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境启心因境成景--《园冶》的基础设计思维 被引量:17
1
作者 杜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87,共3页
"计无否之变化,从心不从法",《园冶》书中较少论及具体的造园技术和方法,而是在深刻理解意境的基础上运用以境启心、以境论景的写作方法向读者阐明了因境成景,景境互融的基础设计思维,即在合理顾及地宜、人宜的前提下,发挥设... "计无否之变化,从心不从法",《园冶》书中较少论及具体的造园技术和方法,而是在深刻理解意境的基础上运用以境启心、以境论景的写作方法向读者阐明了因境成景,景境互融的基础设计思维,即在合理顾及地宜、人宜的前提下,发挥设计师的能力,创造出优美之景致,感人之意境,通过与其他园林古籍理论和园记历史实景的类比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园冶 设计思维 智巧 境景
下载PDF
大学校园精神环境的营造 被引量:9
2
作者 崔玲 《山西建筑》 2004年第21期15-16,共2页
从分析大学校园环境的构成入手 ,揭示了以生态和人文精神为主线营造大学校园的精神环境的内涵特征 。
关键词 校园环境 生态 人文精神 营造
下载PDF
正神在山 三城三境--明成祖敕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规划意匠探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杜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1-116,共6页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明成祖朱棣动用国家力量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建成的道教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分析朱棣"君权神授""江山永固"的政治愿望基础上,根据道教三洞宗元说的基本教理和天、海...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明成祖朱棣动用国家力量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建成的道教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分析朱棣"君权神授""江山永固"的政治愿望基础上,根据道教三洞宗元说的基本教理和天、海、地的仙境仙山体系,解析"正神在山、真武道场"的总体规划立意及其与真武修行故事结合的象征人间、仙山、天国的典型天路历程和"三城三境"的空间布局,总结了世俗皇权和宗教神权在总体规划中的影响和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武当山 道教建筑群 真武道场 规划立意
下载PDF
江南传统文人园创作与审美过程中的言象意思辨——以环秀山庄与小盘谷意境营造比较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4-77,共4页
在江南文人园意境营造过程中,言与象成为园林本体的两大要素,"象"给人以高度的感性体验,人在此空间中体会自我的存在。而"言"则赋予空间更加明确的意象信息。二者是构成文人园林的双层结构,相互叠加且深深契合。&qu... 在江南文人园意境营造过程中,言与象成为园林本体的两大要素,"象"给人以高度的感性体验,人在此空间中体会自我的存在。而"言"则赋予空间更加明确的意象信息。二者是构成文人园林的双层结构,相互叠加且深深契合。"言"和"象"围绕意的创造,二者互为引导、互为补充,表现出相离与相合2种形式。以创作主题、营造手法相似的环秀山庄和小盘谷为具体实例进行比较,更为清晰地体现江南文人园的创作和审美过程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意象原型 意境营造 言象互动 环秀山庄 小盘谷
下载PDF
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空间图式和法式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吴葱 吴晓冬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甘肃张掖大佛寺的主殿大佛殿的大木结构及外形采用汉族传统形式,但内部空间受藏传佛教影响,属藏传佛教“都纲法式”的空间图式。在檐下、翼角、举折等处的木作中,大佛殿具有后来的河州、秦州建筑工艺体系的一些特征,且更接近前者。其檐... 甘肃张掖大佛寺的主殿大佛殿的大木结构及外形采用汉族传统形式,但内部空间受藏传佛教影响,属藏传佛教“都纲法式”的空间图式。在檐下、翼角、举折等处的木作中,大佛殿具有后来的河州、秦州建筑工艺体系的一些特征,且更接近前者。其檐下“花牵代”的做法为河西建筑所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大佛寺 大佛殿 都纲法式 河西建筑
下载PDF
行为规则空间——从文人园林中品茶行为辨析园林空间的复合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凡力 张敬琦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8期143-144,共2页
文人群体在园林中的行为活动作为文人园林空间形成的主要内在动因,主导了园林中各主要场所的空间环境生成。通过文人品茶行为,解析独立的茶寮空间形成,由于文人自身行为活动的相互影响嵌合,也导致茗饮空间与书斋、琴房等其它园林空间的... 文人群体在园林中的行为活动作为文人园林空间形成的主要内在动因,主导了园林中各主要场所的空间环境生成。通过文人品茶行为,解析独立的茶寮空间形成,由于文人自身行为活动的相互影响嵌合,也导致茗饮空间与书斋、琴房等其它园林空间的交叠重合,进而明晰园林空间的复合现象的发生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茶行为 园林空间 复合性 空间特质
下载PDF
江南传统园林中意象原型的撷取 被引量:4
7
作者 邵丹锦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7期94-95,共2页
