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夷夏之辨” 被引量:10
1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28,共11页
关键词 十六国 北魏时期 汉民族 农耕 中原地区 生活习俗 前期 夷夏之辨 反映 演变历程
全文增补中
“汉化”刍议 被引量:10
2
作者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8-45,共8页
“汉化”是中华各少数族同华夏文化融合,并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渠道;“汉化”的倡导者往往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族上层人物,其表现往往是非暴力的,通过法规形式自上而下推行;“汉... “汉化”是中华各少数族同华夏文化融合,并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渠道;“汉化”的倡导者往往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族上层人物,其表现往往是非暴力的,通过法规形式自上而下推行;“汉化”是个开放性体系,既有低位文化向高位文化的靠拢,也有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族文化的融汇和吸收。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的汉化,历来有一些误断。有人以为“汉化”是汉族统治者用一种强制的手段“同化”少数族,从而扼杀他们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抗。国外有些人更错以为“汉化”是灭绝少数民族文化,是汉民族种类至上,强力推行本民族文化的结果。如果我们揭开历史的帷幕,拂去岁月的尘封,对中国历代王朝,尤其是北魏、前秦、辽、金、元、清等少数族建立的王朝中所发生的汉化现象进行一些解索和界定,就会发现所谓“汉化”,主要是中华各少数族主动向华夏文化及其核心儒家文化靠拢,使之融入并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正是这种向华夏文化及其核心“儒家文化”靠拢的“文化”才形成了一元主体、多元格局并为各族所认同的中华文化。这也是中国不会“解体”,中华各民族间有着牢固凝聚力的原因所在。本文试从“汉化”的倡导者,“汉化”的内容和方式,推行的过程和结局等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化” 华夏文化 儒家文化 阿保机 低位文化 高位文化 民族文化 鲜卑族 汉民族 汉族
原文传递
论李贺的抑郁气质和躁动心态 被引量:3
3
作者 《江淮论坛》 CSSCI 1993年第3期101-108,共8页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中唐诗人李贺的抑郁气质和躁动心态及其保护性抑制在其创作和言行中的种种表现,并分析产生这种病态心理的社会文化背景。 抑郁与狂躁是心理学的专用术语,用以表述某种心理变态的体征。
关键词 李贺 社会文化背景 中唐诗人 心理变态 专用术语 种种表现 保护性抑制 病态心理 心理学角度 心理学家
下载PDF
意大利汉学的演进历程及特征——以中国文学研究为主要例举 被引量:6
4
作者 《华文文学》 2008年第6期87-96,共10页
寻绎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传教士汉学、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过渡期、专业汉学的确立期和繁荣期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总结该阶段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成就并探寻其阶段特征。最后对意大利汉学中不同于西方汉学的典型特征进行探讨... 寻绎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传教士汉学、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过渡期、专业汉学的确立期和繁荣期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总结该阶段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成就并探寻其阶段特征。最后对意大利汉学中不同于西方汉学的典型特征进行探讨和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汉学 发展历程 特征
下载PDF
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3-86,共14页
海峡两岸五十年来壅塞阻断 ,缺少沟通 ,由于政治和学术背景的不同 ,两岸的唐代文学研究形成了各自的优长和存在着不同的缺憾。由于来自同一个学术传统 ,因此又有许多相似和共通之处。比较一下两岸五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历程中的共通、不... 海峡两岸五十年来壅塞阻断 ,缺少沟通 ,由于政治和学术背景的不同 ,两岸的唐代文学研究形成了各自的优长和存在着不同的缺憾。由于来自同一个学术传统 ,因此又有许多相似和共通之处。比较一下两岸五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历程中的共通、不足和各自的优长 ,并就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这对两岸的唐代文学研究互取其长 ,互补其短 ,共同推进 ,纵深发展 ,在新的世纪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学研究 五十年 缺憾 存在 同一 学术背景 历程 互补 成果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中期以前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华文文学》 2008年第2期68-79,共12页
本文主要回溯14世纪以来中国形象在英国作家作品中不断被颠覆的接受历程,并探究其形成肯定和否定两种截然对立的"中国印象"的原因:这不仅是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吸纳与民族文化自身的保守性、排它性交互作用、相互冲撞的结果,更... 本文主要回溯14世纪以来中国形象在英国作家作品中不断被颠覆的接受历程,并探究其形成肯定和否定两种截然对立的"中国印象"的原因:这不仅是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吸纳与民族文化自身的保守性、排它性交互作用、相互冲撞的结果,更是由于大英帝国商业利益和自身的文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作家 中国形象 接受历程 形成原因
下载PDF
先秦两汉羁縻考 被引量:2
7
