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对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冀垒兵 许正华 +5 位作者 肖云 张燕 张小玲 刘李平 渠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026-1029,共4页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对视力、视野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此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的、对临床中发现的中间、后部或全葡萄膜炎治疗的特征性对照研究。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患者132例248眼,接受视力、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微视野检...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对视力、视野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此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的、对临床中发现的中间、后部或全葡萄膜炎治疗的特征性对照研究。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患者132例248眼,接受视力、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微视野检测。结果: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与视力、视野的损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不同类型的黄斑水肿对应不同的视力损害:不伴有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的囊腔型可产生中等程度的视力损害,平均10个字母;不伴有囊腔而仅有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型可产生更大程度的视力损害,平均19个字母;而同时伴有囊腔、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的黄斑囊样水肿型可产生最大程度的视力损害,平均26个字母。入选的所有黄斑水肿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视野损害:与黄斑中心凹的的厚度密切相关,即厚度越大,视野损害的范围越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是否具有囊腔关系不大。结论:黄斑水肿对应的视功能损害提示我们在以后的葡萄膜炎治疗过程中,对黄斑水肿的治疗也应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去关注;对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视功能损害评估,应该从视力和微视野两方面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黄斑水肿 视力 微视野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牛童童 肖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评价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3-01/10在新疆四七四医院眼科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61例6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3D组31例31眼采用3... 目的:评价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3-01/10在新疆四七四医院眼科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61例6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3D组31例31眼采用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OCT技术,传统手术组30例30眼采用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系统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剥膜时间,随访6 mo,分析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善手术,术中均未发生视网膜大出血、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3D组手术时间和剥膜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20.13±1.59vs 25.97±2.09 min;3.74±0.89vs 8.13±1.72 min,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1 mo BCVA、CMT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均P>0.008),术后3、6 mo BCVA、CMT均较术前改善(均P<0.008)。术后6 mo,3D组BCVA较传统手术组明显改善(P=0.007)。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CMT和眼压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3D手术视频系统及传统手术组均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但3D手术视频系统术中OCT在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改善精细手术步骤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 3D手术视频系统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手术时间
视网膜内界膜移植联合自体全血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 被引量:2
3
作者 范银波 肖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8期775-778,共4页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联合自体全血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裂孔基底直径>1 000 μm、裂孔形成因子(Hole Form Factor,HFF) <0.6]的患者50例行手术治疗,其...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联合自体全血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裂孔基底直径>1 000 μm、裂孔形成因子(Hole Form Factor,HFF) <0.6]的患者5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A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28只眼,B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术中使用自体全血封闭裂孔22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裂孔封闭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tA=4.024,tB=4.510,P<0.05),两组间视力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6,P>0.05),但视力显著改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1,P<0.05).术后3个月A组裂孔闭合率为64.2%,B组裂孔闭合率为9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92,P<0.05).术后3个月两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11.193,tB=15.918,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054,P<0.05).结论 内界膜移植术联合自体全血可提高HFF值<0.6的高度近视继发黄斑裂孔的术后闭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移植 自体全血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原文传递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眼表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肖云 范银波 《人民军医》 2018年第1期48-50,55,共4页
目的:探讨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玻璃体切割术对眼表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125例125眼,以手术眼作为观察组,未手术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前3天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抗感染治疗,复方... 目的:探讨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玻璃体切割术对眼表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125例125眼,以手术眼作为观察组,未手术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前3天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抗感染治疗,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术前60min滴眼6次充分散瞳,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球后麻醉,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术后1天、1个月,两组均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等项目检查,并结合干眼相关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1)术后1天,观察组SⅠT、BUT等指标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降低或缩短(P<0.01),且非常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1);FL评分分值较术前非常显著升高(P<0.01),且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两组SⅠT、BUT和FL评分等指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2)术后1天,观察组干眼症状评分分值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1个月,两组干眼症状评分分值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非接触镜广角系统下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短期内可破坏泪膜稳定性,使患者出现干眼等不适症状,但随着时间延长,患者眼表和泪膜会逐渐恢复正常,干眼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镜广角系统 玻璃体切割术 眼表 泪膜
原文传递
Ranibizumab治疗继发于AMD以外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肖云 +2 位作者 冀垒兵 范银波 蔡岩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6期5135-5138,5108,共5页
目的:探讨Ranibizumab治疗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以外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55眼临床确诊为非AMD的CNV患者,其中包括高度近视40眼,中渗15眼,每月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依据眼底检查、OCT... 目的:探讨Ranibizumab治疗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以外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55眼临床确诊为非AMD的CNV患者,其中包括高度近视40眼,中渗15眼,每月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依据眼底检查、OCT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注射。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FFA、OCT等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注射雷珠单抗均无严重的眼部或相关的全身不良事件,平均注射2.46次,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BCVA分别是0.079±0.264、0.638±0.290,视物变形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黄斑中心厚度分别是(468.637±126.796)μm、(237.764±76.48)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FFA显示有CNV及荧光渗漏,治疗后新生血管萎缩,无荧光渗漏,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病情稳定后PRN给药,在治疗继发于AMD以外的CNV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IBIZUMAB 黄斑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玻璃体腔注射
原文传递
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术式选择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游佳 +1 位作者 李明 蒋继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4期2361-2363,2370,共4页
