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1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秋荣 吴德沛 +1 位作者 曹若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76-178,共3页
为了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CITP的治疗作用,采用ELISA方法对C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1含量进行动态测定,并将rhIL-11应用于CITP患者,剂量1.5mg,... 为了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CITP的治疗作用,采用ELISA方法对C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1含量进行动态测定,并将rhIL-11应用于CITP患者,剂量1.5mg,皮下注射,每天1次,1疗程14天,治疗1-2疗程。结果表明:C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IL-11水平与CITP患者血小板数呈平行性升高;患者经2个疗程rhIL-11治疗后,血小板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C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与患者的血小板数有一定的相关性,且rhIL-11对CIT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1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与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的关系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金格 +3 位作者 张秋荣 张桂华 刘凯歌 吴进燕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观察9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临床出血情况,监测出血时血小板计数、化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疾病缓解状态的出血发生率;分析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观察9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临床出血情况,监测出血时血小板计数、化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疾病缓解状态的出血发生率;分析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28例(ALL4例,AML(非M3型)16例,NHL1例,MM2例,HL1例,MDS4例),出血发生率为29.2%;≥55岁组出血发生率为44.2%(23/52),明显高于<55岁组(11.4%,5/44)(χ~2=12.462,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为15.21%;未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42.0%,较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χ~2=8.318,P<0.05)。出血患者均有血小板减少,1-2级出血组和3-4级出血组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0.01)。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患者3-4级的出血发生率高于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6,P<0.05)。结论年龄≥55岁、恶性血液病未缓解可能为出血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50×109/L可能为急性白血病患者3-4级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出血相关,血小板<20×109/L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现代医学模式在分析老年人贫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曹若男 张秋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2X期90-91,共2页
关于老年性贫血发病因素的报道并不少见,多数都是从慢性胃肠道疾病、营养不良及肿瘤性疾病的方面加以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我们单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老年人贫血的病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当代老年人的贫血,仅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 关于老年性贫血发病因素的报道并不少见,多数都是从慢性胃肠道疾病、营养不良及肿瘤性疾病的方面加以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我们单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老年人贫血的病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当代老年人的贫血,仅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已经显得不够全面。没有从社会-心理-生物这样的现代医学模式来全面、深入地加以探讨。因而不能主动地指导老年人贫血的防治。我们的这个研究课题.旨在运用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对老年人贫血的发病因素加以分析,以便今后更加主动、全面、深入地进行老年性贫血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老年人 发病因素 现代医学模式
下载PDF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对策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德鹏 黄一虹 +4 位作者 鹿群先 何徐彭 耿德勤 李晓林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0-341,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对策。方法 以TTP五联征或三联征为诊断主要依据 ,采用以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Lichtin疗效标准判断预后。结果  17例TTP早期误诊 8例 ,死亡 8例。 11例采用以血浆置...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对策。方法 以TTP五联征或三联征为诊断主要依据 ,采用以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Lichtin疗效标准判断预后。结果  17例TTP早期误诊 8例 ,死亡 8例。 11例采用以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 ,置换次数为 3~ 15次 ,9例治愈无复发。结论 根据临床征象、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血清乳酸脱氢酶等能获得诊断 ;早期采用综合治疗 ,尤其注重血浆置换及血浆输注将明显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 血浆置换
