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什么是“文化记忆”? 被引量:112
1
作者 扬.阿斯曼 陈国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6,共9页
记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与他人交往时,记忆才会产生,纯粹的个体记忆就像一种只有一个人能懂的语言,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个体才有记忆,无论是群体还是文化,都没有这种意义上的记忆。文化记忆概念关注的是记忆在... 记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与他人交往时,记忆才会产生,纯粹的个体记忆就像一种只有一个人能懂的语言,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个体才有记忆,无论是群体还是文化,都没有这种意义上的记忆。文化记忆概念关注的是记忆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传统之于文化记忆,就如同交往之于交往记忆,如果说交往记忆通常在三代人之间循环,形成一个共时性的记忆空间,那么文化记忆则指向遥远的过去,形成一个历时性的时间轴。开展文化记忆研究,不是把一个来自个体心理学领域的概念运用到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分析中,而是强调心理、意识、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集体 交往 文化记忆
原文传递
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网络谣言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国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80,共6页
在当前的主流舆论中,网络谣言被污名化、妖魔化了。人们不仅假定网络谣言的内容必定为假,而且假定人们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动机都是居心叵测的,不可告人的。这不仅无助于消除网络谣言,还会带来对网络谣言的粗暴打击,从而激化社会对立情... 在当前的主流舆论中,网络谣言被污名化、妖魔化了。人们不仅假定网络谣言的内容必定为假,而且假定人们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动机都是居心叵测的,不可告人的。这不仅无助于消除网络谣言,还会带来对网络谣言的粗暴打击,从而激化社会对立情绪,并适得其反地造就网络谣言大量滋生的土壤。因此,当务之急是将网络谣言去污名化。然而,一些学者在将网络谣言去污名化的同时,又将它政治化。这一方面与实际情况不符,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也将网络谣言问题过度敏感化了。基于此,应提出将网络谣言理解为一种社会资本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社会资本 实名制 信任
原文传递
“新穷人”的消费美学与身份焦虑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国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2年第4期47-52,共6页
近些年来,消费社会的景观和话语在各种媒体上得以大量生产,许多电视广告、流行杂志、时尚电影等都在不遗余力地为人打造一个消费社会的幻城,它不仅以其光鲜诱人的外表,而且以一整套颇能抚慰人心的生活哲学吁请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加入。
关键词 消费社会 身份焦虑 美学 穷人 电视广告 社会成员 生活哲学
下载PDF
谣言、信任与公民社会:集体记忆与判断的文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加里·阿兰·费因 陈国 《文化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85-101,共17页
谣言是公民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谣言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谣言的规模构成了一个倒U型的曲线,适当数量的谣言意味着社会参与、对集体秩序的投入和社会信任;但如果谣言成了主导话语或几近消失了,那就意味着不信任或冷漠(... 谣言是公民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谣言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谣言的规模构成了一个倒U型的曲线,适当数量的谣言意味着社会参与、对集体秩序的投入和社会信任;但如果谣言成了主导话语或几近消失了,那就意味着不信任或冷漠(或恐怖)。谣言建构了集体记忆,借助于这些集体记忆,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关切的群体——即一个判断的共同体——得以形成。对于一个运转良好的公共领域来说,这种判断的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 信任 公民社会 集体记忆
下载PDF
社交媒体与当前中国社会中的自恋主义文化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国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30-35,159-160,共6页
社交媒体带来的一个突出变化,是网络交往日益朝着非匿名化的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对匿名环境下的个人表达难以到达受众、难以构成一种"有效传播"感到沮丧,才为各种非匿名化交往方式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与此相... 社交媒体带来的一个突出变化,是网络交往日益朝着非匿名化的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对匿名环境下的个人表达难以到达受众、难以构成一种"有效传播"感到沮丧,才为各种非匿名化交往方式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与此相伴随的,则是网络空间私人性的突显,如今,社交媒体已成为很多人呈现自己私人生活的"神器"。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毫无节制地自我展现,是当前社会自恋主义文化的典型症候。不过,与纳西斯沉湎于欣赏自己水中的倒影不同的是,当前的自恋更多不是一种自我欣赏,而是源于一种身份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非匿名化 自恋主义 身份焦虑
下载PDF
《炸裂志》:碎裂的历史主体及其当代境遇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国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9,共10页
阎连科的《炸裂志》向我们呈现出:过去时代那个完整统一的历史主体已经彻底碎裂。这在作品中形象地表现为,孔东德的四个儿子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去,他们的不同命运代表着四种话语力量在我们当前社会中的境遇——老大代表知... 阎连科的《炸裂志》向我们呈现出:过去时代那个完整统一的历史主体已经彻底碎裂。这在作品中形象地表现为,孔东德的四个儿子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去,他们的不同命运代表着四种话语力量在我们当前社会中的境遇——老大代表知识分子话语,老二代表发展主义话语,老三代表国家主义话语,而老四则经历了从人性话语向宿命论的撤退。作品还向我们揭示出:在后革命时期,朱颖所代表的历史仇恨并没有因为有意搁置而烟消云散,它既与主导话语相互拆台,相互掣肘,又为历史发展注入一股邪恶的动力,使它向着毁灭开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体 阎连科 主导话语 孔东 朱颖 发展主义 小说情节 互文关系 政治批判 风雅颂
