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势灵敏区域的能量相依性研究
1
作者 杨磊 林承键 +6 位作者 贾会明 王东玺 杨峰 善豪 马南茹 温培威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5-599,共5页
应用扰动法提取和研究了紧束缚体系^(16)O+^(208)Pb和弱束缚体系^(9)Be+^(208)Pb灵敏区域。首次区分了对应于形状散射和共振散射对应的灵敏区域。同时,发现紧束缚体系和弱束缚体系的灵敏区域都存在着强烈的能量相依性:在垒上区域,灵敏... 应用扰动法提取和研究了紧束缚体系^(16)O+^(208)Pb和弱束缚体系^(9)Be+^(208)Pb灵敏区域。首次区分了对应于形状散射和共振散射对应的灵敏区域。同时,发现紧束缚体系和弱束缚体系的灵敏区域都存在着强烈的能量相依性:在垒上区域,灵敏区域在强吸收半径附近变化;而在垒下能区,灵敏区域与纯库仑场中的最趋近距离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势 灵敏区域 能量相依性 紧束缚体系 弱束缚体系
原文传递
Relative probabilities of breakup channels in reactions of^(6.7)Li with^(209)Biat energies around and above the Coulomb barrier
2
作者 Yong-Jin Yao Cheng-Jian Lin +10 位作者 Lei Yang Nan-Ru Ma Dong-Xi Wang Gao-long Zhang Guang-Xin Zhang Hui-Ming Jia Feng Yang Fu-Peng Zhong Pei-Wei Wen Xiu-Bo Qin Hong-Ming Zhao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1-148,共8页
Coincidence measurements of breakup fragments in reactions of^(6.7)with^(209)Bi at energies around and above the Coulomb barrier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large solid-angle covered detector array.Through the Q values a... Coincidence measurements of breakup fragments in reactions of^(6.7)with^(209)Bi at energies around and above the Coulomb barrier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large solid-angle covered detector array.Through the Q values along with the relative energies of the breakup fragments,different breakup components(prompt breakups and delayed breakups)and different breakup modes(α+t,α+d,α+p,andα+α)are distinguished.A new breakup mode,α+t,is observed in^(6)Li-induced reactions at energies above the Coulomb barrier.Correlations between breakup modes and breakup components as well as their variations with the incident energy a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breakup effects of weakly bound nuclei on the suppression of a complete fusion,particularly for the above-barrier ener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kup mechanism coincidence measurement weakly bound nucleus
原文传递
丰质子核^(29)S的β延迟γ衰变研究
3
作者 查思贤 李金海 +62 位作者 覃淑炼 常志芳 徐新星 孙立杰 刘嘉健 袁岑溪 林承键 李晓菁 李智焕 吴鸿毅 李朋杰 王建松 杨彦云 简豪 高雨枫 范锐 戴凡超 朱浩钒 王东玺 蓝乙华 马朋 段芳芳 高志浩 胡强 白真 马军兵 王建国 武晨光 罗迪雯 蒋颖 刘洋 侯东升 李忍 马南茹 马维虎 石国柱 余功明 D.Patel 金树亚 王煜峰 余悦超 胡力元 王翔 臧宏亮 赵青青 杨磊 温培威 杨峰 贾会明 张高龙 潘敏 汪小雨 孙浩瀚 徐瑚珊 周小红 张玉虎 胡正国 王猛 陈若富 柳敏良 杨维青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1-347,共7页
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的放射性束流线(HIRFL-RIBLL1)上,使用由三块双面硅微条探测器及环绕它的五个高纯锗探测器组成的探测器阵列,对丰质子核^(29)S的延迟衰变性质展开研究。本次实验获得了^(29)S的半衰期,为183(4)ms。首次实现了^(29)... 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的放射性束流线(HIRFL-RIBLL1)上,使用由三块双面硅微条探测器及环绕它的五个高纯锗探测器组成的探测器阵列,对丰质子核^(29)S的延迟衰变性质展开研究。本次实验获得了^(29)S的半衰期,为183(4)ms。首次实现了^(29)S的延迟测量,准确地获得了4条射线,得到了通过衰变布居到子核^(29)P低激发态的衰变分支比,并由此建立了^(29)S的部分衰变纲图。基于实验数据,研究了^(29)S→^(29)P/^(29)Al→^(29)Si镜像衰变过程中的同位旋对称性破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质子核 Β衰变 半衰期 衰变纲图 镜像不对称性
