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165
1
作者 陈云苏 陈峥嵘 +1 位作者 姚振均 张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 探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新方法。 方法 分析自 2 0 0 0年7月至 2 0 0 1年 5月用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外侧端骨折共 12例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 ,患者的肩关节在术后 ... 目的 探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新方法。 方法 分析自 2 0 0 0年7月至 2 0 0 1年 5月用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外侧端骨折共 12例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 ,患者的肩关节在术后 2周平均屈曲 90° ,外展 90°。有 1例因钢板预弯不佳发生肩关节撞击 ,但在内固定取出后关节功能未受影响。术后X线评估复位率达10 0 %。内固定取出后 ,无再脱位的病例 ,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 10 0 %。 结论 锁骨钩钢板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锁骨远端骨折 锁骨钩钢板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传统AO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48
2
作者 陈云苏 杨轶 蒋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1010-1012,共3页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传统AO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5年5月间收治37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PH)治疗18例,年龄65-82岁(平均69岁),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6例;采用...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传统AO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5年5月间收治37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PH)治疗18例,年龄65-82岁(平均69岁),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6例;采用传统AO钢板治疗19例,年龄65-84岁(平均71岁),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7例。术后肩关节功能评估采用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量表评分,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周、12周、1年随访肩关节功能、骨折愈合及肱骨头坏死情况,发现LPPH治疗组的钢板螺丝钉松动发生率、术后肩关节评分均优于传统AO钢板治疗组。结论LPPH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相比传统AO钢板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 骨折 骨质疏松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Treatment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by percutaneous decompression an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infusion 被引量:43
3
作者 阎作勤 陈云苏 +5 位作者 李文俊 杨轶 霍建忠 陈峥嵘 史剑慧 葛均波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6年第1期3-7,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by percutaneous decompression an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BMCs) infusion. Methods: 4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by percutaneous decompression an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BMCs) infusion. Methods: 44 hips in 28 patients with avascular necrosis at early stage were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multiple holes decompression followed by autologous BMCs infusion. Autologous BMCs were concentrated from bone marrow that was taken from the posterior iliac crest of the patient.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least 2 years. The result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Harris hip score and the progression in the radiograghic stages. Results: No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fter the operation. Before operation, there were stage Ⅰ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in 8 hips, stage Ⅱin 15 hips, stage Ⅲin 14 hips, stage Ⅳ in 7 hips, and the postoperative stages at the most recent follow-up were stage O in 1 hip, stage Ⅰ in 6 hips, stage Ⅱin 13 hips, stage Ⅲin 13 hips, stage Ⅳ in 7 hips, stage Ⅴ in 4 hips. The mean preoperative Harris hip score was 58 ( 46-89 ), and improved to 86 ( 70-94 ) postoperatively. All the femoral head collapsed preoperatively showed that the necrotic size was at least more than 30 %. Conclusions : Percutaneous multiple holes decompression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BMCs is a new way to treat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The earlier the stage, the better the result.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needed to compare with routine core decompress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NECROSIS Femur head Bone marrow
原文传递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39
4
作者 顾剑华 沈灏 +1 位作者 陈云苏 张先龙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4期47-51,共5页
目的对国外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1~2007年,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 目的对国外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1~2007年,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死亡率、脱位、关节翻修率、关节功能。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OR值和95%CI。结果共纳入10篇相关的、以半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两者的死亡率之间无明显差异;脱位率和翻修率之间Q值分别为4.03和2.78,P>0.1,不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脱位率高,但是翻修率低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Q=23.94,P<0.1,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RR=0.79,OR=0.35,95%CI(0.23,0.5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选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时候,尽量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不能耐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预期寿命低于3年的患者,则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忠堂 潘孝云 +5 位作者 王琦 陈云苏 蒋垚 张先龙 张长青 曾炳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4-788,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24例,女8例;行关节置换时的年龄为57-81,平均71岁;从骨折到行关节...