原文传递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黄一虹 李德鹏 +3 位作者 鹿群先 徐开林 何徐彭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脐血移植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GL) 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2例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AML) 1例 ;用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脐血移植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GL) 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2例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AML) 1例 ;用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 8例 ,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 ( NHL) 7例 ,AML5例 ,ALL 3例 ,霍奇金病 ( HD) 2例和 CGL 1例。预处理方案 :异基因者采用 BU/CY2 (马利兰 +环磷酰胺 )或其改良方案 ,自体移植者采用 MAC(马法兰 +阿糖胞苷 +环磷酰胺 )、CBV(环磷酰胺 +卡氮芥 +足叶乙甙 )或 BEAC( CBV+阿糖胞苷 )方案。对 8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序贯定期化疗 ,部分淋巴瘤患者移植后行补救性治疗。结果 :2 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 ,移植相关病死率 4.3% ( 1 /2 3例 )。中位随访时间 32 ( 6~ 70 )个月 ,复发 4例 ,1 8例仍长期无病生存。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 ,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坚持定期化疗 ,难治性淋巴瘤移植后补救性治疗 ,可使其移植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 白血病 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秋荣 +4 位作者 兴国 曹若男 宋文伟 张桂华 徐金格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863-286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病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为EPO治疗血液病贫血及其适应证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及非肿瘤性血液病共108例患者的血清EPO水平。结果①血液肿瘤患者的EP...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病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为EPO治疗血液病贫血及其适应证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及非肿瘤性血液病共108例患者的血清EPO水平。结果①血液肿瘤患者的EPO水平[(182.45±256.46)mIU/L]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血液病患者[(18.56±156.24)mIU/L,P<0.01];②血液肿瘤未缓解组患者的EPO水平[(286.78±88.52)mI-U/L]明显高于缓解组[(55.22±36.20)mIU/L,P<0.01];③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EPO水平[(226.18±20.48)mIU/L]显著高于其他贫血[(18.25±5.52)mIU/L]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9.22±8.50)mIU/L,P<0.01]。结论血清EPO水平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障碍程度,而与血红蛋白(Hb)水平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血液病 促红细胞生成素 水平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秋荣 +3 位作者 张桂华 徐金格 曹若男 宋文炜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1期7-8,12,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及31例确诊但未治疗的MDS患者(低危、中危和高危)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及31例确诊但未治疗的MDS患者(低危、中危和高危)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19+B淋巴细胞和CD3-(CD16CD56)+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DS患者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总数均明显减低。另外,在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的辅助性T细胞(Th)表达降低,CD3+CD8+的抑制性T细胞(Ts)表达增高,Th/Ts比值倒置,比例失衡;且随着MDS疾病的进展,Ts细胞的表达逐渐增加,但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K细胞的表达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 3组间T淋巴细胞和Th/Ts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DS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用来评估MDS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免疫表型分型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淋系分化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黄一虹 李德鹏 +3 位作者 主鸿鹄 鹿群先 黄健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淋系分化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PAAP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64例AML的免疫表型。结果9例除表达髓系抗原外尚有淋系抗原表达(Ly+AML)。Ly+AML组于初诊时肝脾肿大... 目的探讨淋系分化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PAAP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64例AML的免疫表型。结果9例除表达髓系抗原外尚有淋系抗原表达(Ly+AML)。Ly+AML组于初诊时肝脾肿大明显,白细胞总数较Ly-AML组高。用标准方案诱导化疗,其中仅1例部分缓解。结论Ly+AML细胞对于常规诱导缓解方案不敏感,选择兼顾ALL+AML的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Ly+AML患者完全缓解(CR)率低可能与CD34和P170过度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细胞白血病 淋系分化抗原 AML 表达 免疫分型
