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0—2014年松花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郑粉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8-291,共14页
基于松花江流域及其邻近61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小波周期分析和地统计插值方法,分析流域内不同地形区和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降... 基于松花江流域及其邻近61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小波周期分析和地统计插值方法,分析流域内不同地形区和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717.6MJ·mm·hm^(-2)·h^(-1)·a^(-1),呈波动变化趋势,存在以15.2 a为主周期和4.7 a为小周期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且在1982和1998年发生显著突变;2)松花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与降雨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与东南季风的影响区域相吻合;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在流域西北地区年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而在中部平原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呈现下降趋势;3)年降雨侵蚀力随地形的变化表现为东部丘陵山地区>中部平原区>西部山地区。在东部丘陵山地区年降雨侵蚀力与经度、纬度显著相关(P<0.01),而在中部平原区和西部山地区降雨侵蚀力与海拔、经度和纬度关系不甚明显;4)流域内各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存在明显分异,年降雨侵蚀力在各子流域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从第二松花江流域到流域中游再到嫩江流域呈依次降低趋势,其分布特征与降雨量的分布一致,各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均呈不显著的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土壤侵蚀 松花江流域
原文传递
松花江流域极端降雨变化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郑粉莉 +1 位作者 吴红艳 覃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5-252,321,共9页
基于松花江流域及其周边共43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雨数据及佳木斯水文站输沙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分析方法、小波周期性分析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流域内7个极端降雨指数和输沙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定量评... 基于松花江流域及其周边共43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雨数据及佳木斯水文站输沙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分析方法、小波周期性分析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流域内7个极端降雨指数和输沙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了流域极端降雨变化对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14年间,松花江流域7个极端降雨指数(最大1 d降雨量(RX1day)、连续5 d最大降雨量(RX5day)、降雨强度指数(SDII)、大于95%分位值强降雨量(P95pTOT)、大雨量(HP)、暴雨量(RSP)和汛期降雨量(FSPTOT))皆呈阶段性波动变化,存在16~20 a的大周期和5~6 a的小周期变化特征,但近55 a各极端降雨指数整体上呈不显著的变化趋势;期间佳木斯水文站输沙量的变化趋势与7个极端降雨指数的变化趋势类似。松花江流域各极端降雨指数与输沙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RX5day、P95pTOT与输沙量的相关性最显著。双累积曲线分析显示,流域输沙量与各极端降雨指数关系的突变点均发生在1977年。与基准期(1960—1977年)相比,1978—2014年松花江流域各极端降雨指数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在3.09%~15.24%之间,其中SDII变化对输沙量的影响最大(15.24%),其次是FSPTOT(14.81%)和RX5day(14.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极端降雨 变化趋势 影响评估 松花江流域
下载PDF
地形和土壤/土地利用空间聚合对径流和输沙量影响的AnnAGNPS模拟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兴伟 +1 位作者 陈莹 刘梅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7-135,共9页
为进一步揭示分布式水文模型子流域划分对径流和输沙量模拟的影响,以东南沿海桃溪流域为研究区,构建日尺度产流产沙的AnnAGNPS模型,基于9种不同临界源面积(critical source area,CSA),分析了不同子流域划分对输入参数空间聚合的影响,并... 为进一步揭示分布式水文模型子流域划分对径流和输沙量模拟的影响,以东南沿海桃溪流域为研究区,构建日尺度产流产沙的AnnAGNPS模型,基于9种不同临界源面积(critical source area,CSA),分析了不同子流域划分对输入参数空间聚合的影响,并设置7种组合情景,分别从年和日尺度,定量区分了地形与土壤/土地利用参数的空间聚合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CSA取值的增加,地形、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合。2)土壤/土地利用参数空间聚合导致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且对输沙量影响更显著;地形参数的空间聚合导致年输沙量减少,但对年平均径流量无显著影响。3)地形参数的空间聚合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峰现时间提前,是影响日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因素。4)土壤/土地利用参数的空间聚合对多年平均最大1 d、连续最大5 d输沙量的影响随着聚合程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而地形参数的空间聚合造成日输沙过程峰值的出现时间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土壤 土地利用 模型 径流 泥沙 水文效应 ANNAGNPS 参数聚合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1960~2018年极端气温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尚丽君 廖花妹 +3 位作者 涂浙 孟丽红 杜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为进一步揭示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鄱阳湖流域24个气象站点连续59年观测资料,选取8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大气环流与极端气温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暖指... 为进一步揭示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鄱阳湖流域24个气象站点连续59年观测资料,选取8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大气环流与极端气温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暖指数(暖昼天数、暖夜天数和夏日天数)及极值指数(日最低气温最小值和日最高气温最大值)均呈增加趋势;冷指数(冷昼天数、冷夜天数和霜冻天数)均呈逐渐减少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极端气温空间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一致,极端气温暖指数和极值指数呈增加趋势,冷指数均呈减少趋势,但在不同地区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流域各站点霜冻天数和冷昼天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在赣北地区下降趋势最显著。大部分站点(23/24)暖夜天数、夏日天数和日最低气温最小值均呈显著增加趋势;(3)鄱阳湖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夏季东亚季风指数、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对极端气温事件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极端气候风险评估、灾害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 影响因素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特征参数的转化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吴红艳 郑粉莉 +2 位作者 徐锡蒙 覃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7-152,161,共7页
