度为指标,采用洛伦兹曲线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状况,并探讨了自然因素组合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人口分布与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干燥度、净初级生产力、地表粗糙度、距海岸线距离等16个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分布集聚现象显著,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以高、中、低人口密度为主,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正空间关联特征;人口密度与河网密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净初级生产力、≥5℃积温、降水量变异、相对湿度、温暖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相对高差、平均高程、日照时数、地表粗糙度、距海岸线距离呈显著负相关;气候因子(年均温度、温暖指数、降水量变异、净初级生产力)、地形因子(地表粗糙度、相对高差)和水系因子(河网密度)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建议加强对东部高人口密度区的生态环境监控,避免因人口增长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同时,强调对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育,增强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减缓东部地区高人口密度的生态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自然环境 人地关系 中国
原文传递
外来植物入侵的化感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振基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69-74,共6页
在最近的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的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几种假说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本文在综述前人工作基础上,从化感作用的角度解释外来植物入侵,... 在最近的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的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几种假说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本文在综述前人工作基础上,从化感作用的角度解释外来植物入侵,并给出解释模式。由于本土动植物对某些外来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比较敏感,外来植物可以利用它的“化学武器”与本土植物竞争,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和病源菌的感染,从而在与本土物种的相互干扰中占据优势,实现成功入侵。进一步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探讨了化感作用作为外来植物入侵的机制给我们的启示,并对今后这方面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武器假说 外来植物入侵 化感作用 入侵机制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芸 欧阳志云 +3 位作者 郑华 法霖 曾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04-1211,共8页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构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湿地松人工林有155种植物,隶属66科118属,马尾松人工林有137种植物,隶属59科97属;天然次生林有226种植物,隶属86科160属,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科属明显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物种和天然次生林更相似;(2)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基本构成、植物区系类型种类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并且天然次生林的温带成分比例高于湿地松人工林;(3)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明显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4)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更相似。总之,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在维持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上优于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方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植物群落多样性 植物区系分析
下载PDF
植物的臭氧污染胁迫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9
作者 许宏 杨景成 +2 位作者 蒋高明 李永庚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05-1213,共9页
近地面空气中的臭氧(O3)属于二次污染物,是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前体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来,全球受O3污染的区域增加,污染程度也日趋严重。O3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 近地面空气中的臭氧(O3)属于二次污染物,是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前体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来,全球受O3污染的区域增加,污染程度也日趋严重。O3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发现,不同植物对O3的敏感性不同,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植物自身的特性及环境因素;O3污染降低植物的净同化作用,减缓植物生长,改变同化物的分配,可对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该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O3污染研究领域应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选育具有对O3污染抗性较强的植物尤其是作物品种;2)深入研究减轻O3污染对植物危害的栽培管理措施;3)加强研究O3污染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4)研究植被在治理O3污染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同化作用 同化物分配 全球变化 污染
下载PDF
大豆幼苗对套作玉米遮荫环境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35
10
作者 苏本营 宋艳霞 +1 位作者 杨文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298-3308,共11页
以2个耐荫性不同的大豆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设置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2个种植模式处理,研究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的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对套作玉米遮荫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玉米遮荫显著降低大豆冠层的光合有... 以2个耐荫性不同的大豆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设置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2个种植模式处理,研究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的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对套作玉米遮荫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玉米遮荫显著降低大豆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导致大豆幼苗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5),分别达37.9%、54.2%和42.4%,但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Fv/Fm无显著变化,且光合速率的下降与气孔导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和CO2同化过程中能量不足所致;2)玉米遮荫显著降低大豆幼苗叶面积指数、叶片碳含量、叶片和根系干重及总生物量,且品种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面积指数下降是导致生物量减少的主要原因;3)玉米遮荫环境中,大豆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和氮素含量提高以增强光捕获能力,但它们并不能补偿因光截获面积降低而引起的光截获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遮荫 气体交换 光合色素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南岛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 被引量:25
11
作者 肖燚 +3 位作者 张路 岳平 欧阳志云 刘贤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357-7369,共13页
