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现代话剧作家的政治思维定势 被引量:7
1
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38-143,156,共7页
一政治思维定势是指思维主体受现实政治环境和现实政治问题的刺激,怀着参与并企图变革现存政治体系的目的所形成的思维准备状态。它将影响或决定思维主体在继起的思维过程中每一具体时刻的思维活动。由于整个现代中国始终进行着民族战... 一政治思维定势是指思维主体受现实政治环境和现实政治问题的刺激,怀着参与并企图变革现存政治体系的目的所形成的思维准备状态。它将影响或决定思维主体在继起的思维过程中每一具体时刻的思维活动。由于整个现代中国始终进行着民族战争与阶级革命,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激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话剧 政治思维定势 政治体系 创作主体 政治批判 戏剧艺术 现实政治 国民党 欣赏期待 剧作家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特征及其历史生成 被引量:6
2
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8-97,共10页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是创作主体在政治思维定势的作用下 ,对西方十九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性误读中生成 ,并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烈火燃烧的中国土地上发展、定型的。处于这种规定情境中的创作主体格外倚重政...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是创作主体在政治思维定势的作用下 ,对西方十九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性误读中生成 ,并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烈火燃烧的中国土地上发展、定型的。处于这种规定情境中的创作主体格外倚重政治功利性而相对轻视客观真实性 ,并因此造就了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群体意识、未来情结和历史乐观主义等特殊品格。研究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精神的关系 ,不仅能够更深入地发现对象内在的历史规定性 ,而且也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政治思维与文学创造之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维定势 中国 现代话剧 现实主义 创作精神 群体意识 历史生成 文学评论 历史乐观主义 未来情结
下载PDF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奶制品和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华斌 庄峙厦 +2 位作者 赵丽 吕靖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86-1290,共5页
以三聚氰胺为模板分子制备了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并将此聚合物装入自制的漏斗型固相萃取柱(SPE),制成对三聚氰胺有特异分子识别能力的SPE小柱。称取样品溶液10mL,以0.5mL·min-1速率流经SPE小柱,依次用水和甲醇-水(1+1)混... 以三聚氰胺为模板分子制备了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并将此聚合物装入自制的漏斗型固相萃取柱(SPE),制成对三聚氰胺有特异分子识别能力的SPE小柱。称取样品溶液10mL,以0.5mL·min-1速率流经SPE小柱,依次用水和甲醇-水(1+1)混合液各5mL淋洗小柱后,用甲醇-氨水(95+5)混合液8mL自然洗脱,将洗脱液吹氮蒸干,用甲醇1mL溶解残渣,所得溶液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选用Inertsil ODS-SP C18色谱柱及(A)pH 3.0的10mmol·L-1辛烷磺酸钠-10mmol·L-1柠檬酸混合溶液和(B)乙腈以90比10比例相混的混合液作为流动相进行色谱分离。检测波长为240nm。在3个浓度水平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89.0%~97.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三聚氰胺 奶制品 饲料
下载PDF
抒写人民情怀 弘扬中国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4
4
作者 《当代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5,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和"弘扬中国精神"、铸造民族灵魂的神圣使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和"弘扬中国精神"、铸造民族灵魂的神圣使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工作 中国精神 座谈会 总书记 习近平 人民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原文传递
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的悲剧精神 被引量:3
5
作者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1-85,共15页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话剧作家的政治思维定势,在悲剧创作中表现为,从二十年代末起,创作主体因此而遵奉的历史乐观主义,结合着同是因此而被唤醒、激活的民族传统的中庸和谐精神所生成的异质力量,导致中国现代话剧悲剧精神的沉落。
关键词 悲剧精神 政治思维定势 中国现代话剧 乐观主义 美学精神 悲观主义 政治力量 郭沫若 创作主体 悲剧创作
原文传递
电视剧:在商业运作与艺术创造之间 被引量:1
6
作者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29,共4页
电视剧的庸俗化,原本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产品的固有特性.一般说来,作为建立在高度技术化基础之上,并且按照商品生产的特定标准,规模化、机械化地复制而成的消费文化产品,电视剧很难具备其作为物化形态的文化所应该秉赋的... 电视剧的庸俗化,原本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产品的固有特性.一般说来,作为建立在高度技术化基础之上,并且按照商品生产的特定标准,规模化、机械化地复制而成的消费文化产品,电视剧很难具备其作为物化形态的文化所应该秉赋的自由、创造与超越的特质,而恰恰相反的是生成着与其它种类商品同样的机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艺术创造 商业运作 文化产品 发达资本主义 社会消费 商品生产 物化形态 庸俗化 技术化
