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胥江品 马俊 +4 位作者 谢楠 吴倩 曹凡 王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0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收治的423例急性阑尾炎术后临床资料,评价超声对急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分析超声对不同类型阑尾炎的管腔直径,管壁厚度结果以及... 目的探讨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0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收治的423例急性阑尾炎术后临床资料,评价超声对急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分析超声对不同类型阑尾炎的管腔直径,管壁厚度结果以及右下腹回盲部管壁增厚,右下腹局部积液,局部强回声对比差异。结果超声共检出急性阑尾炎374例,诊断准确率为88.4%(374/423)。急性阑尾炎阑尾管腔直径、管壁厚度(mm)分别为:(7.1±1.3)、(3.2±0.9),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管腔直径、管壁厚度(mm)分别为:(10.0±1.9)、(4.3±1.1),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管腔直径、管壁厚度(mm)分别为:(12.4±2.2)、(5.3±1.3),三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回盲部管壁增厚,右下腹局部积液,局部强回声,淋巴结肿大的比例均高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能够为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超声检查 病理类型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单侧穿刺与徒手单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毕航川 段浩 +8 位作者 李登辉 蒋罡 沈相霖 舒钧 太祥 杨建义 赵双林 王志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7-815,共9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单侧与徒手单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5...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单侧与徒手单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57~88岁[(74.5±5.6)岁]。骨折节段:T1~T912例,T10~L232例,L3~L520例。患者均行PKP治疗,其中25例采用徒手单侧穿刺(徒手单穿组),18例采用徒手双侧穿刺(徒手双穿组),21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单侧穿刺(机器人单穿组)。比较三组手术时间、通道建立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空间分布评分;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后凸Cobb角;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0个月[(7.0±0.9)个月]。徒手单穿组手术时间为(30.2±6.1)min,短于机器人单穿组的(37.9±8.9)min和徒手双穿组的(49.0±10.2)min;机器人单穿组手术时间短于徒手双穿组(P均<0.05)。机器人单穿组通道建立时间为(4.7±1.4)min,短于徒手单穿组的(10.4±4.4)min和徒手双穿组(21.7±6.2)min(P均<0.05)。机器人单穿组术中出血量为(23.8±7.2)ml,少于徒手单穿组的(34.3±7.7)ml和徒手双穿组的(55.9±18.7)ml(P均<0.05)。机器人单穿组术中透视次数为(12.1±2.5)次,少于徒手单穿组的(21.2±5.9)次和徒手双穿组的(39.6±9.5)次(P均<0.05)。徒手单穿组通道建立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短于或少于徒手双穿组(P均<0.05)。机器人单穿组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分布评分为(4.7±1.3)ml、(7.9±1.2)分,与徒手双穿组的(5.7±1.3)ml、(8.7±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高于徒手单穿组的(3.0±1.3)ml、(5.1±1.8)分(P均<0.05)。三组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ODI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低于术前(P均<0.05);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三组VAS、ODI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3
作者 曹凡 刘阳文 +8 位作者 魏雷 谢楠 杨裔坚 钱程 李春满 付必莽 胥江品 曾汪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127-134,共8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形成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287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肝细...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形成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287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非等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最大约登指数法评价本次研究的诊断效能。结果287例患者中,MVI的发生率为44.7%(137/287)。单因素分析显示,MVI的形成与术前抗病毒治疗,HBVDNA定量、AFP定量及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在HBV相关性HCC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OR=0.44,P=0.002)、HBVDNA定量在≥2×10^(4)至≤2×10^(7) IU/mL(OR=2.79,P=0.036)、及AFP定量在≥400至≤1000 ng/mL(OR=0.31,P=0.023)为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为MVI的独立保护因素。高水平的HBVDNA定量(>2×10^(4) IU/mL)可能预示MVI的高分化(P<0.05)。此外,有意义的HBVDNA定量≥2×10^(4)至≤2×10^(7) IU/mL(AUC=0.885,P<0.001)可能对预测HBV相关性HCC发生MVI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HBV感染与HBVDNA定量水平是肝细胞癌MVI形成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可能对MVI的形成有预防作用;高水平的HBVDNA定量可能预示着高分化的MVI,此外有意义的HBVDNA定量对HBV相关性HCC发生MVI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 微血管侵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