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被引量:348
1
作者 陈兴良 《法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5,共9页
北京大学著名刑法学专家陈兴良教授,最近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反思与调整;宽严相济政策:界定与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念与实现。本刊将连续登载,请各位读者关注。
关键词 刑事政策 法学专家 北京大学 读者关注 陈兴良 严打 阐述
原文传递
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 被引量:367
2
作者 陈兴良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18,共16页
社会危害性理论是我国刑法中的传统理论。本文基于刑事法治的理念 ,理性地审视社会危害性理论 ,认为在注释刑法学中应当坚守形式理性 ,否定社会危害性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罪刑法定原则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犯罪 形式概念 实质概念 刑法
原文传递
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 被引量:378
3
作者 陈兴良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48,共22页
形式解释论基于罪刑法定原则所倡导的形式理性,通过形式要件,将实质上值得科处刑罚但缺乏刑法规定的行为排斥在犯罪范围之外。本文从解释方法论、构成要件论以及刑法观的不同层次,对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的争论进行了法理上的考... 形式解释论基于罪刑法定原则所倡导的形式理性,通过形式要件,将实质上值得科处刑罚但缺乏刑法规定的行为排斥在犯罪范围之外。本文从解释方法论、构成要件论以及刑法观的不同层次,对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的争论进行了法理上的考察。本文作者认为,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是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理论之争,也是形式刑法观与实质刑法观之争。作者在对刑法学中的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关系的理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形式解释论的理据作了宣示,对实质解释论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罪刑法定原则 形式侧面 实质侧面
原文传递
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 被引量:265
4
作者 陈兴良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68,共17页
警察权存在的正当根据在于维护社会治安 ,其行使应遵从公共原则、责任原则、比例原则和程序原则。我国现有的警察权设置具有垄断、广泛、重大的特征 ,对此应通过分权实现对警察权的限制 ,将行政警察与司法警察分立 ,行政警察内部再根据... 警察权存在的正当根据在于维护社会治安 ,其行使应遵从公共原则、责任原则、比例原则和程序原则。我国现有的警察权设置具有垄断、广泛、重大的特征 ,对此应通过分权实现对警察权的限制 ,将行政警察与司法警察分立 ,行政警察内部再根据职责分工进一步分立。警察权的合理构造有赖于侦羁分离和侦鉴分离的实现 ,需要强调控辩平衡和司法审查 ,以最终符合刑事法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权 刑事法治 行政 限权 根据 比例原则 公共 分权 垄断 分立
下载PDF
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 被引量:190
5
作者 陈兴良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25,13,共13页
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兴良对刑法《这里主要是指刑罚》的迷信,是各种政治迷信中最根深蒂固之一种。如果说,在智识未开的古代社会,这种观念还有一定市场的话;在当今文明社会,刑法迷信应当在破除之列。德... 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兴良对刑法《这里主要是指刑罚》的迷信,是各种政治迷信中最根深蒂固之一种。如果说,在智识未开的古代社会,这种观念还有一定市场的话;在当今文明社会,刑法迷信应当在破除之列。德国著名学者耶林指出:"刑罚如两刃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行为法 行政刑法 刑法典 刑事政策 犯罪成本 行政处罚法 刑罚处罚 刑法谦抑 犯罪行为 经济分析
下载PDF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 被引量:171
6
作者 陈兴良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0-54,共15页
世纪之交,面临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的犯罪压力,如何调整刑罚结构,以实现刑法的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的双重机能,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刑事政策的基本理念出发,就刑罚结构调整问题略抒己见,求正于学界... 世纪之交,面临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的犯罪压力,如何调整刑罚结构,以实现刑法的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的双重机能,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刑事政策的基本理念出发,就刑罚结构调整问题略抒己见,求正于学界同仁。一刑事政策意味着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刑罚结构调整 轻刑化 犯罪现象 经济犯罪 刑罚体系 重刑化 死刑 刑法修订 预防犯罪
原文传递
虚拟财产的刑法属性及其保护路径 被引量:206
7
作者 陈兴良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6-172,共27页
虚拟财产是网络衍生物,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虚拟财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法律上如何看待虚拟财产的属性,在刑法学界存在较大争议,而这个问题关系到对侵犯虚拟财产案件的定罪量刑,所以极为重要。本文从民刑的双重视角,对虚拟财... 虚拟财产是网络衍生物,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虚拟财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法律上如何看待虚拟财产的属性,在刑法学界存在较大争议,而这个问题关系到对侵犯虚拟财产案件的定罪量刑,所以极为重要。本文从民刑的双重视角,对虚拟财产的财物属性和权利属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司法实践中的三个案例,概述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虚拟财产从非财物到财物再到数据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我国刑法中的财物是一个包括了有体物、无体物和财产性利益的最为广义的概念,因此完全能够涵盖虚拟财产;对于具有财产价值的虚拟财产应当按照财物予以刑事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财产 财物 有体物 无体物 财产性利益