原文传递
名著改编: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 被引量:2
7
作者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共5页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是一个多年来争议不断的话题。本期“理论探讨”栏目陈咏芹的文章《名著改编: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深入分析了不同艺术形态转化的过程。文章提出,文学名著改编需要对原著的艺术意蕴进行当代性反思,对原著被遮...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是一个多年来争议不断的话题。本期“理论探讨”栏目陈咏芹的文章《名著改编: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深入分析了不同艺术形态转化的过程。文章提出,文学名著改编需要对原著的艺术意蕴进行当代性反思,对原著被遮蔽部分进行祛蔽与还原,切实处理好历史还原与历史诠释之间因其内在张力关系而形成的矛盾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境 名著改编 视界 艺术形态 文学名著 语言艺术 创造活动 特殊类型
原文传递
现实主义电视剧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评李跃森著《思辨的激情》《抽象的凝视》 被引量:2
8
作者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4-126,共3页
李跃森电视艺术论集《思辨的激情》《抽象的凝视》是两部厚重的大书,作为“建立科学的电视艺术评价体系”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受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资助出版,是作者近四十年来追踪中国电视文艺思潮... 李跃森电视艺术论集《思辨的激情》《抽象的凝视》是两部厚重的大书,作为“建立科学的电视艺术评价体系”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受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资助出版,是作者近四十年来追踪中国电视文艺思潮、分析中国电视文艺现象、评述中国电视文艺创作、探讨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的论文之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思潮 人才培养工程 电视文艺 阶段性成果 李跃 凝视 现实主义 思辨
原文传递
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 被引量:2
9
作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7-149,共3页
关键词 政治思维定势 中国现代话剧 人物言语 语言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话剧文学 政治性 浪漫主义 人物性格 政治宣传
下载PDF
论田汉1949年之前话剧创作的内在矛盾 被引量:2
10
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73-85,共13页
田汉 1 949年之前话剧创作的内在矛盾源于其艺术思维模式的转型。 30年代初期 ,在经历严肃的自我批评之后 ,田汉由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者转变为一元论者 ,其话剧创作思维的兴奋点也开始由宣泄个体生命的感伤情绪转变为表现社会群体的政... 田汉 1 949年之前话剧创作的内在矛盾源于其艺术思维模式的转型。 30年代初期 ,在经历严肃的自我批评之后 ,田汉由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者转变为一元论者 ,其话剧创作思维的兴奋点也开始由宣泄个体生命的感伤情绪转变为表现社会群体的政治意志。但对并不擅长社会性题材更不擅长政治性题材的田汉而言 ,只有等到 40年代创造出与其艺术心理结构相适应的政治性与抒情性相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相和谐的新型的艺术思维模式时 ,才获得艺术的新生。这种新型的艺术思维模式相当成功地沟通了政治与艺术、时代美学主潮与创作主体审美优势之间的关系。也只有当田汉创造出这种新型的艺术思维模式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话剧 艺术思维模式 政治思维定势
下载PDF
作家政治思维定势与话剧结构形态 被引量:3
11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9-203,共15页
政治思维定势是指创作主体因受现实政治环境和现实政治问题的刺激,怀着参与并企图变革现存政治体系的目的,所形成的思维准备状态和思维状态,它将影响或决定主体每一具体时刻的思维活动。中国现代话剧作家的政治思维定势,通过其在具体创... 政治思维定势是指创作主体因受现实政治环境和现实政治问题的刺激,怀着参与并企图变革现存政治体系的目的,所形成的思维准备状态和思维状态,它将影响或决定主体每一具体时刻的思维活动。中国现代话剧作家的政治思维定势,通过其在具体创作活动中对主体观察、认识、选择与表现生活时的主导性影响而深刻地制约并规定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结构形态,造成了社会问题剧和伦理剧结构的非整一性与政治剧的二元对立结构的模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维定势 社会问题剧 中国现代话剧 整一性 《农村三部曲》 创作主体 政治体系 结构模式 陈白露 《上海屋檐下》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学悲剧意识的历史生成 被引量:2
12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16,共16页
