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 被引量:49
1
作者 张兴榆 黄贤金 +3 位作者 赵雲泰 王倩倩 赵小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20,共7页
土地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载体,其利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联系紧密。采用近10a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区域重心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土地利用与经济重心,在此基础上揭示江苏省土地利用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土... 土地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载体,其利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联系紧密。采用近10a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区域重心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土地利用与经济重心,在此基础上揭示江苏省土地利用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土地要素和经济要素动态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1997~2006年,江苏省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工矿地重心在1997~2001年向西移动,在2001~2006年向东南方向迁移;近10a的GDP重心一直向东南方向移动,其中第一产业重心表现为向西北方向移动,第二产业重心沿东南方向移动,第三产业重心表现为轻微的东南方向偏移,而固定资产投资重心迁移则表现为无规律性、跳跃式移动;(2)土地重心迁移轨迹符合江苏省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经济重心迁移轨迹显示江苏省南北不均衡性发展仍在进一步拉大;(3)江苏省GDP重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未来将继续向苏南地区移动,但总的迁移速度将适度减缓,重心的经向移动加强,同时土地利用重心经向迁移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重心 经济重心 重心迁移 江苏省
原文传递
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张兴榆 黄贤金 +2 位作者 赵小风 赖力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43-1353,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1980、1990和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并提取了环太湖地区198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根据《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计算了环太湖地区土地...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1980、1990和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并提取了环太湖地区198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根据《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计算了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1980-1990年耕地、林地及草地分别净减少了223.26、1182.50和178.90 km^2,其中耕地主要转出为林地与建设用地,转入来源为林地、草地及未利用地,草地主要转出为耕地、林地及建设用地,其他地类之间转化较小;1990-2005年耕地及林地净减少了5929.51、1381.94 km^2,草地面积则增加了1270.47 km^2,其中耕地、林地转出涉及所有地类,耕地转入来源则主要是水域、林地及未利用地,林地转入主要是耕地、草地等,草地转入则涉及所有地类。②IPCC方法计算1980-1990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净减少642171.27 Mg,1990-2005年植被碳储量净减少了683125.18 Mg。③通过对比发现,IPCC方法计算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在植被碳储量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数值误差,建议研究编制适合国情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 植被碳储量 环太湖地区
原文传递
国内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赵小风 黄贤金 +4 位作者 李光录 吴小根 张兴榆 甘奇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79,共7页
通过网络查询和典型调研,获取典型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对比分析了12所典型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研究表明: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学科基... 通过网络查询和典型调研,获取典型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对比分析了12所典型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研究表明: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实习课组成;②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性强.非综合性大学更注重学科基础课程的开设.农林院校在教学实践实习方面投入时间和资金比其他院校要多;③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可细分为地理科学课组、计算机及3S技术课组、资源环境与管理课组和城乡规划课组.各高校在课组设置上各有特点.为此,文章从专业交流、专业发展方向、师资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不断促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脆弱性评估--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碳储量为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佳丽 黄贤金 +2 位作者 肖思思 郑泽庆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6-563,共8页
文章在评述生态系统服务对全球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认为在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和不可持续的状态下,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对降低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引入了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分析了生态系... 文章在评述生态系统服务对全球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认为在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和不可持续的状态下,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对降低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引入了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土地利用类型渐变、土地管理方式变化的脆弱性响应机理,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碳储量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5年3个时间段,农田、林地的显著减少和建设用地的急剧增加致使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强度变化表现得愈加脆弱,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碳储量分别减少0.90 Tg、1.68 Tg、1.69 Tg;②2005—2015年间,通过对农田、林地、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可以降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脆弱性,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碳储量分别由规划控制前减少0.50 Tg变为增加0.62Tg。据此得出结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规划管理可以降低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脆弱性。最后,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碳储量
原文传递
低碳教育与高校的实践路径探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低碳教育提高全民的低碳意识.该文基于低碳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背景,参照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提出了低碳教育的概念.在充分认识高校开展低碳教育的重要意义后,提出高校开展低碳教育的实践路径,真正...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低碳教育提高全民的低碳意识.该文基于低碳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背景,参照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提出了低碳教育的概念.在充分认识高校开展低碳教育的重要意义后,提出高校开展低碳教育的实践路径,真正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低碳新理念,增强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教育 低碳经济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赵小风 黄贤金 +2 位作者 张兴榆 李衡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5-230,共6页