原文传递
刑法的明确性问题:以《刑法》第225条第4项为例的分析 被引量:202
8
作者 陈兴良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124,共11页
刑法的明确性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对于罪刑法定司法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刑法》第225条第4项为例,对我国刑法的明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刑法中广泛存在空白罪状、罪量要素和兜底条款,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这... 刑法的明确性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对于罪刑法定司法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刑法》第225条第4项为例,对我国刑法的明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刑法中广泛存在空白罪状、罪量要素和兜底条款,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这些立法模式的明确性是存在争议的。空白罪状因为存在参照法规,只要参照法规是明确的,则应当认为并不违反明确性的要求。罪量要素虽然是概括性的规定,但它是把本来应当由司法机关行驶的裁量权由立法机关作出框架性的规定。因此,罪量要素也不违反明确性的要求。兜底条款则要具体分析,如果仅是对行为方法的兜底性规定并不违反明确性要求。但相对的兜底罪名以及对行为方式的兜底性规定则确实存在违反明确性之虞。我国采用司法解释方式对兜底性条款加以规定,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明确化的应因之道,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讨论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确性 空白罪状 罪量要素 兜底条款
原文传递
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的关系:从李斯特鸿沟到罗克辛贯通 中国语境下的展开 被引量:194
9
作者 陈兴良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4-1005,共32页
本文是对刑法教义学的一个面向的理论探讨,即如何处理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之间的关系。作者从李斯特鸿沟切入,李斯特将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加以严格界分:刑法教义学成为一门形式的-实证的学科,完全排斥价值判断,由此形成了古典派的犯... 本文是对刑法教义学的一个面向的理论探讨,即如何处理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之间的关系。作者从李斯特鸿沟切入,李斯特将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加以严格界分:刑法教义学成为一门形式的-实证的学科,完全排斥价值判断,由此形成了古典派的犯罪论体系;而刑事政策则是在刑法教义学之外,在刑罚论中予以研究,其以目的性思想为依归,尤其追求特殊预防的效果。李斯特这种把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加以分立与疏离的思想,形成所谓"李斯特鸿沟"。经过新古典派的犯罪论体系和目的行为论的犯罪论体系之后,罗克辛对李斯特鸿沟予以贯通,将刑事政策引入犯罪论体系,使构成要件实质化、违法性价值化、罪责目的化,形成了其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本文重点对中国的语境下如何展开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关系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反思性探究,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刑法教义学,因此,李斯特鸿沟尚具有启迪意义。但我们没有必要回到李斯特,也没有必要重新跨越李斯特鸿沟,而是可以直接享受罗克辛贯通的成果。本文强调了在中国目前的刑法教义学研究中,既要以刑事政策作为刑法教义学的引导,更要注重通过刑法教义学对刑事政策的边界加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鸿沟 罗克辛贯通 刑法教义学刑事政策
原文传递
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 被引量:180
10
作者 陈兴良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5-32,共8页
怍者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虽然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的互相转化,因而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范围互相消长。作者从立法与司法两个方面,对行政处罚与刑... 怍者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虽然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的互相转化,因而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范围互相消长。作者从立法与司法两个方面,对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作了具体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处罚法 刑罚处罚 行政法规 主要表现 行政刑法 行政犯罪 非犯罪化 刑法规范 刑事责任 社会危害性
原文传递
目的犯的法理探究 被引量:157
11
作者 陈兴良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2-81,共10页
目的犯是指以超过的主观要素为罪责要素的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存在目的犯的规定。从犯罪构成理论分析,目的犯之目的是犯罪规定之外的主观要素,它与规定之内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目的犯的设立,为控方的举证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应当采用推定... 目的犯是指以超过的主观要素为罪责要素的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存在目的犯的规定。从犯罪构成理论分析,目的犯之目的是犯罪规定之外的主观要素,它与规定之内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目的犯的设立,为控方的举证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应当采用推定的方法正确地认定目的犯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犯 司法认定 主观要素 刑法 犯罪构成 犯罪故意
原文传递
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罪量要素——立足于中国刑法的探讨 被引量:149
