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周彬 +1 位作者 姜勇 王菊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24-1828,共5页
目的 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率... 目的 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率为45.83%(55/120)。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0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7株占67.00%,以鲍氏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6株占16.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7株占17.00%。主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较感;鲍氏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50%,仅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为47.37%(9/19);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西丁较敏感。APACHEⅡ、胰腺外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糖尿病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是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感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革兰阴性菌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感染的主要菌种,具有高度耐药性,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度普遍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并发感染 耐药性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金海 陈永胜 +2 位作者 王德华 王菊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994-1997,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为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349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手术治疗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自制表格收集,采集切口感染浅部脓... 目的研究分析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为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349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手术治疗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自制表格收集,采集切口感染浅部脓性分泌物或者切口深部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试验,抗菌药物耐药性应用K-B法。结果 349例结肠癌伴肠梗阻手术治疗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2例,感染率为17.77%,62例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6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7株,占27.8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0.12%,革兰阴性菌108株,占63.9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36.09%,真菌14株,占8.2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头孢噻肟、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年龄、伴有吸烟史和糖尿病史、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时间>80min、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3d、住院时间>10d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伴有吸烟史和糖尿病史,开腹手术、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3d、住院时间>10d等均为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应根据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高患者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肠梗阻 术后切口感染 病原菌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血清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与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彬 侯凯哲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63-66,7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与肝癌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浙江衢化医院收治的30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肝癌组),另取同期接受治疗的100例肝良性肿瘤患者设... 目的探究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与肝癌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浙江衢化医院收治的30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肝癌组),另取同期接受治疗的100例肝良性肿瘤患者设为肝良性肿瘤组,再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血清AFP、AFP-L3的表达水平,并计算AFP-L3%水平,分析血清AFP、AFP-L3与肝癌患者近期疗效以及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FP、AFP-L3、AFP-L3%以及3者联合鉴别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肝良性肿瘤组、肝癌组的血清AFP、AFP-L3、AFP-L3%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组患者的血清AFP、AFP-L3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稳定(SD)+进展(PD)组,且CR+PR组治疗后血清AFP、AFP-L3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D+PD组治疗后血清AFP、AFP-L3表达水平相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期(OS)>3年组患者的血清AFP、AFP-L3表达水平低于OS<3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AFP、AFP-L3、AFP-L3%联合鉴别诊断肝癌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P-L3、AFP-L3%水平,能够较精确地进行肝癌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以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异质体 近期疗效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永胜 熊聪 +3 位作者 段建文 周丹 刘云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53-155,共3页
目的研究胆囊结石、息肉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4月浙江衢化医院诊疗的胆囊结石、息肉4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9例,对照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 目的研究胆囊结石、息肉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4月浙江衢化医院诊疗的胆囊结石、息肉4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9例,对照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保胆取石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分析研究组随访2年内的复发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年的随访内,研究组19例失访,复发率3.0%。结论胆囊结石合并息肉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在取出结石、切除息肉的同时保留胆囊功能,创伤小、安全性高,且并发症相对于传统手术少,复发率低,是临床治疗胆囊结石、息肉的首选方式,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病 息肉 腹腔镜检查 胆道镜
下载PDF