运用重心模型,采用1996-2006年江苏省经济和环境数据,计算出各年份GDP、工业产值、COD、SO2和TSP排放重心坐标,揭示江苏省经济重心和环境污染排放重心变化轨迹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江苏省环境宏观战略决策及生态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 运用重心模型,采用1996-2006年江苏省经济和环境数据,计算出各年份GDP、工业产值、COD、SO2和TSP排放重心坐标,揭示江苏省经济重心和环境污染排放重心变化轨迹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江苏省环境宏观战略决策及生态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经济重心总体上向东南方向偏移,GDP重心偏移距离为14.81 km,工业产值重心偏移距离为12.84 km;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的偏移程度大于东西方向的偏移程度。环境污染排放重心也向东南方向偏移,COD和TSP排放重心轨迹呈现较大变化,SO2排放重心轨迹变动较小;COD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79.26 km,SO2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15.73 km,TSP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42.24 km;各污染排放重心轨迹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COD、SO2和TSP排放重心相对于经济重心偏向于西北方向,且COD排放重心近年来明显趋向于工业产值重心;COD排放重心和TSP排放重心与经济重心存在着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重心 污染排放重心 演变路径 江苏省
原文传递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小风 黄贤金 《高等农业教育》 2009年第7期58-60,共3页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创立的10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发展中暴露培养目标不科学、专业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清楚等问题。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该专业应该以培...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创立的10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发展中暴露培养目标不科学、专业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清楚等问题。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该专业应该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备综合性、社会性、动态性、创新性特点;专业发展方向由师资力量来确定并要考虑区域发展特点;专业课程体系可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并要合作编著专业核心课程统编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吴彬 李岳霖 +2 位作者 赵青瑛 张文主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1-157,共7页
论文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7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1)供给服务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中最主要的功能,占总价值的44.42%,其中,物质生产和基... 论文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7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1)供给服务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中最主要的功能,占总价值的44.42%,其中,物质生产和基因资源供给是供给服务功能的两大核心功能;(2)在调节服务中,供水和水质净化服务发展趋势不稳定,其余功能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平缓的趋势;(3)文化服务功能作用较小,但科研教育和滨海旅游的价值呈稳步增长趋势;(4)2012—2017年,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分别为7 407.94×10~7元、7 099.68×10~7元、7 413.72×10~7元、7 830.46×10~7元、8 543.91×10~7元、9 491.36×10~7元,呈现出递增的发展趋势。该结果可为深入了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滨海湿地及对其采取合理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 影响因素 广西北部湾
下载PDF
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互动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秋萍 +3 位作者 李冠 梁宝坤 梁倩婧 林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3,共8页
研究目的:综述国内外有关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在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与贸易发展响应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 研究目的:综述国内外有关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在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与贸易发展响应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论: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意义重大,未来可在边境土地利用变化与贸易发展耦合关系、驱动机制、时空模拟以及不同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与贸易发展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贸易发展 综述 边境
下载PDF
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时空分异 被引量:14
10
作者 林树高 +2 位作者 叶宗达 包博建 韦千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1-308,318,共9页
为了分析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规律,以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模型开展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广西城市土... 为了分析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规律,以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模型开展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综合评分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城市之间差异明显;(2)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性逐渐提高,各市由中低度协调发展转向中高度协调发展并以中度协调发展为主,协调类型呈现由片状分布向线性排列的空间演变特征;(3)广西各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以同步发展型为主,部分城市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4)广西城市间的协调性呈弱相似随机分布状态,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减弱,空间分异愈加突出,桂林市和梧州市成为区域极化两翼。协同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自然生态修复工作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生态文明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广西
下载PDF
基于省级和市级层次的违法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黄贤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66,共7页
