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地区近43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76
1
作者 刘德祥 董安祥 登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5-201,共7页
选取西北地区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0℃、≥10℃积温和<0℃负积温等指标,分析近43年气候变化特征。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0℃、≥10℃积温,1987~2003年比1961~198... 选取西北地区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0℃、≥10℃积温和<0℃负积温等指标,分析近43年气候变化特征。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0℃、≥10℃积温,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多),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西北地区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最低气温的贡献;<0℃负积温明显减少;降水量西部增多、东部减少,分界线与黄河走向基本一致。西北地区西部呈暖湿变化趋势,东部呈暖干变化趋势,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负积温 月平均气温 气候变化 降水量 中国西北地区 冬作 越冬 农业生产
下载PDF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91
2
作者 王鹏祥 杨金虎 +3 位作者 张强 何金海 王德民 登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9-656,共8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及年平均地面风速等资料,分析了近44年中国西北地区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区基本都表...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及年平均地面风速等资料,分析了近44年中国西北地区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区基本都表现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速率普遍为0.2~0.9℃/10a,大部分地区高于0.22℃/10a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并且在1994年还发生了一次增温突变。西风带气候区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增加趋势,而季风带气候区表现为小幅减少趋势。近44年来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且在1976年左右发生了减少突变。整个西北地区平均地面风速减少、日照时数减少、平均日较差减少、相对湿度增加及平均低云量增加可能是水面蒸发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气候 变化
下载PDF
近40年来甘肃省降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7
3
作者 林纾 登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8-904,共7页
利用1960—2003年甘肃省59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甘肃省四季和年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年降水量和雨日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河西和白银市的年降水量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河西大部和甘南部分地区的... 利用1960—2003年甘肃省59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甘肃省四季和年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年降水量和雨日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河西和白银市的年降水量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河西大部和甘南部分地区的年雨日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线性倾向估计的结果表明,年降水量线性倾向值的零线基本以黄河为界,河西在增加,河东在减少,减少最明显的区域在徽县和康县盆地;雨日增加主要在河西西部偏南地区、沿祁连山的大部分地区及临夏以及甘南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中部和陇东南的雨日在减少。雨日增多的地方降水量也在增加,反之亦然。全省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在1990年代均为低谷,而在21世纪初又都有上升趋势。降水量突变在1990年代中期;雨日突变河西在1960年代后期,河东在197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期。冬季降水量及雨日表现全省性大范围的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及雨日亦呈全省性减少趋势;而春、夏季的降水量及雨日变化趋势则是地区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雨日 降水量 趋势系数 线性倾向估计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6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暴雨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44
4
作者 林纾 登荣 +1 位作者 王毅荣 郭俊琴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1,共6页
为了揭示西北地区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该地区109个站44年(1961-2004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研究指出,西北地区平均每年有40站次的暴雨;暴雨频次最少的地方在中西部,最多的地方在东部;4-11... 为了揭示西北地区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该地区109个站44年(1961-2004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研究指出,西北地区平均每年有40站次的暴雨;暴雨频次最少的地方在中西部,最多的地方在东部;4-11月都可能出现暴雨,其中6-9月占93.1%。暴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年际差异较大,最早可发生在4月初,最迟到7月中旬发生;最早8月初结束,最迟11月中旬结束。区域性暴雨平均每年发生4.7场次,主要发生在6-9月;第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7月2日,最早出现在4月初,最迟在9月下旬;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8月31日,最早结束于6月中旬,最迟结束于10月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暴雨 小波分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兰州CAWS600-R自动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宝鉴 陈旭辉 +1 位作者 陶健红 登荣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1-285,290,共6页
