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的旅行 被引量:47
1
作者 黄秀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以其符号学矩阵在中国文论界享有盛名,但是中国文论家对矩阵的了解主要来自詹姆逊。因为詹姆逊在运用其符号学矩阵的时候已经做了相当大程度的改造,偏离了义素分析和结构主义的逻辑运算,而更多依赖直觉把握,使得对&... 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以其符号学矩阵在中国文论界享有盛名,但是中国文论家对矩阵的了解主要来自詹姆逊。因为詹姆逊在运用其符号学矩阵的时候已经做了相当大程度的改造,偏离了义素分析和结构主义的逻辑运算,而更多依赖直觉把握,使得对"价值"问题和价值观的冲突的分析变得过于简单化。也许我们在回归格雷马斯符号学矩阵自身的科学性之后,能够对意义和价值问题进行更加客观和精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矩阵 义素 价值 格雷马斯 詹姆逊
下载PDF
从作品到文本——对“文本”概念的梳理 被引量:26
2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1,共5页
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作品"概念消失,而"文本"概念则无所不在。这个术语转换的背后隐藏着文学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质疑。在传统观念中,文本是与作品相互关... 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作品"概念消失,而"文本"概念则无所不在。这个术语转换的背后隐藏着文学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质疑。在传统观念中,文本是与作品相互关联和对立的观念,文本要走向作品,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然而,在结构主义文论兴起之后,由于研究兴趣和科学客观性的追求,代表价值体系的作品被置于边缘,而原来处于边缘的文本成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后结构主义则重新强调文学实践和价值,但是他们把传统的价值观恰好颠覆过来,从作品走向文本,此时的文本不是具体的书写产物,而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意指实践方式,在新的空间分配语义,拒绝任何固定的话语秩序。中国的文论界对西方六七十年代的理论话语进一步研究和反思,梳理文本概念是必须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文本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下载PDF
福柯的谱系学究竟何指 被引量:15
3
作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5-159,178,共5页
福柯的谱系学概念引入中国学界之后,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但是因为généalogie这个词的日常语义与福柯所赋予的涵义之间恰恰是对立的,因此造成了相当多的混乱,使我们对福柯的历史观难以把握。本文通过对généalogi... 福柯的谱系学概念引入中国学界之后,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但是因为généalogie这个词的日常语义与福柯所赋予的涵义之间恰恰是对立的,因此造成了相当多的混乱,使我们对福柯的历史观难以把握。本文通过对généalogie的词根所做的分析,在福柯的语境中把握其与近代以来形而上学历史观之间的区别,强调其事件发生与源头考察之间的对立。这个概念不仅在中文翻译中可能造成混乱,在西语中也有同样问题,说明福柯是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意义上使用谱系学概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谱系学 起源
下载PDF
论两种截然不同的互文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8-95,共8页
互文性概念在今天主要被当作一种文学研究工具,然而这其实与克里斯特瓦发明这个先锋概念的意旨大异其趣。对互文性概念的理解和发展大致有两个方向:解构批评,继续沿着克里斯特瓦和巴尔特等人开辟的文本性理论的道路;另一个则走向诗学和... 互文性概念在今天主要被当作一种文学研究工具,然而这其实与克里斯特瓦发明这个先锋概念的意旨大异其趣。对互文性概念的理解和发展大致有两个方向:解构批评,继续沿着克里斯特瓦和巴尔特等人开辟的文本性理论的道路;另一个则走向诗学和修辞学,代表人物是热奈特和里法泰尔。今天,我们看到,后者的互文性概念影响渐渐超过前者,然而它事实上是文学史渊源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是contexte,而不是intertexte。之所以互文性概念走到这个发展方向,主要原因是大学的文学研究体制造成的。[关键词]互文性;文学史;克里斯特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文学史 克里斯特瓦 文学体制
下载PDF
回顾结构主义与中国文论的相遇 被引量:6
5
作者 《法国研究》 2010年第2期15-24,共10页
结构主义是西方二战以来的重要文论思潮,并在八十年代以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论。本文试图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引入、接受和融入的过程,并反思其得失。一方面结构主义为中国文论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对中国文论在新时... 结构主义是西方二战以来的重要文论思潮,并在八十年代以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论。本文试图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引入、接受和融入的过程,并反思其得失。一方面结构主义为中国文论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对中国文论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文论坚持人文主义立场,虽然没有落入西方结构主义的一些过于偏颇的陷阱,但是也使得结构主义的一些核心特征被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西方文论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下载PDF
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审对话性与互文性概念
6
