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 被引量:47
1
作者 伯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6-8,共3页
中国古代文论这门学科是由传统的诗文评发展而来的。20世纪以前没有“古文论”的称谓,有的只是“诗文评”(见《四库全书总目·集部》),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存活于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事实确乎如此,我们看到,不仅唐人... 中国古代文论这门学科是由传统的诗文评发展而来的。20世纪以前没有“古文论”的称谓,有的只是“诗文评”(见《四库全书总目·集部》),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存活于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事实确乎如此,我们看到,不仅唐人评唐诗唐文、宋人评宋诗宋文属于当时的文学批评,即便宋人评唐代诗文或明清人评唐宋诗文,皆是为自己时代的文学创作构建范型,亦属当代性文学批评。文学领域中的这一活生生的存在,自不能称之为“古文论”。20世纪以后,中国文学批评史应运而兴,它拓展了传统诗文评的内涵(加进了小说、戏曲等评论),而又冠以“史”的名目,原本活生生的存在遂转型为历史的资料,成为今人钩考、清点与梳理的对象。这样一种由评入史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文论 文论研究 21世纪 文学批评史 四库全书总目 20世纪 诗文评 批评形式
下载PDF
改进的理论风浪频谱 被引量:46
2
作者 文圣常 张大错 +3 位作者 郭佩芳 伯海 王伟 台伟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71-283,共13页
对作者已提出的理论风浪频谱的低频部分作了改进,谱的表示式显著简化.除原来使用的渤海观测资料外,增加了黄、东、南海资料以便对文中所提的谱进行更广泛的检验.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符合良好.与JONSWAP谱作了进一步比较,二者是接近的,但就... 对作者已提出的理论风浪频谱的低频部分作了改进,谱的表示式显著简化.除原来使用的渤海观测资料外,增加了黄、东、南海资料以便对文中所提的谱进行更广泛的检验.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符合良好.与JONSWAP谱作了进一步比较,二者是接近的,但就整体而言,文中的谱与观测的符合程度较JONSWAP谱为高.谱中引入了经过改进的P-δ关系(P,δ分别代表谱尖度因子和有效波陡)后,仅包含有效波高和周期作为参量.对此种形式的谱,峰频率的计算值与观测值是接近的,峰的高度基本上与观测值符合,但由于波高、周期的统计可变性,计算与实测值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 频谱 尖度因子 波高 周期
下载PDF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被引量:40
3
作者 伯海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9-91,159,共14页
本文就“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加以逐层分疏,不仅对“志”的确切内涵、“言”与“志”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诗言志”观念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有一具体的把握,更着眼于揭示中国诗学的这一原生细胞中所蕴含着的整个诗学传统的逻辑建构... 本文就“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加以逐层分疏,不仅对“志”的确切内涵、“言”与“志”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诗言志”观念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有一具体的把握,更着眼于揭示中国诗学的这一原生细胞中所蕴含着的整个诗学传统的逻辑建构,由此而重新阐发了其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的深远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逻辑建构 中国诗学 “开山的纲领”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人谈 被引量:26
4
作者 伯海 黄霖 曹旭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共9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二十世纪 现代转换 民族性 《文学遗产》 大学教授 研究生 编辑部
原文传递
释“意象”(上)——中国诗学的生命形态论 被引量:18
5
作者 伯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3-169,共7页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立象尽意 兴在象外 诗性生命本体
下载PDF
海浪波高序列的长期相关性及自仿射结构 被引量:24
6
作者 梅丽明 沈正 +2 位作者 伯海 王进忠 雷方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21,共11页
本文用尺度重整分析法对渤海实测海浪波高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波高序列满足H=0.65的Hurst律。由此得到结论:海浪波高并非相互独立的随机序列,而是具有长期相关性的随机序列.应用分形几何对波高序列的分析表明,波高序列... 本文用尺度重整分析法对渤海实测海浪波高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波高序列满足H=0.65的Hurst律。由此得到结论:海浪波高并非相互独立的随机序列,而是具有长期相关性的随机序列.应用分形几何对波高序列的分析表明,波高序列的长期相关性在几何上有下述重要的结论:波高序列的离均累积值X(t)具有统计自仿射的几何相似结构,且其分维数D=2-H=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 浪波 相关性 自仿射结构
下载PDF
释“意境”——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 被引量:22
7
作者 伯海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7-99,共13页
“意境”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范畴,具有“意与境会”和“境生象外”两大特征。意境的讲求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生命追求——一种力求在自我超越中回归生命本真的价值取向。故意境说实乃以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为支撑,植根于民族思想文化的... “意境”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范畴,具有“意与境会”和“境生象外”两大特征。意境的讲求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生命追求——一种力求在自我超越中回归生命本真的价值取向。故意境说实乃以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为支撑,植根于民族思想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儒、道、释各家均参与了它的建构。唐以后,古典意境说还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而近人对“意境”概念的推陈出新,更为它开启了融入当今时代生活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与境会 境生象外 生命本真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人为什么需要美——审美性能论 被引量:18