目的:探讨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手术术式的选择。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0月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46例(46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分析其原发疾病... 目的:探讨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手术术式的选择。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0月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46例(46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分析其原发疾病、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的术式和预后情况。结果:46例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患者。引起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主要为视网膜裂孔和增殖膜的形成,并且视网膜脱离位于下方的患者明显较多。再次手术术式包括巩膜扣带术及二期硅油取出术、硅油置换术、硅油取出联合巩膜扣带术,最终42例患者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复位良好,有4例行新硅油充填术的患者硅油未取出。结论:高度近视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裂孔和增殖膜的形成。依据临床特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视网膜复位率,还可以减少患者手术次数及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眼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特征 不同术式选择
下载PDF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研究进展
7
作者 肖云 范银波 《人民军医》 2017年第12期1233-1235,1242,共4页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眼部疾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膨大,造成患者黄斑区浆液性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或神经上皮脱...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眼部疾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膨大,造成患者黄斑区浆液性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或神经上皮脱离、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下渗出,最终发生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纤维瘢痕形成,导致中心视力严重下降。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业内对本病的认识逐步加深。由于本病预后较差,因此,对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积极干预。目前,治疗PCV的主要方法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联合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本文就上述PCV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治疗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白介素-18与新生血管性眼病
8
作者 唐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0年第12期2379-2380,2384,共3页
新生血管形成引起的眼病是眼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常导致视功能严重障碍,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研究有限,长期以来临床处理非常棘手,预后颇差。随着基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有了重大发现,特别对某些促新生血管因子的研究,随之... 新生血管形成引起的眼病是眼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常导致视功能严重障碍,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研究有限,长期以来临床处理非常棘手,预后颇差。随着基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有了重大发现,特别对某些促新生血管因子的研究,随之对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也有了一些发展。目前,认为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并且已有多种疗法问世。研究发现,白介素-18对新生血管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文从白介素-18的结构、功能、抑制新生血管的机制及其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8 新生血管
原文传递
白介素-18在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9
作者 唐宁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322-327,共6页
为探讨白介素-18对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采用50只7 d龄清洁级SD大鼠幼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高氧未处理组、生理盐水实验组、高浓度实验组和低浓度实验组,建立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产生视网... 为探讨白介素-18对大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采用50只7 d龄清洁级SD大鼠幼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高氧未处理组、生理盐水实验组、高浓度实验组和低浓度实验组,建立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分别对3个给药组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IL-18(50 ng/μL、50 ng/μL)1μ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VEGF在视网膜各层的表达,应用CD34计算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1)HE染色显示,各实验组均有较多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腔内,但高浓度实验组及低浓度实验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实验组及高氧未处理组,并且高浓度实验组低于低浓度实验组。(2)VEGF在各组视网膜中均有表达,在高氧组表达明显增加,IL-18给药组表达相对较弱,空白对照组最弱。(3)空白对照组极少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其余各组发现较多CD34标记的增生的毛细血管,高浓度实验组、低浓度实验组相对较少,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IL-18玻璃体腔内注射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8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巩膜扣带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银波 +2 位作者 肖云 许正华 蔡雪红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在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26例(26只眼)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状况.结果26例... 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在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26例(26只眼)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状况.结果26例患者中25例手术一次成功,手术成功率96.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5~0.1者8例,0.1~0.3者13例,0.3~0.5者5例.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只要选择合适适应证,治疗简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扣带术 白内障术后 视网膜脱离
原文传递
静脉复合麻醉对玻璃体切割术的安全性及满意度研究
11
作者 游佳 +1 位作者 蒋继泽 李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5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静脉复合麻醉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安全性及对患者和医生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6月于新疆四七四医院拟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26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右美托咪定组(n=143)和生理盐水组(n=126)。比较...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静脉复合麻醉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安全性及对患者和医生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6月于新疆四七四医院拟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26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右美托咪定组(n=143)和生理盐水组(n=12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流动力学指标、Ramsay镇静评分、患者和手术医生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镇静恰当的比例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及手术医生对术中麻醉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手术开始后10min和30min、手术结束时,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同期生理盐水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静脉复合麻醉是玻璃体切割术安全可靠的镇静方法,可提高患者和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无呼吸道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静脉复合麻醉 玻璃体切割术 安全性 满意度
下载PDF
巩膜扣带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银波 +2 位作者 肖云 许正华 蔡雪红 《临床医学进展》 2018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26例(26眼)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状况。结果:26例患者中25例手术一次成... 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26例(26眼)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状况。结果:26例患者中25例手术一次成功,手术成功率96.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5~0.1者8例,0.1~0.3者13例,0.3~0.5者5例。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只要选择合适适应证,治疗简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扣带术 白内障术后 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13
作者 范银波 肖云 +2 位作者 蔡雪虹 顾永欣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A01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8月—2017年8月这段期间内,对我院6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63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划分,将63例患者分成手术组(33例)与非手术组(30例),非...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8月—2017年8月这段期间内,对我院6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63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划分,将63例患者分成手术组(33例)与非手术组(30例),非手术组给予药物方式治疗,手术组则给予玻璃体切割术方式治疗。结果:手术组治疗的33例眼睛,有26例眼睛愈合,占78.79%。非手术组治疗的30例眼睛中,愈合17例,占56.67%。手术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与降低分别占42.42%、57.53%,非手术组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与降低分别占43.33%、56.67%,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部分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而言,采用非手术方式也能愈合。但是采用手术方式其能提升患者愈合效果,但其视力恢复受到了限制。因此,临床医学在治疗黄斑裂孔患者时,其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手术方式,促使患者视力尽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与非手术 外伤性黄斑裂孔 治疗效果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