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和2015年中国近海氮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的比较
1
作者 张若楠 赵园红 +1 位作者 王文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4,共12页
应用GEOS-Chem模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05和2015年中国近海氮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引起氮沉降变化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氮沉降总量夏季最高,月平均值为2.2×10^(-4) kg·m^(-2),冬季最低,月平均值为6×10^(-5)... 应用GEOS-Chem模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05和2015年中国近海氮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引起氮沉降变化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氮沉降总量夏季最高,月平均值为2.2×10^(-4) kg·m^(-2),冬季最低,月平均值为6×10^(-5) kg·m^(-2);东海氮沉降总量冬季最高,月平均值为1.3×10^(-4) kg·m^(-2),夏季最低,月平均值是5×10^(-5) kg·m^(-2);南海氮沉降总量秋季最高,月平均值达到了1.5×10^(-4) kg·m^(-2),夏季最低,平均值为8×10^(-5) kg·m^(-2),并且大部分区域氮湿沉降量占氮沉降总量的55%以上。与2005年相比,2015年黄渤海地区春、夏、秋季氮沉降总量的月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10^(-5)、7×10^(-5)和2×10^(-5) kg·m^(-2)、冬季增加了4×10^(-5) kg·m^(-2);东海地区春冬季节氮沉降总量的月平均值分别降低了1×10^(-5)和3×10^(-5) kg·m^(-2),夏秋季节氮沉降总量的平均值都增加了1×10^(-5) kg·m^(-2);南海夏冬季节氮沉降总量的月平均值都增加了1×10^(-5) kg·m^(-2),春秋季节氮沉降总量的月平均值分别减少了1×10^(-5)和4×10^(-5) kg·m^(-2)。相对于2005年,同人为源排放相比,2015年中国近海气象场的变化对氮沉降总量的变化影响较大,且2015年不同气象条件的改变导致2015年中国近海氮干、湿沉降的变化不同。就氮的干沉降而言,与2005年相比,2015年黄渤海地区冬季平均风速大约降低23.9%,但异常偏南风导致来自华北平原的排放传输增多,进而导致氮干沉降增多。就氮的湿沉降而言,相比于2005年,2015年黄渤海夏季和南海秋季平均风速分别降低了38.8%和42.3%,使得黄渤海夏季和南海秋季氮总浓度分别减少了5.6和2.8 ppbv,同时降水分别减少2.4和0.9 mm,导致2015年黄渤海夏季和南海秋季氮湿沉降量降低,2015年南海冬季平均风速降低10.1%,但偏西风异常带来中南半岛的高排放使得氮总浓度增多(1.7 ppbv),同时降水增多(0.7 mm),导致南海冬季氮湿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大气氮沉降 人为源排放 气象场
下载PDF
应用大气化学模型解析华北地区大气氮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林以真 李凌 +1 位作者 赵园红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70-181,共12页
本研究基于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了2005—2015年华北地区大气氮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2005年和2015年的结果进行模型敏感性实验,定量分析了全国和华北本地的人为源排放以及气象场对华北地区氮沉降年际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 本研究基于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了2005—2015年华北地区大气氮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2005年和2015年的结果进行模型敏感性实验,定量分析了全国和华北本地的人为源排放以及气象场对华北地区氮沉降年际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华北地区氮沉降年均量为28.7 kg·hm^(-2)·a^(-1)(以N计,余同),其中18.7 kg·hm^(-2)·a^(-1)来自还原态氮(NHx),10.0 kg·hm^(-2)·a^(-1)来自氧化态氮(NOy)。湿沉降占比为56%(16.1 kg·hm^(-2)·a^(-1)),略高于干沉降(12.6 kg·hm^(-2)·a^(-1))。氮沉降的高值主要集中在华北的东南地区,低值集中在华北的西北地区,整体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特征。(2)2005—2015年,华北地区氮沉降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波动范围在27.4—30.4 kg·hm^(-2)·a^(-1)。相较2005年,2015年氧化氮沉降增加了2.2 kg·hm^(-2)·a^(-1),而还原氮沉降减少了1.9 kg·hm^(-2)·a^(-1)。其中氮氧化物(NOx)和氨气(NH3)人为源排放的变化分别导致了1.0 kg·hm^(-2)·a^(-1)氧化氮沉降的增加和2.5 kg·hm^(-2)·a^(-1)还原氮沉降的减少,分别占全国人为源排放贡献的89%和53%,这说明区域传输对于2005—2015年还原氮沉降变化的影响较大。(3)华北地区干沉降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前体物排放的变化,而湿沉降不仅受前体排放的影响,也受到降水等气象场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时空分布特征 人为源排放 气象场
下载PDF
