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多,但是缺乏远期疗效追踪。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后3年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目的: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多,但是缺乏远期疗效追踪。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后3年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盆底康复中心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279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健康宣教并嘱回家每天坚持Kegel运动20 min。根据接受治疗情况分为3组:A组(n=94),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电针治疗;B组(n=99),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C组(n=86),只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未接受盆底治疗。盆底功能检查包括盆底电生理检测、盆腔脏器脱垂定量检查(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ive examination,POP-Q)和压力性尿失禁严重程度评估。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2、3年进行回访(共5次),随访内容包括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UI Short Form,ICI-Q-SF)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I-QOL)。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43人返院,其中A组返院21人(A_(返院)组),B组返院22人(B_(返院)组),对2组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测和POP-Q。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2、3年患者的漏尿率均是A组<B组<C组(均P<0.05),其漏尿复发率在治疗后2至3年趋于稳定;A组治疗后的I-QOL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组(均P<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2、3年ICI-Q-SF评分均是A组<B组<C组(均P<0.05);产次对治疗后I-QOL和ICI-Q-SF评分及漏尿率有显著影响(P<0.05)。返院再次评估结果表明:A_(返院)组和B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阴道前壁(Aa点)脱垂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3年小于B_(返院)组(P<0.05);A_(返院)组和B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盆底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3年大于B_(�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F-κB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每组90例,另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F-κB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每组90例,另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A组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B组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PBMC中NF-κB活性,并采用RT-PCR检测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B组在入院后60 min和入院后120 min PBMC中NF-κB的活性及mRNA的表达都显著低于A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PBMC中NF-κB的活性及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多,但是缺乏远期疗效追踪。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后3年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盆底康复中心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279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健康宣教并嘱回家每天坚持Kegel运动20 min。根据接受治疗情况分为3组:A组(n=94),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电针治疗;B组(n=99),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C组(n=86),只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未接受盆底治疗。盆底功能检查包括盆底电生理检测、盆腔脏器脱垂定量检查(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ive examination,POP-Q)和压力性尿失禁严重程度评估。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2、3年进行回访(共5次),随访内容包括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UI Short Form,ICI-Q-SF)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I-QOL)。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43人返院,其中A组返院21人(A_(返院)组),B组返院22人(B_(返院)组),对2组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测和POP-Q。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2、3年患者的漏尿率均是A组<B组<C组(均P<0.05),其漏尿复发率在治疗后2至3年趋于稳定;A组治疗后的I-QOL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组(均P<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2、3年ICI-Q-SF评分均是A组<B组<C组(均P<0.05);产次对治疗后I-QOL和ICI-Q-SF评分及漏尿率有显著影响(P<0.05)。返院再次评估结果表明:A_(返院)组和B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阴道前壁(Aa点)脱垂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3年小于B_(返院)组(P<0.05);A_(返院)组和B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盆底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3年大于B_(�
文摘【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F-κB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每组90例,另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A组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B组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PBMC中NF-κB活性,并采用RT-PCR检测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B组在入院后60 min和入院后120 min PBMC中NF-κB的活性及mRNA的表达都显著低于A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PBMC中NF-κB的活性及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