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花苜蓿对铜铅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吕力欣 +3 位作者 郭后庆 杨列 吴丽 张祖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9-214,共6页
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模拟矿区Cu、Pb复合污染土壤条件下的豆科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发育情况,并对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Pb复合污染对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净光合速率和氮吸收无显... 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模拟矿区Cu、Pb复合污染土壤条件下的豆科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发育情况,并对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Pb复合污染对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净光合速率和氮吸收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的复合污染明显抑制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毒害作用。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中Cu和Pb均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并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Cu、Pb均主要累积在植物根部。紫花苜蓿对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Cu、Pb具有较好的提取作用,并可促进土壤中Cu、Pb向残渣态等生物活性的毒性较低的形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土壤修复 紫花苜蓿
下载PDF
活性污泥@PAM对废水中镉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邓天天 +3 位作者 段海煦 孙雪梅 王亚茹 陈翠翠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22-1926,共5页
采用活性污泥联合聚丙烯酰吸附去除废水中镉离子,研究活性污泥投加量、溶液pH、温度、PAM投加量对去除镉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初始浓度100 mg/L的含镉溶液,活性污泥@PAM去除水中镉的最优条件为:污泥投加量0. 54 g,反应pH=5. 686,浓度0.... 采用活性污泥联合聚丙烯酰吸附去除废水中镉离子,研究活性污泥投加量、溶液pH、温度、PAM投加量对去除镉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初始浓度100 mg/L的含镉溶液,活性污泥@PAM去除水中镉的最优条件为:污泥投加量0. 54 g,反应pH=5. 686,浓度0. 3%PAM溶液投加量为3. 017 m L,此时水中Cd的去除率可达97. 08%。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镉离子在活性污泥@PAM体系中的吸附行为,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受到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PAM 吸附
下载PDF
基于WQImin模型的武汉市金银湖水质时空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列 +3 位作者 刘艳丽 朱静 吴丽 张祖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5,62,共8页
为确定武汉市金银湖水域水质状况,提出水质评价报告,对武汉市金银湖7个水系10个典型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包含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高锰酸盐指数(PI)、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氧(DO)的4个主要污染指标的水质指数模... 为确定武汉市金银湖水域水质状况,提出水质评价报告,对武汉市金银湖7个水系10个典型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包含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高锰酸盐指数(PI)、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氧(DO)的4个主要污染指标的水质指数模型(WQI_(min))。结果表明:①金银湖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位于其上游的东银湖、上金湖和墨水湖属于水质较差的污染区域(WQI_(min)=25.63~31.79);位于金银湖下游的东大湖、下金湖、下银湖和上银湖属于水质中等的低污染区域(WQI_(min)=45.64~53.19)。②金银湖水质时间格局分为3段:2019年1月水质状况最佳(WQI_(min)=61.68);2018年8月—2019年3月(2019年1月除外)为低污染时期(WQI_(min)=47.17~52.70);2019年4—10月份为水质较差的污染时期(WQI_(min)=24.41~35.95)。③2019年8—9月份与2018年同期相比水质下降,其原因应为外源和内源污染物的排放增长,金银湖水体治理管控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WQI_(min)模型 污染指标 时空特征 生态系统 武汉市金银湖
下载PDF
紫外/热协同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响应曲面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环 +2 位作者 吴丽 张祖麟 杨列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8-24,共7页
膜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产生的浓缩液如何进一步进行无害化处理及工艺优化问题亟待解决。研究了紫外(UV)热协同活化过硫酸盐(PS)对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中芳香族有机物(UV_(254))和COD的去除效果。基于中央复合设... 膜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产生的浓缩液如何进一步进行无害化处理及工艺优化问题亟待解决。研究了紫外(UV)热协同活化过硫酸盐(PS)对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中芳香族有机物(UV_(254))和COD的去除效果。基于中央复合设计(CCD)的响应面方法(RSM)确定了反应过程中温度、PS投加量、初始pH和紫外功率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处理参数。结果表明,由CCD建立的UV_(254)和COD去除率模型在α=0.01的水平显著,模型R^(2)分别为0.9879和0.9809,模型Adj R^(2)与Pred R^(2)差值均小于0.2,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精度和有效的预测能力。此外,由模型模拟获得UV_(254)的最佳去除条件为温度85.1℃,pH9.32,PS投加量18.2g/L,紫外功率52W,最大去除率预计可达100%;模型获得COD的最佳去除条件为温度90℃,pH8.35,PS投加量26.1g/L,紫外功率75W,最大去除率预计可达74.94%;验证实验结果与预测值接近,分别具有96.53%和94.54%的准确率。综上,将RSM应用于高级氧化降解浓缩垃圾渗滤液的工艺优化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盐 中心复合设计 优化 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
原文传递
COVID-19暴发期间武汉市医疗废物应急管理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列 喻晓 +5 位作者 吴小龙 汪佳 江胜 陈朱琦 廖朱玮(译) 《环境卫生工程》 2021年第2期96-96,共1页
1研究亮点涉疫生活垃圾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全过程管理;武汉市医疗废物平均产生量从3.64 kg/(千人·d)爆炸性地增加至27.32 kg/(千人·d);武汉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50.00 t/d短期内提升至280.10 t/d;集中定点处理设施和焚烧共处置... 1研究亮点涉疫生活垃圾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全过程管理;武汉市医疗废物平均产生量从3.64 kg/(千人·d)爆炸性地增加至27.32 kg/(千人·d);武汉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50.00 t/d短期内提升至280.10 t/d;集中定点处理设施和焚烧共处置设施是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理的优先选择方式。2背景武汉市COVID-19大暴发封城期间,新冠肺炎患者人数经历了急速上升到快速下降的过程。当地政府紧急建造了火神山与雷神山医院,确定了48所定点医院和23所方仓收容所。病患的治疗过程与防护用品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医疗废物暴发式增长。疫情期间医疗废物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全过程高效管理激增的医疗废物对快速有效控制病毒扩散意义重大。本研究收集和总结了武汉市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管理的大量数据,对武汉市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的管理经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总结,可作为全球抗疫过程中固体废物应急管理的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废物 新冠肺炎 焚烧 应急管理 消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