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入接触角的滴状冷凝分形传热功当量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齐宝金 张莉 +3 位作者 徐宏 孙岩 朱登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1-758,共8页
以Rose模型为基础,引入接触角因素建立单个液滴传热模型,基于液滴在冷凝表面的分形分布特性,考虑接触角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建立液滴分布函数,进而建立不同接触角表面通用传热模型。采用不同液滴分布模型分别计算求得通过冷凝生长的液滴的... 以Rose模型为基础,引入接触角因素建立单个液滴传热模型,基于液滴在冷凝表面的分形分布特性,考虑接触角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建立液滴分布函数,进而建立不同接触角表面通用传热模型。采用不同液滴分布模型分别计算求得通过冷凝生长的液滴的分布函数f(r)以及通过合并生长的液滴的分布函数F(r),并将总冷凝传热表示为上述两种方式生长液滴传热之和。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静态接触角增大,分形维数逐渐减小,液滴生长周期缩短,脱落直径变小,传热性能提高。模型可计算获得较大接触角范围内冷凝液滴的分布函数和传热量,且模型计算值与文献数据及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适当选取接触角范围,可将大部分文献数据包含在模型内,较为合理地解释了不同文献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分形 接触角 传热模型
下载PDF
Ni-P化学镀层表面实现滴状冷凝传热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斌 侯峰 +1 位作者 徐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3-517,共5页
为了探索能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表面制备技术,采用化学镀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非晶态Ni-P化学镀层,对其冷凝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i-P化学镀层表面常压水蒸气下实现了完全的滴状冷凝传热,表面热通量和传热系数均比膜状冷凝Nus... 为了探索能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表面制备技术,采用化学镀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非晶态Ni-P化学镀层,对其冷凝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i-P化学镀层表面常压水蒸气下实现了完全的滴状冷凝传热,表面热通量和传热系数均比膜状冷凝Nusselt理论计算结果提高了3~5倍。同时发现,镀层的非晶态是实现滴状冷凝传热形态的主要原因,经过热处理晶化后,表面形成的是滴膜共存的冷凝传热形态,冷凝传热强化效果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化学镀 非晶态 表面能
下载PDF
支承式支座封头允许垂直载荷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20年第3期8-12,共5页
介绍了立式容器支承式支座处封头的受载计算和局部应力分析方法,按此方法对NB/T 47065.4—2018中B型支承式支座参数反算其允许的最大垂直载荷,并与NB/T 47065.4—2018和JB/T 4712.4—2007中给定的允许垂直载荷[F]进行比较,为设计人员在... 介绍了立式容器支承式支座处封头的受载计算和局部应力分析方法,按此方法对NB/T 47065.4—2018中B型支承式支座参数反算其允许的最大垂直载荷,并与NB/T 47065.4—2018和JB/T 4712.4—2007中给定的允许垂直载荷[F]进行比较,为设计人员在选用标准支承式支座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容器 支承式支座 NB/T 47065.4—2018 封头强度校核 WRC 107 AD 2000 S 3/3
下载PDF
铜表面物理化学有序度对蒸汽冷凝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莉 徐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5,共6页
研究了经不同粒度砂纸研磨后不同粗糙度纯铜表面的润湿性和蒸汽冷凝性能,分析了表面物理粗糙度和氧化引起的表面化学成分异质性对润湿性和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铜表面粗糙度小于0.15μm,增大粗糙度有利于增大接触角,而... 研究了经不同粒度砂纸研磨后不同粗糙度纯铜表面的润湿性和蒸汽冷凝性能,分析了表面物理粗糙度和氧化引起的表面化学成分异质性对润湿性和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铜表面粗糙度小于0.15μm,增大粗糙度有利于增大接触角,而当粗糙度增大到0.15μm后,继续增大粗糙度反而会减小其表面接触角。铜表面氧化后造成的化学成分异质性有利于增大接触角。表面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异质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铜表面的润湿性与蒸汽在其表面的冷凝模式。当粗糙度为0.15μm左右时,氧化后铜表面表现出最佳的滴状冷凝状态,其冷凝传热系数达到Nusselt理论模型的3.5倍左右。但是表面粗糙结构同时也会增大液滴在金属表面的运动阻力,对冷凝传热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度 化学成分异质性 滴状冷凝 接触角 润湿性
下载PDF
齿轮压缩机中间压缩腔喷油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张功旺 +3 位作者 钱梅 高锟鹏 唐燕娟 李学来 《制冷》 2009年第3期24-27,共4页
利用所设计的齿轮式压缩机实验样机及其测量调控系统,对这种压缩机用于压缩空气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性实验,并对转速、喷油量等因素对压缩机排气压力和输气量的影响、排气温度的大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齿轮式压缩机可以实现对空气... 利用所设计的齿轮式压缩机实验样机及其测量调控系统,对这种压缩机用于压缩空气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性实验,并对转速、喷油量等因素对压缩机排气压力和输气量的影响、排气温度的大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齿轮式压缩机可以实现对空气的压缩,压缩过程中气体的温升小,接近于定温压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压缩机 性能 实验研究 多温制冷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