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24例,女8例;行关节置换时的年龄为57-81,平均71岁;从骨折到行关节置换的时间为5~70个月,平均40个月。骨折内固定方式包括:滑动髋螺钉15例,髓内钉10例,钢板5例,多枚螺钉2例。失败原因: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创伤性关节炎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全部为生物型髋臼),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骨水泥型股骨柄12例,非骨水泥型股骨柄20例。标准股骨假体25例,长柄股骨假体7例。结果术后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年,平均5年。28例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7分(32~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8分(84~95分);优6例,良14例,可7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平均外展角为44°(42°~48°),髋臼假体无松动。根据Harris标准评价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固定,1例为A级,9例为C级。根据Engh等标准评价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的固定,18例均评价为骨长入。3例髋关节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异位骨化,Brooker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挽救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骨折 治疗失败
原文传递
有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峥嵘 杨轶 +3 位作者 夏庆 姜晓幸 陈云苏 蒋淳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 探讨有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 1993年 4月~ 2 0 0 0年 1月对 62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治疗的经验。手术治疗组 4 7例 ,按Judet等方法对骨折进行分型 ,4 6例根据分类结果选用适当的手术入路 ,行切开复位内... 目的 探讨有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 1993年 4月~ 2 0 0 0年 1月对 62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治疗的经验。手术治疗组 4 7例 ,按Judet等方法对骨折进行分型 ,4 6例根据分类结果选用适当的手术入路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1例行全髋置换术。非手术治疗组 15例 ,予以股骨髁上牵引和延迟髋关节活动及负重。 结果 手术治疗组 4 7例中 ,4 1例获随访 ( 87.2 % )。Matta影像学评分 :优 18例 ,良 19例 ,一般 1例 ,差 3例 ;Matta临床评分 :优 16例 ,良18例 ,一般 5例 ,差 2例。非手术治疗组 15例中 ,11例获随访 ,其中 1例死亡。Matta影像学评分 :优 2例 ,良 2例 ,一般 3例 ,差 3例 ;Matta临床评分 :优 2例 ,良 1例 ,一般 4例 ,差 3例。 结论 对于有移位的髋臼骨折 ,手术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旭东 张先龙 +3 位作者 曾炳芳 蒋垚 陈云苏 王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5-997,共3页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 232例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1 232例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Sehat方法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1 050 ml,约占总失血量的60%。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隐性出血量要明显低于其他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我们观察到的,而在手术当中保留和修复关节囊可以明显减少隐性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Ⅳ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肢体平衡 被引量:15
8
作者 何文野 陈云苏 张先龙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65-970,共6页
[目的]Crowe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由于髋关节的脱位存在肢体短缩问题,全髋关节置换术恢复患者的肢体等长十分困难,本文探究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IV型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平衡技术的应用及疗效。[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 [目的]Crowe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由于髋关节的脱位存在肢体短缩问题,全髋关节置换术恢复患者的肢体等长十分困难,本文探究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IV型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平衡技术的应用及疗效。[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39例(41髋)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指征为关节疼痛严重,活动受限明显,影响生活及工作。其中女36例,男3例;年龄38—75岁,平均54.1岁。根据脱位类型、骨盆是否倾斜、腰椎是否有侧弯将病例分为4个亚型:Ⅰ型为双侧对称脱位;Ⅱ型为一侧脱位,对侧正常,骨盆水平;Ⅲ型为一侧脱位,对侧正常,骨盆倾斜;Ⅳ型为双侧不对称脱位。这四个亚型的解剖不等长和功能不等长情况有所不同,需要制订不同的术前计划,采取不同策略平衡肢体长度。部分患者如果肢体延长超过4em,需要在术中行转子下截骨以防止神经牵拉损伤。对比术前、术后肢体长度以判断肢体不等长改善情况,对比术前、术后Harris评分以评估疼痛和功能的改善情况,术后采用SF-12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评估患者生存满意度。术前、术后肢体不等长及Harris评分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肢体平衡效果。[结果]39例中I型2例,Ⅱ型18例,ⅢA型6例,ⅢB型9例,Ⅳ型4例,随访21~51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20个月的平均患侧下肢长度为(83.3±3.0)cm,平均对侧下肢长度为(84.5±3.2)cm,肢体长度差异为(-1.2±0.9)cm(-4~0cm),较术前的(-5.1±1.6)cm(-7~0cm)有明显改善(P〈0.01);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9.3±7.4)分(19~53分),上升至(88.4±8.1)分(67—96分)(P〈0.01);术后SF-12评分:生理总评分PCS为52.3(37.8~52.5),心理总评分MCS为5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双下肢不等长 CroweⅣ型 转子下截骨
原文传递
帕瑞昔布钠对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胡承方 陈云苏 +3 位作者 王琦 沈灏 董文君 张先龙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由同一组医师完成101例TKA患者和105例THA患者,根据镇痛...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由同一组医师完成101例TKA患者和105例THA患者,根据镇痛方式分为三组:(1)术中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组;(2)术中关节局部注射帕瑞昔布钠组;(3)对照组。比较术后三组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关节活动度(ROM)、术后直腿抬高能力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中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组和术中关节局部注射帕瑞昔布钠组在术后各时段的VAS评分和术后24hROM及直腿抬高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使用帕瑞昔布钠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增加。结论术中静脉注射和术中关节局部注射帕瑞昔布钠对TKA和THA术后的镇痛效果确切,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迅速康复,且操作简便、实用,是TKA和THA镇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髋关节 镇痛 帕瑞昔布钠