因受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与佛学为补充,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文化特质的制约,中国古代文学极端缺乏悲剧意识,“中和之美”与“团圆主义”向来被奉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圭桌.直到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学... 因受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与佛学为补充,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文化特质的制约,中国古代文学极端缺乏悲剧意识,“中和之美”与“团圆主义”向来被奉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圭桌.直到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和民族审美意识才开始出现空前伟大的革命.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社会和个体的生存危机,“五四”新文学作家不仅藉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通过轰毁传统文学中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中和之美”与“团圆主义”的森严壁垒,去自觉地建构直面现实人生的悲剧意识,而且还将它作为自己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评判生活和表现生活最基本的出发点.“五四”新文学,因其在审美意识上与传统的决裂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意识 “五四”新文学 民族审美意识 创作主体 悲剧冲突 中国古代文学 《红楼梦》 中国文学 王国维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学悲剧意识的历史生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07-214,共8页
因受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与佛学为补充,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文化特质的制约,中国古代文学极端缺乏悲剧意识,“中和之美”与“团圆主义”向来被奉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圭臬.直到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学... 因受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与佛学为补充,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文化特质的制约,中国古代文学极端缺乏悲剧意识,“中和之美”与“团圆主义”向来被奉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圭臬.直到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和民族审美意识才开始出现空前的伟大的革命.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社会和个体的生存危机,“五四”新文学作家不仅藉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通过轰毁传统文学中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中和之美”与“团圆主义”的森严壁垒,去自觉地建构直面现实人生的悲剧意识,而且还将它作为自己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评判生活和表现生活最基本的出发出点.“五四”新文学,因其在审美意识上与传统的决裂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意识 “五四”新文学 民族审美意识 创作主体 悲剧冲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 《红楼梦》 王国维 中国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柳青及其《创业史》散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9年第1期48-63,共16页
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主动离京赴陕,在皇甫村建立生活基地,在农村实际工作中观察、体验和认识生活,在生活中磨砺思想与艺术。他的《创业史》注意从中国农村封建宗法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历史规定性中,去认识并表现农业合... 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主动离京赴陕,在皇甫村建立生活基地,在农村实际工作中观察、体验和认识生活,在生活中磨砺思想与艺术。他的《创业史》注意从中国农村封建宗法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历史规定性中,去认识并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艰巨性;同时注意从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出发,从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理想的宏观视野,去认识并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变革意义,去塑造在这个运动中诞生出来的理想人物。柳青重视理论思维训练,养成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剖析社会现象与人物心理的习惯。他的《创业史》,将社会剖析与人物心理剖析融为一体,赓续并拓展了由茅盾所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流派的艺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青 《创业史》 农业合作化 社会剖析小说
下载PDF
论强化电视剧的文学基础 被引量:1
15
作者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23,共4页
文学是电视剧创作的基础,然而,对电视剧文学基础的漠视已经成为妨碍电视剧艺术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期“理论探讨”栏目陈咏芹教授的文章《论强化电视剧的文学基础》从研究戏剧艺术的本体出发,澄清了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困惑,也... 文学是电视剧创作的基础,然而,对电视剧文学基础的漠视已经成为妨碍电视剧艺术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期“理论探讨”栏目陈咏芹教授的文章《论强化电视剧的文学基础》从研究戏剧艺术的本体出发,澄清了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困惑,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电视剧艺术界创作的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艺术 文学 中国电视剧 历史问题 历史总结 创作经验 内在需要 美学理论