原文传递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在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秋荣 吴德沛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1(rhIL 11)对初诊急性白血病 (AL)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化疗后巨核细胞 血小板系恢复的影响和疗效。方法 :rhIL 111.5 3.0mg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 2 6例在标准的DA方案或相似方案化疗结束 2 4h ,急性淋巴细...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1(rhIL 11)对初诊急性白血病 (AL)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化疗后巨核细胞 血小板系恢复的影响和疗效。方法 :rhIL 111.5 3.0mg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 2 6例在标准的DA方案或相似方案化疗结束 2 4h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患者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 2 4h ,皮下注射 ,连用至血小板≥ 10 0× 10 9/L ,最多不超过 14d。结果 :注射rhIL 11后血小板恢复至≥ 30× 10 9/L、≥ 5 0× 10 9/L、≥ 10 0× 10 9/L的平均时间均早于未使用rhIL 11者 ,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rhIL 11可以有效地促进A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后外周血小板的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白血病 急性
下载PDF
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260例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若男 唐静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 评价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 (IDA)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确诊中、重度IDA患者共 2 6 0例 ,排除消化道肿瘤后即给予琥珀酸亚铁薄膜衣片口服 ,同时给予病因治疗 ,整个观察时间为 12周。结果  2周显效率为 41% (10 6 / 2 6 0 )... 目的 评价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 (IDA)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确诊中、重度IDA患者共 2 6 0例 ,排除消化道肿瘤后即给予琥珀酸亚铁薄膜衣片口服 ,同时给予病因治疗 ,整个观察时间为 12周。结果  2周显效率为 41% (10 6 / 2 6 0 ) ;4周显效率 6 2 % (16 1/ 2 6 0 ) ,临床治愈率 32 % (83/ 2 6 0 ) ;8周临床治愈率 84% (2 18/ 2 6 0 ) ,总有效率 99% ;12周临床治愈率 96 % (2 5 0 / 2 6 0 )。胃肠道反应率 8% (2 1/ 2 6 0 )。结论 琥珀酸亚铁薄膜衣片治疗中、重度IDA疗效高、起效快、副作用少 ,应用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治疗 琥珀酸亚铁 IDA
下载PDF
MA或MOED方案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主鸿鹄 徐开林 +8 位作者 黄一虹 潘秀英 鹿群先 何徐彭 李德鹏 李振宇 何祎 李宝林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2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 :探讨米托蒽醌 (MIT)为主的 MA或 MOED化疗方案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 :12例患者用 MA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动员方案 ( 组 ) ,8例患者用 MOED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动员方案 ( 组 ) ,两组均在白细胞 (... 目的 :探讨米托蒽醌 (MIT)为主的 MA或 MOED化疗方案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 :12例患者用 MA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动员方案 ( 组 ) ,8例患者用 MOED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动员方案 ( 组 ) ,两组均在白细胞 (WBC)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 ,皮下注射 G- CSF或 G- CSF+GM- CSF至采集结束。 WBC恢复至 >2 .5× 10 9/ L,CD+ 34 细胞比例 >1.0 %时 ,用血细胞分离机连续 2天采集 APBSC。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 (MNC)达到 4× 10 8/ kg以上时停止采集。以文献报道的环磷酰胺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动员方案为对照 ( 组 )。结果 : 组动员方案在两次采集的 CD+ 34 细胞数量优于 组动员方案。 组和 组两种动员方案在第 1次采集的 CD+ 34细胞数、采集次数、骨髓抑制强度方面优于 组动员方案 ,但是第 2次采集 CD+ 34 细胞较少。 2 0例患者连续采集 APBSC 2次 ,共采集到 MNC(4.36± 2 .0 8)× 10 8/ kg,CD+ 34 细胞 (9.87± 7.30 )× 10 6 / kg,CFU- GM(2 .86± 2 .10 )× 10 4 / kg。 18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者造血功能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 :以 MIT为主的化疗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是一种安全、高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ED方案 造血生长因子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MA方案 恶性血液病 治疗
原文传递
白介素-11及可溶性糖蛋白130在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秋荣 吴德沛 +4 位作者 苗瞄 李彩霞 吴小津 曹若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376-1378,共3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1(IL-11)及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在初诊急性白血病(AL)诱导缓解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基因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AL患者血小板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200... 目的探讨白介素-11(IL-11)及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在初诊急性白血病(AL)诱导缓解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基因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AL患者血小板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2004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64例初诊AL患者分为A、B两组,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初诊AL患者(A组)化疗前及获完全缓解(CR)后的血清IL-11及sgp130质量浓度进行动态观测;将rhIL-11应用于初诊AL患者(B组)。结果AL患者血清IL-11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经诱导化疗获CR后明显升高至正常水平,且与外周血血小板数呈平行性升高或降低;sgp130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获CR后明显下降至正常水平,且与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注射rhIL-11后血小板恢复至≥30×109/L、≥50×109/L、≥100×109/L的平均时间均早于未使用rhIL-11者,且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减少。结论检测AL患者血清IL-11及sgp130水平可作为了解AL患者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有意义的指标;rhIL-11可以有效地促进AL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后外周血小板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1 可溶性糖蛋白130 基因重组人白介素-11 急性白血病
