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孔径、大视场辅助驾驶仪红外镜头无热化设计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爱平 龚杨云 +4 位作者 陈忠 安长亮 皮冬明 杨毕春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17-622,共6页
论述了无热化设计的种类和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的基本原理。使用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方案,设计了一款工作波段为8~12 m、焦距f=16.5 mm、F#=0.8、视场为36.5×27.8的大孔径、大视场辅助驾驶无热化红外镜头。此镜头体积小、重量... 论述了无热化设计的种类和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的基本原理。使用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方案,设计了一款工作波段为8~12 m、焦距f=16.5 mm、F#=0.8、视场为36.5×27.8的大孔径、大视场辅助驾驶无热化红外镜头。此镜头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适用于辅助驾驶系统。此红外镜头在-40℃~60℃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无需调焦,能自动消除热差影响,始终保证成像清晰。经过寒区(低温)试验,满足无热化设计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热化设计 大孔径红外镜头 大视场红外镜头 辅助驾驶仪 光学被动式
下载PDF
640x512偏振长波量子阱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研制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旭昌 李东升 +3 位作者 木迎春 王晓娟 陈卫业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81,共6页
介绍了大面阵偏振长波量子阱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组件的研制进展。在640×512规模20μm中心距面阵上,偏振焦平面采用了2×2子单元设计,子单元中每个像元分别刻蚀0°、90°、45°以及135°方向的一维线性光栅,来获... 介绍了大面阵偏振长波量子阱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组件的研制进展。在640×512规模20μm中心距面阵上,偏振焦平面采用了2×2子单元设计,子单元中每个像元分别刻蚀0°、90°、45°以及135°方向的一维线性光栅,来获得入射光不同偏振角度的信息。突破了长波量子阱材料外延和器件制备等关键技术,制备出面阵探测器芯片,实现了偏振长波红外探测的单片集成,配上杜瓦和制冷机,研制出噪声等效温差优于30m K的长波偏振640×512量子阱探测器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长波红外探测 大面阵量子阱焦平面组件 单片集成
下载PDF
光机装校阶段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技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爱平 皮冬明 +3 位作者 安长亮 杨毕春 李泽民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5,共6页
针对在光机装校阶段,分析光学件和金工件的设计、加工和装配的累积误差对图像配准精度的影响。首先,分析在光机装校时采取主观评价方法评价图像配准质量的原因;其次,具体分析物镜的焦距和畸变误差、光轴一致性误差和探测器安装面误差对... 针对在光机装校阶段,分析光学件和金工件的设计、加工和装配的累积误差对图像配准精度的影响。首先,分析在光机装校时采取主观评价方法评价图像配准质量的原因;其次,具体分析物镜的焦距和畸变误差、光轴一致性误差和探测器安装面误差对图像配准精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在光机装校时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机装校 可见光图像 红外图像 图像配准
下载PDF
原位氧化硅钝化层对氧化钒薄膜光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孔令德 方辉 +5 位作者 魏虹 刘礼 周润生 杨文运 姬荣斌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9-322,共4页
氧化硅(SiOx)原位钝化层对氧化钒(VOx)薄膜电学特性的影响分析旨在改善像元微桥结构的光学吸收特性,提高热敏VOx薄膜层的方阻和电阻温度系数(TCR)稳定性。采用离子束溅射沉积50 nm VOx薄膜后,紧接着沉积30 nm SiOx钝化层。通过原位残余... 氧化硅(SiOx)原位钝化层对氧化钒(VOx)薄膜电学特性的影响分析旨在改善像元微桥结构的光学吸收特性,提高热敏VOx薄膜层的方阻和电阻温度系数(TCR)稳定性。采用离子束溅射沉积50 nm VOx薄膜后,紧接着沉积30 nm SiOx钝化层。通过原位残余气体分析仪(RGA)和衬底温度控制,调节氧化钒薄膜中的氧含量,分析了VOx单层膜、SiOx/VOx双层膜的电学特性随工艺温度的变化规律,原位残余气体分析仪(RGA)和150℃加温工艺提高了VOx热敏层薄膜的方阻和电阻温度系数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溅射沉积 SiOx/VOx双层膜 残余气体分析仪(RGA) 电阻温度系数(TCR)
下载PDF
短波CMT红外光导探测器延伸电极的改进
5
作者 史琪 王向前 +1 位作者 汤金春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86,94,共4页
针对短波CMT红外光导探测器出现的拖尾问题,找到其拖尾的原因:过渡电极的功函数过大。为此,在原来Cr/Au电极的基础上,提出了In/Au+Cr/Au电极初步解决了拖尾问题,但是在工艺上出现了In聚球现象,影响器件的稳定性。又提出Ti/Au电极,比较... 针对短波CMT红外光导探测器出现的拖尾问题,找到其拖尾的原因:过渡电极的功函数过大。为此,在原来Cr/Au电极的基础上,提出了In/Au+Cr/Au电极初步解决了拖尾问题,但是在工艺上出现了In聚球现象,影响器件的稳定性。又提出Ti/Au电极,比较好的解决了拖尾问题和In/Au+Cr/Au电极带来的工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函数 Cr/Au电极 In/Au+Cr/Au电极 Ti/Au电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