原文传递
阿伦特被艾希曼的伪装欺骗了吗——重审“平庸的恶”引发的争议
7
作者 陈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1-88,共8页
随着《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的英文版于2014年面世,西方学界关于艾希曼审判的争论再度升温。很多学者认为,该书披露的材料表明:艾希曼是一个死不悔改的反犹分子,并且非常狡猾,阿伦特被他的伪装欺骗了。... 随着《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的英文版于2014年面世,西方学界关于艾希曼审判的争论再度升温。很多学者认为,该书披露的材料表明:艾希曼是一个死不悔改的反犹分子,并且非常狡猾,阿伦特被他的伪装欺骗了。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阿伦特对大屠杀的整体研究,并综合考察艾希曼的表现,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虽然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的犯罪并不是出自狂热的反犹动机,这与艾希曼在法庭上的供述相一致,但她并不是轻信了艾希曼的狡辩,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她认为艾希曼不会思考,也不是说他愚蠢,而是说他不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而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也不是指艾希曼只会被动地执行命令,而是指他的犯罪不是发自邪恶的内在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希曼审判 大屠杀 平庸的恶 思考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见证的类型 被引量:5
8
作者 阿莱达.阿斯曼 陈国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106,共7页
本文聚焦于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受大屠杀影响,这种关系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记忆曾被历史学家当成不可靠的、歪曲的材料而丢弃,现在它却被看成重构历史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记忆从史学的对手变成了搭档。现在人们提出的问题不只... 本文聚焦于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受大屠杀影响,这种关系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记忆曾被历史学家当成不可靠的、歪曲的材料而丢弃,现在它却被看成重构历史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记忆从史学的对手变成了搭档。现在人们提出的问题不只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且还包括事件是如何被经验的,又是如何被人记住并传递给后代的。录像见证是一种新的记忆—历史类型,这种由创伤故事组成的档案一方面不同于其他自传体叙事,另一方面也不同于法律见证。录像见证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在那些受害者的声音和影像与那些倾听他们的人之间建立起跨越代际的联系,从而超越了家庭记忆的局限——通常情况下,家庭记忆都会在三代以后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记忆 见证 大屠杀
下载PDF
网络普及背景下的数字鸿沟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国 《教育传媒研究》 2016年第2期11-15,共5页
本文从数字鸿沟的内涵入手开始讨论,分析其是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探讨了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互联网 数字鸿沟 治理
下载PDF
卓别林电影在中国的百年接受史——兼谈跨文化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国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146,180,共9页
自1915年中国报刊上首次出现卓别林的名字以来,中国观众对卓别林电影的接受已逾百年。最初,卓别林被中国观众称为“滑稽大王”,这是他在中国获得的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一副面孔。1930年代初,左翼批评家透过阶级分析的滤镜,赋予卓别林... 自1915年中国报刊上首次出现卓别林的名字以来,中国观众对卓别林电影的接受已逾百年。最初,卓别林被中国观众称为“滑稽大王”,这是他在中国获得的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一副面孔。1930年代初,左翼批评家透过阶级分析的滤镜,赋予卓别林无产阶级同情者的身份。1952年,卓别林与美国政府决裂,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着力争取的世界知名人士,在苏联和中国又被塑造为受美国政府迫害的进步艺术家。新时期,中国密集译制卓别林电影,在接受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退场,其电影喜剧技巧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卓别林电影在中国的百年接受史为跨文化接受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可由此反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侧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别林 滑稽电影 译制电影 跨文化接受史
原文传递
跨文化传播中的韩流现象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国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9,共9页
2014年8月2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39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韩流现象",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崔柯主持,中国艺术研... 2014年8月2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39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韩流现象",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崔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孙佳山、北京世熙创意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戚琳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副所长李云雷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近40名青年学人出席了本次论坛。"韩流"诞生于上世纪末,是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近年来,随着一些韩剧的热播,"韩流"在我国再次掀起了新一波的热潮。本次论坛对"韩流"兴起的历史动因、生产机制、成功经验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并结合当前的世界文化格局和中国的现实语境,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分析。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韩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世界文化格局 文化产业发展 文艺批评 研究所