8
作者 伯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70,共6页
本文认为生存、实践、超越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 ,环环相扣 ,依次联结 ,组成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的总体需求包括审美需求 ,都是由这种基本生存方式决定的。从生命体验转为体验生命 ,再由体验生命以感发生命 。
关键词 美学 审美体验 生命活动 生存 实践 超越 审美性能论
原文传递
“变则通,通则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被引量:19
9
作者 伯海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3-39,共7页
 现代语境中民族话语的“失落”和古文论研究的走向自我封闭,从不同侧面显示了古代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疏离。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立足于从开放与激活中实现传统的推陈出新,以促使古文论研究面向时代,面向世界,参与民族和人类新文化的...  现代语境中民族话语的“失落”和古文论研究的走向自我封闭,从不同侧面显示了古代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疏离。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立足于从开放与激活中实现传统的推陈出新,以促使古文论研究面向时代,面向世界,参与民族和人类新文化的建构。本文对古文论现代转换的涵义作了界定,着重探讨了转换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比较、分解与综合,并就转换后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的新形态与新格局予以初步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中国 现代转换 转换环节 比较 分解
原文传递
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 被引量:15
10
作者 伯海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0,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文论研究 21世纪 中国文论 断想 四库全书总目 文学批评 20世纪 诗文评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人诗意地栖居”:论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被引量:16
11
作者 伯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0,共10页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审美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于现象层面,显现为艺术活动领域内"美的消解"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美的泛化";反映于观念层面,亦有主张审美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环境美学"...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审美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于现象层面,显现为艺术活动领域内"美的消解"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美的泛化";反映于观念层面,亦有主张审美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环境美学"以及鼓吹人的"审美化生存"等不同的取向。"审美回归生活世界"与时下流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后者属"审美回归"的重要表现,而由于其孳生于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土壤中,有着明显的商业化运作与传媒控制的背景,又常会给"审美回归"带来某种程度的"异化",需要加以警惕。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拓展了审美活动的领域,改变了审美活动的方式,而最根本的乃在于凸显了美的本原,对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进而为审美化人生的构建创造着前提,且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态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美的本原 审美回归 美化人生
下载PDF
“原创性”自何而来--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构建之我思 被引量:16
12
作者 伯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21,共9页
当代中国文论构建上原创性不足之弊,反映着社会转型过程中话语转型的滞后现象。克服这一弊病,不能单靠"学习西方"或"回归传统",而应致力于外来资源与本民族生活实践及思想文化传统的结合。具体说来,便是要立足当代... 当代中国文论构建上原创性不足之弊,反映着社会转型过程中话语转型的滞后现象。克服这一弊病,不能单靠"学习西方"或"回归传统",而应致力于外来资源与本民族生活实践及思想文化传统的结合。具体说来,便是要立足当代,活用资源,让古今中外不同的话语系统走出各自的封界,面向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与生命体验开放其自身,进而引发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话语对释,以实现双向超越和综合创新,这也是一条创建民族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转型 “失语症” 立足当代 活用资源 综合创新
下载PDF
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 被引量:15
13
作者 伯海 《红河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4-7,共4页
 对"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三个递进演化的文学观念作梳理和辨析,可引申出的结论是:古代传统的"杂文学"体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纯文学"的要害在于割裂文...  对"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三个递进演化的文学观念作梳理和辨析,可引申出的结论是:古代传统的"杂文学"体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纯文学"的要害在于割裂文学与相关事象之间的联系,限制了文学史家的眼界,造成了残缺不全的文学史景观;"大文学"观则以"文学性"在前二者的两难境地之间寻求合理的折中与结合。历史上的"沉思翰藻"和"缘情绮靡"可供我们从传统中提炼出足以构成中国文学"文学性"的质素。其中"沉思翰藻"主要指表现技巧方面,不涉及作品审美内质;"缘情绮靡"将文学内在生命与外在形体结合起来,体现作品的审美性更为周全,它可获得新的时代内涵,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给大文学史的编写创设必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学 纯文学 大文学 “沉思翰藻” “缘情绮靡” 文学传统