利用 2 0 0 2年 11月到 2 0 0 3年 2月兰州CAWS6 0 0 R型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的温度、本站气压、水汽压、相对湿度、5~ 32 0cm地温等资料 ,分析了对比观测资料的差值。结果表明 :对气温、本站气压、水汽压、相对湿度及 32 0cm地温等要素... 利用 2 0 0 2年 11月到 2 0 0 3年 2月兰州CAWS6 0 0 R型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的温度、本站气压、水汽压、相对湿度、5~ 32 0cm地温等资料 ,分析了对比观测资料的差值。结果表明 :对气温、本站气压、水汽压、相对湿度及 32 0cm地温等要素观测误差较小 ,5~ 16 0cm地温的观测误差较大。自动观测仪器的系统性偏差、测量元件的精度及对气象要素变化响应的灵敏度、观测时间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对比观测误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WS600-R自动站 人工观测资料 差异 资料处理
下载PDF
兰州市区地质灾害与暴雨强度 被引量:32
6
作者 吴红 邵亮 登荣 《干旱气象》 2005年第1期63-67,共5页
对兰州市区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特点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兰州市区山洪灾害和强度暴雨的时空分布、产生强度暴雨的天气系统以及山洪灾害和暴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临界降雨量指标,提出了防治对策,这对我市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 对兰州市区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特点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兰州市区山洪灾害和强度暴雨的时空分布、产生强度暴雨的天气系统以及山洪灾害和暴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临界降雨量指标,提出了防治对策,这对我市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地质灾害 暴雨 强度
下载PDF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气候暖湿转型后的最新事实 被引量:33
7
作者 林纾 李红英 +1 位作者 党冰 登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1-1121,共11页
应用1981-2011年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19台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年和四季降水量、雨日、降水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河西走廊秋季及酒泉市东部到张掖市冬季降水呈显著增加;夏季雨日显著减少,秋季雨日显著增加;秋季降水... 应用1981-2011年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19台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年和四季降水量、雨日、降水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河西走廊秋季及酒泉市东部到张掖市冬季降水呈显著增加;夏季雨日显著减少,秋季雨日显著增加;秋季降水强度普遍增强.与1990年代相比,2000年代秋季、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重分别提高了9.4%、3.9%和1.8%,仍有暖湿化倾向,其中,秋季暖湿化显著,而夏季降水比重却减少了15.3%,有暖干化趋势.2000年代降水量、雨日和降水强度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加:从季节看,秋季发生频率最高,约占同季全部极端事件的80%左右,其次是夏季和冬季,各占60%,春季和年各占50%;从要素看,雨日发生频率最高,占全部极端事件的近70%,降水量次之,占60%,雨强占50%.与1990年代相比,2000年代500 hPa、200 hPa和700 hPa高度场、相对湿度及比湿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对秋季降水有利而对夏季降水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暖湿转型 季节降水 雨日 雨强
下载PDF
河西走廊强和特强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董安祥 白虎志 +1 位作者 登荣 冯建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2-425,共4页
分析了河西走廊1955—2000年强和特强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河西走廊强和特强沙尘暴自1955年以来主要呈下降趋势;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有增多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偏多,60年代正常,80年代偏少,90年代最少。强和特强... 分析了河西走廊1955—2000年强和特强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河西走廊强和特强沙尘暴自1955年以来主要呈下降趋势;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有增多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偏多,60年代正常,80年代偏少,90年代最少。强和特强沙尘暴的突变年份出现在60年代后期和1980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沙尘暴 趋势研究 年代际变化 均值突变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27
9
作者 白虎志 李栋梁 +1 位作者 登荣 方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3-140,共8页
以西北地区东部(95°E~112°E,32°N~41°N)104个测站1960~2000历年夏季(6~8月)降水日数资料为基础,通过EOF和R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夏季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地... 以西北地区东部(95°E~112°E,32°N~41°N)104个测站1960~2000历年夏季(6~8月)降水日数资料为基础,通过EOF和R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夏季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地区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沿祁连山山脉存在一个降水日数较多中心区域,并且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增多趋势。降水日数的空间异常主要表现为一致性异常和南北相反异常两种类型。根据REOF方法可将西北区东部分为5个不同降水日数气候区,即甘肃中东部及河套区、渭水流域区、河西走廊区、青海高原北部区、青海南部区和四川北部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冬季(或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甘肃河西及祁连山地区、宁夏南部等地夏季降水偏多(或少),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渭水流域夏季降水日数偏少(或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东部 夏季降水日数 时空变化特征 EOF法 农业气候特征 降水量 地面加热场强度
下载PDF
甘肃河西季节冻结深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郭慧 李栋梁 +5 位作者 张强 登荣 冯建英 倾继祖 汤懋苍 沈志宝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3-508,共6页