益气通脉方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周彬 +1 位作者 侯凯哲 陈永胜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0年第1期84-86,共3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凝结于下肢深静脉,导致血管阻塞、血液回流障碍。该病会导致患肢静脉曲张、溃疡坏死、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严重者危及生命,是仅次于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疾病的第3大血管性疾病[1]。近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凝结于下肢深静脉,导致血管阻塞、血液回流障碍。该病会导致患肢静脉曲张、溃疡坏死、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严重者危及生命,是仅次于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疾病的第3大血管性疾病[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手术、创伤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增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药物干预、外科手术和导管介入是常用治疗手段[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回流障碍 血管阻塞 下腔静脉 冠状动脉疾病 介入术后 血管性疾病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后以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吉西他滨联合实施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永胜 熊聪 +2 位作者 段建文 周丹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280-282,共3页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后以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吉西他滨联合实施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的整体干预效果,以期提升肝癌根治术的后续远期疗效.方法 将2011年2月-2013年11月浙江衢化医院确诊并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按照随机...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后以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吉西他滨联合实施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的整体干预效果,以期提升肝癌根治术的后续远期疗效.方法 将2011年2月-2013年11月浙江衢化医院确诊并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均首先接受肝癌根治暨肝(部分)切除手术.对照组术后单纯给予抗病毒或免疫强化治疗,不实施后续抗肿瘤治疗.研究组术后给予抗病毒或免疫强化治疗,在手术结束3周、7周后各实施1次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选用药物为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及吉西他滨.随访3年,统计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2组3年内的无肝内复发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综合生存率.结果 患者均完成了全程随访,并无失访病例出现.在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患者均顺利耐受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无明显不良反应或药物毒性出现,更无中断化疗病例.研究组3年内的无肝内复发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综合生存率分别为83.33%、70.00%、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43.33%、63.33%(P〈0.05).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实施肝癌根治手术后应及时给予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可极大地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保障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化疗 介入灌注 氟尿嘧啶 奥沙利铂 吉西他滨
下载PDF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5期854-856,共3页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糖抗原125(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6例,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糖抗原125(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6例,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保肛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肛门直肠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结果研究组疗效的总有效率(36.36%)高于对照组(27.27%);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病率为15.15%,与对照组的总发病率(24.2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降低其血清CEA、CY-FRA21-1、CA125水平,与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相比有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 CEA CY-FRA21-1 CA125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兴良 《浙江创伤外科》 2022年第5期869-871,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对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并参照采取的不同手术方法分成腔镜组与开放组均49例。腔镜组采取TAPP治疗;开放组采取开放...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对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并参照采取的不同手术方法分成腔镜组与开放组均49例。腔镜组采取TAPP治疗;开放组采取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OTFHR)。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康复相关指标、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腔镜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自主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术后1d、2d,腔镜组、开放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腔镜组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腔镜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 与OTFHR相比,TAPP治疗腹股沟疝患者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可明显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术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腹腔镜 疝修补术
下载PDF
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永胜 熊聪 +2 位作者 段建文 周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07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负压引流和每日换药,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 目的探讨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07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负压引流和每日换药,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和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分布。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比例(4.5%)显著低于对照组(9.6%),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2例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61例,其中单一感染43例,混合感染9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38株占62.3%,观察组24例患者共培养出31株病原菌,其中单一感染患者17例,混合感染7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9株占61.3%;对照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观察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结论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感染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于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二次缝合 负压引流 肝胆外科 手术部位 感染 预防控制效果
原文传递
小儿胆囊结石26例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永胜 段建文 +3 位作者 熊聪 刘云鹏 周丹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8年第2期212-214,共3页
胆囊结石是成人常见病、多发病,成人发病率为10%[1]。但小儿胆囊结石发病率较低,国内外文献报道小儿胆囊结石发病率差异较大,国外文献报道为0.13~1.9%[2,3]。国内文献报道为0.53%~1.16%[4,5]。近年来,小儿胆囊结石发病率呈... 胆囊结石是成人常见病、多发病,成人发病率为10%[1]。但小儿胆囊结石发病率较低,国内外文献报道小儿胆囊结石发病率差异较大,国外文献报道为0.13~1.9%[2,3]。国内文献报道为0.53%~1.16%[4,5]。近年来,小儿胆囊结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原因尚不清楚。有作者认为可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有关。小儿胆囊结石致胆囊炎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需要积极外科手术治疗。而胆囊是人体一重要的消化器官,因此对小儿胆囊结石的治疗不能一律采取胆囊切除的治疗方法,而是要采取慎重、科学的态度。本次研究小儿胆囊结石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治疗 胆囊结石 小儿 临床分析 国外文献 发病率 国内文献 饮食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