原文传递
论文学名著改编的当代视界
16
作者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60,共2页
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不仅需要将语言艺术形态转换为声像艺术形态,而且还必须突出改编者立足于当代视界对文学名著的重新诠释。这种诠释为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带来什么样的新气象?改编者应该如何处理当代视界与历史意识的对立统一... 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不仅需要将语言艺术形态转换为声像艺术形态,而且还必须突出改编者立足于当代视界对文学名著的重新诠释。这种诠释为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带来什么样的新气象?改编者应该如何处理当代视界与历史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呢?本文拟就此进行美学的、历史的探讨,以期解决长期困扰电视剧改编实践的若干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名著 视界 当代 名著改编 电视剧改编 历史意识 艺术形态 形态转换
原文传递
在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之间——析传记电视剧《赵树理》的艺术创造
17
作者 晓幸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3,共7页
作为既具历史特性又具艺术特性的传记文艺,一方面要注意尽最大限度地逼近已经逝去的历史的本来面目,力图尽最大限度地复原传主的历史形象,为人们提供可靠的信史;另一方面也同时要注意尽最大可能地传达出传主的历史形象,力图尽最大... 作为既具历史特性又具艺术特性的传记文艺,一方面要注意尽最大限度地逼近已经逝去的历史的本来面目,力图尽最大限度地复原传主的历史形象,为人们提供可靠的信史;另一方面也同时要注意尽最大可能地传达出传主的历史形象,力图尽最大可能地调动所能调动的艺术手段,为人们提供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十七集电视连续剧《赵树理》就是这样一部相当优秀的传记文艺作品,它在处理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从学理的层面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物 艺术形象 赵树理 艺术创造 传记 电视剧 艺术特性 历史形象
原文传递
启蒙理性、历史反思与现实批判精神——董健先生学术特质散论
18
作者 《南大戏剧论丛》 CSSCI 2016年第2期17-33,共17页
董健先生以现代启蒙理性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戏剧史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建构以入学为核心的戏剧学基础理论,热情呼唤喜剧精神,在当代社会与文化语境中赓续并深化五四启蒙主义思想传统。他的论著从追求真理的高度追求历史真实,既注重... 董健先生以现代启蒙理性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戏剧史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建构以入学为核心的戏剧学基础理论,热情呼唤喜剧精神,在当代社会与文化语境中赓续并深化五四启蒙主义思想传统。他的论著从追求真理的高度追求历史真实,既注重从历史的维度去批判现实,又注重从现实的维度去反思历史,表现出弘阔的人文科学视野、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雄辩的逻辑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健 启蒙理性 历史真实 反思 现实批判精神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梁实秋——评刘炎生的《才子梁实秋》
19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4期145-146,共2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梁实秋———评刘炎生的《才子梁实秋》陈咏芹梁实秋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风云人物,曾两次受到革命作家的尖锐批判。一次是30年代被鲁迅痛加抨击,被冠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另...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梁实秋———评刘炎生的《才子梁实秋》陈咏芹梁实秋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风云人物,曾两次受到革命作家的尖锐批判。一次是30年代被鲁迅痛加抨击,被冠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另一次是40年代革命作家指责他鼓吹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文化语境 二十世纪 自由主义政治 文学观念 政治理想 左翼文艺 国民党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中国文学
下载PDF
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喜剧创作
20
作者 《南大戏剧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中国现代戏剧作家的政治思维定势,内在地制约并规定着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美学风貌的形成与嬗变。它在喜剧创作中表现为,自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不仅作为艺术样式的喜剧创作开始独尊政治讽刺喜剧,而且也因政治讽刺喜剧的日趋闹剧化而削弱了作... 中国现代戏剧作家的政治思维定势,内在地制约并规定着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美学风貌的形成与嬗变。它在喜剧创作中表现为,自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不仅作为艺术样式的喜剧创作开始独尊政治讽刺喜剧,而且也因政治讽刺喜剧的日趋闹剧化而削弱了作为喜剧灵魂的喜剧精神所应该达到的美学高度与历史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维定势 中国现代喜剧 政治讽刺喜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