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_w5.1)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66
1
作者 黄建平 倪四道 +3 位作者 傅容珊 凤林 邵志刚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 2006年7月4日,在距离北京100km左右的文安地区,发生了Mw=5.1级地震,引起了北京地区的强烈震感.为了更好的认识区域构造,我们利用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此次文安地震的震源机制.选择了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9个地震台,震中距小于600km,台站的方位角覆盖较好.为了更好地利用信号相对较弱的P波信号,对于一个地震记录,本文分别截取出P波和面波两个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反演,结合格点搜索的方法,得到了与记录P波及面波三分量对应较好的地震的方位角、倾角和滑移角.同时考虑到北京西北地区地壳较厚,本文在利用F-K方法计算近震理论波形的时候,对不同的方位角,采用了不同的地壳速度模型.随后结合远震信号中的直达P、pP、sP波形得到了分辨率较高的地震震源深度.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文安地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走滑型地震,方位角为210°,倾角80°,滑移角-150°,地震的深度为14~15km,地震的震级为(Mw=5.1).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几何分布、余震分布及北京地区北北东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反演 震源机制 格点搜索方法 CAP搜索方法 余震分布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估算丽江-宁蒗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3 位作者 凤林 付虹 刘瑞丰 侯燕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2925-2932,共8页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06年的波形资料来研究丽江-宁蒗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滑动速率.双差法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展示了丽江和宁蒗地区的地震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在研究时段内76%以上的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南部的丽江地区;震源深度分...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06年的波形资料来研究丽江-宁蒗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滑动速率.双差法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展示了丽江和宁蒗地区的地震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在研究时段内76%以上的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南部的丽江地区;震源深度分布与研究区的深部构造较为相符.通过波形互相关分析,识别出92组相似地震对和70组多重相似对,大部分相似地震活动表现为非周期性,重复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基于两组"重复地震"估算出深部约23km处的滑动速率约为5mm/a,这一结果和地质资料以及同时期GPS资料结果相符,可能是真实的构造运动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宁蒗断裂带 重复地震 滑动速率
原文传递
基于逆散射成像条件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被引量:12
3
作者 方修政 凤林 吴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70-3782,共13页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LSRTM)相对于常规逆时偏移(RTM)具有分辨率更高、振幅更准确、噪音更少等优势,可以对复杂的地质构造进行有效的成像.这种迭代更新反演成像方法十分依赖目标函数的梯度质量和计算效率.当地质模型中存在强反射界面或者...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LSRTM)相对于常规逆时偏移(RTM)具有分辨率更高、振幅更准确、噪音更少等优势,可以对复杂的地质构造进行有效的成像.这种迭代更新反演成像方法十分依赖目标函数的梯度质量和计算效率.当地质模型中存在强反射界面或者记录中存在折射波时,基于常规互相关成像条件(CCC)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梯度会包含很强的低频噪音,从而使反演的收敛速度和成像质量降低.为此,本文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的梯度中引进了逆散射成像条件来压制这种低频噪音,并以此提出基于逆散射成像条件(ISC)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两者计算耗时基本一致,但逆散射成像条件能高效压制梯度中的低频噪音,从而使反演过程中收敛加速,成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互相关成像条件 逆散射成像条件 低频噪音 目标泛函梯度
下载PDF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验场:2004年6级地震及其对地震物理和地震预测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国民 凤林 邵志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5-355,共11页
介绍了美国中加州帕克菲尔德(Parkfield)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设、运行和试验场工作期间发生的2004年6级地震的情况。着重阐述了在实验场20多年的地震预测研究中遇到的一系列科学问题以及一些新的认识。这些科学认识包括:对活动构造破裂... 介绍了美国中加州帕克菲尔德(Parkfield)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设、运行和试验场工作期间发生的2004年6级地震的情况。着重阐述了在实验场20多年的地震预测研究中遇到的一系列科学问题以及一些新的认识。这些科学认识包括:对活动构造破裂分段的研究是地震长期预测的基础;无震滑动是地震预测中的一大难点和障碍;地震复发模型具有的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且在预测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其对地震预测中常用原则——前兆异常重现性和相似性的挑战等。这些认识对地震预测研究与实验场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克菲尔德 地震预报 实验场
下载PDF