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发展,区域尺度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得到广泛的关注。以海南岛为例,探索了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进行区域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方法。研究中,首先从生物多样性分布、水源涵养、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和... 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发展,区域尺度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得到广泛的关注。以海南岛为例,探索了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进行区域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方法。研究中,首先从生物多样性分布、水源涵养、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和海岸带防护等5个方面分析了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综合评价单元生态系统重要性;然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结果,并根据海南省保护自然过程与生物多样性并重的要求,识别出生态重要性高但无保护区或保护面积不足的空间单元,提出海南岛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根据本规划,海南岛将共建成规范完善的自然保护区42个,总面积290.14万hm2。其中,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41.26万hm2,占海南岛陆地总面积的11.79%。新建保护区4个(面积8.80万hm2),调整保护区4个(扩大面积8.01万公顷),优化整合原有保护区中的17个为6个,升级保护区4个。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有助于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效益,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体系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规划 海南岛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地理分布格局 被引量:22
12
作者 欧阳志云 +1 位作者 方瑜 李振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423,共10页
生物特有现象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物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整合173个地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编目资料、环境和空间因子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索了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丰富度及其占全部种子植物属丰富... 生物特有现象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物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整合173个地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编目资料、环境和空间因子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索了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丰富度及其占全部种子植物属丰富度的比例(特有属比例)与环境(生境异质性和气候)和空间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特有属丰富度及特有属比例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在华中地区最高,而靠近国界和大陆边缘的地区较低;相比而言,种子植物属丰富度的空间变异性较弱,且表现出显著的纬度梯度性;(2)特有属丰富度及特有属比例主要由空间因子和生境异质性(地形的复杂性)决定,即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地理位置决定一个地区特有属比例的理论值,生境异质性和气候因子对其进行微调;而种子植物属丰富度的地理格局主要受气候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3)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是主观性非常强的概念,特有属比例所反映的植物区系系统发育信息可能会很低;空间因子所解释的方差中到底有多少是系统发育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最后讨论了当前特有属定义和判定的不足之处。虽然理论上认为特有属的判定不应以行政边界为标准,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国特有属划分方法均以国界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概念的科学内涵和在实践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概念采取审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特有属 生境异质性 气候因子 空间因子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依据生态承载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被引量:20
13
作者 高吉喜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2-18,共7页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而生态承载力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自然生态、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承载力及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承载力的基本状况,找出生态承...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而生态承载力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自然生态、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承载力及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承载力的基本状况,找出生态承载力低下的根源,提出基于生态承载力约束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对策和国土开发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 社会经济布局 生态红线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生态恢复重要树种木荷与白楸幼苗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宋爱琴 +1 位作者 李振基 汪秀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09-113,共5页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和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的幼苗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白楸叶...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和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的幼苗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白楸叶片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和MDA含量在22%土壤相对含水量下均出现剧增,而Chla、Chlb和Car含量在22%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下则均出现降低;在同样的干旱胁迫下,木荷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在19%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下才出现增加,而Chla、Chlb和Car含量则变化不大.在轻度淹水胁迫下,白楸叶片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和MDA含量基本呈增加趋势,而Chla、Chlb和Car含量呈降低趋势;木荷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在同期规律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白楸叶片SOD活性同脯氨酸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15,p<0.05)和MDA含量的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p<0.01).由此说明,水分胁迫下,白楸比木荷敏感,木荷的耐受力强于白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植物生理特性 生态恢复 木荷 白楸
下载PDF
中国蚂蚁丰富度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7
15
作者 沈梦伟 +2 位作者 毕孟杰 文德 周可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732-7739,共8页
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中国蚂蚁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利用中国省级尺度蚂蚁物种分布数据和环境信息,结合GIS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蚂蚁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 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中国蚂蚁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利用中国省级尺度蚂蚁物种分布数据和环境信息,结合GIS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蚂蚁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蚂蚁丰富度随纬度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但缺乏显著的经度梯度。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我国北方、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丰富度较低;(2)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量、水分和季节性因素中,影响蚂蚁物种丰富度最强的因子分别为最冷月均温(TEMmin)(R2adj=0.532)、年均降水量(PREC)(R2adj=0.376)和年温度变化范围(TEMvar)(R2adj=0.539),而单个生境异质性因子对蚂蚁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均不显著;(3)最优模型由年均温(TEM)、海拔变化范围(ELErange)和年温度变化范围(TEMvar)组成,能够解释68.4%的蚂蚁丰富度地理分异。鉴于海拔变化范围更多地反映与温度相关的生境异质性,因此温度是限制中国蚂蚁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另外,分析结果还表明,海南、贵州、江西、四川、安徽和山西等6省蚂蚁区系调查最不充分,是未来发现蚂蚁新分布的热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 空间分布格局 温度 调查强度