作者 《社会科学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6,282,共9页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目前刚刚兴起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目前刚刚兴起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有可能阅读和利用人类海量的文本数据,并且进行深度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文本的相互碰撞、引用和变异。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互文性概念的生产力,以及人工智能对文学写作和作者观念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对话性 互文性 作者 ChatGPT
原文传递
从对话性到互文性 被引量:6
7
作者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08年第1期275-287,共13页
巴赫金的对话性概念与互文性概念有渊源关系,然而这两个概念却分属理解文学的两种不同范式。前者是人本主义的,而后者是反人本主义的。巴赫金所理解的对话是主体所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对话,属于主体交流的模式。而互文本则是沉默的没有主... 巴赫金的对话性概念与互文性概念有渊源关系,然而这两个概念却分属理解文学的两种不同范式。前者是人本主义的,而后者是反人本主义的。巴赫金所理解的对话是主体所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对话,属于主体交流的模式。而互文本则是沉默的没有主体的语言转换场所,没有交流和主体意识,也没有作者。今天,大部分人对互文性概念的使用实际上类似于渊源批评,属于传统的作品观与文学观,与克里斯特瓦所代表的先锋文学观念属于不同的范式。在利用互文性概念进行渊源和影响批评的同时,我们有必要理解这一概念发明时所代表的反传统的文学观并继续吸取其精神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对话性 交流 主体 人本主义
原文传递
五行说之“五” 被引量:5
8
作者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5年第2期98-104,共7页
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五行说的解释基本上围绕"行"的含义来进行, 把五行当作对自然物质的概括,认为其性质不过是对自然的比附。本文力图从"五" 这个很少为人注意的数字出发对五行说提出新的阐释。五行之"五&q... 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五行说的解释基本上围绕"行"的含义来进行, 把五行当作对自然物质的概括,认为其性质不过是对自然的比附。本文力图从"五" 这个很少为人注意的数字出发对五行说提出新的阐释。五行之"五"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一个必然的数量,有其数学和逻辑上的必然性,因此作者认为,五行说关键之处不在于金木水火土对自然的比附,而在于它所蕴涵的逻辑结构。金木水火土不是对实在的象征,而是对一种功能转换模型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说 相生相克 逻辑 结构
原文传递
西方文论关键词:文本 被引量:5
9
作者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95,共11页
"文本"是从西语翻译到中国的词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中国文论和批评中的关键词。因为在中文的传统语境中并不像在西语中存在"文本"与"作品"概念的对立,所以这个概念引入和旅行的过程一方面催... "文本"是从西语翻译到中国的词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中国文论和批评中的关键词。因为在中文的传统语境中并不像在西语中存在"文本"与"作品"概念的对立,所以这个概念引入和旅行的过程一方面催生了中国文学的新观念,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不少误解。我们有必要重新厘清这个概念在上个世纪的流变,从而更好地理解二战以后的西方文论和今天的中国文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作品 法国理论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原文传递
德里达的解构视野与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5-72,共8页
自从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在国内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大家集中讨论的问题是:德里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抑或是对马克思的歪曲或者幽灵化?较少有人把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置于法国六八年五月风暴... 自从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在国内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大家集中讨论的问题是:德里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抑或是对马克思的歪曲或者幽灵化?较少有人把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置于法国六八年五月风暴以后的左派整体思想运动的大背景中加以讨论。然而,只有在欧洲二十世纪末的思想史背景中,我们才能真正考察清楚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既紧密又紧张的关系。他的解构一方面保持了对资本主义的持续批判,另一方面又由于无法提出替代性的社会前景,走向了与马克思不同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马克思 解构 共产党宣言
下载PDF
文学的再现问题中的意识形态 被引量:4
11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6,共8页
文学与外部的现实世界构成了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从古希腊到当代一直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围绕这个问题的各种话语中,在文学是否再现外部世界和什么文学是好文学这两个问题之间常常出现某种"短路"的现象,事实判断和价值判... 文学与外部的现实世界构成了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从古希腊到当代一直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围绕这个问题的各种话语中,在文学是否再现外部世界和什么文学是好文学这两个问题之间常常出现某种"短路"的现象,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淆在一起,这种现象遮蔽了这些判断背后的意识形态。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文学被定义为再现,然而亚里士多德的再现之"再"(re-)其实是一个虚拟,因为诗人模仿的对象并非真正的现实世界。