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人肺上皮细胞中TLR3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8期76-80,共5页
探讨肺上皮细胞中TLR3抗RSV感染的作用。方法 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上皮细胞(A549)后,用RT-PCR检测TLR3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TLR3蛋白、IRF3蛋白表达。通过RSV感染肺上皮细胞36h后,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NF... 探讨肺上皮细胞中TLR3抗RSV感染的作用。方法 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上皮细胞(A549)后,用RT-PCR检测TLR3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TLR3蛋白、IRF3蛋白表达。通过RSV感染肺上皮细胞36h后,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NF-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RSV感染时间延长,TLR3mRNA、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及紫外线灭活RSV组增高,TLR3mRNA 6h后增高明显(P<0,05),TLR3蛋白12h后增高明显(P<0.05),空白对照组与紫外线灭活RSV组相比无差别结论;随着RSV感染时间延长,IRF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及紫外线灭活RSV组增高,12h后增高明显(P<0.05),空白对照组与紫外线灭活RSV组相比无差别;RSV感染细胞36h后,RSV感染组INF-β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及紫外线灭活RSV组增高(P<0.05),空白对照组与紫外线灭活RSV组相比无差别。结论 在肺上皮细胞,TLR3通过介导干扰素的产生而抗RSV病毒作用,可能为RSV导致COPD急性加重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3 呼吸道合胞病毒 肺上皮细胞 IRF3 INF-β
下载PDF
4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2
作者 +3 位作者 张祖余 范军伟 李军 王智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93-2798,共6页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4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首先收集了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CVST患者的人口学、危险因素及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血脂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红...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4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首先收集了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CVST患者的人口学、危险因素及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血脂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红细胞沉降率、脑脊液压力、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资料,并以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暴露分组,将m RS为0~2分的CVST患者纳入转归良好组(n=31),将mRS评分3~5分患者纳入转归不良组(n=9),对比上述统计指标,并筛选p<0.01选项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是否为CVST患者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转归不良组中经皮颅内静脉窦碎栓取栓术比例显著少于转归良好组,发病至治疗时间较转归良好组长,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行多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均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经皮颅内静脉窦碎栓取栓术为保护因素。综上,D-二聚体和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过长或为CVST患者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行经皮颅内静脉窦碎栓取栓术或能改善预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 溶栓治疗 颅静脉窦介入治疗 临床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少数低血钾患者F波异常分析
3
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1期146-146,148,共2页
F波是经过运动纤维近端的传导又由前角细胞兴奋后返回的电位。其临床应用于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糖尿病性神经病、尿毒症性神经病、臂丛和根性神经病、脊髓空洞症、腕管综合征。本文对F波的生理基础、潜伏期和波幅... F波是经过运动纤维近端的传导又由前角细胞兴奋后返回的电位。其临床应用于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糖尿病性神经病、尿毒症性神经病、臂丛和根性神经病、脊髓空洞症、腕管综合征。本文对F波的生理基础、潜伏期和波幅进行阐述,分析少数低血钾患者F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波 低血钾 肌电图
下载PDF
老年部分性癫痫患者睡眠结构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关系
4
作者 姚珊 罗勇 +2 位作者 黄兴刚 周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3300-330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部分性癫痫患者睡眠结构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关系。方法老年部分性癫痫患者138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1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睡眠参数、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参数(N1、N2、P2、P3潜伏期、... 目的探讨老年部分性癫痫患者睡眠结构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关系。方法老年部分性癫痫患者138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1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睡眠参数、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参数(N1、N2、P2、P3潜伏期、波幅)。结果观察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和4期、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低于对照组,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2期、清醒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和E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总记录时间、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z、Cz、Pz记录点N1潜伏期和Pz记录点P2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参数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Fz、Cz、Pz记录点N1、N2、P2、P3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潜伏期与睡眠效率比较呈负相关(r=-0.420,P<0.05),与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和4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呈负相关(r=-0.463,P<0.05),与ESS评分呈正相关(r=0.532,P<0.05)。结论老年部分性癫痫患者存在睡眠结构异常,认知功能损害。而脑电图夜间睡眠监测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患者睡眠结构异常和认知功能受损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阻断认知功能损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性癫痫 睡眠结构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