利用初至压缩波对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破裂直接成像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宁 陈棋福 +1 位作者 凤林 陈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12-1316,共5页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侧海域发生的Mw9.3级地震,是现代数字地震和GPS观测台网布设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高质量的地震和形变测量资料,为准确估计引发巨大海啸的地震破裂特征提供了难得的可相互验证的资料.利用中国国...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侧海域发生的Mw9.3级地震,是现代数字地震和GPS观测台网布设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高质量的地震和形变测量资料,为准确估计引发巨大海啸的地震破裂特征提供了难得的可相互验证的资料.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CNDSN)记录到的初至压缩波反演这次地震破裂过程,并通过对方法的改进,克服了CNDSN稀疏的台站分布带来的影响.所获得的地震破裂过程与全球和区域地震台网及大地测量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即这次地震起始于苏门达腊西北海岸并以(2.7±0.2)km/s的破裂速度向北北西方向单侧破裂,破裂持续时间达420s或更长,破裂沿着安达曼海槽延伸1200~1300km,并且出现两次强能量脉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裂成像 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
原文传递
地震台阵对2010M8.8智利地震破裂过程的直接成像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宁 凤林 +1 位作者 陈棋福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05-1610,共6页
对2010年2月27日智利近海发生的M8.8级巨震,本文反向投影美国地震台网宽频带台站记录到的远震P波辐射能量,得到地震破裂前缘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像表明,智利.M8.8级强震破裂过程是一次不均匀的双向破裂过程,整个破裂过程持续了近150 s,... 对2010年2月27日智利近海发生的M8.8级巨震,本文反向投影美国地震台网宽频带台站记录到的远震P波辐射能量,得到地震破裂前缘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像表明,智利.M8.8级强震破裂过程是一次不均匀的双向破裂过程,整个破裂过程持续了近150 s,破裂尺度跨越震中南端80 km,北北东向上近20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 M8.8智利地震 反向投影法 破裂过程 震源辐射能量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上地幔各向异性及相关的壳幔耦合型式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逸影 邓斯壮 +2 位作者 凤林 贺巍 吴汉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08-1619,共12页
秦岭是具有复杂地壳结构、经历长期构造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精细反演上地幔各向异性,探索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及成因动力.采用最小切向能量法、最小特征值法和“叠加”分析法求得覆盖秦岭造山带及周边地区41个地震... 秦岭是具有复杂地壳结构、经历长期构造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精细反演上地幔各向异性,探索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及成因动力.采用最小切向能量法、最小特征值法和“叠加”分析法求得覆盖秦岭造山带及周边地区41个地震台站的SKS横波分裂结果:快波偏振方向(φ)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δt),据此绘制了秦岭造山带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将已发表的地表GPS观测结果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相结合作上地幔变形因素分析,发现秦岭造山带自西向东的上地幔变形因素不是单一垂直连贯变形或地幔流动,而是共存的.同时,其上地幔变形的主控因素有区域性变化.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西、中部上地幔变形以壳幔垂直连贯变形为主,属壳幔强耦合,东部壳、幔耦合变弱,上地幔变形以简单地幔流动为主控因素.同时,SKS快波偏振方向(φ)于秦岭造山带显示出南缘略向北凸、北缘略向南凸的弧形展布,反映了造山带两侧刚性较强的扬子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旋转与秦岭造山带南北缘弧形流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地震各向异性 地幔变形 壳幔耦合
下载PDF
由重复微震估算的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乐 陈棋福(译) +2 位作者 凤林 苏金蓉 吕春来(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2年第2期1-17,共17页
使用断层附近两个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重复地震数据研究了发生2008年汶川M7.9灾难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通过波形互相关分析,识别出波形高度相似的231组相似地震对和224组多重相似对。大部分相似地震活动表现为非周期性,... 使用断层附近两个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重复地震数据研究了发生2008年汶川M7.9灾难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通过波形互相关分析,识别出波形高度相似的231组相似地震对和224组多重相似对。大部分相似地震活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复发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针对每一组多重相似对,我们首先依据在同一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来塑造参考地震的波形,用以量取每个地震相对于参考地震的S与P波的相对到时差,并确定每个地震与多重相似对质心的相对距离,从而挑选出每组地震中的重复事件。我们识别出了位于M7.9汶川地震震源区的12组重复微震,大部分重复微震分布在2008汶川地震同震大破裂闭锁区的边缘,揭示了微震活动与未来破坏性大震在空间位置上的密切关系。由重复微震直接获取的滑动速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4~18km深度范围滑动速率为3.5~9.6mm/a,约为GPS和地质等浅表观测的滑动速率值的2倍。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断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滑动速率 微震活动 深部 地震数据 地震危险性分析 断层活动性 波形高度
下载PDF
SS波形复杂性研究
9
作者 何小波 周蕙兰 +1 位作者 马延路 凤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46,共11页
通过使用传播矩阵方法计算全波场理论地震图和对观测资料分析,对40°—180°震中距范围内SS波形复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探讨.研究表明,S波在反射点的莫霍面和地表产生的透射转换与反射转换震相,是造成SS波形复杂化的主要因... 通过使用传播矩阵方法计算全波场理论地震图和对观测资料分析,对40°—180°震中距范围内SS波形复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探讨.研究表明,S波在反射点的莫霍面和地表产生的透射转换与反射转换震相,是造成SS波形复杂化的主要因素;反射点莫霍界面两侧的波速差异程度对各转换震相幅度有重要影响.当反射点地壳比较薄时,台站地壳也对SS波形的复杂化起作用.这些影响因素共同造成了SS的切向与径向分量之间的分裂时间与反射点地壳厚度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对SS反射点分别落在中国东部和西部的两组观测波形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测量了切向与径向之间的分裂时间.结果表明,地壳较厚的西部的分裂时间明显大于地壳较薄的东部的分裂时间,并有可能发展一种利用SS分裂时间来估算地壳厚度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波形 分裂时间 地壳厚度 理论地震图 格林函数
下载PDF
日本9级超强地震,出乎意料?