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文本理论试图彻底否定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的模仿论,并且建立自足的文本世界,认为文本的参照物并非现实世界,而是文本本身。然而,在理论上的彻底性却使文本理论陷入逻辑上的悖论:如果文本理论的前提是正确的,文学无法再现现实,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批判现实主义,因为现实主义文学与所有的文本一样也与现实无关,这并不能构成排斥现实主义的理由。实际上,再现与否并非文学的本质,但是对再现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对话语秩序的不同态度,从而在文学观上表现出不同的伦理和政治抉择。传统现实主义的再现实际上体现为对某种可理解和可接受的秩序的服从,虽然现实主义文学常常具有批判现实社会的意义,但是这种批判却完全依赖其背后的"宏观叙事",也就是说用一种话语秩序来对抗现存的秩序,而秩序本身则是永恒的。非再现的现代文学则常常是对秩序的颠覆,它要求取消任何可能对文本进行限制的意识形态,它所反对不是某个具体的秩序,而是秩序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再现 现实主义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文学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3-38,共6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最近几年文艺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争议的焦点实际上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感性经验问题,而是这种感性经验进入文学话语领域后对传统话语秩序和意义造成的冲击。时尚工业把物品和影像的生产与符号和意义的生产最大...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最近几年文艺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争议的焦点实际上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感性经验问题,而是这种感性经验进入文学话语领域后对传统话语秩序和意义造成的冲击。时尚工业把物品和影像的生产与符号和意义的生产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利用文学叙事为其自身建立意义和合理性,造成意义的泛滥、消费和消解。面对这种冲击,坚持捍卫传统价值体系和暂时搁置价值判断成为文化研究者两种对立的态度。"日常生活审美化"提出的不是感性的问题,而是文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话语秩序 意义消解 价值判断
下载PDF
法国早期的中国文学史编撰——以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为例
13
作者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法国虽为欧洲汉学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才有了较为成体系的专门文学史论著。乔治·苏里耶·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乃其先驱之作。该著体例已非常接近“现代”文学史。通过文本细... 法国虽为欧洲汉学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才有了较为成体系的专门文学史论著。乔治·苏里耶·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乃其先驱之作。该著体例已非常接近“现代”文学史。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了解20世纪初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一般看法与普通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可看到德·莫朗对中国文学的个人趣味和独特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汉学 中国文学史 德·莫朗
下载PDF
重审20世纪初中国学者以法语写作的中国诗歌史
14
作者 《文化与诗学》 2023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法国虽然是欧洲汉学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文学史批评方法的集大成者,但是法国却很晚才开始撰写系统的中国文学史。而在法国早期的中国诗歌史书写中,曾仲鸣用法语所写的中国诗歌史是早期法语中国文学史中比较重要而特殊的著作。我们从中可... 法国虽然是欧洲汉学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文学史批评方法的集大成者,但是法国却很晚才开始撰写系统的中国文学史。而在法国早期的中国诗歌史书写中,曾仲鸣用法语所写的中国诗歌史是早期法语中国文学史中比较重要而特殊的著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早期的本土学者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学的时候,与国外汉学家的眼光、思考与情感上的差异。通过对文学史写作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处于中西之间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的年代,如何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精神资源,回应那个特殊时代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中国诗歌 法国 近代史 曾仲鸣
原文传递
“中性”作为罗兰·巴尔特的风格 被引量:4
15
作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7,共10页
罗兰·巴尔特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事业就是对意义和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启发之下,其质疑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意义观念,而是质疑产生意义的结构:聚合关系。人在聚合关系中的选择形成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偏于一边,破... 罗兰·巴尔特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事业就是对意义和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启发之下,其质疑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意义观念,而是质疑产生意义的结构:聚合关系。人在聚合关系中的选择形成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偏于一边,破除这种聚合关系,才能破除价值的偏执和幻觉。巴尔特从早年的《写作的零度》到晚期的《中性》,对意识形态祛魅的方法不断演进,深刻影响了其文学风格和生存风格。然而巴尔特自己也并不能在对"中性"的欲望中保持中性的状态,"中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以巴尔特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可以梳理和发掘"中性"这个关键词在巴尔特整体思想和风格学中的作用,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巴尔特的文学历程及其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特