研究目的:了解不同层次经济发展在空间中显著影响违法占用耕地的具体因素,为加强土地调控和土地督察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研究结果:中国省级层次的违法占用耕地主要与固定资产投资在空... 研究目的:了解不同层次经济发展在空间中显著影响违法占用耕地的具体因素,为加强土地调控和土地督察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研究结果:中国省级层次的违法占用耕地主要与固定资产投资在空间上呈显著相关,江西省市级层次的违法占用耕地主要与地方财政收入和GDP在空间上呈显著相关。研究结论: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GDP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等因素对违法占用耕地的影响,减少违法占用耕地,引导土地合法合理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违法占用耕地 空间误差模型 空间滞后模型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GIS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被引量:12
12
作者 段炼 廖超明 +1 位作者 胡宝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该文在“新工科”背景下对GIS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阐释地方院校GIS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框架、工程性教学和实践等方面面临...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该文在“新工科”背景下对GIS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阐释地方院校GIS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框架、工程性教学和实践等方面面临的问题。针对当前行业对GIS创新型人才的渴望,从前沿性创新型课程体系建设、GIS教学模型和方法设计、GIS工程实践平台构建和国内外测绘地理信息高校技术交流与培训等四个方面,探讨GIS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建设思路、内容和要求;以期为地方院校GIS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 创新型人才 新工科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时空演变与耦合协调 被引量:10
13
作者 林树高 +1 位作者 叶宗达 刘少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0-91,共12页
研究目的:明晰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缓解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冲突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理论推演,加权求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越边境地区由生态功能主导、城镇功能拉动、农业功能抬升... 研究目的:明晰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缓解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冲突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理论推演,加权求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越边境地区由生态功能主导、城镇功能拉动、农业功能抬升的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呈上升态势,国土空间功能由“低水平高差距”的互竞阶段走向“高水平低差距”的优化提升阶段,自东(广西段)向西(云南段)过渡表现为递减的阶梯式变化过程,城镇功能和农业功能较高值区主要位于贸易口岸集中的东南部,生态功能以较高值区为主;(2)国土空间功能由勉强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型发展,广西段的耦合协调度高于云南段,耦合协调等级空间分布差异与国土空间综合功能格局吻合;(3)边境贸易水平、社会保障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研究结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边境贸易活力、边民生活水平和制定差异化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措施,是提升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及其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功能演变 耦合协调 时空格局 中越边境地区
下载PDF
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62,共5页
应用基于熵值法的协调度函数模型对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表明,1996~2009年广西崇左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协调度C值总体呈增长态势。在协调度等级上,处于不断从不协调状态到协调状态的动态调整... 应用基于熵值法的协调度函数模型对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表明,1996~2009年广西崇左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协调度C值总体呈增长态势。在协调度等级上,处于不断从不协调状态到协调状态的动态调整。基于此,崇左市地方政府应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利用土地、协调生态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土地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地区 土地利用 协调度模型 广西崇左市
下载PDF
1980-2018年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少坤 林树高 +2 位作者 王嘉佳 王有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0-299,326,共11页
[目的]探究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为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莫兰指数分析中越边境带广西段198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 [目的]探究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为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莫兰指数分析中越边境带广西段198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其驱动力。[结果]①1980-2000年和2000-2018年两个时段中越边境带广西段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43%,4.50%。2000年以前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之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加快。②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均发生相互转移行为。1980-2000年、2000-2018年参与土地转移面积分别为4775.92,46730.06 hm^(2);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中建设用地新增面积9134.47 hm^(2),90%来源于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的面积。③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但局部空间集聚效应发生变化和迁移。④边境贸易是加速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人口、经济和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土地利用变化。[结论]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随着边境开放开发速度加快,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边境地区 中越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改革的利益衡量:一个分析框架 被引量:7
16
作者 沈孝强 吴次芳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2-86,共5页
本文引入法学利益衡量论,建立包括个体利益、阶层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析框架,厘清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复杂利益关系。当前集体建设用地权能缺失导致流转不畅,土地资产功能难以显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改革涉及农民、... 本文引入法学利益衡量论,建立包括个体利益、阶层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析框架,厘清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复杂利益关系。当前集体建设用地权能缺失导致流转不畅,土地资产功能难以显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改革涉及农民、集体、多级政府、不同开发商、使用者等诸多利益主体、阶层,以及多部法律法规,可能引发对社会利益格局的多重影响和激烈博弈。改革应以促进土地权益公平和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土地流转收益优先用于增进农民利益,规范集体提留,限制乡镇政府参与利益分配;通过调整财权、事权兼顾县级政府利益,由市场调节开发商和使用者收益;重构法律以调整现行制度利益,保障土地规范流转;采取措施降低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可能造成的农村两极分化、资源环境代价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建设用地 入市改革 利益衡量 分析框架
原文传递
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的影响——以中越边境带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1 位作者 毕佳港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0-1569,共20页
