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中益气汤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孙博云 胡鸿毅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年第5期59-64,共6页
补中益气汤为著名医家李东垣所创制的传统名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恶性肿瘤相关疾病中疗效卓著。近年来有关补中益气汤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实践及机制研究日益深入,涉及名医经验、理论剖析、药理机制等多个研究方面,为此,结... 补中益气汤为著名医家李东垣所创制的传统名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恶性肿瘤相关疾病中疗效卓著。近年来有关补中益气汤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实践及机制研究日益深入,涉及名医经验、理论剖析、药理机制等多个研究方面,为此,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论述对补中益气汤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恶性肿瘤 药毒 癥瘕 术后化疗 提高免疫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结肠癌化疗相关消化道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鲍超群 胡鸿毅(审校)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456-460,共5页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化疗仍为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其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常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尤以消化道表现最为常见,比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这是影响治疗效果及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化疗仍为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其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常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尤以消化道表现最为常见,比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这是影响治疗效果及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医研究工作者发现中医药在减少结肠癌化疗相关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独到优势,故本文对中医药治疗结肠癌化疗相关消化道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不良反应 中医药治疗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基于中西医病证特点的泻剂结肠动物模型的临床吻合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友成 蒋风茹 +7 位作者 周盐 刘君 杭露 周淳宇 李思汉 黄铭涵 袁建业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46-154,共9页
泻剂结肠(CC)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其病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除泻药对症和手术治疗外,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建立符合中西医病证特点的CC动物模型是推动该病研究的重要环节。临床吻合度是一种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以... 泻剂结肠(CC)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其病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除泻药对症和手术治疗外,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建立符合中西医病证特点的CC动物模型是推动该病研究的重要环节。临床吻合度是一种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以现有最新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为参考依据,评估动物模型对中西医病证模拟效果的指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各文献报道所选用的造模动物、药物及其剂型、剂量、给药方式、造模周期等各有不同,现有CC动物模型的临床吻合度水平参差不齐。大鼠是CC模型的首选动物,大黄类制剂是最常用的模型诱导药物,但造模后期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现模型动物死亡的情况。造模方法是在起始剂量基础上逐步递增,但起始剂量、递增剂量不尽相同;以半数动物出现稀便为维持剂量,多以80%动物稀便消失,为单个循环结束标准;造模周期2~3个循环,约2~4个月。其中,应用大黄中药颗粒和大黄酸所复制的CC模型均具备较高的中西医临床吻合度。此外,CC中医证候模型尚处于探索阶段,证候模型种类少,仅肝郁脾虚、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脾肾两虚4种,仍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以期建立符合中西医病证特点且临床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为CC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剂结肠 泻药依赖性便秘 动物模型 临床吻合度 中西医病证特点
原文传递
马贵同教授从阴火探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与诊治 被引量:2
4
作者 鲍超群 胡鸿毅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第5期43-45,共3页
马贵同教授师从著名脾胃病专家黄文东,精研古方,援用阴火理论,多年临床实践中以补中升阳、辛开苦降、清泻阴火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疗效显著。本文通过分析阴火理论、UC病因病机及验案举隅浅析马教授在治疗UC... 马贵同教授师从著名脾胃病专家黄文东,精研古方,援用阴火理论,多年临床实践中以补中升阳、辛开苦降、清泻阴火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疗效显著。本文通过分析阴火理论、UC病因病机及验案举隅浅析马教授在治疗UC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溃疡性结肠炎 大瘕泄 休息痢 泄泻 马贵同 脾虚 补中升阳 清泻阴火 补中益气汤
下载PDF
基于自动化框架及可视化分析法的中医脾胃病证概念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康砚澜 +1 位作者 赵爱光 胡鸿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9-196,共8页
目的:利用自动化框架采集选取历代古籍中涉及中医脾胃病的文献资料,通过可视化分析法来系统性探寻中医脾胃病证概念的演变历程。方法: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 3.8为基础,借助自动化测试及框架工具Selenium WebDriver,通过Lxml的etre... 目的:利用自动化框架采集选取历代古籍中涉及中医脾胃病的文献资料,通过可视化分析法来系统性探寻中医脾胃病证概念的演变历程。方法: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 3.8为基础,借助自动化测试及框架工具Selenium WebDriver,通过Lxml的etree库来解析国医典藏古籍数据库平台(V2.1)1 224种古籍数据,自动采集并统计相关古籍的"书名""作者""分类""朝代""成书年""内容提要"等信息。在完成数据的清洗核对与整理后,使用Tableau(V2020.1.3)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朝代为纲,着眼于症状体征、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及预后转归,剖析中医脾胃病证概念演变概况。结果:共自动纳入989本古籍7 203条文本数据,发现先秦时期,古籍文献数量较少,中医对脾胃病的认知尚趋于疾病表面的症状或体征等,阐述了朴素的病因病机认识;汉至隋唐时期,相关病证概念逐步增多,有关病证表现的描述较前代更加清晰,中医脾胃病的病因、论治体系也更加完善;再至宋金元时期,相关文献对脾胃病证的独立体征、症状、病性及病位的概念阐述逐步丰富;再至明清时期,中医脾胃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病证概念逐渐化简统一。结论:中医脾胃病证概念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经历了由简化繁,又从繁归简的演化过程;涉及中医脾胃病证概念的古籍数量与种类数随朝代发展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种类繁多;利用自动化框架,可创建轻量级的中医脾胃病数据库,并结合数据可视化的方法,高效便捷地分析了中医脾胃病证概念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对中医脾胃病的发展追根溯源,并为现代中医脾胃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脾胃病证概念 自动化框架 可视化分析 SELENIUM TABL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