原文传递
米托蒽醌为主的化疗联合造血因子动员和大容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一虹 李宝林 +7 位作者 主鸿鸿 李德鹏 王林 李振宇 鹿群先 徐开林 吴德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7期56-59,共4页
目的 :探讨米托蒽醌 (MIT)为主的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和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 :MA动员方案 :MIT 10mg·m-2 ·d-1静脉滴注 ,第 2、3天 ;阿糖胞苷 (Ar... 目的 :探讨米托蒽醌 (MIT)为主的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和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 :MA动员方案 :MIT 10mg·m-2 ·d-1静脉滴注 ,第 2、3天 ;阿糖胞苷 (Ara -C) 2 g/m2 静脉滴注 ,每 12h 1次 ,第 1、2天。MOED方案 :MIT6~ 8mg·m-2 ·d-1,第 1~ 3天静脉滴注 ;长春新碱 (VCR) 1.4mg/m2 ,第 1天静脉滴注 ,足叶乙甙 (VP16) 10 0mg/d ,第 1~ 5天静脉滴注 ;地塞米松 (DXM ) 6mg·m-2 ·d-1,第 1~ 5天静脉滴注。当白细胞 (WBC)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 ,皮下注射G -CSF 5ug·kg-1·d-1或G -CSF 3ug·kg-1·d-1(早 6 :0 0 ) +GM -CSF 3ug·kg-1·d-1(晚 6 :0 0 )至采集结束。WBC恢复至 (8.0 2± 3.6 5 )× 10 9/L、CD+ 3 4 细胞 (1.6 8± 0 .79) %时 ,开始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连续 2d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 (MNC)达到 5× 10 8/kg以上时停止采集。结果 :2 0例患者连续采集APBSC 2次 ,共采集到MNC(4.6 7± 2 .11)× 10 8/kg、CD+ 3 4 细胞 (7.86± 2 .14 )× 10 6/kg、CFU -GM(2 .86± 2 .10 )× 10 5/kg。无严重毒副反应。 18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者造血功能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托蒽醌 造血生长因子 外周血干细胞 细胞单采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一虹 潘秀英 +4 位作者 何徐彭 鹿群先 李德鹏 书同 《河南医药信息》 1999年第4期16-18,共3页
观察39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8例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Eb1),重型再障(SAA)11例,慢性再障(CAA)17例。作者将Eb1(+)AA与Eb1(-)AA病人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发现Eb1(+)SAA较Eb1(-)SAA有更低的Hb值。腔... 观察39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8例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Eb1),重型再障(SAA)11例,慢性再障(CAA)17例。作者将Eb1(+)AA与Eb1(-)AA病人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发现Eb1(+)SAA较Eb1(-)SAA有更低的Hb值。腔道出血、败血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Eb1(+)CAA较Eb1(-)CAA有更高的网织红计数(Ret),骨髓多为增生活跃,红系比例偏高,治愈率亦高。并对Eb1在AA中出现的机理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有核红细胞 外周血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大剂量烷化剂为主的预处理方案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相关毒性与疗效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一虹 李德鹏 +4 位作者 主鸿鹄 王林 鹿群先 徐开林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 观察烷化剂为主的化疗作预处理 ,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12例恶性血液病的相关毒性和疗效。方法 毒性分级用 Bearman等制订的标准 ,并统计分析完全缓解 ( CR)率、复发率和无病生存期。结果  1例无任何毒性发生。以烷化剂为... 目的 观察烷化剂为主的化疗作预处理 ,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12例恶性血液病的相关毒性和疗效。方法 毒性分级用 Bearman等制订的标准 ,并统计分析完全缓解 ( CR)率、复发率和无病生存期。结果  1例无任何毒性发生。以烷化剂为主的大剂量化疗预处理方案的髓外毒性 ( RRT)主要表现在口腔粘膜和胃肠道。BU/CY方案发生了多脏器 级 RRT。移植后全部患者造血功能获得重建 ,无 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 ,9/12例移植后持续 CR,生存期最长达 4 6个月。结论 烷化剂为主的大剂量化疗预处理对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有良好疗效 ,且髓外 RRT轻。BY/CY方案剂量需调整或对方案进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处理 毒性反应 烷化剂 急性白血病 淋巴瘤
原文传递
MCV、RDW对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若男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缺铁性贫血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健康对照组70例、缺铁性贫血(IDA)组38例、非缺铁性贫血组44例,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分析MCV、RDW。结果MC... 目的探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缺铁性贫血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健康对照组70例、缺铁性贫血(IDA)组38例、非缺铁性贫血组44例,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分析MCV、RDW。结果MCV、RDW联合应用测定中,IDA患者MCV降低、RDW升高。结论MCV降低、RDW升高对缺铁性贫血有诊断性意义,可以作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贫血 血细胞诊断 MCV RDW
下载PDF