厘清人—地—业关系是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地域异质性规律的理论基础。在探讨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和云南段为例,运用转移图谱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城镇、农业... 厘清人—地—业关系是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地域异质性规律的理论基础。在探讨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和云南段为例,运用转移图谱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演变特征,并利用泰尔指数测度贸易、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其区域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先慢后快的时序化差异,广西段变化速度呈先减后增的“U”型演化特征,云南段呈急剧探底后加速回升的“V”型变化过程。(2)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响应地区发展系统具有本地化差异,抵边地区农业、生态空间频繁转为城镇空间,非抵边地区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互竞加快。(3)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西北急东南缓的空间化差异,城镇、农业空间的重心位置西移北进,生态空间重心位置由东南偏西北移动,云南段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强度高于广西段。(4)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的影响逐渐减弱,贸易子系统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扰动程度高于经济和人口子系统。边境贸易、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塑造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时序、本地和空间差异化特征,调控边境贸易对国土空间的影响是纾缓边境地区空间冲突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区域差异 人地系统 边境地区 中越边境带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空间效应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贤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6-91,共6页
通过中国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分析,得知1999-2007年中国违法占用耕地均值的空间布局总体较为离散,局部地区表现出集聚态势;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1999-2007年间中国各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 通过中国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分析,得知1999-2007年中国违法占用耕地均值的空间布局总体较为离散,局部地区表现出集聚态势;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1999-2007年间中国各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违法占用耕地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关系,表现出了某些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相似性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现象,1999-2007年中国违法占用耕地的省域空间集聚近似呈现"N"字型波动变化的态势。中国违法占用耕地省域之间正的空间效应正在增强,中国省域违法占用耕地存在地理空间的邻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土地利用 违法占用耕地 空间效应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典型海岛红树林的结构特征、空间格局及种间种内关联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梁高都 田义超 +6 位作者 吴彬 梁铭忠 张文主 杨小雄 张利国 顾观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244-7255,共12页
为研究广西北部湾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海岛红树林群落的空间点格局和演替规律,在典型红树林海岛设置调查样地,以样地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单... 为研究广西北部湾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海岛红树林群落的空间点格局和演替规律,在典型红树林海岛设置调查样地,以样地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单变量函数的完全空间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与双变量函数的环形转变模型,分析3种红树林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格局及种内种间关联性。结果发现:(1)桐花树种群的小树和中树的个体数目较多,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处于增长状态;秋茄种群的中树个体数目较多,种群结构呈钟型,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白骨壤个体数相对较少,且幼树较少老树较多,种群更新受阻,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属于衰退型种群。(2)红树林群落整体上呈现出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从不同种群的集聚程度来看:桐花树>白骨壤>秋茄。(3)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红树林群落在空间分布上依次表现出聚集、随机和均匀3种特征。(4)桐花树与秋茄、白骨壤的种间关系随着尺度增加均表现为空间无关联性-空间负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的演变特征,秋茄与白骨壤的种间关系则为全尺度的空间无关联性。(5)桐花树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存在空间正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和空间负关联性,秋茄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均表现出空间无联性,白骨壤种群则在不同龄级之间均出现空间正关联性。(6)红树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受到自身繁殖特性、生境异质性、种内和种间竞争、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红树林人工种植和恢复需要结合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按照红树林种群的适应形态学特点、群落类型和自然演替规律,种植乡土红树植物,适当引进外来物种,研制出近似天然的人工红树林林分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发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结构特征 空间格局 种内关联性 种间关联性 广西北部湾
下载PDF
中国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的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顾观海 吴彬 +4 位作者 张文主 王培琼 廖文惠 冯晓玲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2-1038,共17页
科学识别不同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空间差异规律对于实现区域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以中国45个边境地区为例,运用国土空间动态度、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究边境地区“生产—生活—开... 科学识别不同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空间差异规律对于实现区域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以中国45个边境地区为例,运用国土空间动态度、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究边境地区“生产—生活—开放—生态”空间的演进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国土空间的变化趋势为生产、生活和开放空间增加,而生态空间减少,整体呈现出“一带三区多点”的分布格局。(2)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冲突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对外开放进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了不同空间之间互竞和融合的关系,国土空间转换类型以生产空间、开放空间与生态空间互转为主,区域差异日益显著。(3)影响不同国土空间变化的驱动因子在作用效果上存在差异,经济动力和对外开放是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边境地区应全面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分区调控策略,以促进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开放—生态”空间 区域差异 空间优化 驱动机制 中国边境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