江南传统园林在营造之始,设计者胸中已然酝酿生成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中心或主题,即意象原型。而其实施则是凭借言与象的互相配合实现。欲探究江南传统园林的设计意图,恰可从园林的言与象入手,分析了解其创作的意象原型,以期窥得江南传... 江南传统园林在营造之始,设计者胸中已然酝酿生成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中心或主题,即意象原型。而其实施则是凭借言与象的互相配合实现。欲探究江南传统园林的设计意图,恰可从园林的言与象入手,分析了解其创作的意象原型,以期窥得江南传统园林创作的一丝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传统园林 意象原型
下载PDF
从杜甫草堂园林化过程管窥巴蜀纪念园林之流变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凡力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巴蜀纪念园林是巴蜀园林的主体,分析其形成过程有助于巴蜀园林本质特征的厘清。通过对杜甫草堂的园林化过程进行辨析,明确巴蜀纪念园林并非如江南园林等其他园林类型一般多从建园之初即确定其园林性质,而是在初始时作为单一的纪念场所... 巴蜀纪念园林是巴蜀园林的主体,分析其形成过程有助于巴蜀园林本质特征的厘清。通过对杜甫草堂的园林化过程进行辨析,明确巴蜀纪念园林并非如江南园林等其他园林类型一般多从建园之初即确定其园林性质,而是在初始时作为单一的纪念场所和园林场所存在,在巴蜀地区特有的先贤崇敬及游赏习俗的文化基质影响下,历经多个朝代,经由2种途径形成:1)纪念场所的园林化;2)园林场所的纪念化。通过纪念元素与园林元素相互融入,逐步形成现存的巴蜀纪念园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巴蜀 纪念园林 杜甫草堂 园林化 纪念场所
下载PDF
行为中的山水空间结构——明代文人的西湖心智地图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凤梧 《建筑师》 2014年第2期63-71,共9页
西湖风景区至明代格局大体已定,本文针对当时主要知识阶层留存的相关文字图版进行研究,探究他们对西湖山水空间形态、秩序的认识。更进一步,通过对《快雪堂日记》解读分析,从以冯梦祯及其友人为代表的文人阶层在"入山"、"... 西湖风景区至明代格局大体已定,本文针对当时主要知识阶层留存的相关文字图版进行研究,探究他们对西湖山水空间形态、秩序的认识。更进一步,通过对《快雪堂日记》解读分析,从以冯梦祯及其友人为代表的文人阶层在"入山"、"泛湖"的行为中解析他们在西湖山水间的心智地图,以期通过他们行为活动的记录获得当时西湖的山水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 行为 空间结构 空间秩序 快雪堂日记
下载PDF
从“精舍”的源与流辨析文人园林中建筑静修空间的特质及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敬琦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66,共4页
文人园林寄托着文人阶层悟道修心、完善人格的需求与愿望,因此,由文人习静的行为活动而产生的园林中建筑的静修空间是文人园林中建筑空间的重要且巧妙之处。通过对最纯粹的静修空间——精舍之源流进行分析,并着眼它进入园林后对环境的要... 文人园林寄托着文人阶层悟道修心、完善人格的需求与愿望,因此,由文人习静的行为活动而产生的园林中建筑的静修空间是文人园林中建筑空间的重要且巧妙之处。通过对最纯粹的静修空间——精舍之源流进行分析,并着眼它进入园林后对环境的要求,探究它所凝聚的空间特质,以期明晰园林中建筑静修空间的特质,探寻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空间创作的一丝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精舍 静修空间 园林建筑 空间特质
下载PDF
向心取类与人地合宜——基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园冶》“相地”篇析读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雁 《建筑师》 2013年第5期96-100,共5页
作为兴造的首要环节,"相地"篇在《园冶》全书中至为重要。文章从中国传统层次性的空间秩序认知出发,通过宅园与别墅园的区分,解读该篇六种用地的分类;并进一步在传统关联性思维背景下,分析计成对"地有异宜"和"... 作为兴造的首要环节,"相地"篇在《园冶》全书中至为重要。文章从中国传统层次性的空间秩序认知出发,通过宅园与别墅园的区分,解读该篇六种用地的分类;并进一步在传统关联性思维背景下,分析计成对"地有异宜"和"人有异宜"的考量以及意境的营造与体验,尝试分析文本本身对"相地合宜"的表达与阐释,深入挖掘该篇蕴藏的设计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冶 相地 思维方式 分类 合宜
下载PDF
农林院校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方法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9期6502-6503,共2页
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后,相关课程设置发生的改变。认为中国建筑史课在此趋势下必然会进行适应性调整。辩析了建筑史与园林史的关系,以及农林院校建筑史教学的侧重点,进而从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方面探讨了教学... 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后,相关课程设置发生的改变。认为中国建筑史课在此趋势下必然会进行适应性调整。辩析了建筑史与园林史的关系,以及农林院校建筑史教学的侧重点,进而从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方面探讨了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建筑史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从建筑文化的构成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飞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529-10530,共2页