原文传递
近质子滴线核^(28)S的β延迟γ衰变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祺锐 徐新星 +54 位作者 周小红 孙立杰 刘嘉健 林承键 李晓菁 李智焕 吴鸿毅 杨彦云 王建松 王东玺 蓝乙华 马朋 段芳芳 高志浩 胡强 白真 马军兵 王建国 武晨光 罗迪雯 蒋颖 刘洋 侯东升 李忍 马南茹 马维虎 石国柱 余功明 DPatel 金树亚 王煜峰 余悦超 周清武 胡力元 王翔 臧宏亮 李朋杰 朱浩钒 林喆阳 赵青青 杨磊 温培威 杨峰 贾会明 张高龙 潘敏 汪小雨 孙浩瀚 胡正国 陈若富 柳敏良 杨维青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上,依托兰州放射性束流线,产生、分离和鉴别了同位旋第三分量TZ=−2的近质子滴线核^(28)S,并通过使用包括双面硅条探测器和高纯锗探测器在内的探测阵列,开展了^(28)S的β延迟γ衰变测量。实验准确测量了^(28)S衰变中... 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上,依托兰州放射性束流线,产生、分离和鉴别了同位旋第三分量TZ=−2的近质子滴线核^(28)S,并通过使用包括双面硅条探测器和高纯锗探测器在内的探测阵列,开展了^(28)S的β延迟γ衰变测量。实验准确测量了^(28)S衰变中的5条β延迟γ射线,得到了子核^(28)P相应能级的能量。首次提取出了β衰变布居到^(28)P低激发态的衰变分支比,并构筑了^(28)S的全新部分衰变纲图。本工作为将来进一步比较^(28)S和^(28)Mg间的镜像不对称性提供了精确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衰变 双面硅条探测器 γ射线谱 β衰变分支比
原文传递
sd壳层极丰质子核的β延迟衰变谱学
5
作者 林承键 徐新星 +12 位作者 孙立杰 贾会明 杨磊 王东玺 马南茹 杨峰 潘敏 温培威 姚永进 善豪 骆天 RIBLL合作组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2-499,共8页
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的结构是当前核物理领域的一个前沿热点。β衰变谱学是研究核结构的重要方法,尤其适用于低产额的滴线核。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RIBLL1装置上开展的sd壳区极丰质子核β延迟衰变谱学的实验研究。该工作获得了15个原子核... 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的结构是当前核物理领域的一个前沿热点。β衰变谱学是研究核结构的重要方法,尤其适用于低产额的滴线核。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RIBLL1装置上开展的sd壳区极丰质子核β延迟衰变谱学的实验研究。该工作获得了15个原子核精确的半衰期、衰变子核的质量、β延迟的质子和双质子发射以及γ跃迁的能谱、分支比和比较半衰期等数据,并重建了衰变纲图,大大丰富了此区域内质子滴线附近原子核的衰变谱学信息。还介绍了探测器阵列和实验方法,概括了所研究核的衰变性质和半衰期等。特别地,对几个典型核,^(20)Mg和^(22)Si以及^(26)P和^(27)S的衰变性质进行了阐述。此外,对相关话题,如三体力、镜像核衰变不对称性、与银河系中^(26)Al超丰问题相关的热核反应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丰质子核 β延迟衰变 半衰期 天体核反应 镜像不对称性
原文传递
从实验熔合激发函数抽取势垒高度
6
作者 崔丹腾 温培威 +10 位作者 林承键 贾会明 王宁 杨磊 马南茹 王东玺 杨峰 徐新星 孙立杰 善豪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29-1736,共8页
库仑势垒在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不能被直接测量,需通过不同类型的重离子核反应间接提取。目前对库仑势垒的系统研究大都比较依赖于所采用的相互作用势模型和反应理论模型。本工作采用实验熔合截面与能量的乘积相对... 库仑势垒在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不能被直接测量,需通过不同类型的重离子核反应间接提取。目前对库仑势垒的系统研究大都比较依赖于所采用的相互作用势模型和反应理论模型。本工作采用实验熔合截面与能量的乘积相对于能量的一阶微分作为穿透系数,并将穿透系数最大值一半的位置定义为熔合反应的经验势垒高度。该定义不依赖于理论模型,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依据该定义,采用耦合道模型CCFULL及Wong公式拟合12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熔合激发函数,进而提取库仑势垒高度。通过比较本工作中从实验值抽取的势垒高度和不同理论势模型预测的势垒高度,以及其随同位旋不对称度的变化,发现Bass80和WKJ公式与本工作的结果最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熔合反应 库仑势垒 穿透系数 耦合道理论
下载PDF
用背角准弹散射研究近库仑势垒能区重离子核反应
7