下载PDF
武夷山脉南北维管束植物生物多样性流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振基 林鹏 +7 位作者 叶文 鹭真 裘丽 刘初钿 何建源 戴德升 李林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59-964,共6页
从宏观层面定量研究了武夷山脉从南到北3个自然保护区中维管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流.结果表明,从南到北,随着气候变冷,热带性成分呈现递减趋势,温带性成分呈现递增趋势,不能互相取代.利用β多样性指数可以获得远程保护区之间丢失的生物... 从宏观层面定量研究了武夷山脉从南到北3个自然保护区中维管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流.结果表明,从南到北,随着气候变冷,热带性成分呈现递减趋势,温带性成分呈现递增趋势,不能互相取代.利用β多样性指数可以获得远程保护区之间丢失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利用βL值对保护区之间各生物类群进行测度,可以确定在某一区域是否有建立新保护区的必要,该临界值为:科的βL为5%,属的βL为15%,种的βL为20%.基于此,应该在南段和中段之间选择生境作进一步保护.武夷山脉南北3个保护区科的相似性很高,属的相似性较高,物种水平上ISJ值高于54.48%,ISC值高于70.53%,凸显了进化过程中沿着山脉的物种流作用.DGl值和βC,值表明3个保护区都是生物多样性流的重要节点,但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质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流 连通性 相似性 植物区系 武夷山脉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苏本营 张璐 +2 位作者 王冰雪 蒋高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36-2041,共6页
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利用模型量化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06年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476.5g... 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利用模型量化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06年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476.5g·m-2·a-1(以C计)上升到2006年的544.2g·m-2·a-1(以C计)。空间格局中以鲁东、鲁中和鲁南较高,鲁西南和鲁北较低。各地市中以枣庄最高,为691g·m-2·a-1(以C计);东营最低,约424.4g·m-2·a-1(以C计)。另外,莱芜、临沂及菏泽等地也相对偏低。通过对影响农田生态系统NPP的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气候因子中对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贡献最大的为降水;人为因子中以农膜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药、机械、化肥,而劳动力的贡献则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降低,人口密度的过大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农田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植物在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汪秀芳 +2 位作者 宋爱琴 叶文 李振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5-600,共6页
硅是地球上重要的矿质元素,在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认为硅的循环主要受岩石风化、矿物溶解和水体沉积的影响。实际上,植物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硅库,它们能以无定型硅... 硅是地球上重要的矿质元素,在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认为硅的循环主要受岩石风化、矿物溶解和水体沉积的影响。实际上,植物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硅库,它们能以无定型硅(SiO2.nH2O)的形式积累硅,称作生物硅(BSi)、植硅石或蛋白石。陆地植物每年以BSi的形式固定约1.68×109~5.60×109t的硅,通过枯枝落叶返回到土壤中的BSi有92.5%被植物再吸收,7.5%进入土壤库。陆地植物从土壤BSi库吸收的硅量远超过从岩石风化释放吸收的硅量,植物-土壤内循环的有效性强烈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硅向河流和海洋的输送。在海洋中,硅藻通过吸收、溶解和沉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里的硅循环,硅藻每年固定的硅约为5.60×109~7.84×109t,同样,在向海底沉积的过程中,97%的BSi重新被硅藻吸收,每年只有1.43×108~2.55×108t(约3%)沉积到海底。可见,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硅的循环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硅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时必须考虑到植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硅藻 生物硅(BSi)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空间尺度依赖性--以成都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喆 芝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9-1007,共9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地表温度具有不同的影响。目前关于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双变量空间相关性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尺度效应探讨。以成都市为例,利用遥感与GIS方法获取研究区2010—2021年间冬夏两季共6期遥感影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地表温度具有不同的影响。目前关于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双变量空间相关性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尺度效应探讨。以成都市为例,利用遥感与GIS方法获取研究区2010—2021年间冬夏两季共6期遥感影像的地表温度、NDBI、NDVI和NDWI数据,运用半变异函数识别其在不同年份下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尺度,并结合Moran’s I值分析地表温度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空间相关性,试图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的空间尺度依赖规律,及其空间变异特点,为合理规划与建设城市蓝绿系统,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发现,(1)研究区在冬夏两季均表现出明显的热岛效应,NDBI、NDWI值均表现为中心高四周低,NDVI值表现为中心低四周高。(2)LST、NDBI、NDVI、NDWI的单变量空间自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300 m尺度范围内自相关性尺度效应变化明显,300—600 m尺度范围内自相关性尺度效应减弱。夏季的LST单变量空间自相关性最强,NDVI与NDWI整体上表现出夏季自相关性尺度大于冬季。(3)LST与各地表参数间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尺度均在300 m左右,300 m尺度范围内,尺度效应明显,整体表现为夏季的相关性大于冬季。(4)LST与3种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密切关系。该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LST与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空间相关性的尺度效应具有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关联性 地表温度 Moran's I 半变异函数 成都市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典型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影响因素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芸 欧阳志云 +4 位作者 郑华 王效科 法霖 曾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39-1845,共7页
天然次生林地比人工林地不仅土壤肥力较高,且土壤碳代谢功能更强。然而维持天然次生林高碳代谢功能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分析天然次生林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因素对于调控土壤微生物的功能乃至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次生林地比人工林地不仅土壤肥力较高,且土壤碳代谢功能更强。然而维持天然次生林高碳代谢功能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分析天然次生林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因素对于调控土壤微生物的功能乃至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中国亚热带地区典型天然次生林,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与土壤化学和物理因素及植物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3类因素能显著解释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54.4%的变异。乔木层植物多样性、土壤碳氮比、pH值和含水量是导致天然次生林碳代谢功能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显著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16.7%、12.4%、10.5%和10.5%的变异。天然次生林较低的土壤碳氮比、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值(酸性范围内),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提高,同时天然次生林较高的阔叶树种的比例也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功能 冗余分析 方差分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