10
作者 凤林 《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35,共3页
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沿海发生了该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地震。地震破裂始于仙台正东约130公里的海域,先是由南向北.然后由北往南,横扫了包括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茨城县、千叶县的东北和关东地区沿... 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沿海发生了该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地震。地震破裂始于仙台正东约130公里的海域,先是由南向北.然后由北往南,横扫了包括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茨城县、千叶县的东北和关东地区沿海海域。整个破裂持续了150多秒,形成了长400多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巨大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超强地震 地震活动性 板块
下载PDF
“帕克菲尔德圣安德烈斯断层深部探测计划”——井下主动源监测中观测到的震前波速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凤林 保罗.西弗 +5 位作者 托马斯.德利 程昕 额尼斯特.梅杰 李娟 邵志刚 张国民 《国际地震动态》 2009年第6期1-7,共7页
测量活动地震断裂带内的应力变化是地震学的长期努力目标。途径之一是探测地震波速度的应力依赖性。在"圣安德烈斯断层深部探测计划"主动源钻井试验中,我们探测了波速随应力的变化。文中认为应用该技术的确可以测量应力变化... 测量活动地震断裂带内的应力变化是地震学的长期努力目标。途径之一是探测地震波速度的应力依赖性。在"圣安德烈斯断层深部探测计划"主动源钻井试验中,我们探测了波速随应力的变化。文中认为应用该技术的确可以测量应力变化。在两个多月的试验中,观测到剪切波沿固定路径上的传播时间(几个毫秒)与气压变化之间呈现出很好的负相关性。我们还观测到两处明显的走时偏离异常,与观测期间发生的两次地震事件密切相关,而这两次地震均在SAFOD产生了较大的同震应力变化。走时异常分别发生在两次地震事件的前10h和前2h,可能与早期实验室研究发现的破裂前应力导致的裂纹特性变化有关[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安德烈斯断层 探测计划 波速变化 帕克菲尔德 观测 深部 应力变化 震前
下载PDF
3·11日本东北特大地震
12
作者 李娟 凤林 《城市与减灾》 2011年第5期5-8,共4页
2011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日本东北地区沿海发生了9.0级超强地震。这次地震堪称日本有史以来最强的一次地震,其震级之巨大,破坏之强烈,影响之持久大大超乎了人们的预料。地震发生在仙台市以东130千米的太平洋海域。从地震起始点... 2011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日本东北地区沿海发生了9.0级超强地震。这次地震堪称日本有史以来最强的一次地震,其震级之巨大,破坏之强烈,影响之持久大大超乎了人们的预料。地震发生在仙台市以东130千米的太平洋海域。从地震起始点开始,破裂先是由南向北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地震 东北地区 日本 太平洋海域 地震发生 强地震 仙台市 起始点
下载PDF
基于重复微震的小江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2 位作者 凤林 何家斌 付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73-3384,共12页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1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辨识源于同一位置破裂的重复微震来估算小江断裂带不同段落、不同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在子采样条件下基于孓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地震相对位置...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1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辨识源于同一位置破裂的重复微震来估算小江断裂带不同段落、不同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在子采样条件下基于孓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地震相对位置的方法,在小江断裂带识别出29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存在差异变化.重复微震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表明:准周期的重复微震在空间上相对独立,远离其它重复微震和背景地震;在重复微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位置相近的重复微震可能会相互作用而影响其复发问隔;在背景地震活跃阶段,相邻背景地震发生引起的应力变化可能缩短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利用重复微震的地震矩和重复间隔,估算出小江断裂带孕震深处3~12km的滑动速率为1.6~10.1mm·a-1,显示不同破裂段的深部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重复微震 深部滑动速率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深部变形的重复地震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1 位作者 凤林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38-4148,共11页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鲜水河断裂带识别出11组重复地震,并利用连续波形资料进行了重复地震完整性的初步测试,同时运用结合波形互相关资料的双差法来完成研究区背景地震和重复地震位置的精确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展示研究区中上地壳存在明显缺震层,其与壳内的低速低阻层相吻合.利用重复地震的地震矩和重复间隔,估算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孕震深部的滑动速率为3.0~10.2mm·a^-1,显示研究区不同地震构造区的深部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南段 重复地震 深部滑动速率 地震定位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计算地壳各向异性的可靠性分析及倾斜界面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琼 高原 +1 位作者 凤林 陈运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5,共12页