原文传递
利用股骨头结构性植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 Ⅱ型和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及非 阎作勤 +3 位作者 陈云苏 张弛 姚振均 张光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 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治23例29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 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治23例29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例3髋,女20例26髋;年龄43~65岁,平均52岁。单髋17例,双髋6例。Crowe分型:Ⅱ型17例20髋,Ⅲ型6例9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9±0.8)cm,术前Harris评分为(43.6±13.8)分。术中3例4髋采用标准THA,其余患者在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7年,平均5.6年。术后12个月X线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0.9±0.2)cm,Harris评分为(86.3±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结论CroweⅡ、Ⅲ型DDH行THA时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并增加骨盆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结构性植骨
原文传递
三种氨甲环酸联合用药方案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俊 李广翼 +2 位作者 陈云苏 邓建华 张长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97-1401,共5页
目的比较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术后失血效果的差异。方法根据选择标准,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6月收治的90例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 目的比较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术后失血效果的差异。方法根据选择标准,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6月收治的90例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在术中止血带充气前10 min静脉滴注TXA 1 g;关闭切口后,A、B、C组分别于关节腔内注射含1、2、3 g TXA的生理盐水50 mL。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患膝侧别、骨关节炎病程及分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以及术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1、3、7 d血红蛋白(Hb)值以及输血率,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症状性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8.4个月。A、B、C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1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C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1、3、7 d Hb均高于A组(P<0.05),B、C组间仅术后1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C组分别有9例(30%)、4例(13.3%)、5例(16.7%)患者输血;A组输血率明显高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3组中仅B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3周时健侧腘静脉以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TKA术前静脉滴注1 g TXA联合术毕关节腔内注射2 g TXA,能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降低输血患者比例,且不增加血栓性疾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关节腔注射 术后出血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初步临床结果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俏杰 柴伟 +7 位作者 王琦 陈云苏 沈灏 彭晓春 倪明 付君 陈继营 张先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2期108-115,共8页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能否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以及其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对2016年9-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下UKA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能否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以及其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对2016年9-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下UKA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每家医院各10例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51~79岁,平均65岁;BMI(26.9±3.4) kg/m2.均采用MAKO RIO机器人手术系统和RESTORIS MCK单髁膝关节假体(STRYKER MAKO Surgical,美国)进行手术,其中有5例患者同时接受双侧UKA.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术后胫骨假体植入角度,术前和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单侧UKA手术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平均为(27±10) min.15例单侧单髁置换患者术后第2天时总失血量平均为(476±290)mL,无一例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术后8、16和24 h VAS评分平均分别为(3.2±1.2)分、(1.8±0.8)分和(1.1±0.3)分.20例(25膝)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0周,平均14.1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的(57±13)分提高至(90±6)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8±18)分提高至(79±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41、10.014,P值均〈0.01);胫骨假体冠状位的植入角度为内翻0°~3.9°,平均1.7°±1.2°,与术前计划的目标角度(内翻1°)偏差0°~3°,平均为1.1°±0.9°.2家医院两组病例胫骨假体冠状位角度与目标位置的偏差分别为1.2°±1.1°和1.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 P〉0.05).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观察到手术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UKA能够实现微创条件下的精准手术,并具有优异的安全性;其远期临床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改善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对照研究和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机器人手术
原文传递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顾剑华 沈灏 +1 位作者 陈云苏 张先龙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09-714,共6页