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三步走”战略的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聪 贺光艳 +4 位作者 罗彬 向柳 赵域圻 周鑫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0期147-150,共4页
指出了“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距建设美丽四川仍有一定差距。为保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美丽四川基本实现,围绕深入打好蓝天雪山保卫战,对四川省未来15年空气质量改善路径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距建设美丽四川仍有一定差距。为保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美丽四川基本实现,围绕深入打好蓝天雪山保卫战,对四川省未来15年空气质量改善路径进行了研究,聚焦大气污染源头减排、综合防治潜力,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红利,提出了深入打好蓝天雪山保卫战的“三步走”战略,并梳理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的政策建议:稳步推动四川省空气质量从明显好转到显著改善,再到根本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战略 政策 建议:四川省
下载PDF
雅安市春季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4
作者 严宇 王聪 +5 位作者 屈坤 张银菊 李廷昆 张巍 罗彬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0-329,共10页
雅安市春季(4—5月)臭氧(O_(3))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基于雅安市区国控监测站点大气O_(3)监测数据,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潜在源贡献因子法(WPSCF)与浓度权重轨迹分析(WCWT)等方法,探讨了2015—2023年雅安市春季O_(3)污染特征及一次典... 雅安市春季(4—5月)臭氧(O_(3))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基于雅安市区国控监测站点大气O_(3)监测数据,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潜在源贡献因子法(WPSCF)与浓度权重轨迹分析(WCWT)等方法,探讨了2015—2023年雅安市春季O_(3)污染特征及一次典型O_(3)污染过程(2023年4月9—10日)成因.结果表明,春季雅安MDA8 O_(3)浓度和O_(3)超标天数波动上升,2023年分别达到111μg·m^(-3)和9d,活跃的本地光化学生成过程和区域传输过程是重要驱动因素.在春季O_(3)污染的形成过程中,低水平风速、盆地内下沉气流作用等不利的扩散条件使得雅安市区各类污染物累积、浓度水平显著升高,特别是夜间O_(3)浓度升高导致较高的本底浓度水平.日间700 hPa以下高度上24 h增温显著、较强的太阳辐射和低湿条件,有利于NO_(x)和VOCs等前体物快速发生光化学氧化反应形成O_(3).潜在源区(眉山和成都等)O_(3)及其前体物的传输,加剧了雅安市午后O_(3)污染程度,O_(3)浓度增长可达20μg·m^(-3)以上.因此,对雅安市春季O_(3)污染的防控需要加强本地前体物减排,同时考虑对周边地区施行协同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安 O_(3) 污染特征 气象要素 区域传输
原文传递
长三角地区2014—2019年大气环流型下的PM_(2.5)和O_(3)污染特征
5
作者 严宇 史文彬 +1 位作者 王聪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4期53-62,共10页
基于中国中东部地区2014—2019年秋、冬季(11月—次年2月)、暖季(4—10月)的细颗粒物(PM_(2.5))、臭氧(O_(3))监测数据,运用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T-mode PCA)对长三角及周边地区2014—2019年925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进行大样本客... 基于中国中东部地区2014—2019年秋、冬季(11月—次年2月)、暖季(4—10月)的细颗粒物(PM_(2.5))、臭氧(O_(3))监测数据,运用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T-mode PCA)对长三角及周边地区2014—2019年925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进行大样本客观分型,总结了有利于和不利于长三角地区PM_(2.5)和O_(3)污染发生的大气环流类型。结果表明,17类大气环流类型会影响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并进一步识别出PM_(2.5)污染和O_(3)污染易发的大气环流型。其中,秋、冬季PM_(2.5)污染易发的环流型是冷锋相关(AW_CT2)和出海高压(AW_CT3和AW_CT5)相关,前者可能与上风向PM_(2.5)污染输送相关,后者则可能以局地累积和转化过程为主。副高控制(Spring_CT1和Summer_CT1)和均压场(Summer_CT3和Autumn_CT2)环流型则有利于促发暖季O_(3)污染;在Spring_CT1、Summer_CT1、Summer_CT3和Autumn_CT2环流型下,长三角5个重点城市O_(3)超标率和ρ(O_(3)-8 h)水平高于同季节的其他环流类型,但气象和化学影响机制可能有所差异。此外,副高控制和均压场环流型也易导致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城市出现暖季PM_(2.5)和O_(3)双高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型 细颗粒物 臭氧 双高污染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