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内污染物扩散的通风优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38
1
作者 岳高伟 梦华 贾慧娜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85,66,共6页
为了减小房屋装修后室内甲醛对人体的危害,了解不同通风方式及通风速度下室内甲醛浓度的分布特征是关键。本文采用CFD方法,模拟2种基本通风方式室内气流组织的流动形式,研究了不同通风方式、不同送风速度对室内甲醛的浓度分布的影响,数... 为了减小房屋装修后室内甲醛对人体的危害,了解不同通风方式及通风速度下室内甲醛浓度的分布特征是关键。本文采用CFD方法,模拟2种基本通风方式室内气流组织的流动形式,研究了不同通风方式、不同送风速度对室内甲醛的浓度分布的影响,数值模拟表明:与异侧送回风通风方式相比,同侧送回风形式更能有效减小室内甲醛的浓度,因而室内通风方式应优先选择同侧送回风。在同侧送回风气流组织形式下,送风速度过小或过大均致使人站或坐高度平面上甲醛浓度增大,因而应根据甲醛的散发强度,选择合适的送风速度,如在本文中送风速度以2m/s左右为宜。优化室内污染物扩散的通风形式,对室内通风设计和气流组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 甲醛 送风速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珠三角某石化园区VOCs排放特征及影响评价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雪驰 沙青娥 +6 位作者 梦华 王毓铮 饶思杰 明桂英 李勤勤 吴淑珠 郑君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66-1776,共11页
石化行业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当前石化行业VOCs研究多集中于炼油厂VOCs排放特征分析,针对有机化工和合成材料等子行业的研究较为缺乏.选取珠三角地区某石化园区中石油炼制、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3个主要行业的8家代... 石化行业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当前石化行业VOCs研究多集中于炼油厂VOCs排放特征分析,针对有机化工和合成材料等子行业的研究较为缺乏.选取珠三角地区某石化园区中石油炼制、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3个主要行业的8家代表性企业和园区周围敏感点为研究对象,采集分析了包含22种含氧VOCs(OVOCs)在内的115种VOCs物种,识别了VOCs浓度及组分特征,并开展了源反应性(SR)、恶臭指数、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影响评价.结果表明:①石化园有组织排放的VOCs浓度变化较大,其范围为0.2~46.3mg·m^(-3),排放的VOCs组分受废气处理设备影响显著,经燃烧类设备处理后的VOCs主要组分为甲醛,经非燃烧类设备处理后的VOCs主要组分为1,3-丁二烯、丙烯和异丁烷等组分;②大多数企业无组织排放点和敏感点VOCs主要组分为丙酮、甲醛和乙酸乙酯等OVOCs,石油储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以烷烃为主;③SR主要贡献种类为OVOCs、芳香烃和烯烃,其贡献率分别为43.1%、24.2%和21.1%,大多数企业的SR主要贡献组分为甲醛、乙醛、间/对-二甲苯、乙烯和甲苯;④无组织排放点和敏感点均存在恶臭影响,引起恶臭的主要组分为乙醛、正丁醛、丙醛、己醛和戊醛等OVOCs;⑤所测行业均未发现致癌风险,但树脂生产和醛醇生产企业的无组织排放点和敏感点存在非致癌风险,主要由丙烯醛、乙醛和丙醛等OVOCs引起.识别的珠三角地区某石化园区VOCs排放特征和影响,可为制定石化园区基于优控VOCs组分的精准管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石化行业 污染源反应性(SR) 恶臭污染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珠三角2010~2017年主要工业源VOCs排放结构与组分变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黄鹤雯 沙青娥 +10 位作者 朱曼妮 王毓铮 梦华 张雪驰 唐明双 黄志炯 史博文 白莉 黄江荣 颜敏 郑君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641-4651,共11页
以工业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2010~2017年主要工业源VOCs排放趋势清单和成分谱数据集,识别了VOCs总量排放趋势和组分结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典型工业行业VOCs排放结构与组分特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2010~2013年珠三... 以工业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2010~2017年主要工业源VOCs排放趋势清单和成分谱数据集,识别了VOCs总量排放趋势和组分结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典型工业行业VOCs排放结构与组分特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2010~2013年珠三角主要工业源VOCs排放量从38万t上升至41万t,而后由于VOCs减排政策的落实持续下降,2017年降至32万t.VOCs组分以间对二甲苯、甲苯、乙苯等芳香烃、乙酸乙酯、丁酮等含氧VOCs和异丁烷等烷烃组分为主.水性涂料替代和末端治理设施等控制政策对工业源VOCs排放与组分结构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排放结构上,金属表面涂装、家具制造、橡胶与塑料制品等行业排放贡献有所下降,组分结构上,芳香烃组分总体下降显著,而烷烃和OVOCs组分占比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清单 VOCs成分谱 组分结构 珠三角地区 工业源排放