使用接收函数研究壳幔速度间断面和速度结构已是常用的技术,但介质各向异性或倾斜的莫霍(Moho)界面,都会造成接收函数波形的复杂性。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计算台站下方的地壳各向异性,通过信噪比测试和谐波分析两种方法来验证各向异... 使用接收函数研究壳幔速度间断面和速度结构已是常用的技术,但介质各向异性或倾斜的莫霍(Moho)界面,都会造成接收函数波形的复杂性。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计算台站下方的地壳各向异性,通过信噪比测试和谐波分析两种方法来验证各向异性结果的可靠性。通过甘肃地震台网的两个台站记录,讨论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对接收函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台站BYT(白银)下方具有各向异性,而台站WYT(渭源)下方由于可能存在倾斜界面,得到的各向异性结果则有待进一步分析。为了更好地认识倾斜界面对各向异性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合成理论地震图,计算接收函数,然后利用合成接收函数进行各向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快波方向不会受到倾斜界面的影响,但是时间延迟会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倾斜界面 谐波分析
下载PDF
利用微地震参数评估水力压裂改造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海潮 唐有彩 +2 位作者 凤林 尹陈 巫芙蓉 《石油科学通报》 2016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微地震监测是定量评估水力压裂改造效果的主要方法,对于高效开发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微地震事件产生机理、微地震弱事件检测和定位、综合解释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四川盆地某页岩气井综合微地... 微地震监测是定量评估水力压裂改造效果的主要方法,对于高效开发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微地震事件产生机理、微地震弱事件检测和定位、综合解释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四川盆地某页岩气井综合微地震监测实验为例,从监测台阵、微地震参数获取和资料解释三方面,总结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课题组的研究特色,重点讨论了地面微地震监测台阵、样本事件扫描检测弱地震事件、震源机制反演等技术在水力压裂改造效果中的应用,展望了我国微地震监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微地震监测 地面台阵 样本事件方法 震源机制 储层改造体积
下载PDF
波场模拟有限差分参数优化选取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修政 姚刚 +1 位作者 凤林 吴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20-2533,共14页
有限差分方法(Finite-difference Method, FD)广泛用于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但其存在固有的数值频散问题,影响模拟的计算效率和数值精度.本文主要研究了有限差分方法的空间数值频散误差和网格划分精度以及差分算子的关系,基于计算量最小准... 有限差分方法(Finite-difference Method, FD)广泛用于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但其存在固有的数值频散问题,影响模拟的计算效率和数值精度.本文主要研究了有限差分方法的空间数值频散误差和网格划分精度以及差分算子的关系,基于计算量最小准则,提出了最优化有限差分参数选取流程,为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参数选取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空间数值频散正变换过程(Forward Space Dispersion Transform, FSDT)方法,该方法可以高效模拟出不同网格划分精度(波长采样点数)的带有空间数值频散的波场;(2)提出了波场空间数值频散误差衡量准则,可以定量地判断出数值模拟导致的波形频散程度,选取合适的频散误差阈值;(3)研究了给定空间数值频散误差阈值下,差分算子系数、差分算子阶数、网格划分精度与计算量之间的关系.文中基于雷米兹交换方法(Remez Exchange Method, RE)和泰勒级数展开方法(Taylor-series Expansion Method, TE)的差分系数,在空间数值频散误差阈值0.01时,数值模拟了不同差分算子阶数、网格划分精度与计算量的关系,并给出了有限差分参数选取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有限差分 数值频散 空间数值频散正变换 优化参数选取
下载PDF
利用多层横波各向异性测量方法计算两层介质的分裂参数 被引量:4
18
作者 左佳卉 凤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85-2898,共14页
