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政治运动的陪衬——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电影周研究
1
作者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7-98,共12页
越南电影自1950年在中国开始零星地上映,但受制于中国1960年发生的“胶片荒”和1966年以后各地放映业的半瘫痪状态,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空间主要集中在城市。其中,三次越南电影周是当时越南电影在中国规模性传播的标志... 越南电影自1950年在中国开始零星地上映,但受制于中国1960年发生的“胶片荒”和1966年以后各地放映业的半瘫痪状态,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空间主要集中在城市。其中,三次越南电影周是当时越南电影在中国规模性传播的标志性事件。追溯这三次越南电影周,中国官方频繁热烈地活动供给、报刊上的积极报道、文化界人士的赞扬推介与国内城市实际上座率的忽冷忽热形成反差,导致越南电影是否受中国观众欢迎成为本文的考察对象,通过对越南电影周多重史料的抽丝剥茧,本文还原了20世纪60年代越南电影在中国复杂的传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电影 中越关系 电影传播 电影政治 电影交流史
原文传递
身体的实践与审美——论中国电影中的武术形态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珏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1-104,共4页
武术在中国电影上的呈现,可谓精彩纷呈。本文将中国电影中所呈现的武术形态进行一次归纳与论述。将电影中的武术分为阳刚美学的实战、谐趣的程式化武打、写意化的舞武融合以及法术化的玄幻武打。本文在对武术本体进行微观地探析中,同时... 武术在中国电影上的呈现,可谓精彩纷呈。本文将中国电影中所呈现的武术形态进行一次归纳与论述。将电影中的武术分为阳刚美学的实战、谐趣的程式化武打、写意化的舞武融合以及法术化的玄幻武打。本文在对武术本体进行微观地探析中,同时,运用身体理论,论述身体的实践与审美,武术的文化表征与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武侠电影 身体 审美
原文传递
《西游记》的中国电影史 被引量:1
3
作者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22年第2期251-263,共13页
古典文学《西游记》在两岸暨香港地区,共历经了百余年的电影改编史。西游电影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也增添了小说母本中所没有的文化意义:两岸暨中国香港电影人不断适应时代语境,其创造类型多样的西游电影构成了对时代的再现、... 古典文学《西游记》在两岸暨香港地区,共历经了百余年的电影改编史。西游电影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也增添了小说母本中所没有的文化意义:两岸暨中国香港电影人不断适应时代语境,其创造类型多样的西游电影构成了对时代的再现、隐喻与想象,因而百年间170余部西游电影成为中国社会史的缩影。尽管《西游记》的改编研究已经成为“显学”,但是学界对《西游记》本身的电影史情况,尚未厘清。通过一部文学作品来收拢百年中国影史,也是对“电影史”书写方式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电影史 电影改编 西游电影
原文传递
从印刷流通到电影动员——思想史中的中国早期媒介史
4
作者 孙甜甜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89,共8页
救亡图存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驱力。区别于周蕾在鲁迅“幻灯片事件”中将媒介史视为对抗、取代,从初阶到高阶的线性发展观,文章通过回顾视觉媒介在现代中国的演进轨迹,指出早期画报的幻想性引发了第三世界对西方现代化的想象,... 救亡图存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驱力。区别于周蕾在鲁迅“幻灯片事件”中将媒介史视为对抗、取代,从初阶到高阶的线性发展观,文章通过回顾视觉媒介在现代中国的演进轨迹,指出早期画报的幻想性引发了第三世界对西方现代化的想象,而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现代化,离不开语言的改良、统一,以及印刷媒介的推动。电影等图像媒介的通俗性、感染力和战斗性,又弥补了文字媒介在思想动员时的缺憾。近现代知识阶层尤其是左翼同时运用文字和图像等多种视觉媒介,最终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构建。将视觉媒介置入现代中国文化与民族国家的构建,赋予了媒介在思想史中的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视觉文化 现代性 图像 电影媒介
原文传递
神话完型理论下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剖析
5
作者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0-23,共4页
电视剧《我是特种兵》及其系列播出后,收视率与口碑双赢,在开拓一种新的军旅电视剧美学时,作品依然存在不少缺憾。以神话原型理论来解构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故事——神的完型过程,分析和指出创作者在"造神"中,此作品存在的个人... 电视剧《我是特种兵》及其系列播出后,收视率与口碑双赢,在开拓一种新的军旅电视剧美学时,作品依然存在不少缺憾。以神话原型理论来解构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故事——神的完型过程,分析和指出创作者在"造神"中,此作品存在的个人英雄主义、作者位置的自恋视角、"后殖民主义"般身份意识的优越感、桥段老套与审美期待的冲突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是特种兵》 造神 身份意识 个人英雄主义 审美冲突
下载PDF
荒诞的语言标签与凝重的现代悲剧意识——论台湾实验剧开山之作《一口箱子》
6
作者 高娜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1-113,共3页
《一口箱子》在台湾现代戏剧史上被视为实验戏剧的开端,本文从戏剧人物形象、戏剧语言的荒诞性,以及箱子的寓意三个方面来对这部影响深远的实验剧进行评析。
关键词 一口箱子 实验剧展 荒诞戏剧 存在主义
原文传递
捉妖记:香港的身份意识以及文化认同
7
作者 《文化艺术研究》 2016年第4期126-130,共5页
《捉妖记》于2015年暑期档创造的票房冠军纪录,在内地影史上意义非凡。在立足"华语电影"这一概念的广阔视野中,本文将以这部"跨区域性"、国际化合作的"国产"影片为切入,分析影片中"父亲"的缺... 《捉妖记》于2015年暑期档创造的票房冠军纪录,在内地影史上意义非凡。在立足"华语电影"这一概念的广阔视野中,本文将以这部"跨区域性"、国际化合作的"国产"影片为切入,分析影片中"父亲"的缺失与重建、"孤儿"的成长与认同的隐喻性叙事,解码在"国际化"模糊了演员和制作班底各自"身份"的同时,来自中国香港的主创人员所"无意识"表达的:香港"自我"的身份意识、成长记忆以及对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捉妖记 香港 身份意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电影中的流动与切割美学:走向东亚思想向西方电影理论的跨国转移
8
作者 (译) 《艺术生活》 2022年第1期33-40,共8页
电影美学理论的一般概念仍然植根于西方传统。因此,对电影的思考主要是被西方术语和美学范式所主导,例如“作品”、对现实的再现或将这种艺术视为一种传播行为。依此角度难以描述电影影像的不同特征,例如其瞬息性。与西方思维相反,东亚... 电影美学理论的一般概念仍然植根于西方传统。因此,对电影的思考主要是被西方术语和美学范式所主导,例如“作品”、对现实的再现或将这种艺术视为一种传播行为。依此角度难以描述电影影像的不同特征,例如其瞬息性。与西方思维相反,东亚的文化传统建立在“道”的概念上,“道”允许描述过渡和转换的美学。受到日裔德籍哲学家高桥良介所提出的“切割——延续性”概念的启发,本文将描述一些替代西方思维的方法,用以理解与电影画面有关的表象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图像 电影美学 美学理论 插花 切割 艺道 电影哲学 日本美学 跨文化思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