选取黄土丘陵区岔巴沟流域不同位置和不同沟道级别的30条典型切沟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LIDAR),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特征的方法,对比分析了0.1m与5m2种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特征参数的差异,实现对低分辨率DE... 选取黄土丘陵区岔巴沟流域不同位置和不同沟道级别的30条典型切沟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LIDAR),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特征的方法,对比分析了0.1m与5m2种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特征参数的差异,实现对低分辨率DEM提取的切沟形态特征参数向高分辨率尺度转化。结果表明: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的0.1m高分辨率DEM提取的切沟形态特征值与手工测量的切沟形态特征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取的切沟长度、宽度、深度、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手工测量的94.0%,109.1%,107.7%,80.1%和109.0%,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的0.1m高分辨率DEM可较准确地描述切沟形态特征。0.1,5m2种分辨率DEM提取的切沟长度间无显著差异,但2种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宽度、深度、表面积和体积间差异显著。5m分辨率DEM提取的切沟宽度、表面积和体积分别较实际值分别偏大28.6%,25.6%和19.7%;而其提取的切沟深度较实际值偏小37.0%。据此,通过模型筛选,分别建立了0.1m高分辨率DEM与5m分辨率DEM提取的切沟宽度、表面积和体积转换模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切沟宽度、表面积和体积转换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6,模型有效性系数均大于0.5,说明3个转换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报精度,为研究黄土丘陵区沟蚀特征提供了重要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DEM 切沟形态特征参数 转换模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基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的桃溪流域日径流泥沙模拟 被引量:7
6
作者 陈莹 +1 位作者 陈兴伟 刘梅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6期130-134,139,共6页
[目的]以中国东南沿海桃溪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该流域日尺度产流产沙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ualize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del,AnnAGNPS),以期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分析支持。[方法]采用DSA(di... [目的]以中国东南沿海桃溪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该流域日尺度产流产沙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ualize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del,AnnAGNPS),以期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分析支持。[方法]采用DSA(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analysis)方法,分析流域敏感性参数,并建立研究区日尺度的AnnAGNPS模型。[结果](1)CN值(curve number)、土壤有效含水量和沟道曼宁系数为径流敏感性参数,土壤可侵蚀因子K、地表残留物覆盖率、年根系生物量、耕作后地面残留物覆盖率、随机粗糙率、沟道曼宁系数和耕作扰动面积为输沙量的主要敏感性参数;(2)模型对日尺度径流模拟的R2,Ens系数均大于0.66,日尺度泥沙模拟的R2,Ens系数均大于0.62。[结论]AnnAGNPS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桃溪流域日尺度产流产沙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AGNPS模型 日尺度 径流 泥沙 参数敏感性
下载PDF
近60年中国大陆风速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廖花妹 黄莉 +4 位作者 谢水石 尚丽君 罗青云 万智巍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95-102,共8页
风能是高效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分析中国地面平均风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风能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中国601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日风速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Sen's估计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 风能是高效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分析中国地面平均风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风能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中国601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日风速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Sen's估计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中国不同地区年平均风速和季节平均风速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Ⅰ)中国年平均风速呈现北方大于南方地区,沿海大于内陆的特点;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年平均风速最小的地区;(Ⅱ)1960-2018年平均风速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春季下降趋势最显著(Z=-8.31),从地区看,东北和华北地区风速下降趋势最显著;(Ⅲ)风速变化受地形要素影响显著,随着经度、纬度的增加风速下降越显著,海拔越高地区风速增加趋势越显著;(Ⅳ)风速变化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平均风速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和北极涛动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大气环流通过影响气温和气压梯度力,进而影响风速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风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 地形 气候变化
下载PDF
SWAT模型子流域划分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和输沙模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小敏 +4 位作者 高怡婷 李煜连 涂浙 黄莉 帅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58,共7页
为揭示水文模型计算单元划分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采用SWAT模型,通过设置11种子流域阈值情景(4000,3200,2000,1500,1100,800,400,200,100,50,25 hm^(2)),并保持地形和土壤数据不变,定量分析了子流域划分引起的土地利用... 为揭示水文模型计算单元划分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采用SWAT模型,通过设置11种子流域阈值情景(4000,3200,2000,1500,1100,800,400,200,100,50,25 hm^(2)),并保持地形和土壤数据不变,定量分析了子流域划分引起的土地利用空间离散化对径流输沙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子流域数量的增加,流域内土地利用中面积最大的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所有情景下林地面积均高于实际林地面积;而随着土地利用离散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则呈增加趋势并逐渐接近实际面积;(2)土地利用空间离散化导致年均径流量(1.85%)和输沙量(65.84%)减少,且对输沙量影响更显著;(3)土地利用空间离散化造成洪水过程和输沙峰值显著降低,并导致年最大1 d、连续最大5 d和连续最大7 d输沙量显著下降(p<0.01)。综上所述,SWAT模型不同子流域划分显著改变了流域土地利用分布,进而引起径流输沙有关参数变化,最终导致径流和输沙模拟结果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 土地利用 流域离散化 径流 输沙
下载PDF
1960-2018年中国日照时数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9