该研究套用了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用人类活动、建筑环境、建筑文化分别替换了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人类社会、外部环境、文化,从而组建了建筑文化的结构模式,它是依托于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存在的。该模式中,建筑工程技术位于建筑文化... 该研究套用了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用人类活动、建筑环境、建筑文化分别替换了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人类社会、外部环境、文化,从而组建了建筑文化的结构模式,它是依托于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存在的。该模式中,建筑工程技术位于建筑文化结构的最外层,设计方法及著述位于中间层,价值观位于最内层。将这一结构模式应用于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过程,按照朝代更替的时间跨度,从社会意识、文化心理和审美风尚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到山水园,从城市宅园到江南私家园林的变更过程,指出园林发展过程是从外部形态到实用功能的改变,这一改变是由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指导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系统 中国古典园林 建筑文化构成
下载PDF
Evolu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Based on the Component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飞鹤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4期10-12,共3页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mode of cultural ecosystem,a structural mode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by replacing human society,exterior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ecosystem with hu...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mode of cultural ecosystem,a structural mode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by replacing human society,exterior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ecosystem with human activities,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Within this mode,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was in the uttermost layer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al structure,design techniques and written works in the middle layer,and values in the innermost layer.It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along the line of dynastic change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cultural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habit,it was pointed out that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have evolved from animal park to landscape garden,from urban residential garden to private garden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which also indicated a transition from focusing on exterior forms to stressing practical functions,and such a transition was realized on the basi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values of the time with the help of proper design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ECOSYSTEM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COMPONENT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下载PDF
圆明园研究史初探(1930年至今)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凤梧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1-124,共4页
