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长效机制探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37,共5页
本科生导师制本是"舶来品",最初在中国高校的认同与发展很快。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呈现出"水土不服"的迹象。为解决制约本科生导师制发展之"瓶颈",必须落实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培训机制,通过制定具体的可量... 本科生导师制本是"舶来品",最初在中国高校的认同与发展很快。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呈现出"水土不服"的迹象。为解决制约本科生导师制发展之"瓶颈",必须落实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培训机制,通过制定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察导师之德,评导师之才,辅以培训,持证上岗;必须创新本科生与导师互选联动机制,通过学生、班主任以及辅导员之间联合"作战",增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做到相互知根知底;必须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的考评激励机制,实施"双主体"考核机制,既考核导师,又考核学生,对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如此,方可构建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效机制,并有效提升本科生导师制的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管理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 遴选培训机制 互选机制 考评激励机制
下载PDF
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践行机制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0,共5页
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蕴含着现代道德建设的丰富营养,它能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提供一种道德文化资源。如何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价值最大化,并建立优序良俗的社会秩序提供道德层面的基础,关涉到中国传统优秀道德在当代如何践行的问题。... 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蕴含着现代道德建设的丰富营养,它能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提供一种道德文化资源。如何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价值最大化,并建立优序良俗的社会秩序提供道德层面的基础,关涉到中国传统优秀道德在当代如何践行的问题。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稳定的道德规范践行机制。古代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道德合法性的论证说明机制;有教无类、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和考核机制;崇贤明、举孝廉的道德推举评价机制。古代社会的道德践行机制为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道德文化 道德践行机制
原文传递
儒家传承核心价值观之经验与教训 被引量:9
3
作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6,共5页
儒家道德文化有着丰富而厚重的传承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必然要从儒家传承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教训中汲取营养。儒家传承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经验在于形上立道、形下行道;明确主流、多元一核;... 儒家道德文化有着丰富而厚重的传承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必然要从儒家传承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教训中汲取营养。儒家传承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经验在于形上立道、形下行道;明确主流、多元一核;政府立道、志士弘道;先尊德性、后道问学;基本教训在于徒法不利于推行核心价值观,不"依人建极"亦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儒家传承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教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思潮 儒家 核心价值观
原文传递
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 被引量:10
4
作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1-74,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唐诗宋词"之美誉,与唐代茶文化相关的诗歌称之为唐代茶诗。唐代茶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的价值旨趣,即儒家礼仪的价值旨趣、佛家禅悦的价值旨趣和道家隐逸的价值旨趣。研究唐代茶诗中所蕴含的儒...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唐诗宋词"之美誉,与唐代茶文化相关的诗歌称之为唐代茶诗。唐代茶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的价值旨趣,即儒家礼仪的价值旨趣、佛家禅悦的价值旨趣和道家隐逸的价值旨趣。研究唐代茶诗中所蕴含的儒释道价值旨趣,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尤其是唐代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茶诗 儒释道 礼仪旨趣 隐逸旨趣 禅悦旨趣
下载PDF
儒家核心价值观对封建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探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天府新论》 CSSCI 2009年第4期20-24,共5页
儒家核心价值在中国封建社会主要表现为"三纲五常",其核心价值对封建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达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使然。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主要表现为:形... 儒家核心价值在中国封建社会主要表现为"三纲五常",其核心价值对封建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达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使然。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主要表现为:形上立道策略:对儒家核心价值的合法性的论证有助于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现实立教策略:先尊德性而后道问学,使人们大众明确主流、多元一体以促进封建社会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实践推行策略:政府立道、志士弘道;威猛并施、礼法并用以真正实现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儒家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之策略,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的有效引领提供了深层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儒家传承核心价值之策略
下载PDF
本科生导师制西方模式移植之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7
6
作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6,共6页
本科生导师制移植到中国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导师制与学分制目标功能上的交叉重叠以及师生关系的疏远,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土教育文化的失位。因此,摒弃厚今薄古、厚西薄中的教育理念,在拥抱现代化的同时,亲近中国教育传统... 本科生导师制移植到中国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导师制与学分制目标功能上的交叉重叠以及师生关系的疏远,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土教育文化的失位。因此,摒弃厚今薄古、厚西薄中的教育理念,在拥抱现代化的同时,亲近中国教育传统,在传统中汲取养分,进而开辟出全新的道路,成为当下本科生导师制改革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 导师制 教育困境 传统教育 西方模式 中国模式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发展何以可能
7