二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在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地位和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一虹 何徐彭 +2 位作者 李德鹏 潘秀英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50-1453,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用二性霉素B(AmB)及其脂质体(L-AmB)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6例IFI的原发基础病包括血液病32例及非血液系统疾病14例。普通AmB用量为0.5~1.0mg/(kg·d),L-AmB用量为0.5~2.... 目的:观察静脉用二性霉素B(AmB)及其脂质体(L-AmB)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6例IFI的原发基础病包括血液病32例及非血液系统疾病14例。普通AmB用量为0.5~1.0mg/(kg·d),L-AmB用量为0.5~2.0mg/(kg·d),总剂量为215~2950mg,中位数455mg,疗程10~119d,中位数17d。并对进口AmB、L-AmB及国产AmB的抗真菌疗效和副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二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73.9%,真菌清除率为71.0%。进口AmB、L-AmB及国产AmB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5%、71.5%及7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寒颤、发热19.6‰,低血钾21.7%,肝、肾功能损害各为10.9%和15.2%。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经验性治疗是提高IFI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的关键。只要预防得当,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二性霉素B仍是一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病/药物疗法 二性霉素B 脂质体/治疗应用
下载PDF
淋巴增强因子1在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桂华 徐金格 +3 位作者 张秋荣 刘凯歌 吴进燕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7年第3期156-160,共5页
目的 定量分析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初诊及化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淋巴增强因子1(LEF-1)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LEF-1基因在中危AML患者初诊及化疗后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治疗... 目的 定量分析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初诊及化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淋巴增强因子1(LEF-1)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LEF-1基因在中危AML患者初诊及化疗后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治疗反应及生存等的关系.结果 中危AML患者初诊时LEF-1 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0.00519(0.00015~0.09207)比0.00101(0.00009~0.00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4.50,P〈0.01),化疗后LEF-1 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化疗前下降[0.00107(0.00008~0.00744)比0.00519(0.00015~0.09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7.00,P〈0.01);完全缓解(CR)患者化疗前LEF-1 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非CR患者化疗前[0.01108(0.00164~0.09207)比0.00110(0.00015~0.00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9.00,P〈0.01).LEF-1 mRNA表达水平较高的AML患者总生存期更长(χ2=4.549,P=0.033).结论 LEF-1可能与中危AML的发生、发展有关,且与其肿瘤负荷量及疗效密切相关.LEF-1表达水平可能成为评估中危AML患者预后的指标,且可能成为有效治疗AML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聚合酶链反应 淋巴增强因子1 预后
原文传递
增殖诱导配体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桂华 +1 位作者 张秋荣 徐金格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4期11-13,16,F0003,共5页
目的定量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技术测定靶基因及靶蛋白的准确含量。结果 MM患者化疗... 目的定量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技术测定靶基因及靶蛋白的准确含量。结果 MM患者化疗前APRI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化疗前Ⅲ期APRI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期及Ⅱ期(P<0.05);化疗后PD组显著高于CR及PR组(P<0.05)。结论 APRIL可能参与MM的发生与发展并与肿瘤负荷量及疗效密切相关,其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相一致,且可能成为有效治疗MM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诱导配体 多发性骨髓瘤 靶点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IL-11及可溶性gp130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秋荣 苗瞄 +4 位作者 吴德沛 李彩霞 吴小津 曹若男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79-980,共2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1(IL-11)及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在初诊急性白血病(AL)诱导缓解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对36例初诊AL患者治疗前及获完全缓解后的血清IL-11及sgp130含量进行动态观测,同时观察患者外周血白...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1(IL-11)及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在初诊急性白血病(AL)诱导缓解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对36例初诊AL患者治疗前及获完全缓解后的血清IL-11及sgp130含量进行动态观测,同时观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结果AL患者的血清IL-1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经过诱导化疗获完全缓解后明显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且与外周血血小板数呈正相关;而发病时sgp13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获完全缓解后又明显下降且与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结论检测患者血清IL-11及sgp130水平可作为AL辅助诊断、治疗估价和判断预后的有意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可溶性糖蛋白130 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