根据甘肃河西1958-2003年17个气象站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和最长连续冻结的初、终日资料,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河西季节冻结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甘肃河西最大冻土冻结深度的变化存在8~10 a的周期振荡, 20世纪80年代... 根据甘肃河西1958-2003年17个气象站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和最长连续冻结的初、终日资料,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河西季节冻结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甘肃河西最大冻土冻结深度的变化存在8~10 a的周期振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其变化的转折期, 反映了甘肃河西冬季气候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变暖的事实. 气候成因分析说明, 气候变暖对河西季节冻结影响显著. 冬季最低气温与甘肃河西季节冻结深度和冻结时间关系密切,特别是冬季地气温差和气温日较差与其关系尤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西 季节冻结 热力作用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甘肃酒泉区域风能资源评估 被引量:25
11
作者 朱飙 李春华 登荣 《干旱气象》 2009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按照国家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甘肃省酒泉区域6个测风塔不同高度层的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区域的各种风能参数,并给出了该区域风能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划分,除2号地区属于风能较丰富区以外,其他测风塔对... 按照国家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甘肃省酒泉区域6个测风塔不同高度层的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区域的各种风能参数,并给出了该区域风能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划分,除2号地区属于风能较丰富区以外,其他测风塔对应的区域属于风能丰富区。文章给出了酒泉地区有效风功率密度空间分布图,对进一步了解、应用甘肃酒泉区域的风能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区域 测风塔 风能参数
下载PDF
甘肃省沙尘暴过程的划分及统计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晓光 张存杰 +1 位作者 董安祥 登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4-381,共8页
选取甘肃省18个代表站1955—2000年共46年的沙尘暴实测资料,确定了甘肃省区域性沙尘暴过程强度标准和单站沙尘暴过程强度标准,用此标准对甘肃省80个气象站自1955年以来的特强、强和一般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 选取甘肃省18个代表站1955—2000年共46年的沙尘暴实测资料,确定了甘肃省区域性沙尘暴过程强度标准和单站沙尘暴过程强度标准,用此标准对甘肃省80个气象站自1955年以来的特强、强和一般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沙尘暴过程 强度标准
下载PDF
50年长江源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3
作者 姚玉璧 杨金虎 +1 位作者 王润元 登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21-2528,共8页
基于长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 基于长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为5.685~13.047 mm,春夏季增幅较大;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在0.240~0.248℃之间,增温率以秋冬季最大;最大蒸散呈增加趋势,年最大蒸散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在5.073~5.366 mm,春季增幅最大;地表湿润指数也呈增加趋势,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为0.013~0.020,冬季增幅最大,在10年周期时间频率附近,出现了6~8个干湿交替期,20世纪90年代之后为偏湿期,在低频区,1998—2005年有偏干振荡;近50年年NPP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NPP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在97.901~197.01 kg.hm-2之间,2001—2008年NPP较高。影响长江源区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最大蒸散量和平均最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最大蒸散 影响因子 长江源区
下载PDF
近50年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均值突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素萍 宋连春 +1 位作者 韩永翔 登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6-1293,共8页
利用1960-2009年河西走廊地区16个测站的年和季降水资料,在对该区降水量进行气候分区的基础上,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对该区域各代表站年和季降水的均值突变特征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突变特征。结果表... 利用1960-2009年河西走廊地区16个测站的年和季降水资料,在对该区降水量进行气候分区的基础上,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对该区域各代表站年和季降水的均值突变特征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突变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在1968,1973,1982,1991及2005年左右发生了均值突变,其中,河西走廊西部荒漠区(敦煌)降水量在1968年发生了由偏少到偏多的极强突变,在1982-1983年间发生了由偏多到偏少的强突变,在1991年发生了由偏少到偏多的较强突变,2007年发生了由偏多到偏少的较强突变;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年降水量在1973年和1989-1992年间分别发生了由偏多到偏少和由偏少到偏多的较强突变;中部(张掖)年降水量在2004-2005年间发生了由偏少到偏多的强突变;马鬃山区(马鬃山)年降水量在1968年发生了由偏少到偏多的较强突变,1982年发生了由偏多到偏少的强突变;各站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夏季降水量突变特征最显著,其显著突变年与年降水量的显著突变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地区 降水量 均值突变
下载PDF
兰州站气候资料序列均一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韩海涛 胡文超 +3 位作者 刘积林 登荣 杨菊梅 李晓萍 《干旱气象》 2008年第3期34-38,共5页
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以兰州站为例,应用SNHT方法对该站的气候资料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首先对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几个气象要素进行非均一性检验,然后根据历史台站沿革等元... 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以兰州站为例,应用SNHT方法对该站的气候资料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首先对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几个气象要素进行非均一性检验,然后根据历史台站沿革等元数据信息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兰州站平均风速资料与其邻站相关系数低,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降水、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与邻站的相关系数都达到99%的显著水平,且都存在不均一性,其原因主要有台站的迁移、仪器的更换、统计方法的变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完整详细的元数据信息是均一性研究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气候资料序列 均一性