作者 汪姚 黄莉 +4 位作者 尚丽君 廖花妹 谢水石 龚煜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日照时数是反映太阳辐射强弱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太阳能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气候要素之一,分析日照时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农业生产、太阳能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595个气象站点1960—2018... 日照时数是反映太阳辐射强弱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太阳能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气候要素之一,分析日照时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农业生产、太阳能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595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日日照时数数据,选取3个指数(年平均日照时数、日照时数≥3 h·d^(-1)的天数和日照时数≥6 h·d^(-1)的天数)量化日照时数变化,并分析了中国日照时数指数变化趋势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1)中国日照时数空间分布不均,日照时数高的地区分布在青藏、西北、华北地区。青海冷湖是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和日照时数≥6 h·d^(-1)的天数最多的区域;四川盆地是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最短、日照时数≥3 h·d^(-1)和≥6 h·d^(-1)的天数最少的区域。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日照时数≥3 h·d^(-1)和≥6 h·d^(-1)天数由最低值的四川盆地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增加。(2)1960—2018年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日照时数≥3 h·d^(-1)和≥6 h·d^(-1)天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01),其中东北的南部、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及新疆的中部地区日照时数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3)日照时数变化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显著。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北极涛动指数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中国东部地区大气环流主要通过影响天气进而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太阳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日照时数变化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太阳能 日照强度 大气环流 相关性分析 变化趋势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极端降水动态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娟 汪梅 +4 位作者 谢水石 孙金星 黄艳 孟丽红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93-99,共7页
为揭示鄱阳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鄱阳湖流域24个站点连续59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4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该流域的极端降水的动态变化,并且进一步讨论大气环流与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Ⅰ鄱阳湖流... 为揭示鄱阳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鄱阳湖流域24个站点连续59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4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该流域的极端降水的动态变化,并且进一步讨论大气环流与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Ⅰ鄱阳湖流域年总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和最大一天降水量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P>0.05),而大暴雨量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Ⅱ极端降水的空间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趋势一致,在空间上4个极端降水指数都表现出增加趋势,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总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和大暴雨量呈明显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赣江流域和抚河流域.Ⅲ4个极端降水指数变化与北极涛动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东亚季风和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均呈负相关,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与大暴雨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大气环流可能是影响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的重要因素.这些发现可以为鄱阳湖流域极端降水风险评估、自然灾害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 大气环流 相关分析 鄱阳湖
下载PDF
福建省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的区域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莹 +1 位作者 陈兴伟 李孝成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3-596,605,共5页
基于福建省1998年-2010年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数据,采用对称Logratio变换与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福建省沿海、山区以及九个设区市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成分数据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地区间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 基于福建省1998年-2010年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数据,采用对称Logratio变换与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福建省沿海、山区以及九个设区市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成分数据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地区间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沿海地区工业用水与第二产业相关性最强,而山区灌溉用水与第一产业相关性最强。各设区市中,厦门市三大用水与三大产业均成高度相关,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仅灌溉用水与第一产业成较强相关性,三明市和漳州市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结构 产业结构 PLS回归 区域变化 福建省
下载PDF
SWAT模型土壤空间离散化对径流和输沙模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怡婷 +2 位作者 小敏 汪姚 罗栋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108,共8页
以东江源为研究区,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通过设置11种子流域划分方案,并保持土地利用和地形2个要素不变,以定量分析子流域划分引起的土壤离散化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子流域数量的增加,土壤... 以东江源为研究区,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通过设置11种子流域划分方案,并保持土地利用和地形2个要素不变,以定量分析子流域划分引起的土壤离散化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子流域数量的增加,土壤类型空间离散化趋势越明显,其中面积最大的泥红壤面积显著减少(P<0.05),面积第2和第3的渗育质水稻土和黄壤显著增加(P<0.05),面积最小的石质土在子流域数量少(11~267个)时该地类被概化完全消失,子流域数量增加到524个后,该地类面积呈增加趋势(P<0.05)。(2)土壤空间离散化导致年均径流量(1.32%)和输沙量减少(P<0.05),且对输沙量影响更显著(18.07%,P<0.01)。(3)随着土壤离散程度增加,年平均最大1天、连续最大5天、连续最大7天输沙量均显著减少(16.64%,17.54%,17.34%,P<0.01),而径流量变化不显著(0.59%,0.89%,0.83%,P>0.05)。(4)土壤空间离散化导致洪水过程输沙量峰值显著减少,而对洪峰径流量影响并不显著。子流域划分引起的土壤离散化主要通过土壤侵蚀因子K值变化而引起输沙量变化。研究结果将为分布式水文模型不确定性研究和提高模拟精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 空间离散化 径流 输沙 水文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