12
作者 陈兴良 《环球法律评论》 2003年第128期275-280,共6页
The paper, based on the Chinese criminal law, explores the status and the role of the element of quantity of crime in the constitution of crime. The author agrees to the idea that the quantity of crime should be regar... The paper, based on the Chinese criminal law, explores the status and the role of the element of quantity of crime in the constitution of crime. The author agrees to the idea that the quantity of crime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independent element in the constitution of crime and 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of constitution of crime that combines the body from the crim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rime and the quantity of cr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成要件 罪量要素 中国 刑法 犯罪数额 犯罪情节
原文传递
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 被引量:161
13
作者 陈兴良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0-86,共17页
客观归责理论是德国刑法学在因果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说,旨在解决客观上的可归责性问题。归因与归责的区别在于:归因是一个事实问题,通过因果关系理论解决;归责是一个评价问题,通过客观归责理论解决。客观归责理论所确立的有关规... 客观归责理论是德国刑法学在因果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说,旨在解决客观上的可归责性问题。归因与归责的区别在于:归因是一个事实问题,通过因果关系理论解决;归责是一个评价问题,通过客观归责理论解决。客观归责理论所确立的有关规则,对犯罪构成的客观要素进行实质审查,从而使犯罪构成论更加合理化。我国有必要对客观归责理论加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关系 客观归责 犯罪构成
原文传递
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 被引量:137
14
作者 陈兴良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47,共38页
罪刑法定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并且我国刑法学界对此存在争议。本文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回答了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这一重大问题。全文共分五部分,约5万多字。第一部分是罪刑法定的价值蕴涵,作者认为罪刑法定是以个人自由为价值取向... 罪刑法定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并且我国刑法学界对此存在争议。本文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回答了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这一重大问题。全文共分五部分,约5万多字。第一部分是罪刑法定的价值蕴涵,作者认为罪刑法定是以个人自由为价值取向的,体现的是刑法对人权的有力保障。第二部分是罪刑法定的制度构造,作者认为从法的制度构造上来说,应以罪刑法定的严格规则限制司法的自由裁量,同时又在罪刑法定的界域之内予以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第三部分是罪刑法定的立法机理,作者认为刑法典是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法律载体,因而对刑法典的立法机理作了有价值的探讨。第四部分是罪刑法定的司法运作,作者认为刑事司法是罪刑法定主义现实化的必由之路,因而对如何塑造刑事司法的品格作了有意义的论述。第五部分是罪刑法定的中国命运,作者认为随着我国法制的发展,罪刑法定主义也必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刑法定主义 自由裁量权 刑法典 刑事类推 法官 个人自由 罪刑法定原则 刑事古典学派 刑事司法 法律文化
原文传递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被引量:128
15
作者 陈兴良 《法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29,共6页
北京大学著名刑法专家陈兴良教授,最近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反思与调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界定与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念与实现。本刊2006年第1期刊登了前两部分... 北京大学著名刑法专家陈兴良教授,最近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从严打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反思与调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界定与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念与实现。本刊2006年第1期刊登了前两部分,这里是此文的第三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北京大学 陈兴良 刑法 严打 阐述
原文传递
正当防卫如何才能避免沦为僵尸条款——以于欢故意伤害案一审判决为例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被引量:154
16
作者 陈兴良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104,共16页