下载PDF
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及其环流背景气候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林纾 登荣 《气象科技》 2006年第4期400-404,共5页
应用西北地区194个气象站1961~2001年初夏6月冰雹日数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发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典型多雹年和少雹年大尺度环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发生日数最高的地方在天山山脉西端、沿祁连山... 应用西北地区194个气象站1961~2001年初夏6月冰雹日数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发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典型多雹年和少雹年大尺度环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发生日数最高的地方在天山山脉西端、沿祁连山脉及其以南的青海大部(除柴达木盆地)和甘肃甘南高原等海拔较高的地方。在冰雹发生日数最高的地方年代际变化明显,而在冰雹发生日数偏少的地方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另外多雹年和少雹年的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高原高度场、印缅槽、欧洲环流C型天数等环流特征量以及北半球500hPa环流形势和OLR场均存在着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冰雹 初夏 气候背景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陆地表层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5 位作者 杨金虎 岳平 登荣 肖国举 王洋 刘林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89-1195,共7页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8年间,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多年平均在400~800 mm之间,大部分区域650~750 mm之间。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西北部区、高原东北部区和高原东南部区。高原西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了突变;而高原东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未发生突变。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 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可能蒸散量 空间分布 时间演变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使用MODIS陆地产品LST和NDVI监测中国中、西部干旱 被引量:12
18
作者 田辉 马耀明 +4 位作者 胡晓 登荣 马伟强 李茂善 孙方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86-1096,共11页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AQUA-MODIS卫星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应用植被温度混合状态指数VTCI方法,遥感监测干旱的空间分布状况。同时结合该地区有代表性的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与VTCI指数进...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AQUA-MODIS卫星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应用植被温度混合状态指数VTCI方法,遥感监测干旱的空间分布状况。同时结合该地区有代表性的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与VTC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来验证此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VTCI指数不仅与当月的降水量,也与其前期2至6个月的累积降水量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显示VTCI方法不仅是较为有效的近实时大范围干旱监测方法,对于干旱的缓慢发展过程也有一定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陆地产品 植被温度状态指数 干旱监测
下载PDF
甘肃沙尘暴短期、短时业务化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锡稳 牛若云 +3 位作者 冀兰芝 孙兰东 张铁军 登荣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2-690,共9页
利用 1 95 5~ 2 0 0 2年甘肃省 80个站的观测资料 ,对发生在甘肃境内的 64个强或特强沙尘暴个例逐个进行了天气气候分析 ,总结了甘肃沙尘暴天气气候特点 ,沙尘暴爆发的天气类型 ,移动路径。得出沙尘暴短期和临近预报的着眼点 ,建立了... 利用 1 95 5~ 2 0 0 2年甘肃省 80个站的观测资料 ,对发生在甘肃境内的 64个强或特强沙尘暴个例逐个进行了天气气候分析 ,总结了甘肃沙尘暴天气气候特点 ,沙尘暴爆发的天气类型 ,移动路径。得出沙尘暴短期和临近预报的着眼点 ,建立了甘肃沙尘暴短期预报概念模型。通过用计算机语言和模块化设计方案 ,成功设计了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监测预警人机交互预报平台 ,实现了沙尘暴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短时预报 业务化 移动路径 概念模型 甘肃
下载PDF
基于简化参数方法的蒙古干旱区土壤湿度被动微波遥感 被引量:12
20
作者 田辉 王澄海 +3 位作者 文军 王欣 登荣 吕少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5-427,共13页
卫星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是准确分析大空间尺度上陆表水分变化信息的有效手段.美国航天局(NASA)发布的基于AMSR-E观测亮温资料的全球土壤湿度反演产品,在蒙古干旱区的实际精度并不令人满意.本文基于对地表微波辐射传输中地表粗糙度和... 卫星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湿度,是准确分析大空间尺度上陆表水分变化信息的有效手段.美国航天局(NASA)发布的基于AMSR-E观测亮温资料的全球土壤湿度反演产品,在蒙古干旱区的实际精度并不令人满意.本文基于对地表微波辐射传输中地表粗糙度和植被层影响的简化处理方法,采用AMSR-E的6.9GHz,10.7GHz和18.7GHz之V极化亮温资料,应用多频率反演算法,并以国际能量和水循环协同观测计划(The CoordinatedEnergy and Water Cycle Observations Project)即CEOP实验在蒙古国东部荒漠地区的地面实验资料作为先验知识,获取被动微波遥感模型的优化参数,以期获得蒙古干旱区精度更高的土壤湿度遥感估算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反演的白天和夜间土壤湿度结果与地面验证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接近0.030cm3/cm3,证明所用方法在不需要其他辅助资料或参数帮助下,可较精确地反演干旱区表层土壤湿度信息,能够全天候、动态监测大空间尺度的土壤湿度变化,可为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及陆面过程模拟和数据同化研究提供高精度的表层土壤湿度初始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干旱区 被动微波遥感 简化参数方法 土壤湿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