原文传递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国 《文化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以大众文化为载体得以表露和生产,虽然它在反西方立场、情绪化特征、对抗性品格等方面与90年代一脉相承,但是,它的自信已经主要不是来自辉煌历史或传统文化的优越感,而是由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和美国的经...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以大众文化为载体得以表露和生产,虽然它在反西方立场、情绪化特征、对抗性品格等方面与90年代一脉相承,但是,它的自信已经主要不是来自辉煌历史或传统文化的优越感,而是由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和美国的经济"颓势"双向支撑的。在当前这个社会分化加剧的时代,民族主义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大众社会心理共享的一面旗帜,从而起着社会整合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二者其实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官方希望把民族主义当成一种社会整合的工具;而大众的民族主义与其说是出自对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不如说它更关心的是为自己的不良情绪寻找一个宣泄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大众文化 反西方
下载PDF
折返的寻梦之旅——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美国叙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6-205,共10页
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美国叙事,有一条明显的变化轨迹——主人公从1990年代初期奋不顾身地到美国去寻梦,到2008年以来集体性地掉头转向,这种寻梦之旅上的折返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模式。透过这一叙事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到... 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美国叙事,有一条明显的变化轨迹——主人公从1990年代初期奋不顾身地到美国去寻梦,到2008年以来集体性地掉头转向,这种寻梦之旅上的折返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模式。透过这一叙事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美国形象的变迁。从追求美国梦,到返回国内实现中国梦,这一叙事模式借由主人公在寻梦之旅上的折返跑,讲述的其实是中国已经今非昔比的故事,是中国梦战胜美国梦的故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它的很多判断都带有西方主义偏见;它常常借助"厌女症"的情节设置,来确立中国男性主体的自信;它没能提供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关于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故事,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美国梦 西方主义 美国形象
下载PDF
“背包客”的可疑叛逃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国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6-30,共5页
“背包客”的旅行也可以看做是这样一种商品,他们最初的确做出了叛逃的姿态,发出了叛逃的声明,但最后却与他们叛逃的对象相拥而笑。当反叛成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原料后,它在实际上能够产生的社会意义就被消解殆尽。
关键词 背包 生产原料 大众文化 社会意义
下载PDF
民族风格的实践及其困境——以中国动画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国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65,共6页
2015年4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7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民族风格的实践及其困境——以中国动画为例"。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陈国战主持,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赵贵胜... 2015年4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7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民族风格的实践及其困境——以中国动画为例"。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陈国战主持,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赵贵胜、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品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30余名学者出席了本期论坛。本期论坛梳理了中国动画创作中探索民族化风格的几个历史阶段,分析了其中出现的一些优秀作品,总结了中国动画艺术在民族化道路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动画与民族性格、传统文化、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国外动漫产业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动画创作所面临的困境和今后的发展路径等问题。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画 民族风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困境 中国艺术研究院 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 民族化风格
原文传递
网络传媒:公共还是私人?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国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3期20-27,共8页