目的对国外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1年至2007年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 目的对国外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1年至2007年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病死率、脱位、关节翻修率、关节功能。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比值比(oddsratio,OR值)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共纳入10篇相关的、以半髋和全髋关节置换对照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两者的病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脱位率和翻修率之间Q值分别为4.03和2.78(P〉0.1),不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全髋关节的脱位率高,但是翻修率低于半髋关节置换;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Q值分别为23.94(P〈0.1),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相对危险度(RR)为0.79,OR为0.35,95%CI为0.23~0.53,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选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候,尽量全髋置换。对于不能耐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预期寿命低于5年的患者,则采用半髋关节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老年人 关节成形术 置换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髋部骨折术后疼痛管理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胡承方 罗从风 +3 位作者 陈云苏 张巍 杨光 朱奕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年第12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通过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疼痛评价,分析术后疼痛与骨折类型、手术方式、镇痛方法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髋部骨折术后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83例髋部骨折根据镇痛方法分成3组:①帕瑞昔布组;②塞来昔... 目的通过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疼痛评价,分析术后疼痛与骨折类型、手术方式、镇痛方法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髋部骨折术后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83例髋部骨折根据镇痛方法分成3组:①帕瑞昔布组;②塞来昔布组;③安慰剂组。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4组:①空心钉内固定组;②DHS内固定组;③髓内钉内固定组;④髋关节置换组。比较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 d的疼痛缓解程度,并发症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的年龄及骨折类型对髋部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有限,DHS和髓内钉内固定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空心钉内固定和关节置换组要高;帕瑞昔布组在术后疼痛强度、疼痛缓解程度以及满意度方面与塞来昔布组和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重视使用DHS和髓内钉内固定髋部骨折术后的疼痛管理,且帕瑞昔布对髋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确切,具有安全、可靠、起效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髋部骨折 内固定 髋关节置换 帕瑞昔布
原文传递
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生物学表型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立智 张先龙 +4 位作者 王琦 陈云苏 沈灏 邵俊杰 蒋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培养骨关节炎患者软骨下骨成骨细胞,探讨硬化区和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本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入院的骨关节炎患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8(55~79)岁,留取术后遗弃的胫骨平... 目的培养骨关节炎患者软骨下骨成骨细胞,探讨硬化区和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本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入院的骨关节炎患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8(55~79)岁,留取术后遗弃的胫骨平台骨组织。应用Ⅰ型胶原酶消化联合贴壁培养方法,培养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NBT/BCIP染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成分。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并比较硬化区和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Ⅰ型胶原(COL1)A1/(COL1)A2,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骨桥蛋白(OPN),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8]的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比较两种细胞矿化能力。结果光镜下观察到细胞渐从骨片中爬出的生长过程,免疫组化证实细胞表达Ⅰ型胶原,NBT/BCIP染色显示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显示细胞能形成矿化结节,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内无脂质成分,证实Ⅰ型胶原酶消化联合贴壁培养方法能较好的培养出成骨细胞。茜素红染色显示软骨下骨硬化区成骨细胞矿化能力低于非硬化区[(0.92±0.06),(1.32±0.15),P<0.01]。RT-PCR显示,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比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高表达基因OPN[(2.62±1.47)×10-2,(9.63±3.37)×10-4,P<0.05]、OCN[(6.04±6.27)×10-6,(4.84±2.18)×10-6,P<0.05]、ALP[(73.62±15.75)×10-4,(3.10±0.33)×10-4,P<0.01]、IGF-1[(14.84±1.23)×10-4,(6.33±2.80)×10-4,P<0.01]、IL-6[(8.24±1.05)×10-4,(2.64±0.37)×10-4,P<0.01]、IL-8[(14.68±6.97)×10-6,(2.60±0.89)×10-6,P<0.01]、MMP-13[(1.50±0.11)×10-3,(1.23±0.10)×10-3,P<0.05]、TGF-β1[(4.41±0.42)×10-3,(2.96±0.36)×10-3,P<0.01]、COL1A1[(55.44±21.61)×10-2,(9.17±3.30)×10-2,P<0.01];而TNF-α[(5.62±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下骨 成骨细胞 基因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被引量:10
16
作者 沈灏 张先龙 +3 位作者 蒋垚 王琦 陈云苏 邵俊杰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6期12-1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4例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并提出治疗策略。方法自2001至2007年,笔者共治疗了膝关节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的患者24例24膝。治疗方法包括:清创保留假体8例,一期翻修手术2例,二期翻修手术10例,植入带抗... 目的回顾性分析24例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并提出治疗策略。方法自2001至2007年,笔者共治疗了膝关节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的患者24例24膝。治疗方法包括:清创保留假体8例,一期翻修手术2例,二期翻修手术10例,植入带抗生素骨水泥间隔17例,采用长期抗生素治疗6例,关节融合术2例,截肢术1例。结果保留假体控制感染为3例,行翻修术后未出现感染复发10例,取出假体单纯使用带骨水泥可活动间隔物控制感染未行翻修者5例。最终行膝关节融合术2例,最终行截肢术1例。带窦道生存抗生素抑制治疗3例。结论分类指导感染的治疗,重要的特征是感染发生的时间。早期感染和血源性感染,有保留假体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延迟感染的治疗原则是必须去除假体。抗生素的应用主要作为抑制治疗和辅助治疗,可活动抗生素间隔物和二期翻修术仍是膝关节假体感染治疗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感染 假体植人
原文传递
晚期髋关节结核的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 被引量:10
17
作者 沈灏 王俏杰 +4 位作者 张先龙 蒋垚 王琦 陈云苏 邵俊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2456-2459,共4页