圆明园的研究史不仅是中国建筑史和园林研究史的重要个案,更是文化遗产保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它既具有史学个案的典型性,也具有皇家园林遗址和民族情感寄托双重影响下的独特性,对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1900... 圆明园的研究史不仅是中国建筑史和园林研究史的重要个案,更是文化遗产保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它既具有史学个案的典型性,也具有皇家园林遗址和民族情感寄托双重影响下的独特性,对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1900年以来国内对圆明园的相关研究为对象,通过系统梳理这段研究历程,在理清研究成果和脉络的同时,进一步揭示学术界对皇家园林和皇家园林遗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圆明园 研究史 史学 遗址 遗产保护
下载PDF
从《能静居日记》看赵烈文的营园实践及宅居园趣
16
作者 李晓 《建筑史学刊》 2022年第1期135-141,共7页
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 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地区的屋价及风水,终定家址于常熟九万圩处。随着人口增加,静圃格局渐具明显的宅、园分区,以天放楼等藏书空间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和以静溪为核心的园林空间占据数次改建的重心。赵烈文于静圃的园居生活则表现为以光绪三年(1877)、光绪四年(1878)间写仿辋川的溪北斗诗之举为代表的雅集诸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圃 相宅构园 能静居日记 雅集 常熟园林
下载PDF
明成祖敕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宫观数额问题考辨
17
作者 杜雁 《建筑史》 2015年第2期46-60,共15页
本文基于历史文献,从建筑名号、宫观行政事务管理、宫观经济供给、重要斋醮规模等级、建筑群历史简称等角度,对目前学界关于明成祖敕建武当山宫观数额问题所持的'九宫八观''九宫九观''八宫二观''七宫九观&#... 本文基于历史文献,从建筑名号、宫观行政事务管理、宫观经济供给、重要斋醮规模等级、建筑群历史简称等角度,对目前学界关于明成祖敕建武当山宫观数额问题所持的'九宫八观''九宫九观''八宫二观''七宫九观'四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考证,指出明成祖敕建的建筑群总体为三十六处,有三十三处香、烛、油、蜡等经费由国库支出,其中道宫十座,道观八座,根据管理等级和隶属关系可用'七宫八观'代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山 明成祖 宫观 数额 七宫八观
原文传递
邀石入园饬旧胜新--苏州怡园前叠山阶段取石运石过程分析
18
作者 詹笑嫣 +1 位作者 吴维莹 薛晓飞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132,共6页
江南园林营造过程中,庭院立峰及园林掇山均为必须要素.以晚清文人顾文彬所建的苏州铁瓶巷顾氏宅院、其私园尚书里怡园为对象,避开叠山方法或形态美学等造景行为完成后的解析,着眼于用石造景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分析顾文彬所留家书、日记,... 江南园林营造过程中,庭院立峰及园林掇山均为必须要素.以晚清文人顾文彬所建的苏州铁瓶巷顾氏宅院、其私园尚书里怡园为对象,避开叠山方法或形态美学等造景行为完成后的解析,着眼于用石造景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分析顾文彬所留家书、日记,结合其他史料,对用石造景前湖石购买来源的选择,运送过程中物议的顾虑、运送方式的不同、运送路线的斟酌,以及湖石堆叠前的存放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试图初步呈现出前叠山阶段假山石材的处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顾文彬 取石来源 择石标准 运石路线 物议之患 存石场地
下载PDF
基于山水形胜认知的武昌古城风景体系营构辨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伯程 阳志竺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14-118,共5页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古城 山水形胜 风景营建 风景体系
原文传递
“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考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毅磊 金麟 +1 位作者 高翅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115,共5页
"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理论及实践是西方近十余年对纪念性空间的反思及改造,它反对传统纪念碑的一些特定特征,是纪念性精神活动物质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实践的充实。通过梳理"反纪念碑"纪念性空... "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理论及实践是西方近十余年对纪念性空间的反思及改造,它反对传统纪念碑的一些特定特征,是纪念性精神活动物质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实践的充实。通过梳理"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尝试阐释这一术语的概念及其内涵,激发中国对"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的研究兴趣和对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实践的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反纪念碑” 纪念性空间 规划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