作者 《安徽史学》 2000年第1期3-10,共8页
关键词 羁縻 冒顿 夷夏之辨 呼韩 单于 吕后 黄老思想 窦固 白登之围 右贤王 右屠耆王 珠崖郡 戊己校尉 耿秉
下载PDF
古典爱国主义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2
8
作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本文对古典爱国主义研究中向来未能应清并容易引起混乱的几个问题,诸如“夷夏之辨”与“胡汉一家”;军事、政治上的征服与思想、文化上的反征服;征服者符合历史潮流的统一趋归与被征服者的家国之忠等,试图重新加以辨析和界定,追溯其源头... 本文对古典爱国主义研究中向来未能应清并容易引起混乱的几个问题,诸如“夷夏之辨”与“胡汉一家”;军事、政治上的征服与思想、文化上的反征服;征服者符合历史潮流的统一趋归与被征服者的家国之忠等,试图重新加以辨析和界定,追溯其源头,厘清其演进和流变,评估其在中国国体形成及中华各族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爱国主义 现代诠释
下载PDF
台湾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文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6期84-89,共6页
女性文学研究在近年来台湾的文学研究中异军突起 ,显得极为活跃。本文主要以古典文学领域内的女性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 ,分析其研究思想的演进 ,并对其研究范围、特征、手段、队伍、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古典文学 女性文学 台湾省 研究思想
下载PDF
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当代价值重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先田 岳毅平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6,共9页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意在寻绎两千多年中国文学中的人文传统的种种脉络,并从四个方面探讨其人文内涵及其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方面的价值;第二部分则指出:即使是优秀人文传统,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也必须加以丰富和更新,...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意在寻绎两千多年中国文学中的人文传统的种种脉络,并从四个方面探讨其人文内涵及其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方面的价值;第二部分则指出:即使是优秀人文传统,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也必须加以丰富和更新,必须与时俱进,对其内涵进行重构和再创造,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人文精神 价值重构
下载PDF
安徽人文传统的特质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先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10,共9页
本文具体论列安徽在中华文化统一的共性下独有的人文特质,并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特质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战争因素以及屯垦、侨郡等南北对峙时期制度建设等原因。
关键词 安徽 人文 特质 成因
下载PDF
李贺诗歌的唐宋接受 被引量:4
12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从接受史角度寻绎唐宋人对李贺诗歌接受的历程,找出其特征,如接受过程中既有一种较有规律的起伏,又呈现某种批评上的稳定性;接受中的主体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向后延伸的历史积淀;唐人首次在接受中采用比较之法,至宋代已普遍运用,... 从接受史角度寻绎唐宋人对李贺诗歌接受的历程,找出其特征,如接受过程中既有一种较有规律的起伏,又呈现某种批评上的稳定性;接受中的主体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向后延伸的历史积淀;唐人首次在接受中采用比较之法,至宋代已普遍运用,从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评论中的一个接受程式;宋人将唐人评论中饱含情感的印象式描述加以抽象,变成简洁明要的概念,充分表现出宋人重思辨、多理性的特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歌 唐宋 诗歌评论 接受过程 主体意识 中国古典 宋人 接受史
原文传递
西北战事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
13
作者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146,共14页
苏轼豪放词风和当时宋与西夏的西北战事,以及苏轼对此战事的态度密切关联。熙宁六年的“熙河大捷”促使苏轼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形成;元丰六年“永乐之败”又促使苏轼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豪放词... 苏轼豪放词风和当时宋与西夏的西北战事,以及苏轼对此战事的态度密切关联。熙宁六年的“熙河大捷”促使苏轼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形成;元丰六年“永乐之败”又促使苏轼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由豪放雄壮向清壮深沉、多内心反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豪放词风 西北战事
下载PDF
安徽文化中的人文传统与当代价值重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先田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安徽的传统文化以儒文化为主导,多种文化的交汇,使安徽人文荟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人格魅力”、“反腐倡廉”和“恪守诚信”等文化精神,在安徽传统文化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这些... 安徽的传统文化以儒文化为主导,多种文化的交汇,使安徽人文荟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人格魅力”、“反腐倡廉”和“恪守诚信”等文化精神,在安徽传统文化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又是众多的安徽历史文化名人所熔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恪守诚信 人格魅力