作者 贾会明 林承键 +9 位作者 杨磊 马南茹 王东玺 杨峰 徐新星 孙立杰 温培威 孙浩瀚 张焕乔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55-1761,共7页
利用背角准弹散射的方法开展了近库仑势垒(近垒)能区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的研究。高精度测量了深垒下能区16O+152,154Sm、184W、196Pt和208P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用耦合道计算抽取了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结果表明考虑耦合道效应... 利用背角准弹散射的方法开展了近库仑势垒(近垒)能区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的研究。高精度测量了深垒下能区16O+152,154Sm、184W、196Pt和208P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用耦合道计算抽取了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结果表明考虑耦合道效应得到的表面弥散参数值正常。基于背角准弹散射势垒分布对核结构的敏感性,尝试用深垒下能区16O+152Sm、170Er和174Y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来抽取形变靶核的十六极形变参数,所抽取值与已有结果趋势一致,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此外,研究了弱束缚核体系的破裂效应,其表现为背角准弹势垒分布较全熔合势垒分布向低能移动,所得结果进一步说明势垒分布同时含有核结构和核反应机制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准弹散射 势垒分布 表面弥散参数 十六极形变 破裂效应
下载PDF
用转移反应研究~6He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
8
作者 杨磊 林承键 +9 位作者 贾会明 马南茹 王东玺 杨峰 徐新星 孙立杰 温培威 孙浩瀚 张焕乔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62-1772,共11页
由于受到放射性束强度弱、品质差的限制,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性质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国际难题。本工作利用稳定束的转移反应作为探针,深入研究了反应出射道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性质。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在近库仑位... 由于受到放射性束强度弱、品质差的限制,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性质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国际难题。本工作利用稳定束的转移反应作为探针,深入研究了反应出射道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性质。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在近库仑位垒能区高精度测量了7Li+63Cu、208Pb的弹性散射以及单质子转移反应角分布,并利用扭曲波玻恩近似(DWBA)和耦合反应道(CRC)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抽取了出射道6He+64Zn、209Bi晕核体系的光学势参数。所得参数可重现文献中已有的6He体系的弹性散射角分布,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对所得势参数的能量相依性的分析表明,在重体系6He+209Bi中,基于因果律的色散关系并不适用,其潜在的物理原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特核体系 光学势 转移反应 色散关系
下载PDF
束流漂移对硅条探测器阵列测量的影响
9
作者 孙浩瀚 林承键 +7 位作者 马南茹 王东玺 贾会明 杨磊 杨峰 温培威 姚永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87-1293,共7页
为研究束流漂移对结构紧凑、覆盖立体角较大的硅条探测器阵列测量的影响,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束流漂移对熔合蒸发残余核α衰变和卢瑟福散射角分布的影响,表明束流漂移距离小于3.0 mm时,探测器阵列的对称性能将... 为研究束流漂移对结构紧凑、覆盖立体角较大的硅条探测器阵列测量的影响,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束流漂移对熔合蒸发残余核α衰变和卢瑟福散射角分布的影响,表明束流漂移距离小于3.0 mm时,探测器阵列的对称性能将计数误差控制在10%以下。开展了25 MeV和40 MeV 6Li+209Bi体系的实验测量,利用监视器数据研究了束流漂移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轮次的束流漂移均未超过3.0 mm。对束流漂移进行修正后,用3种不同的立体角刻度方法得到了弹性散射角分布,感兴趣的40 MeV数据与文献数据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条探测器阵列 蒙特卡罗模拟 束流漂移 角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