作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发展的可能性可以规约为三个层面,即主体层面、客体层面以及实践层面。主体层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具有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要兼具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同时还要有推动二者契合发...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发展的可能性可以规约为三个层面,即主体层面、客体层面以及实践层面。主体层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具有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要兼具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同时还要有推动二者契合发展的主观意愿。客体层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属于异质文化,但他们符合“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特点,二者在形而上层面具有“形似”之同质性,均关注人的问题,注重人伦道德的提升。实践层面,两者契合发展的前夜乃是文化的迷茫时期,契合发展是在多元文化的角逐与竞争中逐渐形成的,是在有识之士的推波助澜下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契合发展 历史经验 基本规律
下载PDF
一种全新的伦理秩序和伦理规范——试论全球化时代普世伦理在实现全面和谐中的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探求》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因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为普世伦理存在的存在论依据,认为对普世伦理的研究必须从信仰层面的根本冲突转向对全球化时代现实生活的关切上。剥离普世伦理原有的宗教学含义,并吸取其合理的因素。在这种层...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因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为普世伦理存在的存在论依据,认为对普世伦理的研究必须从信仰层面的根本冲突转向对全球化时代现实生活的关切上。剥离普世伦理原有的宗教学含义,并吸取其合理的因素。在这种层面上,揭示了本文所界定的普世伦理的哲学内蕴,进而论述了普世伦理在实现全球和谐中的价值以及普世伦理的实践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伦理 全球化时代 和谐 价值
原文传递
浅谈唐宋茶文化的兴盛与人之心性修养 被引量:6
9
作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4,12,共5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之精神层面:即茶文化能有效调节人之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茶文化能养人之心、抑人之情、怡人性情;茶文化还有...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之精神层面:即茶文化能有效调节人之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茶文化能养人之心、抑人之情、怡人性情;茶文化还有效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际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茶文化的终极价值指向为和,茶文化是人间真善美和合之美的最高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茶文化 茶道与心性修养 和合 唐宋茶道
下载PDF
王船山义利观辨正 被引量:5
10
作者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3-146,共4页
船山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学界多把他的义利观等同于儒家的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其实,这是对船山义利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船山的义利观至少包含先利后义、先义后利、义利和合三个层面。... 船山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学界多把他的义利观等同于儒家的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其实,这是对船山义利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船山的义利观至少包含先利后义、先义后利、义利和合三个层面。一旦抽离船山原典的语境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就会导致对船山义利观的误解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义利观 语境还原 语境抽离 误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 被引量:4
11
作者 《探求》 2009年第2期17-19,共3页
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特定话语,但为了把握西方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状况,仍可以从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各种学术研究来加以考察。在批判基础上,这种考察可以为建设... 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特定话语,但为了把握西方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状况,仍可以从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各种学术研究来加以考察。在批判基础上,这种考察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原文传递
和谐问题的哲学反思——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探求》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因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所凸显出来的和谐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针对学术界研究和谐问题的现状,认为学者们从传统和合文化的角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角度研究“和谐”,并以此来解决全球化时代因“五大冲突”与“五大危...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因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所凸显出来的和谐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针对学术界研究和谐问题的现状,认为学者们从传统和合文化的角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角度研究“和谐”,并以此来解决全球化时代因“五大冲突”与“五大危机”所凸显的和谐问题在历时性和可操作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度。提出了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和谐观的建立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时代 和谐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先秦儒道生死相通论——比较视阈中的先秦儒道生死观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兰州学刊》 2006年第1期5-6,共2页
关于儒释道关系的研究一直就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先秦儒道两家对生死观的基本态度为基本问题意识,通过对它们生死观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先秦儒道两家生死观在生死命定论、贵生重生论、生死气化论、超越死亡论四方面是相通的,可... 关于儒释道关系的研究一直就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先秦儒道两家对生死观的基本态度为基本问题意识,通过对它们生死观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先秦儒道两家生死观在生死命定论、贵生重生论、生死气化论、超越死亡论四方面是相通的,可谓是一种殊途而同归的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观 儒家 道家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传统素朴唯物论之契合点探赜
14
作者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87,共7页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气本论为代表的素朴唯物论,二者之间存有四个契合点。“萌芽”契合点:二者成型“前夜”均为素朴唯物论“胚胎”;“...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气本论为代表的素朴唯物论,二者之间存有四个契合点。“萌芽”契合点:二者成型“前夜”均为素朴唯物论“胚胎”;“诘难”契合点:二者于“唯物与唯心”的论辩中证成;本体普遍意涵之契合点:二者在形而上层面具有普遍性义涵;“实践”契合点:二者均注重实践。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物论的四个契合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唯物论 契合点
下载PDF
朱子与船山对《论语》“子贡问政”章诠释之双重面向——兼论船山对朱子之驳异
15
作者 汪美玲 《朱子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8-40,共13页
《论语》中的“子贡问政”章((1))在历代的注疏中都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内容,但值得关注的是,朱子和船山对于此章却存在全然不同的理解倾向。而当今学界中关于“子贡问政”章研究的论文还相对较少((2)).