下载PDF
室内有害气体的通风净化效应 被引量:16
4
作者 岳高伟 董慧敏 +1 位作者 李敏敏 梦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7,共7页
室内装修材料和家具释放的有害气体严重恶化了室内空气品质,其中甲醛对人体危害尤为突出,而室内通风是清除甲醛行之有效的办法。测试了室内甲醛释放源的释放强度规律,并建立了新装修室内甲醛通风净化的空气动力学模型,数值计算分析了通... 室内装修材料和家具释放的有害气体严重恶化了室内空气品质,其中甲醛对人体危害尤为突出,而室内通风是清除甲醛行之有效的办法。测试了室内甲醛释放源的释放强度规律,并建立了新装修室内甲醛通风净化的空气动力学模型,数值计算分析了通风情况下室内甲醛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室内地板和家具的甲醛释放强度均随测试时间呈指数减小;(2)同一通风风速下,装修后第30天时的甲醛浓度较大区域明显减少;(3)在室内人坐姿和站姿呼吸高度(约1.2、1.7m)处,无论风速大小,装修后通风一段时间后室内甲醛浓度均减小,且较低位置(1.2m)甲醛浓度减小更明显;(4)在同种气流组织形式下,较小和较大的通风风速对室内甲醛通风净化效果均不理想,对本研究模型而言,以通风风速2m/s左右时对室内甲醛净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浓度 通风风速 释放强度 净化效应
下载PDF
前体物排放变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秋季臭氧污染演变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圳 黄志炯 +8 位作者 王肖丽 史博文 梦华 沙青娥 郑传增 陈多宏 陈籽希 郭嘉文 郑君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6-48,共13页
自2013年以来,珠三角地区SO_(2)、NO_(x)及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但臭氧污染日渐凸显.作为二次污染物,臭氧污染演变受到排放与气象条件共同影响.而评估本地前体物人为排放变化、外部传输和气象变化对臭氧污染演变的影响,并识别臭... 自2013年以来,珠三角地区SO_(2)、NO_(x)及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但臭氧污染日渐凸显.作为二次污染物,臭氧污染演变受到排放与气象条件共同影响.而评估本地前体物人为排放变化、外部传输和气象变化对臭氧污染演变的影响,并识别臭氧污染长期演变趋势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开展区域臭氧污染防控的关键基础.因此,本文采用WRF-SMOKE-CMAQ模拟平台,以2006-2017年广东省和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趋势清单为输入清单,以2014年的气象数据为基准年气象场,通过设置不同案例,结合观测数据,定量评估本地、外部排放变化和气象变化对珠三角秋季O污染长期演变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6-2017年期间,整个珠三角9-10月臭氧日最大8 h(MDA8)浓度上升主要由人为排放变化主导,平均每年贡献0.7μg·m^(-3),而气象条件总体上抑制了2006-2017年期间珠三角秋季臭氧MDA8浓度的增长,使得秋季臭氧MDA8浓度上升速率下降为0.2μg·m·a^(-1);人为排放变化对珠三角秋季臭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中心地区的佛山和广州南部、珠三角下风向区域的珠海和江门北部及肇庆东部,整体主要由本地人为排放主导,但在2006-2012年主要受外部人为排放变化影响,平均每年贡献0.9μg·m^(-3),而在2013年后主要受本地人为排放变化影响,平均每年贡献0.6μg·m^(-3);其中,本地人为排放影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中心地区,外部人为排放影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上风向和下风向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MDA8 长期演变趋势 前体物 人为排放 珠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卫星表征的中国秸秆露天燃烧CO_(2)排放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6
作者 刘慧琳 汪子博 +4 位作者 涂智鹏 梦华 黄志炯 徐媛倩 郑君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是中国碳排放的重要贡献源之一,现有研究中对近年来中国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演变特征识别及驱动力分析还不足.本研究采用基于Himawari-8、VIIRS、MODIS监测火点融合的方法估算了2016—2020年中国秸秆露天燃烧CO_(2)排放量... 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是中国碳排放的重要贡献源之一,现有研究中对近年来中国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演变特征识别及驱动力分析还不足.本研究采用基于Himawari-8、VIIRS、MODIS监测火点融合的方法估算了2016—2020年中国秸秆露天燃烧CO_(2)排放量,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中国秸秆露天燃烧CO_(2)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8年排放大幅下降,对中国秸秆露天焚烧减排影响最大的区域为东北地区.针对不同省份的CO_(2)月排放变化趋势分析发现,黑龙江、吉林等省份表现为双峰型排放结构,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而福建、广东等省份没有无明显的峰值与季节特征.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与秸秆露天焚烧CO_(2)排放之间存在强关联性.在自然、经济因素对各省份秸秆露天焚烧行为的影响方面,上海、北京等发达省份(直辖市)受经济因素影响高,而贵州、内蒙古等省份(自治区)则易受自然条件牵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露天焚烧 多源卫星 CO_(2)排放 灰色关联分析 驱动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观测和机器学习的珠三角臭氧污染季节特征演变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袁鑫 黄志炯 +6 位作者 梦华 贾光林 段嘉浩 沈劲 钟庄敏 陈多宏 郑君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4-225,共12页