正当防卫是公民行使防卫权的行为,刑法对此加以保护。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明文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划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以及一般犯罪之间的界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欢故意伤害案一审判决未能认定... 正当防卫是公民行使防卫权的行为,刑法对此加以保护。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明文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划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以及一般犯罪之间的界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欢故意伤害案一审判决未能认定正当防卫,甚至防卫过当也未予认定,而是按照一般的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该案经媒体披露以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刑法学界对于正当防卫制度的反思与检讨。以于欢故意伤害案的一审判决为例,从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对正当防卫进行刑法教义学分析,并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对于正当防卫的认识误区进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在于欢故意伤害案的二审判决中,认定本案具有防卫情节,同时认为于欢的正当防卫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二审判决虽然比一审判决在防卫情节的认定上有所进步,但仍然未能正确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 无过当防卫
原文传递
风险刑法理论的法教义学批判 被引量:149
17
作者 陈兴良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27,共25页
风险刑法是从风险社会中引申出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刑法话语体系,近年来活跃在我国刑法学界。对比风险社会的风险与风险刑法的风险,即可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险。风险社会的风险是后工业社会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具有不可... 风险刑法是从风险社会中引申出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刑法话语体系,近年来活跃在我国刑法学界。对比风险社会的风险与风险刑法的风险,即可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险。风险社会的风险是后工业社会的技术风险,这种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与不可控制性,根本不可能进入刑法调整的范围。风险刑法理论将风险予以泛化,并且主要是以工业社会的事故型风险为原型展开其论述与论证,但这与风险社会的风险并无关联。风险刑法理论在刑法应对风险的讨论中,以过失犯、行为犯与不作为犯等立法方式为例证进行说明,以此作为风险刑法理论的主要内容。但风险刑法理论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且充分的论证,而是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之上。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风险刑法理论与其赖以凭籍的作为理论根据的风险社会理论之间难以无缝对接,使风险刑法理论根基不稳。风险刑法理论在对刑法例证的论证中,过于大而化之而没有细致推敲,结果导致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所有这些,都使得风险刑法理论只能获得一时之观点喧嚣,而难以取得长久之学术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刑法教义学
原文传递
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 被引量:138
18
作者 陈兴良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7,共15页
社会危害性理论是苏联刑法学的遗产之一,它至今仍在我国刑法学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基于罪刑法定原则,本文对社会危害性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本文对社会危害性的形成史进行了历史考察,对犯罪概念,包括形式概念、实质概念与混合概... 社会危害性理论是苏联刑法学的遗产之一,它至今仍在我国刑法学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基于罪刑法定原则,本文对社会危害性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本文对社会危害性的形成史进行了历史考察,对犯罪概念,包括形式概念、实质概念与混合概念进行了法理辨正,指出了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的相悖性,由此形成犯罪认定中犯罪构成的形式判断与社会危害性的实质判断之间的对立性,并对犯罪构成体系中的社会危害性观念作了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犯罪概念 形式 实质 刑法
原文传递
刑法教义学方法论 被引量:140
19
作者 陈兴良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56,共19页
罪刑法定原则下的刑法适用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法律的正确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逻辑推理。为此 ,在刑法理论上应当加强法教义学方法的研究。刑法教义学方法中涉及的重大问题包括刑法解释方法论、犯罪构成方法论、案件事实认定方法论... 罪刑法定原则下的刑法适用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法律的正确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逻辑推理。为此 ,在刑法理论上应当加强法教义学方法的研究。刑法教义学方法中涉及的重大问题包括刑法解释方法论、犯罪构成方法论、案件事实认定方法论以及刑法论证方法论等。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类推解释、犯罪构成类型化特征、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法律论证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教义学 罪刑法定原则 犯罪构成 理论与实践 类型化特征 刑法适用 逻辑推理 刑法理论 刑法解释 事实认定 类推解释 法律问题 具体分析 法律论证 案件 区分
原文传递
刑法的价值构造 被引量:67
20
作者 陈兴良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12,共8页
我国当前的刑法学研究,规范分析是主要方法,因而形成以刑法注释为主体的理论格局。不满于这种刑法理论研究的现状,我国刑法学界强调基本理论研究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认为,刑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应该是对刑法的本原性思考,价值构造正是刑... 我国当前的刑法学研究,规范分析是主要方法,因而形成以刑法注释为主体的理论格局。不满于这种刑法理论研究的现状,我国刑法学界强调基本理论研究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认为,刑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应该是对刑法的本原性思考,价值构造正是刑法的本原性问题之一,价值分析应该是规范分析的基础与归宿。本文拟就刑法的价值构造发表一己之见,以此作为刑法的价值分析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秩序 刑法的价值 个人自由 人权保障机能 社会保护机能 刑事古典学派 刑事实证学派 个人主义 价值构造 杜尔克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