关键词 《论语》 朱子 子贡 船山 问政
原文传递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客观困境及其对策 被引量:4
16
作者 檀茜 忠干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共5页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践行存在着客观困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逐利情结、道德教育与道德践行相脱节、道德践行的免责困境、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道德生活脱离社会根基等。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践行存在着客观困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逐利情结、道德教育与道德践行相脱节、道德践行的免责困境、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道德生活脱离社会根基等。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是实现优序良俗的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因此,克服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客观困境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践行 客观困境
下载PDF
孟子“预定”平等理念探赜
17
作者 刘秋明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4-92,共9页
孟子从人皆性善的预定出发,逻辑推演出四个向度的平等理念。第一,从心性平等的角度说明“人性本善”中善的绝对性与人人皆可“尽心”而发挥的自觉能动性;第二,从工夫平等的角度揭示人人皆可以做积极的“养气”工夫与消极的“寡欲”工夫... 孟子从人皆性善的预定出发,逻辑推演出四个向度的平等理念。第一,从心性平等的角度说明“人性本善”中善的绝对性与人人皆可“尽心”而发挥的自觉能动性;第二,从工夫平等的角度揭示人人皆可以做积极的“养气”工夫与消极的“寡欲”工夫;第三,从伦理平等的角度推阐传统五伦义务的双向性、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平等性,并借亲亲—仁民—爱物这一等差序列论证平等与等差的对立统一关系;第四,从政治平等的角度横向解释劳心—劳力模式下不同分工的平等性,以及纵向论说同一行业物价不一的合理性。孟子“预定”平等理念的探究可以从心性—工夫—伦理—政治的逻辑序列渐次展开,抑或说是以从隐到显、从内圣到外王的方式推扩开来,旨在唤醒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出更多平等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平等 预定平等 心性平等 工夫平等
下载PDF
人性为善何以可能——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形上学批判及其人文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秀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8-22,共5页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q... 儒学史上人性思想为善、为恶、有善有恶,性即理等人性思想的来源往往倾向于天赋论、先验论等。先哲们对人性论思想的提出多倾向于独断论式的结论,对人性思想缘何为善、为恶以及性善情恶等,其论证要么"不明"、要么"不备"。王船山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又"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其一,从船山沿袭儒家传统人性思想说明船山思想在本质上仍属宋明理学范畴,并非如其他学者所说的船山是启蒙思想家的说法;其二,船山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论证说明,同时也为他关于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人性 善恶 道德意识的起源
下载PDF
船山、程朱于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诠释歧异钩沉
19
作者 《原道》 2023年第2期231-246,共16页
孔子以“不迁怒不贰过”盛赞颜回“好学”,对这个问题的诠释,船山与程朱之歧异有三:在“不迁怒”问题上,船山以“理御气”辩程朱的“性其情”;在“不贰过”问题上,船山以“颜子之过”在“身”驳程朱的“颜子之过”在“心”;在价值指归上... 孔子以“不迁怒不贰过”盛赞颜回“好学”,对这个问题的诠释,船山与程朱之歧异有三:在“不迁怒”问题上,船山以“理御气”辩程朱的“性其情”;在“不贰过”问题上,船山以“颜子之过”在“身”驳程朱的“颜子之过”在“心”;在价值指归上,船山以“功效双显”完善程朱的“效验处见工夫”。船山与程朱关于颜子“不迁怒不贰过”问题诠释的歧异,实则是船山力图在性情论上对程朱性重于情的思想倾向进行纠偏,同时,也着力于在工夫论层面纠正程朱对“形”“气”的忽视。船山的诠释对“不迁不贰”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深化,他将“不迁不贰”归结为功效双显,实则是强调为学并无终点,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程朱 不迁怒不贰过 性情 工夫
原文传递
后心学时代的朱陆之辩——以整庵与南野关于“性”“良知”之辩为中心
20
作者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罗整庵和欧阳南野关于“良知”是否是“性”的论辩,是明代理学和心学的一场重要交锋。整庵在《困知记》中批评姚江之学的“良知说”,欧阳南野致书反驳。二先生围绕“性”“良知”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一场由认识论、工夫论为基础,上达于... 罗整庵和欧阳南野关于“良知”是否是“性”的论辩,是明代理学和心学的一场重要交锋。整庵在《困知记》中批评姚江之学的“良知说”,欧阳南野致书反驳。二先生围绕“性”“良知”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一场由认识论、工夫论为基础,上达于本体论的论辩。在认识论层面,整庵认为“良知”不是“性”;南野则强调“良知”即是“本然之善”,因此“良知”是“性”。在工夫论层面,整庵认为要“穷究物理,博通典训”最后豁然贯通;南野则认为应当易简工夫,发明良知。二先生之辩论最终上升为本体之争,整庵以“圣人本天”为原则,强调天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南野则试图消解物我、心理、体用之间的对立,确立良知作为本体的合法性。这场论辩是后心学时代朱陆之辩的延续与推进,不仅进一步阐明了理、性、心、良知、知觉、格物等概念的内涵,还凸显了理学、心学理论体系中各自存在的弊端,揭示了明代理学向气学发展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德 罗钦顺 良知 知觉 天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