受前体物排放和气象因素变化的综合作用,臭氧污染时空特征呈现出明显的演变态势.本文利用2013-2021年广东省国控站监测数据,结合观测长时间趋势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手段,分析了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的季节特征演变、季节特征演变的空间... 受前体物排放和气象因素变化的综合作用,臭氧污染时空特征呈现出明显的演变态势.本文利用2013-2021年广东省国控站监测数据,结合观测长时间趋势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手段,分析了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的季节特征演变、季节特征演变的空间差异以及导致其季节演变的原因.结果显示,2013-2021年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MDA8年平均浓度每年平均上升1.80μg·m^(-3).秋季是珠三角臭氧污染的频发季节,但不同季节臭氧上升态势存在差异,其中春季臭氧上升趋势最明显(3.1μg·m^(-3)),冬季(2.4μg·m^(-3))和秋季(2.1μg·m^(-3))其次,夏季最低(0.98μg·m^(-3)),使得珠三角臭氧污染有向春冬两季扩散蔓延的趋势.不合理的NO_(x)/VOCs减排是导致珠三角臭氧整体往春冬延伸的主导因素.呈现出明显春冬延伸特征的站点多处于珠三角腹部地区,在秋、冬、春季节,珠三角腹部地区多为VOCs控制区.进一步分析还显示,ΔO_(3)/ΔNO_(2)与臭氧上升趋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表明VOCs控制区越强烈的地区,秋、冬、春季臭氧上升趋势越明显.部分站点的臭氧污染向春冬蔓延扩散并不明显,这些站点大多处于沿海地区,其臭氧形成相比腹部地区站点更容易受到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臭氧 季节特征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基于EnKF排放清单反演方法的关键影响参数评估与优化
8
作者 郑传增 贾光林 +6 位作者 余宇帆 梦华 王自发 唐晓 吴煌坚 黄志炯 郑君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043-4051,共9页
以中国一氧化碳(CO)排放反演为例,利用敏感性分析手段评估了集合数目、局地化半径、膨胀因子、观测站点密度和观测数据时间分辨率对排放清单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站点密度是影响排放反演的最重要参数.在不同站点密度下,反演的中国CO排放... 以中国一氧化碳(CO)排放反演为例,利用敏感性分析手段评估了集合数目、局地化半径、膨胀因子、观测站点密度和观测数据时间分辨率对排放清单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站点密度是影响排放反演的最重要参数.在不同站点密度下,反演的中国CO排放总量差异可达34%.同时,站点密度还会影响排放反演对其他参数的敏感性.随着站点密度的降低,排放反演对局地化半径、集合数目和膨胀因子参数变得更为敏感,但对观测数据时间分辨率的敏感性则有所下降.因此在站点稀疏地区,局地化半径是排放反演的主要影响参数,集合数目和膨胀因子次之;但在观测站点密集地区,局地化半径和观测数据时间分辨率是主要的影响参数,而膨胀因子和集合数目的影响相对较小.该研究能够为不同尺度的排放反演开展参数优化提供借鉴.在中国CO排放反演案例(站点密度为1.55个/104km2)中,建议反演参数设置为:集合数目为50、局地化半径为100km、最大似然估计膨胀方案(MLE)、日均或小时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 排放反演 参数评估 站点密度 局地化半径
下载PDF
裸露地表土壤风蚀及其电场数值模拟
9
作者 岳高伟 许梦飞 梦华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9-446,共8页
土壤风蚀及电场机理研究是认识其灾害本质,进而实现有效防治的基础。采用颗粒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裸露地表土壤风蚀的气-固耦合模型,并基于水的电离理论,建立了运动土壤颗粒碰撞带电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不仅从理论上再现了裸露地表土壤... 土壤风蚀及电场机理研究是认识其灾害本质,进而实现有效防治的基础。采用颗粒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裸露地表土壤风蚀的气-固耦合模型,并基于水的电离理论,建立了运动土壤颗粒碰撞带电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不仅从理论上再现了裸露地表土壤风蚀的发生、发展及达到动态稳定的过程,而且定量分析了土壤风蚀过程颗粒的带电特性及其产生的风蚀电场。在风-颗粒相互耦合作用下,裸露地表土壤颗粒的风蚀过程最终达到动态稳定,土壤风蚀量随高度呈指数规律递减,且贴近地表层风蚀量较大。土壤颗粒在运动中的碰撞使得颗粒发生带电现象,粒径较大颗粒带正电,粒径较小颗粒带负电;由带电土壤颗粒产生的风蚀电场强度随高度减小,且在风蚀过程中逐渐增强,在风蚀达到动态平衡时风蚀电场趋于稳定。本文综合考虑了风-土壤-电场的土壤风蚀过程,这将为建立更加符合实际、较为全面的土壤风蚀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电场 气-固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