下载PDF
释“感兴”——中国诗学的生命发动论 被引量:14
14
作者 伯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5,共14页
关键词 中国诗学 生命论 审美体验 生命活动 诗歌创作 诗学传统 诗性智慧 情志 意境
下载PDF
释“诗体正变”——中国诗学之诗史观 被引量:12
15
作者 伯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0-163,共14页
传统的中国诗学有其独特的诗史观,它是围绕“诗体正变”问题而展开的。这一观念自酝酿以至成熟,大致经历了由“风雅正变”到“质文代变”再到“诗体正变”几个阶段。“诗体正变”说的特点:一是将诗歌演变的历程归结为诗体流变,力图从诗... 传统的中国诗学有其独特的诗史观,它是围绕“诗体正变”问题而展开的。这一观念自酝酿以至成熟,大致经历了由“风雅正变”到“质文代变”再到“诗体正变”几个阶段。“诗体正变”说的特点:一是将诗歌演变的历程归结为诗体流变,力图从诗歌体式变化的角度来显示诗歌创作的盛表和时代风气的转移;二是讲“源流正变”,且多带有“伸正诎变”的倾向;三是不忽视各种内因与外因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将其影响落实到诗体变迁上来。近代进化论史学观确立后,“诗体正变”说受到冷落, 但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历史经验仍值得认真总结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观 源流正变 诗体流变 中国 诗学
下载PDF
为“意象”正名——古典诗歌意象艺术札记之一 被引量:14
16
作者 伯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23,共10页
围绕诗歌意象问题,长时期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纠结,亟需梳理。"意象"作为诗的本体性范畴,其确切的界定应是"表意之象",作用在于表达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意象不应当混同于诗中名物,表名物的词语有可能产生表象,但难以揭... 围绕诗歌意象问题,长时期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纠结,亟需梳理。"意象"作为诗的本体性范畴,其确切的界定应是"表意之象",作用在于表达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意象不应当混同于诗中名物,表名物的词语有可能产生表象,但难以揭示人的情意体验;只有在表象的关联与组合中构筑起张力,让诗人的活生生的感受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来,意象始能成立。诗歌意象的构成材料亦不限于物象,举凡事态、情状、理致都有可能用为意象,从而体现出意象艺术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适用性。而由意象向意境的延伸,即从"立象尽意"进入"境生象外",更标志着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自我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意之象 非诗中名物 不限于物象 从意象到意境
下载PDF
释“意象”(下)——中国诗学的生命形态论 被引量:9
17
作者 伯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1-116,共6页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立象尽意 兴在象外 诗性生命本体
下载PDF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被引量:13
18
作者 伯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1-150,共10页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开启了人的终极关怀之维,昭示着自由生命的取向,并使整个生命活动达到自我圆成的境地。三者之间有着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上亦会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努力求得并举兼顾、互补互动,以实现整全的人生与合理的安排,或可视以为当今时代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义 人的存在方式 生存 实践 超越
下载PDF
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 被引量:11
19
作者 伯海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79,共10页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后世反应不一。本文认为,“缘情”说本由“诗言志”的传统演化而来,但已从政教本位转向情感本位,从而引起两说之间的分流与撞击,共同组建成诗歌生命内核中的张力结构。“绮靡”本义亦只是表...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后世反应不一。本文认为,“缘情”说本由“诗言志”的传统演化而来,但已从政教本位转向情感本位,从而引起两说之间的分流与撞击,共同组建成诗歌生命内核中的张力结构。“绮靡”本义亦只是表示文辞精美,归结到“缘情”上,意味着它已成为诗歌内在生命情趣赖以呈现的审美形态。“缘情绮靡”的诗学命题逐渐泛化为各类文章的普遍性规定,“情采”一语即其概括,而这一规定性又恰好构成古代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可借以会通古今文学观念并开展中西文论间的对话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情 绮靡 诗歌 古代文学 杂文学 文学性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气通量计算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天真 伯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2期99-107,共9页
用J.Launiaimen和T.Vihma提出的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对我国在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TOGA—COARE—IOP实验中所获资料计算处理。得出所在站位的海一气间显效、潜热及动量通量。指出西大平洋暖池海区游热通量与显效通量之比为10.14... 用J.Launiaimen和T.Vihma提出的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对我国在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TOGA—COARE—IOP实验中所获资料计算处理。得出所在站位的海一气间显效、潜热及动量通量。指出西大平洋暖池海区游热通量与显效通量之比为10.14:1;风速大于8m/s后各通量随风速的变化率明显增加;动量与热量的块体通量系数Cd和Ce,h随风速变化有相似的规律;Monin—Obukhov大气稳定度参数Z/L与△T/U_(10)之间有较好的统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通量 块体能量参数 稳定度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