下载PDF
试论《史记》人物传记的价值取向
15
作者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366-372,共7页
试论《史记》人物传记的价值取向陈友冰《史记》记载的历史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但在茫茫的三千多年历史中,作者仅仅选录了一百多个历史人物,组成七十列传、三十世家。有的历史人物并非同一时代,其间甚至相距几百年,作者却... 试论《史记》人物传记的价值取向陈友冰《史记》记载的历史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但在茫茫的三千多年历史中,作者仅仅选录了一百多个历史人物,组成七十列传、三十世家。有的历史人物并非同一时代,其间甚至相距几百年,作者却把他们“合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人物传记 历史人物 人生价值取向 孟尝君 《战国策》 《太史公自序》 道德规范 行为准则
下载PDF
论李贺的皇族意识——对《李长吉歌诗》的另类解读 被引量:3
16
作者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5期133-140,共8页
主要从文化心理角度对唐代诗人李贺诗作及其创作行为作出新的解读。文章认为:无论是其批判社会现实的诗篇,还是表现冶游夜饮场面宫体;也无论是表白其坎坷经历或人生志向的抒情诗,还是表现对宇宙人生思考的游仙体,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皇... 主要从文化心理角度对唐代诗人李贺诗作及其创作行为作出新的解读。文章认为:无论是其批判社会现实的诗篇,还是表现冶游夜饮场面宫体;也无论是表白其坎坷经历或人生志向的抒情诗,还是表现对宇宙人生思考的游仙体,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皇族意识植根于其中。这是他度过困窘一生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他自我安慰、维系其心理平衡的重要砝码。一些论者从社会学角度将其诗作分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几个方面,并对此作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价,并不符合李贺的创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皇族 意识
下载PDF
二战以后汉学在德国的流播及其学术特征——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6-172,共7页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寻绎二战以后中国古典文学在德国流播的历史进程,进行学术分期并简述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学术成果;2、探讨德国学者在接受中所体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特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流播史中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 二战后 汉学 德国流播 学术特征
下载PDF
台湾五十年来敦煌学研究历程及其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8-165,共8页
台湾五十年来在敦煌学的研究中经历了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起步、发轫期 ,七、八十年代的发展鼎盛期 ,以及 1 987年台湾政治解禁后的多元新变期 ,各个时期的研究特点和着重点都有所不同。台湾敦煌学与大陆相比有共同之处 。
关键词 敦煌学研究 研究特点 历程 特征 多元 大陆 时期 五十年 中国 台湾省 新变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文学韩国流播史及其特征——以“二战”后为中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本文对二战以后韩国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进行分期,并逐一寻绎其演进历程;对其研究队伍的组成及其学术成果进行分类探究评估;对其学术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 中国 古典文学 韩国 流播史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中法文学的互动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华文文学》 2007年第5期100-108,共9页
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探讨20世纪前期中法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法国作家对中国诗歌和戏剧的译介、改作和研究;中国学者对法国作家尤其是启蒙主义作家的译介以及对法国汉学界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新方向的确定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其思... 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探讨20世纪前期中法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法国作家对中国诗歌和戏剧的译介、改作和研究;中国学者对法国作家尤其是启蒙主义作家的译介以及对法国汉学界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新方向的确定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其思想意义:法国启蒙主义作家借中国作品抨击欧洲的蒙昧主义,革新西方戏剧理论;中国学者对法国文学的翻译引进,则开启了中国新文学向外国文学寻求新思维和新观念、新的创作方法的先河,对以"自由、民主、博爱"为核心价值观的"五四"精神的形成也有催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前期 中法文学 互动 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