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早期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匿名交往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人们越来越感到,在网络匿名环境中,人们来去匆匆,一别永年,不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慰。于是,在匿名交往的新鲜感过后,实名交往越来越成为网络应用的主流,很... 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早期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匿名交往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人们越来越感到,在网络匿名环境中,人们来去匆匆,一别永年,不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慰。于是,在匿名交往的新鲜感过后,实名交往越来越成为网络应用的主流,很多人都主动选择脱去匿名性的伪装和保护,将自己的真实身份暴露于网络空间,并主要与那些和自己有现实联系的人进行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媒 私人 匿名性 主动选择 网络空间 交往 吸引力 乌托邦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作家访美游记中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国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3-61,共9页
进入新时期以后,很多中国作家获得赴美交流访问的机会,并写下大量访美游记,这些游记是了解新时期中国社会中的美国形象的重要文本。在访问美国前,很多作家已形成一套根深蒂固的美国观,他们的访美之行正是这种美国观与他们的亲身感受不... 进入新时期以后,很多中国作家获得赴美交流访问的机会,并写下大量访美游记,这些游记是了解新时期中国社会中的美国形象的重要文本。在访问美国前,很多作家已形成一套根深蒂固的美国观,他们的访美之行正是这种美国观与他们的亲身感受不断碰撞的过程。结果是旧观念发生动摇,而新观念又没有形成,很多游记中的美国形象充满矛盾,既对美国社会金钱至上、欲望泛滥等问题深信不疑,又看到美国社会的确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这种矛盾是当时主流媒体宣传中的美国形象的如实写照,即一方面承认美国在科技和物质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合法性;另一方面又延续对美国文化的批判,以确立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形象 中国作家 新时期 游记 访美 美国社会 物质文明 交流访问
原文传递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舆情与社会情绪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30-136,共7页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大量谣言,但其存续时间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没有引起大规模恐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各种网络舆情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激起不满、悲伤、怨怼.等情绪,将网民凝聚为一个个情感共同体。如果说恐慌主要出于对...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大量谣言,但其存续时间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没有引起大规模恐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各种网络舆情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激起不满、悲伤、怨怼.等情绪,将网民凝聚为一个个情感共同体。如果说恐慌主要出于对自身安全的关心,那么不满、悲伤、怨怼则主要来自对他人和公共事件的关注,这种变化主要是由社交媒体的普及造成的,但也表明我国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对四类网络舆情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体现出网民朴素的正义诉求,很多都起到了舆论监督、促进疫情防控进一步完善的作用。随着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主流媒体不应对网络舆情视而不见,而应主动介入、积极引导,主流宣传报道应回归常情常理,以避免在网络舆论中出现“翻车”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网络舆情 谣言 社会情绪 情感共同体
下载PDF
大众传媒的兴起与公共生活的衰落——以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为中心的考察
19
作者 陈国 《阴山学刊》 2012年第6期60-65,共6页
在西方研究公共生活的理论家中,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和理查德.桑内特三人鼎足而立,虽然他们对现代社会公共生活衰落的时间、原因及表现等问题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却一致认为,大众传媒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阿伦特认... 在西方研究公共生活的理论家中,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和理查德.桑内特三人鼎足而立,虽然他们对现代社会公共生活衰落的时间、原因及表现等问题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却一致认为,大众传媒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阿伦特认为,大众娱乐摧毁了公共生活的产物及其发生于其中的场所;哈贝马斯提出,随着大众传媒商业化程度的加深,公共领域又开始了一个"再封建化"的历程;桑内特则认为,大众传媒虽然给人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公共生活 阿伦特 哈贝马斯 桑内特
下载PDF
“文化批评与公共领域的建构”研讨会综述
20
作者 陈国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3-155,共3页
文化批评是近些年在中国文艺学界兴起的、以公共性为突出标志的批评类型,它不仅面向专家,更面向公众写作,是人文学者就社会重大话题与公众展开对话的方式。在作为交往对话平台的互联网日益普及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了文化批评,对... 文化批评是近些年在中国文艺学界兴起的、以公共性为突出标志的批评类型,它不仅面向专家,更面向公众写作,是人文学者就社会重大话题与公众展开对话的方式。在作为交往对话平台的互联网日益普及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了文化批评,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设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研讨会综述 中国文艺学 人文学者 对话平台 批评类型 公共性 互联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