目的评估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髋关节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04年7月至2008年9月,共晚期髋关节结核病例行全髋置换术14例,男8例,女6例。术前有1例存在开放性窦道,3例存在陈旧性已闭合... 目的评估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髋关节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04年7月至2008年9月,共晚期髋关节结核病例行全髋置换术14例,男8例,女6例。术前有1例存在开放性窦道,3例存在陈旧性已闭合窦道瘢痕。术前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者未行术前抗结核治疗;CRP升高、ESR升高者给予术前抗结核治疗2周后再手术。14例中有12例采用一期彻底清创,非骨水泥假体全髋置换,其中1例髋关节高脱位,行粗隆下截骨。另2例术中发现结核,而术前未行抗结核治疗或病灶范围较广泛对彻底清创没有把握,采用间隔物植入,6~8个月后二期置换非骨水泥假体。所有病例术后均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6个月。结果术后随访平均49(27~77)个月,HSS评分从术前平均36分到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平均87分。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结核复发,行清创术并去除假体做关节成形,其余13例没有发现结核复发、感染、脱位、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终末随访没有发现进展性的透亮线或腔隙等假体松动的迹象。结论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髋关节结核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结核 骨关节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琦 孙辉 +4 位作者 张先龙 陈云苏 沈灏 邵俊杰 蒋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119-1122,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07年1月至9月收治175例Garden 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拟行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1例,女124例 年龄60~90岁,平均73.5岁.术前不同时间接受双下肢...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07年1月至9月收治175例Garden 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拟行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1例,女124例 年龄60~90岁,平均73.5岁.术前不同时间接受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以筛查DVT.彩超检查时探头的压迫不能使静脉管腔塌陷是诊断DVT的主要标准. 结果除去6例明显延迟就诊(>2周)患者外,其余169例患者骨折发生至超声检查的等待时间平均为4.6 d(3~6d).本组DVT的总发生率为18.3%(32/175).骨折后第3~6天检测的DVT发生率分别为13.3%(4/30)、20.4%(10/49)、19.6%(10/51)、17.9%(7/39),6 d后的DVT发生率为16.7%(1/6).男性组DVT发生率为17.6%(9/51),女性组为18.5%(23/124).60~69岁组DVT发生率为15.7%(8/51),70~79岁组为18.7%(17/91),≥80岁组为21.2%(7/33).以骨折发生至超声检查时间、性别、患者年龄为分组依据分别进行比较,各组间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50、0.889、0.807).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等待关节置换手术期间有较高的DVT发生率,超过48 h的患者应常规术前筛查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股骨颈骨折 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短期临床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云苏 张先龙 +3 位作者 王琦 沈灏 邵俊杰 蒋垚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势并比较两者的短期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笔者对年轻活跃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对79例患者(85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同期对128... 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势并比较两者的短期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笔者对年轻活跃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对79例患者(85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同期对128例患者(145髋)进行大直径股骨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4.7岁(39-69岁);男119例,女111例,术前诊断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4,2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6,51例),强直性脊柱炎(9,1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0,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输血比例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术后脱位和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分别评估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使用的股骨头直径,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上优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年轻髋关节疾患患者中都能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近期效果的比较中显示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上具有优势;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在保留骨量和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上具有优势。其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头
原文传递
非骨水泥假体二期翻修治疗慢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被引量:8
20
作者 沈灏 王俏杰 +4 位作者 张先龙 蒋垚 王琦 陈云苏 邵俊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2-406,共5页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假体二期翻修治疗慢性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髋关节假体周围慢性深部感染而采用非骨水泥股骨组件行二期翻修的2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52-78岁,...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假体二期翻修治疗慢性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髋关节假体周围慢性深部感染而采用非骨水泥股骨组件行二期翻修的2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52-78岁,平均(64±8)岁。所有患者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并插入含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术后静脉使用敏感抗生素2周后改口服抗生素4周。一期取出假体术后平均6.7个月(3-28个月)采用非骨水泥股骨假体进行二期翻修术,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2周后改口服抗生素4周,然后停药。观察统计手术相关并发症,评估关节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3±3.5)年,所有病例中2例再次发生感染,有3例发生术中骨折,1例在两次手术中间发生间隔物脱位,二期翻修手术后共2例发生脱位。所有病例中1例患者出现股骨柄轻度下沉,所有感染未复发病例均没有发生股骨组件和非骨水泥髋臼组件的松动。Harris评分从术前(36±13)分上升到术后12个月(85±13)分。结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二期翻修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慢性感染可以获得良好的感染控制率和假体稳定性,但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时需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假体 假体相关感染 再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