对实际两层各向异性介质,在一层假设条件下利用Silver和Chan(1991)的等效单层各向异性测量方法,以及在两层假设条件下利用剥去法和反演法,计算模型的分裂参数.首先利用理论雷克子波得到经过两层各向异性的观测数据,然后加入噪声之前和之... 对实际两层各向异性介质,在一层假设条件下利用Silver和Chan(1991)的等效单层各向异性测量方法,以及在两层假设条件下利用剥去法和反演法,计算模型的分裂参数.首先利用理论雷克子波得到经过两层各向异性的观测数据,然后加入噪声之前和之后,分别计算不同反方位角覆盖条件下数据的各向异性,并与理论模型的分裂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上层分裂特征已知的基础上,剥去法适用于任何模型,不管是否存在分裂,或者分裂特征在两层中如何分布;而反演法更适用于两层各向异性较强且不同的模型,其结果受噪声和方位角分布的影响.选取不同方位角分布的高信噪比数据,比较剥去法和反演法对下层分裂参数的计算结果,发现当入射方位角在两层快波方向之间时,反演结果比较可靠.最后利用这三种测量各向异性的方法,计算青藏高原东南缘CEArray台站观测到的SKS数据中记录的各向异性.除了云贵高原的台站YN.CUX表现出较明显的两层分裂特征,大部分台站下的岩石圈各向异性呈现一层或者较弱的各向异性.于是针对该台站,用反演法同时对这两层的分裂参数进行估计,上层的结果与接收函数计算的地壳分裂参数一致;下层的结果与剥去法计算的上地幔分裂参数一致,说明反演法同剥去法一样,都能有效的分析具有两层各向异性特征的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分裂 两层各向异性介质 青藏高原东南缘 岩石圈
下载PDF
基于程函方程与三维速度模型的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过渡带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炎 凤林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45-2959,共15页
本文利用中国东北地区NECESSArray记录到的45505条接收函数,结合该区域最新三维速度模型,采用快速行进法求解程函方程,计算了P-S转换波相对走时,并通过共转换点叠加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区下方地幔间断面起伏情况.结果显示,在长白山—五... 本文利用中国东北地区NECESSArray记录到的45505条接收函数,结合该区域最新三维速度模型,采用快速行进法求解程函方程,计算了P-S转换波相对走时,并通过共转换点叠加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区下方地幔间断面起伏情况.结果显示,在长白山—五大连池连线一带东西约300 km,南北约900 km的狭长形区域内,660-km间断面下陷幅度达20~40 km.其结构可细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更为狭窄且与日本海沟走向一致,对应于从日本海沟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区;北部对应于从千岛海沟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区.同时,在长白山西部,存在与长白山—五大连池下陷区形状类似的南北向狭长形抬升区,660-km间断面抬升幅度约为10 km,显示俯冲太平洋板块只延伸至松辽盆地东侧;而在盆地西侧,660-km间断面的下陷区可能与该地区岩石圈拆沉有关.同时,410-km间断面在松辽盆地—渤海一带,以及长白山火山西南和东北方向存在明显的下陷区;另外,在阿巴嘎及阿尔山也有小范围的下陷区.所有这些下陷区,均与地表新生代火山活动区/拉伸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这些地表构造与深部热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接收函数 地幔过渡带 新生代火山 俯冲带
下载PDF
基于重复地震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深部变形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凤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308-4326,共19页
发生在同一断层部位上0.5~4.0级的重复地震(也称重复微震)是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天然(有力)工具.本文系统汇集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识别出的76组重复地震研究结果,构建了川滇地区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图像和断裂带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 发生在同一断层部位上0.5~4.0级的重复地震(也称重复微震)是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天然(有力)工具.本文系统汇集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识别出的76组重复地震研究结果,构建了川滇地区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图像和断裂带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江—宁蒗断裂带在脆韧转换带约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4.3~5.4 mm·a^(-1),小江断裂带3.0~1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1.6~10.1 mm·a^(-1),红河断裂带北段在6.0~13.4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 mm·a^(-1),鲜水河断裂带南段3.0~18.7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0~10.2 mm·a^(-1),龙门山断裂带在4.0~17.3 km的汶川8.0级地震孕育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5~9.6 mm·a^(-1),龙门山断裂带南端3.6~18.7 km处滑动速率为5.8~10.2 mm·a^(-1).综合分析认为:川滇地区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较为一致,揭示了川滇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整体协同变形的特征.由重复微震与深部滑动速率变化构建了孕震深处的变形模式,即重复微震与断裂带局部闭锁段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强震前孕震闭锁区存在明显的深浅部构造形变差异,震前存在的深部加速变形过程可能是断层亚失稳阶段的具体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重复地震 复发间隔 深部滑动速率 凹凸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