原文传递
文本概念的中国之旅 被引量:4
16
作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3-121,共9页
文本(texte)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从普通的名词转变为耀眼的学术概念,并且与作品(覺uvre)产生对立,是法国理论的重要表征。80年代以来,文本概念进入中国,一方面刺激了中国的学术话语,推动了国内对新理论的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 文本(texte)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从普通的名词转变为耀眼的学术概念,并且与作品(覺uvre)产生对立,是法国理论的重要表征。80年代以来,文本概念进入中国,一方面刺激了中国的学术话语,推动了国内对新理论的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也造成种种误读。重新梳理这一进程,将帮助我们在历史语境中反思理论的跨文化转换,加深对文本概念在中西不同语境中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法国理论 理论接受 跨文化
下载PDF
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述评 被引量:2
17
作者 《法国研究》 2007年第2期1-11,共11页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1918年出生于法国的圣马克尔(Saint-Macaire),2000年在兰孔逝世(Langon)。他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不仅仅是一位坐在书斋里的教授。无论在生活的经验上还是在学术文字的领域中,他都是一位勇于探险的人,既...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1918年出生于法国的圣马克尔(Saint-Macaire),2000年在兰孔逝世(Langon)。他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不仅仅是一位坐在书斋里的教授。无论在生活的经验上还是在学术文字的领域中,他都是一位勇于探险的人,既是文学教授,也是批评家、记者和作家,著述丰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社会学 作家 书籍 文学消费和接受
下载PDF
重新定位文学批评史的断裂——论文学史的创立在文学元语言演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94,共5页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学批评史的分期是以二十世纪的语言论转向作为主要的断裂点,把文学批评的内部转向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的革命性变革。然而,实际上,19世纪的科学化转向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语言论转向不过是...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学批评史的分期是以二十世纪的语言论转向作为主要的断裂点,把文学批评的内部转向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的革命性变革。然而,实际上,19世纪的科学化转向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语言论转向不过是科学化转向的必然后果之一。19世纪文学批评的认识论转向重新定义了文学元语言的目的和功能,现代大学体系的建设和科学话语的发展使文学批评走向了认识论的道路,文学元语言从审美走向认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史批评确定了对文学批评的"科学要求",而语言论转向是对这一要求的实现。文学元语言抛弃价值判断是当前文学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元语言 文学史 语言论转向
下载PDF
加缪的《堕落》中的罪与忏悔主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86,共8页
加缪的《堕落》是作家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自认为是一个审判者-忏悔者。本文力图从基督教的视点出发分析其内在的心理结构矛盾,从而揭示出主人公精神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 加缪 《堕落》 忏悔 负罪感
原文传递
法国基础教育如何培养拔尖人才 被引量:2
20
作者 《人民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0-72,共3页
在顶尖的数学研究领域,法国是真正的强者。法国近代以来产生了无数星光闪耀的数学大师,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和定理写满了我们的数学教科书:费马、帕斯卡、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傅立叶、伽罗瓦、刘维尔、埃尔米特、庞加莱…... 在顶尖的数学研究领域,法国是真正的强者。法国近代以来产生了无数星光闪耀的数学大师,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和定理写满了我们的数学教科书:费马、帕斯卡、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傅立叶、伽罗瓦、刘维尔、埃尔米特、庞加莱……直到今天,法国依然是数一数二的数学强国。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最多的大学依次是哈佛大学(18位)、巴黎大学(16位)、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5位)、普林斯顿大学(14位)。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大学里的数学家并不一定是美国的学校体系培养的,而得奖的法国数学家几乎都是在法国接受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林斯顿大学 巴黎大学 数学教科书 拔尖人才 数学大师 埃尔米特 法国数学家 伽罗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